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可・桑德爾新書《成功的反思》第二章——「良善故偉大」:才德思想簡史

2021/05/1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封面圖片:攝影師:Pixabay,連結:Pexels
桑德爾在第一章描述了才德至上產生的「贏者值得、輸家活該」價值觀可能會為民粹反撲埋下伏筆。而第二章,桑德爾透過宗教天命的角度來探討才德思想的脈絡。
除了效率與公平的考量外,依據才德分配報酬與職務最吸引人的,就是它彰顯了人類能動性,讓人有「成功操之在我」感受;但同時,這種的許諾卻也暗示著——如果失敗了,也全都是你自己搞砸的。桑德爾認為,現代才德原則強調人類能動性,以及嚴苛看待不幸者的兩個特點,都可以連結到《聖經》的世界觀。

誰該受到救贖?從「天選」到「自助」

為了肯定神的全能,奧古斯丁、馬丁路德、喀爾文都認為救贖只能來自神的揀選,而與人有多少功德無關;否則救贖與否就會至少有部分決定於人、而非完全取決於神。喀爾文神學甚至指出:行聖禮是為了要榮耀神、而不是獲得神恩的手段。
但信徒們當然希望確保自己蒙受揀選,因此喀爾文教派發展出一個工作倫理觀:因為神會召喚世人從事某項工作,因此認真工作就是在行神賦予的天職、也就是蒙神揀選的徵兆與證明。
然而人很難拒絕天助自助者的想法,因此這種「認真工作是蒙受揀選的徵兆」的觀念實際上給了清教徒將其偷渡成「認真工作是蒙受揀選的管道」的機會。這使得「救贖與蒙福只能天選」,被重新認定為「事在人為」——如果我做的夠努力、也夠好,那就會受到揀選;相對的,未受揀選表示是神的敵人、應當仇視。

天命為世俗成就背書

雖然以上的爭論是針對神恩救贖,但桑德爾提出美國文化歷史學家傑克森・李爾斯 (Jackson Lears)的說法,認為我們對於世俗成功的看法背後也藏著這種天命觀:
當解放神學開始強調人有能力靠自己得到救贖,成功便開始同時象徵個人才德與天命⋯⋯天命就這樣隱而不顯地成了財富不均的背書。
人的努力再加上神的應許,讓才德至上論將世俗成就道德化。而桑德爾認為這會忽略機遇的不可預測,營造「贏家值得、輸家活該」的氛圍、進而產生才德霸權。

美國的天命:良善故偉大

這種為世俗成就背書的天命觀,也被拿來為美國的強盛背書:神選的美國因為良善而偉大。自從艾森豪錯誤引用托克維爾的著作後,這個說法廣受許多美國總統青睞。但以這個邏輯為前提,似乎就難以反對「富人因有德而發財」。而桑德爾認為,這確實讓自由派越來越認同要以個人責任與「是否應得」來看待國家的福利政策。
最後,桑德爾指出,相信美國因良善而偉大的天命、總是站在歷史的正確面,可能在風雨飄搖時帶來希望、也可能在權勢者心中種下傲慢。以全球化、消除歧視、促進機會平等為基底的許多政策都被視為「歷史正確面」,特別消除歧視、增加機會本身也都值得追求;但當「這樣一定是對的」的想法深植心中,「我可能做錯了」的謙卑就難以被提及。

補述:健保之爭

桑德爾在本章以強調人的意志與能動性,並主張神會以財富與健康獎勵信仰者的成功神學 (prosperity gospel),作為將世俗成就天命道德化的例子。這種論述就如同才德配位觀,高舉著個人責任、也時不時展示其無情面。
例如美國健保爭議中,有眾議員認為向健保需求較大者收取較高保費是合乎道德的,因為這可以減低生活習慣良好者的花費。另外,美國某超市創辦人也投書反對健保是基本人權,因為許多人的不健康是咎由自取,無權期待同胞協助。

筆記

這章主要以宗教出發,論述現代才德觀背後也帶有天命觀的色彩。而由於基督宗教對於美國影響甚大,所以如果有著天命背書,應該確實會讓才德觀在美國具備更好的道德地位。而桑德爾似乎或多或少暗示著,這讓才德觀更加根深蒂固。
但離開基督宗教的社會,就不確定這段討論是否有意義。臺灣並不是基督宗教為主的社會,我本人也不是其信仰者。但我們似乎或多或少還是會有「他賺得多是因為他有本事」這種類似於「贏家值得、輸家活該」的才德價值觀。那似乎對於桑德爾論述的才德觀來說,有沒有宗教思維背書、賦予額外的道德地位,就沒有這麼重要了。
但當然,台灣社會對於才德的感受,無論在篤信才德的程度上,或是對於輸家贏家的看法上,或許不一定如同桑德爾所描述的美國社會強烈而壁壘分明。因此,尚不能下定論這章對於宗教意義上的道德探討,對於現代才德觀到底有多少影響。
Wen Tao Chen
Wen Tao Chen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