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街景 04 看不見的城市與記憶中的街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言及「街景」,應該鮮少有人無法在心中喚起對日常必經之路的記憶與圖像。但是,當此時加入第二個人,則經常可以發現,不同人所描述的同一地點,往往在呈現上出現分歧。也可能正好相反,明明是不同空間場所,卻由不同敘事者給出了高度相像的形容。由是我們幾乎可以看見,當一名讀者拿起並翻閱《看不見的城市》,一場時間與空間的迷失於焉展開。在映入眼簾的五十逾座城市之中,虛構的馬可波羅與虛構的忽必烈汗交換著視、聽、嗅、味、觸覺感官下的城市面貌,以名字、眼睛、天空、死亡等為元素,交織創造了非現實的口述歷史,和架空的時空。
究竟,是什麼築就了不同人、不同記憶中,對街景印象的落差?作者伊塔羅.卡爾維諾為每一座城市標註一個陰性的女名,又在原文書序提到:「這本書是一點一點,由殘篇拼成的,時而摻入較長的、寫在字卡上的詩,還有更多其他的靈感。」他並刻意使我們在閱讀的旅途,不停與一些碎片似的元素和意象擦肩、碰撞,如伊紹拉城的千座水井,抑或攸菲米亞擠滿七國商人的港口、香料與布匹等。此位義大利作者的字裡行間蹦出鮮明形象的角錐形狀的屋頂,晾著衣服的陽台,乃至摻有魔幻元素的、以蜿蜒水管取代牆面和天花板的奇異光景。有趣的是,這些卡爾維諾自己承認「不存在於讀者所處之現實世界版圖」的城市,卻讓讀者似乎帶有強烈的既視感,彷彿曾置身其中,也可能在哪個歷史課的早晨,在教科書的扉頁與之邂逅。唯獨,當我們真的要說出在哪一個精確的經緯座標存在著與書中一模一樣的風景之時,卻又困惑地發現,彷彿認知中的所有地貌,都與這道拼圖的缺角出現或多或少、無法完全咬合的零件。
無法適應的讀者——如同小說裡的忽必烈,告訴眼前的義大利商人,他所描述的街道與景色,那些記憶中的城市,根本不存在於這個世上。又質疑,這一切的故事除了排遣帝國亡毀的寂寥,沒有任何幻想以外的意義。
但是,馬可波羅答道,所有光怪陸離的城市,都可以是威尼斯的化身,而聆聽這一切故事的皇帝(讀者),終將成為全部事物意義。
城市與街景雖物理性地存在,同時卻又讓人「看不見」。這樣的原因,或許就該溯及人們對於環境還有景物的認知,其實並非如自己以為的,是一個完整包裝好、不再變動的集合概念。而是反過來,在大多數的情況下,由細瑣的物事及符號組構後,再逆向回推而成。好比詹諾比亞城「有許多平台和陽台,建在不同高度的支架上,彼此交錯,由梯子和懸吊的人行道連接,上頭架有圓錐屋頂的望樓、貯水的大桶、風向標、伸出的滑輪、釣魚竿,以及起重機」。我們早就理解圓錐、理解水桶,和深植生活經驗裡,那千千萬萬根釣魚竿應有的概念和形狀。導致縱使串接的方式迥異於臺北、東京、紐約、羅馬,縱使讀者從未到過此處,卻可以對這些日常出現的物事興起一股熟悉,進而沉迷於故事當中。即便爾後不久,讀者猛地回過神,驚覺——如何一位十三世紀的威尼斯商人,口中竟冒出未來若百年工地特有的重型器械,這樣的邏輯和史實矛盾也已經不甚重要了,因為卡爾維諾筆下的城市與路街,其存在意義都只是提供馬可波羅、忽必烈皇帝與讀者在記憶中建築由自己定義的「城市」概念的材料。換言之,看不見城市之所以不可視的本質,就是因為她根本不需要被作為一個定型的城市來看待。
卡爾維諾在這裡做的,乃將城市還原成「要素」和「定義」,使得城市不必再具有真正的物理形體和範圍,也能存活於意識之中。如同古典詩詞「不識廬山真面目」一句,身在山中的人雖不見山的全貌,卻依舊在心裡明白「山」的概念。人類文明持續活動的區域,街景亦不可能停止變遷,而是在局部或全面的崩毀、重建當中恆常地新陳代謝著。馬可波羅曾於描述拱橋時,一塊一塊石頭地敘述。但皇帝打斷了他,並說,唯有被撐起的橋拱,才是他所關心的結局。對此,威尼斯商人靜默片刻後,緩緩回答:沒有石頭,就沒有橋拱。而我們不也是一邊指認著如書中的欄杆、噴泉與鴿子,一邊依自由喜好,在記憶中排列出具個體意義的街景面貌嗎?是以,《看不見的城市》所提供的,與其稱作荒誕無稽的空想地圖,更不妨說是對街景的閱讀法。提醒了讀者,拆解框架,使一種應運無限變幻的可能性所生的美及吸引力,超越既有的、空間中已釘死的形體和邊線,蔓延盛放,成為記憶中擁有無二姿態的我之風景。

  • 參考資料:
    伊塔羅.卡爾維諾著,王志弘譯《不存在的城市》(臺北:時報出版,2020年第五十三刷)
    Italo Calvino《Le città invisibili》Oscar Mondadori, Milano, 1993
  • 本文作者
  嗜寫者,本名黃昱禎,藍墨水文藝社第五屆副社長,現為輔仁大學義大利文及日文系雙主修學生,於2018年赴羅馬UNINT大學交換學生,立志用各種語言說各種故事。高中小說作品〈偷〉曾獲中臺灣文學獎小說組第二名。
是一個依傍文字組成的群體,成員具多元專業性,希望藉文字帶給觀看者不同的感受,透過解剖文藝,喚醒更多人對文化的重視。每個月我們都將推出一個新的主題,以具學術意識的分析與富有文藝性的創作,深入議題、激盪彼此想法,建構作者和讀者的思想橋樑、提升對議題的關注度,甚至是達到自我覺醒的願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   街景是恆變卻也不變的存在。一瞬間一瞬間,只要人走過,鳥飛過,剎那間的街景便會顯得那麼的不同。但若把時間拉長成一個月、一年、甚至是十年,它又好似完全沒有變化似的,仍是我們最熟悉的那副景象。三浦紫苑所作的《政與源》,便恰恰將這樣既恆變又不變的街景保存了下來,如同定格般凝固了文本中的風景,如此的
第一街   純白的手套滑過刀尖,舐了一滴鮮熱的冰冷。   他退去了那雙手套,像是從手上剝下一層皮,他的眼望著血腥的屠宰場,裡面卻是空的。連一絲抽動都不屑給予的眉頭,拿什麼來祭祀。   他踩上他的戰利品,從漏了風的心口上。   一顆淚珠落下,滾到不能再低的血泊中,那是枚紫色鑽石,用以祭天。      
  推開窗櫺,一片春光就在眼前若即若離,眼前的街道或蜿蜒或筆直,都形成了一種對於街景的想像,或者可以這樣說,每個人都對街景有著自己的認知,換言之,我們每個人都會在提及街景時,透過自身經驗不同,而召喚出某些我們所想像的,可稱之為街景的樣貌。   然而街道不管被哪些景象構築,更重要的是,我們在生活中下
「或許那只是某種趨勢的興盛和衰滅,但是對我們來說,卻是我們的生命。」——《別讓我走》   全球肺炎肆虐,二〇二〇迄今,普世經歷著疫病的一年。許多幾近束手無策的生命,伴隨呼籲、眼淚與嘆息,等待著在哪個奇蹟的時機點獲得拯救與療癒。是這樣的一件事,我們或可假定,因為「治療」與「痊癒」借助外在力量的介入,
「我想告訴你,我一直在這裡。所以,請回過頭來吧。請從那個國度裡走出來,和待在現實世界裡的我相互交流。」 ——有川浩《雨樹之國》   依稀記得國中的輔導課總會帶我們參與各種體驗。像是在手腳裝上束帶及鉛塊,模擬四肢不便人士的生活,或是蒙眼體驗視障者生活的活動。高中到大學也聽過幾場身心障礙人士的演講,
  創傷書寫(Personal Trauma Writing)在近年的研究中十分盛行,但其中所潛藏的不僅是一種對於創傷的書寫,其中帶有的是對於隱傷的面對、錯誤的反思,以及從其中得到痊癒的過程。而這樣的書寫方式,幾乎是一種通則,就歷時性的角度而言,傷痕自覺或不自覺地融進書寫,以至於讓書寫中帶有幾分自
一、   街景是恆變卻也不變的存在。一瞬間一瞬間,只要人走過,鳥飛過,剎那間的街景便會顯得那麼的不同。但若把時間拉長成一個月、一年、甚至是十年,它又好似完全沒有變化似的,仍是我們最熟悉的那副景象。三浦紫苑所作的《政與源》,便恰恰將這樣既恆變又不變的街景保存了下來,如同定格般凝固了文本中的風景,如此的
第一街   純白的手套滑過刀尖,舐了一滴鮮熱的冰冷。   他退去了那雙手套,像是從手上剝下一層皮,他的眼望著血腥的屠宰場,裡面卻是空的。連一絲抽動都不屑給予的眉頭,拿什麼來祭祀。   他踩上他的戰利品,從漏了風的心口上。   一顆淚珠落下,滾到不能再低的血泊中,那是枚紫色鑽石,用以祭天。      
  推開窗櫺,一片春光就在眼前若即若離,眼前的街道或蜿蜒或筆直,都形成了一種對於街景的想像,或者可以這樣說,每個人都對街景有著自己的認知,換言之,我們每個人都會在提及街景時,透過自身經驗不同,而召喚出某些我們所想像的,可稱之為街景的樣貌。   然而街道不管被哪些景象構築,更重要的是,我們在生活中下
「或許那只是某種趨勢的興盛和衰滅,但是對我們來說,卻是我們的生命。」——《別讓我走》   全球肺炎肆虐,二〇二〇迄今,普世經歷著疫病的一年。許多幾近束手無策的生命,伴隨呼籲、眼淚與嘆息,等待著在哪個奇蹟的時機點獲得拯救與療癒。是這樣的一件事,我們或可假定,因為「治療」與「痊癒」借助外在力量的介入,
「我想告訴你,我一直在這裡。所以,請回過頭來吧。請從那個國度裡走出來,和待在現實世界裡的我相互交流。」 ——有川浩《雨樹之國》   依稀記得國中的輔導課總會帶我們參與各種體驗。像是在手腳裝上束帶及鉛塊,模擬四肢不便人士的生活,或是蒙眼體驗視障者生活的活動。高中到大學也聽過幾場身心障礙人士的演講,
  創傷書寫(Personal Trauma Writing)在近年的研究中十分盛行,但其中所潛藏的不僅是一種對於創傷的書寫,其中帶有的是對於隱傷的面對、錯誤的反思,以及從其中得到痊癒的過程。而這樣的書寫方式,幾乎是一種通則,就歷時性的角度而言,傷痕自覺或不自覺地融進書寫,以至於讓書寫中帶有幾分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讀後雜談❤️ 書名:看不見的城市 作者:伊塔羅·卡爾維諾 馬可波羅向大汗敘述他「見過」的城市,語言中充滿有趣的隱喻和奇幻色彩。一切都非常模糊朦朧,這正是這本書最有意思的地方😚😚 讀者可以是這本書裡的任何角色,靈活的切換視角會有多元觀感,也觸及到了哲學領域:人類、慾望、死亡、靈魂、界線、存在。
Thumbnail
在這個夢境中,場景設定在一個陌生而奇特的城市。這座城市擁有異常的景觀,每天早上,你都需要到一個特定的地方上班,但這個地方似乎十分古怪且不尋常。城市的交通系統也很奇特,似乎沒有什麼可用的車輛。 你試圖通過視訊和LINE來了解更多信息,但這些工具也呈現出奇怪的工藝和形式。這裡的每一樣事物都充滿了不
Thumbnail
離開高貴又大器的米蘭,繼續向北,來到義大利北部威尼托區裡的古老城市--維洛納(Verona)。維洛納由於地理位置相當靠近舉世聞名、舉凡造訪北義大利的遊客幾乎人人必去的水都威尼斯,所以在北義行程安排上經常會被納入,儼然前進威尼斯的前哨站...
Thumbnail
馬可波羅剛開始應該不會說蒙古語或當時中國的官話。忽必烈想來也不可能懂拉丁語或威尼斯的語言(Lingua veneta)。兩位歷史上的傳奇人物初見時大概是不可能直接對話的。但基於有這麼多人懷疑《馬可波羅遊記》是馬可波羅讀了波斯文獻偽造的,馬可波羅懂波斯語,這點確鑿無疑。 而正如之前所說,那正是個
Thumbnail
導遊說載我們巴士的司機會迷航,而我覺得今日的行程才像迷航。
Thumbnail
人生的際遇是一段無預警的巧合,人算不如天算。你意想著往東移,卻落腳到西邊。 飛去美洲求學卻轉彎嫁到歐洲。幻想著歐洲的浪漫文化古城,實際上卻生活在環山靠湖的喀爾文城市。 未搬家到日內瓦之前,我對這城市並沒什麼特殊情感,也沒考慮過來此「闖天下」。在我眼裡日內瓦只是一個溫吞吞沒個性的小城,
Thumbnail
什麼是城市?一想到城市最先想到的是哪座城市?紐約、東京還是台北?腦海中是否浮現出交通便捷、商業活動發達、高樓大廈林立、人車多擁擠等畫面?城市為什麼美好,多數人為什麼都嚮往城市?城市是自然產生的的嗎?還是被設計的呢(都市設計)?有可能設計城市嗎?有可能設計只有市中心而沒有郊區的城市嗎?或者說城
Thumbnail
你想像的巴黎真的是真正的巴黎嗎?看完這本書後,也許你會有不一樣的答案!
Thumbnail
香格里拉,泛指烏托邦式的世外桃源。而這樣一個美好的詞彙,卻與「毀滅前」三字形成鮮明對比,本書便以此看似矛盾的書名拉開帷幕。 當人生將盡,所有的規則與律法皆會被推翻,金錢不再能買到糧食,法律不再能約束人性,所謂的「未來」將被虛無縹緲取代。在這僅剩的一個月,你想做什麼,抑或是說:「你能做什麼?」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讀後雜談❤️ 書名:看不見的城市 作者:伊塔羅·卡爾維諾 馬可波羅向大汗敘述他「見過」的城市,語言中充滿有趣的隱喻和奇幻色彩。一切都非常模糊朦朧,這正是這本書最有意思的地方😚😚 讀者可以是這本書裡的任何角色,靈活的切換視角會有多元觀感,也觸及到了哲學領域:人類、慾望、死亡、靈魂、界線、存在。
Thumbnail
在這個夢境中,場景設定在一個陌生而奇特的城市。這座城市擁有異常的景觀,每天早上,你都需要到一個特定的地方上班,但這個地方似乎十分古怪且不尋常。城市的交通系統也很奇特,似乎沒有什麼可用的車輛。 你試圖通過視訊和LINE來了解更多信息,但這些工具也呈現出奇怪的工藝和形式。這裡的每一樣事物都充滿了不
Thumbnail
離開高貴又大器的米蘭,繼續向北,來到義大利北部威尼托區裡的古老城市--維洛納(Verona)。維洛納由於地理位置相當靠近舉世聞名、舉凡造訪北義大利的遊客幾乎人人必去的水都威尼斯,所以在北義行程安排上經常會被納入,儼然前進威尼斯的前哨站...
Thumbnail
馬可波羅剛開始應該不會說蒙古語或當時中國的官話。忽必烈想來也不可能懂拉丁語或威尼斯的語言(Lingua veneta)。兩位歷史上的傳奇人物初見時大概是不可能直接對話的。但基於有這麼多人懷疑《馬可波羅遊記》是馬可波羅讀了波斯文獻偽造的,馬可波羅懂波斯語,這點確鑿無疑。 而正如之前所說,那正是個
Thumbnail
導遊說載我們巴士的司機會迷航,而我覺得今日的行程才像迷航。
Thumbnail
人生的際遇是一段無預警的巧合,人算不如天算。你意想著往東移,卻落腳到西邊。 飛去美洲求學卻轉彎嫁到歐洲。幻想著歐洲的浪漫文化古城,實際上卻生活在環山靠湖的喀爾文城市。 未搬家到日內瓦之前,我對這城市並沒什麼特殊情感,也沒考慮過來此「闖天下」。在我眼裡日內瓦只是一個溫吞吞沒個性的小城,
Thumbnail
什麼是城市?一想到城市最先想到的是哪座城市?紐約、東京還是台北?腦海中是否浮現出交通便捷、商業活動發達、高樓大廈林立、人車多擁擠等畫面?城市為什麼美好,多數人為什麼都嚮往城市?城市是自然產生的的嗎?還是被設計的呢(都市設計)?有可能設計城市嗎?有可能設計只有市中心而沒有郊區的城市嗎?或者說城
Thumbnail
你想像的巴黎真的是真正的巴黎嗎?看完這本書後,也許你會有不一樣的答案!
Thumbnail
香格里拉,泛指烏托邦式的世外桃源。而這樣一個美好的詞彙,卻與「毀滅前」三字形成鮮明對比,本書便以此看似矛盾的書名拉開帷幕。 當人生將盡,所有的規則與律法皆會被推翻,金錢不再能買到糧食,法律不再能約束人性,所謂的「未來」將被虛無縹緲取代。在這僅剩的一個月,你想做什麼,抑或是說:「你能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