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麥可・桑德爾新書《成功的反思》第三章——向上流動說

封面圖片:攝影師:Emily Ranquist,連結:Pexels 桑德爾在第三章以向上流動說的角度作切入,說明美國以才德觀為基礎的各種社會價值觀是如何傷害美國社會的。

才德至上與機會平等:市場、個人責任、向上流動
1980年代後,才德觀在美國慢慢成了社會與政治上主流論述背後價值觀。其一是它成了支持市場機制的理由:在機會平等的制度下,市場可以依據才德犒賞每個人,因此市場機制是實現共善的首要工具。
除此之外,才德觀也漸漸與另外兩種想法串聯在一起:其一是個人責任觀,認為因個人選擇錯誤而生病或貧窮的人不該獲得政府幫助,這使得國家福利政策的重點不再是責任緩衝、而是責任分流;其二是向上流動說,認為只要制度落實了機會平等,那國民將能完全取決於個人的才能與努力在社會向上爬。

向上流動說:動人的許諾、傷人的羞辱
其中,向上流動說成了美國主流論述,政治領袖掛在嘴邊、民眾也大致認同,認為其是解決社會不平等的方法。然而桑德爾指出,美國的社會流動實際上比許多國家差;也就是說,向上流動說在別的國家或許實現了,但在美國依然還只是個動人的許諾。
更糟的是,即使向上流動尚未落實,但美國人民似乎普遍認為美國確實是個只要努力就能往上爬、已經落實向上流動的國家。於是,向上流動說對於「輸家」的民眾可能更像是個羞辱:明明靠個人努力就可以往上爬、那你還只能待在這肯定是你的問題。

以才德觀為基礎的才德霸權
於是乎,由市場機制為基礎的全球化下,第一章所提到的用人唯「才」的技術官僚思維、將學歷視為有「才」的必要條件的文憑主義、再加上同樣是以才德觀為基礎的個人責任觀與向上流動說,共同提供了才德霸權崛起的養分。而桑德爾認為,這種氛圍也導致了2016年英國通過脫歐公投、以及川普當選美國總統的民粹反撲。

思考筆記:臺灣的向上流動 x 高等教育
身為美國人的桑德爾,自然的以美國國情為焦點。但如果把「向上流動」的概念也套到台灣上,可以感受到兩國在此方面的異同。
明顯的差異是:與僅少數人有大專學歷的美國不同,台灣學子幾乎只要願意就可以上大學,這讓台灣不會如美國社會以「大專學歷」作為族群分界。但相似的是:就像美國人想要透過高等教育情節一樣,台灣似乎也有頂大情節。
於是,儘管呈現的樣貌略有不同,但台灣似乎多少與桑德爾眼中的美國一樣,也有以高等教育為才德背書的情節;只是這裡的「高等教育」指的是「足夠優秀的大學」。

提問筆記:臺灣的才德情節造成什麼影響?
而這或許可以看出,才德觀也影響著台灣。除了「以向上流動為社會不平等解套」以外,我們也同樣重視技術官僚學歷夠不夠、也可能同樣有著個人責任觀的社會文化、而文憑在向上流動說扮演的、而文憑在向上流動說扮演的角色也同樣吃重。
這些以才德為基底的價值觀、才德霸權的養分(技術官僚、文憑主義、向上流動說、個人責任觀)其實台灣都有;另外,台灣也面臨著全球化、而「市場決定」的觀念其實也普遍;最後,向上流動說的前提——機會平等——對於台灣人來說似乎也是個可以接受的想法。
這些桑德爾到本章提出的價值觀、面對的世界洪流,雖然程度、模樣未必相同,但可以說台灣一個也沒少。那接下來的問題大概就是:台灣也會如桑德爾所說的產生才德霸權、屈辱政治崛起,公民失去「休戚與共感」、並進而失去「公民連結」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Wen Tao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