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中女中的閱讀寫作課結束了。雖然遇到疫情衝擊,有些人沒讀到書,也不能當面和同學討論,但大家最後交上來的東西,水準超乎我預期。
這讓我確信,有好的閱讀材料,是很重要的前導。雖然什麼是「好」,標準可能不太明確,我現階段能想到的是:
1、有核心概念或框架語。
2、隱含某種衝突或不協調。
3.貼近具體或生活經驗。
舉某位學生的精采結語為例:(已獲作者同意)
「在這次寫作閱讀心得的過程中,我開始去思考過去從沒想過的問題,像是動物倫理(這部分尤其困難),之前從未想過「愛護環境保護動物」有什麼不對,只知道傷害、虐待動物的話會遭到社會輿論的攻擊,卻不知道為何會遭到攻擊,頂多覺得「動物會難過、動物會痛」吧。
而這本書提供我一個(對我而言)全新的觀點,即以行為主體和行為對象來解釋,這也讓我恍然大悟原來可以這樣解釋。但解釋出來的結果卻會與從小聽到大的環境主義相衝突,於是我還得去思考為何環境主義會需要保護動物,這過程遠比想像中的還要複雜。
而我想這就是哲學的精妙之處吧──永遠會有新的觀點,也永遠會有新的問題產生,我們也會一直思考問題點所在。
另外,有時候我在閱讀書籍的過程中,看到會引起我疑惑、讓我質疑的地方會將那個段落拍下來,和朋友討論分享,朋友也會和我分享他的觀點,我們會各持己見、互相辯論,回過神時,一篇閱讀心得竟神奇的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一半了。
在這之中我發現,比起自己一個人思考問題所在,兩個人一起對同一個議題提出自己的觀點、互相辯論會更有效率,也可以說更有趣,因為自己的思路是比較固定的,有另外一個人可以點出自己的瑕疵,再提供一個更有說服力的觀點,自己也會恍然大悟這種從沒想過的有趣觀點。
總的來說,兩個人的思想可以碰撞出新的火花,而這過程對我來說是十分有趣的。」
其實這位同學選的書,主題是人工智慧。書中在討論機器人的道德地位時,似乎舉了動物為例,然後這位同學就轉而去想動物權的問題......這有點搞笑,卻也很合理,畢竟我們跟動物的互動更多,而確實也有很多人把寵物當成自家最愛。
這裡的框架語是主體/對象;衝突點則是我們到底有沒有在保護,或應不應該更積極地保護動物;至於觀察或接觸動物的經驗,相信大家多少都有。
以往在讓學生寫類似文章時,很容易遇到缺乏論說性的問題,或說看不出問題在哪裡。經過兩個學期的嘗試,我認為只要框架語和衝突點夠明確,論說性質就已完成了六成,接著就只是把自己的理解寫得更清楚更豐富。
框架語和衝突點可以是來自文本,也可以是來自於和別人討論。事實上如果這兩者兼備,我相信寫出來的東西就不會差到哪裡去了,最近在考慮類似形式的(線上)課程,應該也會以此為主軸來設計。
更直白地說,我想量產這位同學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