《茶行老闆的學習筆記》專題目錄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0跟著茶商公會的二代們一起前往天福茶學院,開啟以系統、科學的方式學茶,至今也已十年光景,這本小書整理多年來學茶的經驗所得與大家分享。
學無止境,貴在分享。

第一章 茶葉的由來

第二章 茶葉的特性

第三章 茶葉沖泡與品飲

第四章 茶的分類與歷史

  • 紅茶的誕生
  • 世界茶產地與殖民史
  • 茶葉的分類
  • 茶葉命名的原則

第五章 發酵與烘焙

  • 茶葉的發酵
  • 烘焙對茶的影響

第六章 茶渣的訊息

  • 從葉底看季節
  • 從葉底看海拔
  • 從葉底看採法
  • 從葉底看蟲害與焙火

第七章 學茶歷程雜談

  • 秤重的準確性
  • 拚配/混茶
  • 農藥安全性
  • 比賽的意義
  • 淺談定量分析描述(QDA)
  • 關於烘焙的各種傳說
  • 品種越多越好
  • 茶與養生
  • 茶具略談

第八章 結語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7會員
142內容數
這是一個小小的心願,接觸茶業10年以上,總覺得該對業界有所回饋。面對人生的無常,更應該以文字保留思想。 希望透過這種出版形式,一來將自己所學加以整理,二來將茶葉相關的基本知識更加普及,讓茶文化有機會更源遠流長。 頭像為我的父親,現已退休,感謝他多年的教導,以此為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Francis Kao's talkinsofa 的其他內容
您喝過白茶嗎?有聽說過白茶的製程嗎? 近幾年白茶在市場上可說是奇貨可居、價格高昂。然而,白茶有甚麼好處,如何評價好壞,目前未見明確的論述。 說起來,為什麼推廣白茶有其時空背景條件:1.少子高齡化社會的人力不足。白茶的長時間萎凋製程,相較於傳統烏龍茶製程可以降低原本高度人力作業的負擔...
茶具有各種類型,沖泡的滋味也各異,本章探討各種沖泡方式的技巧與觀念,並介紹品飲的相關知識
茶葉的成品有各種不同外觀,不同品種(原料)也可能做成同樣外觀的成品,使得彼此之間的關聯更為複雜多變。
茶樹是常綠闊葉多年生植物,這是現代研究對於茶樹的描述。以前茶葉的命名大多以地名為主,諸如雲南省的普洱所產的茶稱之為普洱茶、阿里山生產的茶即稱為阿里山茶。若有機會實際走訪雲南的普洱,可以看到許多高大的茶樹,樹齡多達百年以上,甚至千年樹齡的老茶王。這便是茶樹多年生的特性。
《茶經》相傳為唐朝的陸羽所撰,成書年代大約為西元760-780年間,約莫日本的奈良時代(西元710-794),西方則接近查理曼大帝的時代(西元768-814)。 它的重要性並不僅僅在於它是最早系統化說明茶葉的書籍,更在於說明了茶從藥用轉為飲用的歷史價值...
古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72毒,遇荼而解之。」荼,便被解讀為茶的古字。相傳神農氏作為教導人民植物藥性與毒性的神明,終究也是透過自己親身的驗證來分辨植物的屬性。當夜路走多了總會有點狀況,當時就是因為喝了茶才解除身體的負面狀況。也就是說,最早的時候,茶是作為藥用的使用方式。
您喝過白茶嗎?有聽說過白茶的製程嗎? 近幾年白茶在市場上可說是奇貨可居、價格高昂。然而,白茶有甚麼好處,如何評價好壞,目前未見明確的論述。 說起來,為什麼推廣白茶有其時空背景條件:1.少子高齡化社會的人力不足。白茶的長時間萎凋製程,相較於傳統烏龍茶製程可以降低原本高度人力作業的負擔...
茶具有各種類型,沖泡的滋味也各異,本章探討各種沖泡方式的技巧與觀念,並介紹品飲的相關知識
茶葉的成品有各種不同外觀,不同品種(原料)也可能做成同樣外觀的成品,使得彼此之間的關聯更為複雜多變。
茶樹是常綠闊葉多年生植物,這是現代研究對於茶樹的描述。以前茶葉的命名大多以地名為主,諸如雲南省的普洱所產的茶稱之為普洱茶、阿里山生產的茶即稱為阿里山茶。若有機會實際走訪雲南的普洱,可以看到許多高大的茶樹,樹齡多達百年以上,甚至千年樹齡的老茶王。這便是茶樹多年生的特性。
《茶經》相傳為唐朝的陸羽所撰,成書年代大約為西元760-780年間,約莫日本的奈良時代(西元710-794),西方則接近查理曼大帝的時代(西元768-814)。 它的重要性並不僅僅在於它是最早系統化說明茶葉的書籍,更在於說明了茶從藥用轉為飲用的歷史價值...
古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72毒,遇荼而解之。」荼,便被解讀為茶的古字。相傳神農氏作為教導人民植物藥性與毒性的神明,終究也是透過自己親身的驗證來分辨植物的屬性。當夜路走多了總會有點狀況,當時就是因為喝了茶才解除身體的負面狀況。也就是說,最早的時候,茶是作為藥用的使用方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國際紅茶採摘等級,成就了紅茶世界化的宏圖霸業 台灣習以比賽茶區分品質等級,無論知名茶區,抑或綠茶,烏龍茶,紅茶,皆是如此! 紅茶發展不若中國綠茶或烏龍茶久遠,僅短短兩百年,即風靡全球百分之七十人口,這得歸功於工業革命時代的荷蘭及英國,定義了紅茶採摘分級劃分&產製規範,促使紅茶品質更趨穩定一致,並
Thumbnail
焙茶背後的故事,和我們貞葉林品牌所想傳達的形象不謀而和,溫潤淡雅,有深度卻親切不苦澀。因為頻率相同,讓我們有緣分相遇,因此我們想由焙茶出發,鑽研焙茶甜點。
Thumbnail
早期手搖飲料店未盛行時,街道上菜市場旁,路邊攤就有賣古早味紅茶。近年來流行的珍珠奶茶,也是使用紅茶再加鮮奶,可見台灣人已多年喜歡喝紅茶。
Thumbnail
喝茶並不單純地品茶,它帶領我們進入一個內觀的境界。除了能促進身體健康,喝茶還可以幫助我們進入內心的寧靜,讓我們更專注當下的生活。所以,喝茶不僅僅是一個喝飲料的過程,蘊含了豐富的文化背景。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中國茶具的歷史發展,從最早的泡茶方式到茶壺的進化,並著重介紹了一款具有歷史特色的茶壺,對於喜歡中國茶文化的人士來說,會是一份有趣且充滿知識的閱讀。
Thumbnail
蜜香紅茶是源自中國福建省的珍貴茶葉之一,具有豐富的歷史故事與製茶工藝。本文將從蜜香紅茶的歷史來源、製作過程、風味特點和品鑒技巧進行全面介紹,讓讀者深入瞭解蜜香紅茶的魅力。
都說柴米油鹽醬醋茶,茶以很多方式出現在我們生活裡,在茶園裡,是待加工的農作物。在茶店裡,茶是待出售的商品、在酒樓,是解油膩的甘露、在書籍裡,是回顧過去的歷史。茶有金融屬性,有社會屬性,也有文化屬性,但是最終在我眼裡,它是連結人與自然的媒介。 無論
Thumbnail
接觸飲茶文化,一定會有一個內容是介紹目前主流的「六大茶系」,也就是「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烏龍茶)」「紅茶」「黑茶」,這順序也是依照製茶程序中「發酵程度」由低到高排列。
Thumbnail
2024年1月14日 從小就跟著家人一起喝茶,就是老人茶、熟茶,各式各樣的茶葉,有時候覺得好淡像水,有時候苦後回甘,有時候則是澀味回甜,但始終沒有更多認識茶葉世界。 終於,來參加講茶學院的茶葉品評一級的認證課程,湯家鴻老師真是卯足全力加快速度的分享,從感官品評與風味敘述切入,再提到軟硬水的選擇與
Thumbnail
從過去在第一線的銷售經驗,到近期陸續從茶職業體驗包與學茶新手村的學員回饋中了解到民眾普遍對於茶的認識誤區。我認為最嚴重的誤解是烘焙,甚而有人把烘焙連結成炒茶。而這個誤解已經形成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 綠茶烘焙(炒茶)輕
Thumbnail
國際紅茶採摘等級,成就了紅茶世界化的宏圖霸業 台灣習以比賽茶區分品質等級,無論知名茶區,抑或綠茶,烏龍茶,紅茶,皆是如此! 紅茶發展不若中國綠茶或烏龍茶久遠,僅短短兩百年,即風靡全球百分之七十人口,這得歸功於工業革命時代的荷蘭及英國,定義了紅茶採摘分級劃分&產製規範,促使紅茶品質更趨穩定一致,並
Thumbnail
焙茶背後的故事,和我們貞葉林品牌所想傳達的形象不謀而和,溫潤淡雅,有深度卻親切不苦澀。因為頻率相同,讓我們有緣分相遇,因此我們想由焙茶出發,鑽研焙茶甜點。
Thumbnail
早期手搖飲料店未盛行時,街道上菜市場旁,路邊攤就有賣古早味紅茶。近年來流行的珍珠奶茶,也是使用紅茶再加鮮奶,可見台灣人已多年喜歡喝紅茶。
Thumbnail
喝茶並不單純地品茶,它帶領我們進入一個內觀的境界。除了能促進身體健康,喝茶還可以幫助我們進入內心的寧靜,讓我們更專注當下的生活。所以,喝茶不僅僅是一個喝飲料的過程,蘊含了豐富的文化背景。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中國茶具的歷史發展,從最早的泡茶方式到茶壺的進化,並著重介紹了一款具有歷史特色的茶壺,對於喜歡中國茶文化的人士來說,會是一份有趣且充滿知識的閱讀。
Thumbnail
蜜香紅茶是源自中國福建省的珍貴茶葉之一,具有豐富的歷史故事與製茶工藝。本文將從蜜香紅茶的歷史來源、製作過程、風味特點和品鑒技巧進行全面介紹,讓讀者深入瞭解蜜香紅茶的魅力。
都說柴米油鹽醬醋茶,茶以很多方式出現在我們生活裡,在茶園裡,是待加工的農作物。在茶店裡,茶是待出售的商品、在酒樓,是解油膩的甘露、在書籍裡,是回顧過去的歷史。茶有金融屬性,有社會屬性,也有文化屬性,但是最終在我眼裡,它是連結人與自然的媒介。 無論
Thumbnail
接觸飲茶文化,一定會有一個內容是介紹目前主流的「六大茶系」,也就是「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烏龍茶)」「紅茶」「黑茶」,這順序也是依照製茶程序中「發酵程度」由低到高排列。
Thumbnail
2024年1月14日 從小就跟著家人一起喝茶,就是老人茶、熟茶,各式各樣的茶葉,有時候覺得好淡像水,有時候苦後回甘,有時候則是澀味回甜,但始終沒有更多認識茶葉世界。 終於,來參加講茶學院的茶葉品評一級的認證課程,湯家鴻老師真是卯足全力加快速度的分享,從感官品評與風味敘述切入,再提到軟硬水的選擇與
Thumbnail
從過去在第一線的銷售經驗,到近期陸續從茶職業體驗包與學茶新手村的學員回饋中了解到民眾普遍對於茶的認識誤區。我認為最嚴重的誤解是烘焙,甚而有人把烘焙連結成炒茶。而這個誤解已經形成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 綠茶烘焙(炒茶)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