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Mouse窺探》殺人魔真有變態基因?看韓國廢死、墮胎議題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韓劇《Mouse窺探》上演至今被稱為「燒腦劇」的代表作品,我認為它不只是引發動腦找真兇,而是觸發觀眾動「心」好好思考幾個社會議題的本質。
圖取自TVN臉書粉絲頁
由李昇基、李熙俊主演的韓劇《Mouse窺探》,在網路造成熱議「到底誰是連續殺人犯」?,這部犯罪嫌疑故事到現在演了6集,節奏緊湊、扣人心懸,最迷人之處是將韓國這些年幾件重大社會案件融入在劇情中,討論韓國幾個不斷爭論的議題,包括是否該廢除死刑、強姦犯再犯機率、墮胎法案以及深思人性與天生基因間是否有微妙聯繫。
社會議題1:故事靈感來自女童分屍案 犯罪基因決定一切?
《Mouse》的編劇是寫過《神的禮物—14天》、《Black》等劇的崔蘭,她在受訪時就有提到這部創作靈感來自2017年震驚韓國社會的「仁川國小女童分屍案」,8歲女童遭到年僅17歲的金姓少女誘拐回家遇害,金女不只將女童勒斃還分屍,不只將屍體分裝至垃圾袋棄屍在水塔、公共垃圾桶等地,部分屍塊還分送給女朋友。
這件案子之所以引起社會震驚,不只是未成年少女竟犯下這麼殘忍無道的犯罪,甚至毫無悔意,在鏡頭前冷漠的表情令社會嘩然,不過更令社會輿論群情激憤是,金姓少女在法庭辯駁是天生缺少了鏡像神經元,這使她沒有同情心、罪惡感,無法感知她人的痛苦,因為「基因」才會犯下這樁殘忍命案,也因此法院最終判決金女20年刑期,受到輿論撻伐。
崔蘭將引起社會議論的「仁川國小女童分屍案」所探討的基因問題,帶入《Mouse》的劇情中,設定1995年醫學界就得出某種「變態殺人狂」基因存在,有這基因者會成為冷漠殘酷的殺人兇手,他們殺人沒有原因,只是從中尋找快感和成就感,缺乏正常感情的這些人會從殺人的過程中獲得滿足,並持續保持對殺人的狂熱。
社會議題2:若有變態基因 你是否支持墮胎?
編劇在這邊融入另一項韓國議論的社會議題「墮胎」,藉由當時醫學的這項研究,演出政府是否該篩查並且殺死這些帶有殺人狂基因的胎兒,帶出韓國最終因為韓國不能墮胎的倫理觀念,以及反墮胎主張的基因篩查也有1%錯誤機率的爭辯,最後這項議題並未實施。
不過,現實中的韓國在2019年4月該國憲法法院做出重大裁定,認為現行墮胎禁令及懲罰實施墮胎手術醫生條文,侵犯婦女自由選擇權利,均屬違憲,韓國政府須在2020年12月31日前修法,解除這項長達66年的墮胎禁令,不過,政府提出的墮胎修法版本只限孕婦懷孕24週內可以人工流產又引發爭議及討論。
1986年至1991年的華城連續殺人案,總共有10名女性遭到殺害,這起震驚整個韓國社會的案件,多次被作為電影或電視劇的題材,像是《寄生上流》導演奉俊昊的電影作品《殺人回憶》或是口碑佳的電視劇《信號》等,此案總計動員205萬人次的軍警,調查2萬1280名嫌犯,多年來還是一無所獲,直到2019年韓國國家科學搜查研究院從犯罪資料庫中,比對56歲男子李春的DNA和當年連環殺人案當中第五、七和九宗案件兇手一致,最終在李春承認犯行下才偵破此案,而當時已在牢中的李春,是因另案姦殺妻妹被判無期徒刑。
圖片取自TVN臉書粉絲頁
社會議題3:華城連續殺人案的翻版 嚴肅探討韓國的實質廢死議題
此案還衍生案外案,華城連續殺人案的10起被害人中,有1起被當時警方認定是「模仿犯罪」,當時被當人罪犯的尹成如總計坐了32年的牢,直到李春承認犯行,並指該案也是他所為,經過重啟調查,發現相關事證都指向李春,只是當時警方急於破案,以嚴刑逼供尹成如取得自白,導致尹成如坐了長達32年的冤獄。
《Mouse》同樣有連續殺人犯造成社會惶恐,在1990年間有個「人頭獵人」同樣殺害10人,最後追查到的殺人案韓敘俊,本身職業是腦科醫生,有個優越的幸福環境,但是為滿足內心刺激感追求,將多數是弱勢被害人殺害,韓敘俊最終遭到判決死刑,但是劇情直接來到20年後,韓敘俊卻持續在牢獄裡過活,這裡帶出另一個韓國社會爭辯的議題「廢死」。
韓國從1997年12月30日執行死刑至今,已經超過23年沒有執行過任何死刑,韓國雖然從未廢除死刑制度,但實際上已經是「準廢死」,根據韓國黨議員金尚勛去年質詢時援引韓國法務部的統計資料,韓國道2020年上半年共有56名待執行的死刑犯,若是像《Mouse》裡韓敘俊那樣,判死至今已超過23年的有10人以上,最長的是關在光州監獄的死刑犯,已過了27年未執行。
就像戲裡面的對白「這些犯人在獄中搞得像在度假,家屬卻是在悲傷中度過每一天」,每當韓國社會出現連續殺人或是惡性重大的案件時,民眾擁護「執行死刑」的聲浪就會再度翻高,被害人家屬也會成為受訪對象。韓國媒體有統計過,光是每年用於待執行死刑犯的餐費、醫療費、生活費、取暖費和醫療保險的費用,一人約要花費2400萬韓元(約65萬元台幣),認為浪費國民納稅錢,而且韓國這幾年不斷出現暴力殺人與分屍命案,政府應該要「亂世用重典」。
不過,以華城連續殺人案的案外案來說,如果當初被警方及媒體視為「兇殘至極」的冤獄者尹成如,當下輿論風氣驅使下遭到判死,恐怕含冤一輩子都無法平復,而真正的兇嫌李春若因為姦殺妻妹而被判死槍決,華城案恐怕真相永遠石沉大海,10名死者恐怕永遠沒有人為她們伸冤,讓真正兇手受到制裁。
《Mouse》呈現出主張執行死刑與廢死的兩種聲音角力,彰顯的正是過去韓國就是有太多刑案是屈打成招,究竟韓國要朝哪個方向走,至少要重新建立人民對檢警辦案的信心,訂定更嚴謹的規範。
社會議題4:性侵重犯遭輕判 被害人遭遇誰來維護
《Mouse》在獵頭連續殺人案後,事隔20多年社會又出現連續殺人魔案,而證據都指向韓敘俊當時已懷孕的腹中小孩,因為該名小孩當時被檢測出也有變態殺人狂的基因,被專家認定有99%的機率成為和韓敘俊一樣的人頭獵人,與編劇當初得到啟發而寫此劇的「仁川國小女童分屍案」兇嫌,以此探討基因是否決定一切,甚至延展到人性是否本惡的深思與探討。
就目前的走向,劇情一再反轉再反轉,不僅狠狠打了我們多數人「先入為主」、「未審先判」的謬誤觀念一打巴掌,同時也在我們觀眾不斷挨巴掌重新推理的同時,靜下心來好好思考,對於任何社會議題,我們太過於用情緒思考,忘記探討問題本質,以至於如同劇中偵辦方向一樣,一致搞錯方向。
接下來的劇情預告,很明顯的女主角之一的吳奉伊幼時身心受到「重創」的兇手就要出獄,而女主角得知兇手即將出獄是幾近崩潰,而出獄後的兇手看似又要接近女主角,成為此劇在抓連續殺人犯外,另一個掀起的波濤。
這個情節類似「素媛案」去年出獄的犯人趙斗淳,他在廁所用極其殘忍的手段強姦一個8歲幼童,最終卻只判處12年有期徒刑,並在去年出獄後,又刻意住到距離被害者住家附近,2020年11月韓國國會通過要求加強對電子腳鏈佩戴者監管的《保護收容法》,該法又被稱為「趙斗淳防治法」。
圖片取自TVN臉書粉絲頁
社會議題5:媒體嗜血只為收視率 觀眾易陷「未審先判」
很好奇《Mouse》編劇會如何詮釋並讓觀眾思考這起事件的本質問題,而後面有關於「基因是否決定一切」,編劇又會怎樣引領大家藉由緊張刺激的偵兇過程,引領觀眾發掘真相,此真相也不是如同戲裡媒體直播只為炒熱點閱的商業賣點,而是好好深思,韓國這些重大社會議題,不要只看熱鬧,只看片面資訊,好好思考該怎麼走。
其實,這些韓國社會議題在台灣也是不斷有爭議,到底該怎麼走,我們需要的也不是實驗的「mouse」,也不是只有窺探這些社會案件的旁觀者,而是正視自己內心,找出問題本質。#
圖片取自TVN臉書粉絲頁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3會員
21內容數
《偷書賊》中,書是那個黑暗世界裡唯一的一絲光亮。 書對很多人而言,可能是求取謀生的知識,也只是用來消磨時光, 對我而言,讀書是享受是樂趣,是啟發也是療癒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洪敏隆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怒!小女孩遭戀童癖誘拐,竟慘遭玷汙!」、「悲!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受害女童長大愛上當年綁匪!」 這種新聞是許多媒體最愛的題材,可以衝高點閱率,多數人看到這樣的新聞標題的反應會是「太可惡了怎麼會有這麼壞的綁匪!」、「這個小女孩好可憐喔」、「我們的社會生病了嗎?」。
韓國作家崔眞英的《李智雅姐姐,現在終於可以說了》對於被害過程的場景細節沒有赤裸裸的描述,卻讓智雅的遭遇更深深刻在讀者的腦海裡,感受智雅那種無助、徬徨接近窒息的感覺。崔真英提到寫安慰智雅的場面時,或是描寫智雅的痛苦時,其實都很猶豫,因為她知道很多人跟智雅一樣,無處傾訴、孤軍奮鬥,在旁觀和懷疑中苦撐
文森梵谷是偉大的畫家,他生前的畫作沒人看得起,死後作品價高到沒人買得起,相較很多作品都是在消費文森梵谷戲劇性的一生,日本作家原田舞葉的小說《浪擊而不沉》以梵谷兩兄弟間的情誼作為故事架構,引領讀者進入梵谷兩兄弟的內心世界,更能體會印象派在在19世紀後半崛起面臨的畫派風暴及所處時代的畫家精神。
一本好的心理懸疑小說,會讓讀者有一翻開就想要一口氣看完的衝動,前幾年幾部出版懸疑小說,例如《控制》(Gone Girl)、《別相信任何人》(Before I Go to Sleep)、《列車上的女孩》等,雖然評價不一,但是都達到熱銷跟熱烈討論的效果,因此出現很多模仿作品,《緘默的病人》同樣跟前述作
在台灣工作、生活、成家多年,任教於東海大學日文系的教授笹沼俊暁,最近出版的新書《流轉的亞洲細語》,探討日本列島的當代作家如何書寫台灣和中國大陸的文藝評論集,透過解析日本文學作品中的台灣、中國形象;他在書中點出1990年代日本文學產生的「親日台灣論述」,批判背後代表的是右翼國族主義意識形態的操控。
喜歡白石一文的哲學性和孤寂人物敘事風格,也是他在日本文壇奠定地位的原因,但他的前一本著作《於記憶之濱》惡評如潮,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樣,懷疑白石一文是不是江郎才盡,當看到他的新作,多達500多頁,再看看書價,一度猶豫買了會不會後悔。
「怒!小女孩遭戀童癖誘拐,竟慘遭玷汙!」、「悲!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受害女童長大愛上當年綁匪!」 這種新聞是許多媒體最愛的題材,可以衝高點閱率,多數人看到這樣的新聞標題的反應會是「太可惡了怎麼會有這麼壞的綁匪!」、「這個小女孩好可憐喔」、「我們的社會生病了嗎?」。
韓國作家崔眞英的《李智雅姐姐,現在終於可以說了》對於被害過程的場景細節沒有赤裸裸的描述,卻讓智雅的遭遇更深深刻在讀者的腦海裡,感受智雅那種無助、徬徨接近窒息的感覺。崔真英提到寫安慰智雅的場面時,或是描寫智雅的痛苦時,其實都很猶豫,因為她知道很多人跟智雅一樣,無處傾訴、孤軍奮鬥,在旁觀和懷疑中苦撐
文森梵谷是偉大的畫家,他生前的畫作沒人看得起,死後作品價高到沒人買得起,相較很多作品都是在消費文森梵谷戲劇性的一生,日本作家原田舞葉的小說《浪擊而不沉》以梵谷兩兄弟間的情誼作為故事架構,引領讀者進入梵谷兩兄弟的內心世界,更能體會印象派在在19世紀後半崛起面臨的畫派風暴及所處時代的畫家精神。
一本好的心理懸疑小說,會讓讀者有一翻開就想要一口氣看完的衝動,前幾年幾部出版懸疑小說,例如《控制》(Gone Girl)、《別相信任何人》(Before I Go to Sleep)、《列車上的女孩》等,雖然評價不一,但是都達到熱銷跟熱烈討論的效果,因此出現很多模仿作品,《緘默的病人》同樣跟前述作
在台灣工作、生活、成家多年,任教於東海大學日文系的教授笹沼俊暁,最近出版的新書《流轉的亞洲細語》,探討日本列島的當代作家如何書寫台灣和中國大陸的文藝評論集,透過解析日本文學作品中的台灣、中國形象;他在書中點出1990年代日本文學產生的「親日台灣論述」,批判背後代表的是右翼國族主義意識形態的操控。
喜歡白石一文的哲學性和孤寂人物敘事風格,也是他在日本文壇奠定地位的原因,但他的前一本著作《於記憶之濱》惡評如潮,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樣,懷疑白石一文是不是江郎才盡,當看到他的新作,多達500多頁,再看看書價,一度猶豫買了會不會後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台灣對於殺人犯的了解甚少,更別說連環殺人犯或是極度偏激有心理障礙的人 所以這部戲裡許多要展示心理扭曲的片段其實帶入感或驚悚感是不足的 然而對於母愛或父愛扭曲心態的描繪,那是...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一如第一季的風格,他們用著血腥與令人反胃的畫面刻畫現場的斑駁與不堪 相比所有年長的演員...
Thumbnail
林于如案,在臺灣社會對死刑存廢充滿爭議的此刻,正是支持死刑方的最適案例。沉迷六合彩,積欠大批賭債,企圖詐領保險金,八個多月內連續謀殺母親、婆婆及丈夫。如果台灣法律沒有死刑,如何讓此類極惡之人罪刑相符? 林身上的三起殺人罪,在臺灣司法的意義上大概就止與此,直到此書出版......
Thumbnail
1996年,4歲的橫山由香里和父母到柏青哥店玩,幾個小時後,父母發現由香里不見了,遍尋不著。店內的監視器拍攝到由香里和一名男子步行而出,直至今日由香里卻仍下落不名。橫跨17年的時間,發生了五起女童誘拐案件,看似發生在不同的地區,彼此毫無關聯,然而實際上均發生於縣境,會不會其實是同一人所為?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韓劇《解讀惡之心的人們》主角原型、長年接觸最兇殘殺人犯的犯罪側寫師,徹底剖析犯罪的背後根本原因,揭露隱匿在日常中的危險,保護我們自己、周遭的親友,與正在成長的孩子們。
Thumbnail
殺人犯若是事實,糾~~~竟~~~這人殺的是一個?二個?還是三個?讓我們繼續看下去的節奏,就是玫瑰瞳鈴眼或藍色蜘蛛網一般的劇情,超展開的敘事但也虧得作者如此有耐心跟一位死刑犯來回,才有這本書的出版。 看書前本以為殺人犯都是見刀見血,結果是個毒殺案,而且又牽扯了詐領保險金的案外案,使得整個事件更加撲朔
《魚眼》的故事關於一個以真實事件為基礎,展開的懸疑推理小說。 一件發生在1986年的連續殺人案──「陳高連葉連續毒殺七童案」,婦人陳高連葉在糖果裡摻入毒藥,分送給數名孩童,最終造成七名孩童死亡,《魚眼》的故事也就此展開。在閱讀過程中, 讀者將陷入各種謎團的探索,並引發對母愛、殺人動機等議題的思考。
Thumbnail
《殺人者的購物中心》大致上是以倒敘呈現,藉由這樣的手法支撐起「現在」的世界觀與背景,讓觀眾從一開始的滿頭問號,到最後能了解整個前因後果。由於背景的時間線相對長,前面的集數並不急著推進「現在」的時間線,缺點是讓觀眾需要更多耐心,但換來的則是一個更完整、不容易出戲的敘事結構。
Thumbnail
前陣子台灣社會事件,國中生殺同學 然後之後的判刑相關爭議 我立刻想到這個真實社會事件的優秀日本漫畫 同樣都是在探討未成年殺人和相關議題 廢話不多說了,自己點進去看
Thumbnail
倘若是有追過韓劇《信號Signal》和電影《殺人回憶》的小夥伴,相信對於“華城連續殺人命案”這個驚悚的社會案件肯定不陌生。 嫌犯犯案的期間落於西元1986-1991年。 在那個民風淳樸且保守的年代,發生了如此轟動的案件,就連警方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抓到歹徒,難免人心惶惶。 由於當時沒有
Thumbnail
台灣對於殺人犯的了解甚少,更別說連環殺人犯或是極度偏激有心理障礙的人 所以這部戲裡許多要展示心理扭曲的片段其實帶入感或驚悚感是不足的 然而對於母愛或父愛扭曲心態的描繪,那是...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一如第一季的風格,他們用著血腥與令人反胃的畫面刻畫現場的斑駁與不堪 相比所有年長的演員...
Thumbnail
林于如案,在臺灣社會對死刑存廢充滿爭議的此刻,正是支持死刑方的最適案例。沉迷六合彩,積欠大批賭債,企圖詐領保險金,八個多月內連續謀殺母親、婆婆及丈夫。如果台灣法律沒有死刑,如何讓此類極惡之人罪刑相符? 林身上的三起殺人罪,在臺灣司法的意義上大概就止與此,直到此書出版......
Thumbnail
1996年,4歲的橫山由香里和父母到柏青哥店玩,幾個小時後,父母發現由香里不見了,遍尋不著。店內的監視器拍攝到由香里和一名男子步行而出,直至今日由香里卻仍下落不名。橫跨17年的時間,發生了五起女童誘拐案件,看似發生在不同的地區,彼此毫無關聯,然而實際上均發生於縣境,會不會其實是同一人所為?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韓劇《解讀惡之心的人們》主角原型、長年接觸最兇殘殺人犯的犯罪側寫師,徹底剖析犯罪的背後根本原因,揭露隱匿在日常中的危險,保護我們自己、周遭的親友,與正在成長的孩子們。
Thumbnail
殺人犯若是事實,糾~~~竟~~~這人殺的是一個?二個?還是三個?讓我們繼續看下去的節奏,就是玫瑰瞳鈴眼或藍色蜘蛛網一般的劇情,超展開的敘事但也虧得作者如此有耐心跟一位死刑犯來回,才有這本書的出版。 看書前本以為殺人犯都是見刀見血,結果是個毒殺案,而且又牽扯了詐領保險金的案外案,使得整個事件更加撲朔
《魚眼》的故事關於一個以真實事件為基礎,展開的懸疑推理小說。 一件發生在1986年的連續殺人案──「陳高連葉連續毒殺七童案」,婦人陳高連葉在糖果裡摻入毒藥,分送給數名孩童,最終造成七名孩童死亡,《魚眼》的故事也就此展開。在閱讀過程中, 讀者將陷入各種謎團的探索,並引發對母愛、殺人動機等議題的思考。
Thumbnail
《殺人者的購物中心》大致上是以倒敘呈現,藉由這樣的手法支撐起「現在」的世界觀與背景,讓觀眾從一開始的滿頭問號,到最後能了解整個前因後果。由於背景的時間線相對長,前面的集數並不急著推進「現在」的時間線,缺點是讓觀眾需要更多耐心,但換來的則是一個更完整、不容易出戲的敘事結構。
Thumbnail
前陣子台灣社會事件,國中生殺同學 然後之後的判刑相關爭議 我立刻想到這個真實社會事件的優秀日本漫畫 同樣都是在探討未成年殺人和相關議題 廢話不多說了,自己點進去看
Thumbnail
倘若是有追過韓劇《信號Signal》和電影《殺人回憶》的小夥伴,相信對於“華城連續殺人命案”這個驚悚的社會案件肯定不陌生。 嫌犯犯案的期間落於西元1986-1991年。 在那個民風淳樸且保守的年代,發生了如此轟動的案件,就連警方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抓到歹徒,難免人心惶惶。 由於當時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