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張圖讓你體會「中式英文」的廣告為何讓外國人看得很無感

What the...?
What the...?
如果老闆丟給你一則自家公司的中文平面廣告,要你弄出英文版,發布給全世界看,你會怎麼做?你會完全照中文稿的漢字,一字不差地轉換成英文然後直接製成廣告發布出去,還是重新構思全新內容的英文稿,再製作成廣告發布?你當下的決定,會完全決定你的廣告效果是超過100%,或是0%!
這也是我在辦公室時常要面對的天人交戰,因為老闆和主管們希望英文廣告要完整表達(盡量完全依照)中文廣告的文字內容。但他們無法意會到,中文大部分的講話和寫作方式,跟英文是南轅北轍的。換句話說,中文如果這樣講,英文常常是不會那樣說的,尤其在平面與電視廣告、新聞稿、電影台詞等等場合更是如此。
我們最熟悉的例子是經典電影「The Day After Tomorrow」,有人很直白照字面翻譯成「後天」,但台灣的電影產業把它翻譯成「明天過後」,是有其原因的。如果台灣選用「後天」作為名稱的話,吸引不了台灣觀眾的興趣(啊後天就是後天啊所以勒?),但是「明天過後」這4字能讓人聯想劇情可能的發展(本來沒事,但明天過後會發生什麼可怕的事?),心理效果就完全不一樣。這就是美國電影下標題的邏輯和台灣市場觀眾的聯想邏輯完全不同。電影標題都是如此了,廣告當然也是。設計英文廣告標語,必須考量文字內容能不能切中外國目標受眾的期待心理,但更基本的是,能不能讓外國人用他們的思考邏輯來看懂廣告內容。

幾個經典的中式英文廣告詞

請先看看下面這張廣告稿,它是從中文的...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