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預設,所以反感哲學?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先前的講座,有人問到:哲學常會反思一些人們深信不疑的預設,這往往讓人感到不太舒服。這會是哲普難以推行的原因嗎?如果是,要怎麼辦?
原本的提問沒有舉例,我就拿自身經歷當案例。哲學上所謂的懷疑論,會質疑一切知識的確定性,有種說法是:世上沒有真理。就算有,我們也無從得知;就算能夠得知,我們也無法告訴別人。更具衝擊性的則是:你怎麼知道你現在看到、聽到、摸到、感受到的一切,都是真實而非虛假?
這種虛假有許多類型,譬如作夢、精神錯亂或有人刻意操弄。而多數哲學家會努力論證,我們目前所認知到的一切,大體是可信可檢驗的,或至少是找出哪些部份特別可信可檢驗。
如果把這當成「古人的奇思怪談」來講,學生還不至於毫無興趣。但若認真分類各種知識,並一一分析它們何時會出錯、應該如何檢驗,就開始有人會感到「不切實際」了。事實上,我就遇過有人很直接地問:這種想法滿有趣的,但跟日常生活有何相關?
哲學家會認為,這有助於反思我們生活周遭的一切預設。但絕大部分人會覺得,自己又不會因為懷疑論而改變生活態度或行為習慣,何必那麼認真看待?
想了很久,這裡似乎有個認知模式,或說預設世界觀的問題。學生生活往往規律且單純,很少會有龐大風險或劇烈翻轉,而學業的付出與回報大體是成正比。懷疑論比較適用於理解風險高、隨機性高、誤差值高的環境,利於促成各種應對變動的思維。
所以我認為,從敘事或討論的角度看,反思預設是很好的素材,但如果只強調反思預設本身,會卡在認知模式的落差上。更直白地說,大家喜歡看別人的世界觀崩壞,但討厭自己的世界觀被質疑。
也就因為如此,我認為這種反思預設,應該要搭配風險、隨機性、誤差值三高的題材或領域,比較容易突顯出合理性與應用性。或者是說,反思預設是一種思維導引的工具(而非目的),它應該要能連結到值得懷疑的日常經驗。
聽起來很難?事實上,一個很紅的臺灣YT頻道「反正我很閒」,有個標題為「何謂真實世界?我們如何了解世界?你存在嗎?網路世界又代表什麼?」的短片,播放次數破百萬。(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ASqvGCp-zk)
簡而言之,襯衫男反對做什麼事都要拍照上傳打卡tag,感覺很不真實。眼鏡男則如此反駁他:
「今天這位先生,他如果看書不拍照、不上傳,這件事等於不存在。如果他跟朋友出去玩,他沒有拍照上傳,這件事等於不存在。」
「我告訴你,我們現在這個世界。我們就是活在一個雲端化、數據化的世界,我們都是透過這個雲端去理解其他人,去看到這個世界的樣貌。你的肉體,已經越來越不重要!......我們實際上,是生活在這個地方的(指網路訊號)。如果你再有這種思想,是非常危險的,你等於是在消失!」
這短片絕對有反思預設,但它有讓人反感哲學嗎?從百萬播放次數與一千多則留言當中,可以看出觀眾的反應很不錯。但哲學人可別高興地太早,這同時反映出一個非常殘酷的事實:當觀眾們強烈意識到,相較於一學期的課程,三四分鐘短片更能領略到反思的有趣,他們會怎麼想呢?
我無意貶低哲學系課程。事實上我認為,這類短片的確迅速引起了思辨感,但基本停留在「感」的層次,而哲學課程的目標則是思辨力。當然,思辨感和思辨力根本不互斥,其實還可互補。也就因為如此,回到原先的問題:哲學的反思預設,往往讓人不太舒服,這該怎麼辦?
「不太舒服」的確可能存在,尤其動搖到既有認知模式時。考慮到哲學普及的推廣性質,我認為解法就是找對案例,亦即風險、隨機、誤差事件比較明顯的題材,因為這類事件才容易觸發人們的質疑,並想要去找到確定性。網路普及所造成的、更能刻意塑造與翻轉的人物形象,即是一例。
這其實就是笛卡兒「方法式懷疑論」的初衷:先把一切事物懷疑個遍,再看有什麼東西可以對懷疑論完全免疫,那就會是一切知識的根本源頭。當然從今天的標準來看,笛卡兒「我思故我在」的論點並非毫無破綻,但這種「先大破後求立」的思維方法,依然值得學習。
另外就是,找到一種歷史場景,是人們原本深信什麼但忽然被完全打破,這會使得反思預設變得合理且迫切。不過這得看要反思的預設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2會員
212內容數
用ChatGPT協助寫作,打造自家專屬的神隊友,提供標題、故事、對話、名言的好候選,蹦出未曾想過的好創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哲學開箱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是在玩一種「猜猜看接下來會怎樣」的遊戲。
哲普人講了某派的簡單版本,然後被敵派學者猛烈批評。這該叫學界敵視哲普,還是有人刻意挑了好打的對象?
無奈之下,王莽讓會飛的那位演示給大家看,至少這傢伙講的還不至於違反物理定律。
世上有三種謊言:謊言、該死的謊言、統計數據。
疫情不來就去遊天玩地,疫情一來忙著呼天搶地。
我們是在玩一種「猜猜看接下來會怎樣」的遊戲。
哲普人講了某派的簡單版本,然後被敵派學者猛烈批評。這該叫學界敵視哲普,還是有人刻意挑了好打的對象?
無奈之下,王莽讓會飛的那位演示給大家看,至少這傢伙講的還不至於違反物理定律。
世上有三種謊言:謊言、該死的謊言、統計數據。
疫情不來就去遊天玩地,疫情一來忙著呼天搶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笛卡爾的懷疑(Descartes' Doubt) 問題: 你如何知道自己不是在一個虛擬的世界中生活?如果所有的經驗都是虛幻的,怎麼能確信有任何事情是真實的? 解釋: 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提出了「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這一名言來反思懷疑的極限。他假設一個「邪惡的鬼怪」能夠欺騙
Thumbnail
我們所感知的世界,其實是大腦根據感官輸入所建構出來的。這個建構過程可能受到我們的經驗、記憶、情感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並非客觀世界的完全反映。 我們用語言來描述世界,但語言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相同的詞語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會有不同的含義。不同的語言之間也有思維的先天限制與隔閡。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作者 Hans Rosling 發現,許多人對世界的認識停留在過去,沒有跟上現實世界的真實數據,因此決心撰寫本書,讓更多人看見真實世界面貌。 作者常被稱為樂觀主義者,但他自創新詞,認為自己是「可能性主義者」,因為真實看見世界變好,而不是盲目樂觀。
什麼是哲學呢?為什麼要去了解哲學呢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欲望與需求,也會有追求的理想與目標。 而在滿足需求與實踐理想的過程中,總會有許多困阻與問題,導致事物的發展狀況無法符合心理所期待的。 這時我們心裡就會產生困惑,到底是哪裡有問題?於是我們就會開始思考, 想要找出問題,來改善狀況與結
Thumbnail
  聽說哲學史有兩種教法,一種是從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Thales)教起,按時間序(先蘇哲學、蘇柏亞、中世紀哲學、現代哲學)一路講下來;另一種則是從現代哲學之父笛卡兒(Descartes)講起,而我有幸第一次接觸哲學史便是從笛卡兒談起。為什麼是從笛卡兒談起?一開始我也不知道,只是聽著老師說笛
Thumbnail
  什麼是哲學問題呢?能夠被懷疑的都是哲學問題。幸福能夠被懷疑嗎?當然可以,因為我們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理解、感覺都不同。哲學不像數學,一翻兩瞪眼(雖然波普說,科學的發展是一連串證偽的過程),哲學是在既定的印象中,透過懷疑、釋疑、再懷疑的「對話」過程。就像我們在討論倫理學時沒有標準答案,自己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Thumbnail
我們隱隱約約感覺到事情似乎不只如此,但歐美個人主義的「現代科學教」告訴我們,要確認所謂的「現實」,就要透過肉體感知到的是否符合正常和健康,若是,那就是真的。嗎? 揭示謊言:參透過去能預見未來? 我們的信念是根據過去經驗所形成的,這些經驗被不斷地釋放到當下,令我們先入為主的認為...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笛卡爾的懷疑(Descartes' Doubt) 問題: 你如何知道自己不是在一個虛擬的世界中生活?如果所有的經驗都是虛幻的,怎麼能確信有任何事情是真實的? 解釋: 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提出了「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這一名言來反思懷疑的極限。他假設一個「邪惡的鬼怪」能夠欺騙
Thumbnail
我們所感知的世界,其實是大腦根據感官輸入所建構出來的。這個建構過程可能受到我們的經驗、記憶、情感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並非客觀世界的完全反映。 我們用語言來描述世界,但語言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相同的詞語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會有不同的含義。不同的語言之間也有思維的先天限制與隔閡。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作者 Hans Rosling 發現,許多人對世界的認識停留在過去,沒有跟上現實世界的真實數據,因此決心撰寫本書,讓更多人看見真實世界面貌。 作者常被稱為樂觀主義者,但他自創新詞,認為自己是「可能性主義者」,因為真實看見世界變好,而不是盲目樂觀。
什麼是哲學呢?為什麼要去了解哲學呢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欲望與需求,也會有追求的理想與目標。 而在滿足需求與實踐理想的過程中,總會有許多困阻與問題,導致事物的發展狀況無法符合心理所期待的。 這時我們心裡就會產生困惑,到底是哪裡有問題?於是我們就會開始思考, 想要找出問題,來改善狀況與結
Thumbnail
  聽說哲學史有兩種教法,一種是從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Thales)教起,按時間序(先蘇哲學、蘇柏亞、中世紀哲學、現代哲學)一路講下來;另一種則是從現代哲學之父笛卡兒(Descartes)講起,而我有幸第一次接觸哲學史便是從笛卡兒談起。為什麼是從笛卡兒談起?一開始我也不知道,只是聽著老師說笛
Thumbnail
  什麼是哲學問題呢?能夠被懷疑的都是哲學問題。幸福能夠被懷疑嗎?當然可以,因為我們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理解、感覺都不同。哲學不像數學,一翻兩瞪眼(雖然波普說,科學的發展是一連串證偽的過程),哲學是在既定的印象中,透過懷疑、釋疑、再懷疑的「對話」過程。就像我們在討論倫理學時沒有標準答案,自己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Thumbnail
我們隱隱約約感覺到事情似乎不只如此,但歐美個人主義的「現代科學教」告訴我們,要確認所謂的「現實」,就要透過肉體感知到的是否符合正常和健康,若是,那就是真的。嗎? 揭示謊言:參透過去能預見未來? 我們的信念是根據過去經驗所形成的,這些經驗被不斷地釋放到當下,令我們先入為主的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