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天威-儒家代表公孫弘】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現代人讀書,,講到漢武帝時期的儒家代表,幾乎都會首推董仲舒。
這是《漢書》留給我們的印象。

對於當代人司馬遷而言,真正讓儒家思想影響漢武帝至深的,反而是公孫弘。
公孫弘是齊菑川國薛縣人,孟嘗君的封地。
出生於西元前200年,也就是白登之圍的時候。

大約在呂后統治的時期,公孫先生在薛縣擔任獄官。
後來犯罪被免官,只能去牧豬。

薛縣這個地方,就在儒家大本營:曲阜的南面。
漢初的儒家宗主叔孫通,也是薛縣出身。

但窮困的公孫弘,一直到了四十多歲,才開始學習儒家的知識學問。

當漢武帝即位時,公孫弘已經六十歲了。
建元末年的賢良招募,公孫弘也去了,但實際任官不得皇上歡心,公孫老先生就又辭去官位。

六年過去,元光五年,權相田蚡過世一年,取回權力的漢武帝再次要求各地推薦賢才。
菑川國人不顧公孫弘反對,再次推薦七十歲的老先生進京趕考。

是的,當時招募賢才,不是你來了國家就會用你。
基本上都是去參加考試,擇優錄取。

這個六十歲考上台大休學的公孫弘,六十六歲再考一次,六六大順,榜首輕鬆落袋。

漢武帝跟儒家之間的恩怨,可是反覆糾葛的很。
一開始,奶奶竇太皇太后尊崇黃老,儒家學者則大推天子應該親政,太后不要多嘴。
劉徹這時候對儒家頗有好感。

後來權相田蚡執政,壓得漢武帝喘不過氣來。
偏偏田蚡也好儒家,劉徹這時候的印象就不挺美了。

然而,在主父偃的黑暗兵法之下,劉徹真正奪回政權。
這時候看見六十好幾的公孫弘,劉徹突然覺得:「聖賢應該就是長這樣吧?封你個博士先。」

成為博士的公孫弘,就此飛黃騰達嗎?那可不。
漢武帝劉徹正要推動攘夷大業,對主父偃那套趨利避害的縱橫學說,仍是十分重視。

但要知道,攘夷這套,本來就是董仲舒推薦的。
公孫弘論事兩大原則:君王要有天下之志,臣子要節儉忠誠。

這基本上還是很對劉徹胃口的。

而公孫老先生在朝議中,也向來只做開場白,不干涉任何決議,整天一副道貌岸然世外高人的模樣。
嗯,公孫弘都是穿布衣,不是朝廷華服。

劉徹越看越覺得這老先生有門道,幾經考察,其儒家思想又若干符合劉徹的心思……

漸漸的,漢武帝想:有這樣的臣子,不就是天子的德行嗎?

元朔三年,公孫弘當上了御史大夫。
離丞相之位,只有一步之遙。

但漢朝傳統,只有列侯才能擔任丞相。
你說漢朝不過百年?其實春秋時代的卿大夫,本來就是侯爵領主。
一直到戰國客卿盛行,才有先相後侯的情況出現。

然而,公孫弘真的像他外表那樣敦厚老實嗎?
司馬遷表示並沒有。

「弘為人意忌,外寬內深。諸嘗與弘有卻者,雖詳與善,陰報其禍。殺主父偃,徙董仲舒於膠西,皆弘之力也。」

公孫弘是一個表面上都跟你好啊好啊沒關係,事後必定在私下想辦法報復的人。
而他最擅長的計策,就是把大臣「流放」到藩國去。

元朔年間,是漢武帝最意氣風發的年代。

衛青平定河套,準備建立朔方郡。
張騫司馬遷前往開通西南。
同時也規畫著攻打朝鮮。

這個讓四夷來朝,以順天意的中心思想,是董仲舒提出的。
同為儒家,公孫弘並不欣賞董仲舒,這時候就跳出來一力反對。

漢武帝則要「覆水難收」朱買臣跟公孫弘當廷辯論。

大家都知道的朱買臣休妻,是戲曲故事,其實覆水難收跟他並沒有關係。
相對來說,可能較少人注意到的是,朱買臣是個將軍。

朱買臣四十幾歲的時候,碰上了漢武帝招募賢才。
喜歡讀書家裡又貧困的他,覺得機不可失,就像東方朔一樣帶著著作上京去了。

東方朔是齊人,朱買臣則是吳人。
二十幾歲的東方朔肯定先到,而且漢武帝光看東方朔的東西,就看了兩個月。

朱買臣就給晾著了。
後來也是運氣好,同鄉的嚴助在竇太后時期就已經通過策對,正要拉幫結夥,於是推薦了朱買臣為官。

嚴助這個派系來自吳越,也正因這個地頭蛇身分,嚴助敢於跟權臣田蚡對著幹,取得了漢武帝的天下廣德計劃中,東南一角的重要話事權。
閩越之地的爭戰,同時也影響了淮南王劉安的反叛計劃。
簡單說,劉安原本是打算趁著閩越亂來搞事,但嚴助跟朱買臣的活躍,不但平定了閩越,也安撫了淮南國的異動。

悲慘的是,等到漢武帝收拾劉安的時候,嚴助就被當成同謀者處死了。
這是後話。

在元朔年間的這個時候,朱買臣能被欽點與御史大夫抬槓,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

天下廣德計劃,在文獻上被強調由董仲舒提供。
但我們也聊過,董仲舒本身並沒有進入朝廷當官,根本上是個邊緣人。

漢武帝貌似採用了許多董仲舒的建議,是因為其他人也有相同的意見。
說穿了,老董比較像PTT鄉民,PO了幾篇文,然後政府「剛好」也照樣實行……於是鄉民們只知老董好棒棒,不察政府中有多少智囊。

是的,真正推動漢武帝「廣德」的人,當然是智囊主父偃。
而嚴助朱買臣也是這套計劃的參與者。

原本,該跟公孫弘對辯的應該是主父偃。
可剛好這個時候,主父偃被公孫弘設計弄死。

公孫老兒擺明了是欺廣德派大老已死,想要趁機解決落水狗們。

「天子乃使朱買臣等難弘置朔方之便。發十策,弘不得一。」

想不到朱買臣善辯……才怪。

「弘乃謝曰:『山東鄙人,不知其便若是,願罷西南夷、滄海而專奉朔方。』上乃許之。」

真正決定這場廣德計劃辯論會成敗的,根本不是公孫弘跟朱買臣。
注意到嗎?三個計劃取消了兩頭,唯有匈奴不能放。

只有衛青不能撤!

是天子的意思,也是衛子夫的力量。
是衛氏外戚的成功。

公孫弘雖然是個機八人,但他很明智的察覺到事情的關鍵。
檯面上看起來像他不敵朱買臣,可事實上到底是公孫弘勝出。

一來,其他各線還是撤了,朱買臣派系擅長的東南線也沒打。
二來,漢武帝最終還是用了公孫弘的建議。

以退為進的招數,劉徹特別愛。
這不是儒家懂玩,其實韓安國也是略懂。

總之,看起來輸了一陣的公孫弘,更得劉徹跟衛子夫的歡心。
元朔五年,衛青受封大將軍,原丞相薛澤遭免。

自古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劉徹這邊甚至演示了:「欲加之功,何患無辭。」

公孫老兒正式打破無功不封侯的慣例,從一介布衣,憑三寸不爛之舌,在非亂世的情況下,先成為列侯,隨即任相。
我幾乎都可以想像,當時的儒家會多麼的歌功頌德,稱讚公孫弘完成孔夫子都做不到的事情。

光憑想像無法明白的是,僅僅百多年後,風向就變成了揚董抑弘。

總之,公孫弘當了兩年丞相後,正好碰上淮南王劉安叛亂事發。

公孫弘上書漢武帝,自承又老又病,無行無德,應該辭官罷侯。
就說了,這套劉徹特別的愛,當下不准他辭職,反而更加賞賜,送醫送藥。

但也許這次,公孫弘不是耍心機來著。
不久,公孫弘便因病卒於任內。

關於孔夫子一生的職志,一直都有兩派看法。
一個是想要做大官,做大事。
另一個是追求智慧,並且流傳下去。

第一個比較現實,第二個有點宗教意味。
兩者的共通處,則是為天下蒼生盡心力。

老實說,漢武帝並沒有獨尊儒術。
事實是隨著公孫弘從平民一步步登上丞相,儒家才在大漢朝廷裡茁壯起來。

但儒家真正把第一點走到極致的人,到底不是公孫弘。
而是王莽。

王莽的成功與失敗,讓儒家這個組織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55會員
899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小時候讀各種漢武帝的歷史故事,出場率最高的人,不是三大將軍。 也不是主父偃、董仲舒、公孫弘這些大學者。 而是東方朔。 漢武帝跟東方朔,就像清代的乾隆跟紀曉嵐一樣,為人津津樂道。 因為很有趣。 漢書的東方朔傳,洋洋灑灑一大篇。 作者班固表示,東方朔像是個搞笑藝人的背後,其實隱藏著大智慧。
丞相,是輔佐皇帝最重要的職務。 歷史上有許多丞相,比他們的君王鋒芒更盛。 姜子牙,管仲,晏嬰,范雎,蕭何,諸葛亮…… 大多時候,皇帝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選擇一個好的丞相。 漢武帝的丞相,一開始不是他自己決定的。 他究竟是如何得到好的「另一半」,走上霸主之路?
大將軍衛青。 漢武帝的小舅子。 一個開啟漢朝與匈奴戰爭的傳奇人物。 剛開始,漢朝想要征伐匈奴,最大的困難點在於,找不到匈奴人在哪裡。 游牧民族東飄西盪嘛。 但衛青找到了。 這個男人,走進大草原,像走進自家的後院一樣。 進去,出來。 進去,又出來。 戰功彪炳,加官晉爵。 憑什麼?
三國時代,朝廷兵權以三將軍為首。 大將軍總管諸軍,另轄皇城禁軍。 驃騎將軍主掌邊防事務,為邊塞軍總帥。 車騎將軍主平內亂,平時無兵。 史上第一個驃騎將軍的誕生,就只是出自於天子的寵愛。 這個令漢武帝青眼有加的男人,名字就叫霍去病。
衛青是一個私生子。因為捲入了後宮鬥爭,被漢武帝注意到。 漢武帝劉徹短暫的發揮了一下身為皇帝的權力,將美人衛子夫提升為「夫人」,並且讓她同母異父的弟弟衛青擔任太中大夫。 這時候,司馬遷出去巡遊天下,所以接下來五年,朝廷裡發生些什麼,他是不太清楚的。 衛青就是這樣一個充滿謎的男人。
外戚,在漢朝政治中是最重要的一環。 戰國時代,后族跟外戚,都有著莫大的影響力--從春秋開始,太后攝政的潛規則就已經出現了。 但秦始皇首先想要改變這個情況。 執政三十七年,秦始皇不立皇后,自然也不會有衍生的外戚。 劉邦蕭何也知道這個弊端,可當時情況大不相同。 畢竟劉邦不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天子……
小時候讀各種漢武帝的歷史故事,出場率最高的人,不是三大將軍。 也不是主父偃、董仲舒、公孫弘這些大學者。 而是東方朔。 漢武帝跟東方朔,就像清代的乾隆跟紀曉嵐一樣,為人津津樂道。 因為很有趣。 漢書的東方朔傳,洋洋灑灑一大篇。 作者班固表示,東方朔像是個搞笑藝人的背後,其實隱藏著大智慧。
丞相,是輔佐皇帝最重要的職務。 歷史上有許多丞相,比他們的君王鋒芒更盛。 姜子牙,管仲,晏嬰,范雎,蕭何,諸葛亮…… 大多時候,皇帝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選擇一個好的丞相。 漢武帝的丞相,一開始不是他自己決定的。 他究竟是如何得到好的「另一半」,走上霸主之路?
大將軍衛青。 漢武帝的小舅子。 一個開啟漢朝與匈奴戰爭的傳奇人物。 剛開始,漢朝想要征伐匈奴,最大的困難點在於,找不到匈奴人在哪裡。 游牧民族東飄西盪嘛。 但衛青找到了。 這個男人,走進大草原,像走進自家的後院一樣。 進去,出來。 進去,又出來。 戰功彪炳,加官晉爵。 憑什麼?
三國時代,朝廷兵權以三將軍為首。 大將軍總管諸軍,另轄皇城禁軍。 驃騎將軍主掌邊防事務,為邊塞軍總帥。 車騎將軍主平內亂,平時無兵。 史上第一個驃騎將軍的誕生,就只是出自於天子的寵愛。 這個令漢武帝青眼有加的男人,名字就叫霍去病。
衛青是一個私生子。因為捲入了後宮鬥爭,被漢武帝注意到。 漢武帝劉徹短暫的發揮了一下身為皇帝的權力,將美人衛子夫提升為「夫人」,並且讓她同母異父的弟弟衛青擔任太中大夫。 這時候,司馬遷出去巡遊天下,所以接下來五年,朝廷裡發生些什麼,他是不太清楚的。 衛青就是這樣一個充滿謎的男人。
外戚,在漢朝政治中是最重要的一環。 戰國時代,后族跟外戚,都有著莫大的影響力--從春秋開始,太后攝政的潛規則就已經出現了。 但秦始皇首先想要改變這個情況。 執政三十七年,秦始皇不立皇后,自然也不會有衍生的外戚。 劉邦蕭何也知道這個弊端,可當時情況大不相同。 畢竟劉邦不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天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先秦時代 (春秋、戰國) 九流十家之代表人物: 1、儒家—孔丘、孟軻、荀況。 2、道家— 李耳 (老子) 。 楊朱。 列禦寇 (列子,愚公移山之作者) 。 莊周 (莊子) 。 3、「名」家 (辯論) — 惠施 (學富五車) 。
Thumbnail
鄭厲公回國重新執政,懲治了祭仲的黨羽。公父定叔一看勢頭不對,就逃往衛國去⋯⋯
Thumbnail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長第五)。  甯武子,衛國大夫。姓甯名俞,『武』是他的諡號。歷經衛文公到衛成公兩朝,一朝有建樹,一朝碌碌無為。 孔子說:『當國家有道時,甯武子就很睿智。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糊塗。他的睿
Thumbnail
袁紹最終崩盤的第一個環節,是董卓沒有任何官方指令就帶軍趕到洛陽了。 是誰在給董卓傳遞信息呢? 極大概率,是看似不起眼,但整場政變中極其關鍵的董卓之弟,奉車都尉董旻。 「奉車都尉」是個啥官呢? 「掌御乘輿車,出則陪乘,入則侍從」,皇帝的身邊人,霍光和竇固當年都幹過。 還記得靈帝病重時讓董卓去
Thumbnail
春秋早期,鄭國在中原地區有著霸主的地位,鄭國君主鄭莊公除了「狹天子以令諸侯」,在天子親征鄭國時,還公然出兵抵抗,發生了著名的「射王中肩」事件。
Thumbnail
那位和隗囂擦身而過的人,叫做竇融,扶風平陵豪族。 竇融來頭很大,七世祖竇廣國是文帝妻大名鼎鼎黃老培訓班校長的竇太后之弟,封章武侯。 竇融家世代為官,到了王莽攝政的時候,竇家成功轉舵擁抱新時代。 竇融在不換思想就換人的新組織中,旗幟鮮明,立場堅定,擁護聖人領導,然後作為強弩將軍司馬,東擊反莽義軍
孫慎行再論方從哲和黃克纘的疏辯。最終的廷議結果和熹宗的裁決。
Thumbnail
從周平王晚年打算削減鄭莊公的權力以來,到周桓王執政的第五年,終於任命虢公忌父為卿士。鄭莊公自然知道桓王想以虢公來取代自己,同年,鄭莊公就引領齊僖公一起朝覲天子了。
前首輔方從哲否定弒君,左都御史鄒元標聲援孫慎行,以及兵部尚書黃克纘聲援舊首輔
Thumbnail
◎先秦時代 (春秋、戰國) 九流十家之代表人物: 1、儒家—孔丘、孟軻、荀況。 2、道家— 李耳 (老子) 。 楊朱。 列禦寇 (列子,愚公移山之作者) 。 莊周 (莊子) 。 3、「名」家 (辯論) — 惠施 (學富五車) 。
Thumbnail
鄭厲公回國重新執政,懲治了祭仲的黨羽。公父定叔一看勢頭不對,就逃往衛國去⋯⋯
Thumbnail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長第五)。  甯武子,衛國大夫。姓甯名俞,『武』是他的諡號。歷經衛文公到衛成公兩朝,一朝有建樹,一朝碌碌無為。 孔子說:『當國家有道時,甯武子就很睿智。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糊塗。他的睿
Thumbnail
袁紹最終崩盤的第一個環節,是董卓沒有任何官方指令就帶軍趕到洛陽了。 是誰在給董卓傳遞信息呢? 極大概率,是看似不起眼,但整場政變中極其關鍵的董卓之弟,奉車都尉董旻。 「奉車都尉」是個啥官呢? 「掌御乘輿車,出則陪乘,入則侍從」,皇帝的身邊人,霍光和竇固當年都幹過。 還記得靈帝病重時讓董卓去
Thumbnail
春秋早期,鄭國在中原地區有著霸主的地位,鄭國君主鄭莊公除了「狹天子以令諸侯」,在天子親征鄭國時,還公然出兵抵抗,發生了著名的「射王中肩」事件。
Thumbnail
那位和隗囂擦身而過的人,叫做竇融,扶風平陵豪族。 竇融來頭很大,七世祖竇廣國是文帝妻大名鼎鼎黃老培訓班校長的竇太后之弟,封章武侯。 竇融家世代為官,到了王莽攝政的時候,竇家成功轉舵擁抱新時代。 竇融在不換思想就換人的新組織中,旗幟鮮明,立場堅定,擁護聖人領導,然後作為強弩將軍司馬,東擊反莽義軍
孫慎行再論方從哲和黃克纘的疏辯。最終的廷議結果和熹宗的裁決。
Thumbnail
從周平王晚年打算削減鄭莊公的權力以來,到周桓王執政的第五年,終於任命虢公忌父為卿士。鄭莊公自然知道桓王想以虢公來取代自己,同年,鄭莊公就引領齊僖公一起朝覲天子了。
前首輔方從哲否定弒君,左都御史鄒元標聲援孫慎行,以及兵部尚書黃克纘聲援舊首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