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字是一統的,但語音是紛亂的,這個有時空的背景!在這時空兩大因素沖刷之下,歷代的語音散落在各地的方言中!古人唯有科舉才需要學字,識字,跟讀字,此時的語音,隨各朝各代而定!地域的區隔,所謂,「天高皇帝遠」,因此,彼此相安無事,而如今,為了保留各個方音使用者的文化傳承,不得不將語音文字化!這就產生了問題!在歷代保留的字典中可以看到很多罕用字,無用字等,應該都是為保留語音而造的字,當然也有一些是該方音使用者的特定詞彙字!但大部分還是「音變」字!(少部分,也有棄用字)!在這些「字」中,更有些是以音相近的「假借字」,人們懶得造字,久而久之,這個字就「增義」了!所以,中文字又有一個特點,就是「音近」,就「義近」,這也造成「衍生字」,「近義字」的由來!雖然粗看「意思」可以「擴義」相通,但一來,文字紀錄從缺,二來,不符使用習慣,用起來就會「怪怪的」!譬如,標題的「陰鴆」,「
鴆」字,字典只有兩種用法,一作名詞,一作動詞,並沒有做形容副詞的用法!而此詞的釋義,其實就是中文的「
陰沈(沉)」的第二義,形容一個人個性深沈,至於是否還有言外之意,如富心機,潛台詞就是「壞心眼」!這又兩說,可有,可無!因此如果是前者「陰鴆」的擬字可通,而「陰沉」一詞其實就涵蓋有這兩種意涵了!因此,「陰沉」擬字優於「陰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