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共同警備區》(上)| 七十年前的導演就把跨界玩得這麼溜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任何“邊界”都是富饒的故事產源地。在材料學上,不同相態的邊界總是具有較大的表面張力;上升到宏觀領域,不同人類社會的邊界總是具有較大的劇情張力。這是由於“邊界”自身總具有天然的悖謬性。邊界永遠是人為的,如果沉降到微觀的層面,永遠會發現邊界之下,世界其實連續。

本期電影(請問兩位是如何克服代溝的)

今天要討論的兩部電影,恐怕將是這個專欄裡年齡差距最大的一對了。《第三人》上映于二戰結束五年後的1949,在對側半球的一個大國,史學界後來定義的“近代”至此結束;《共同警備區》上映于韓戰結束近五十年後的2000,以基督紀年計算的二十一世紀從此開啟。但顯而易見的共通點讓兩部電影在聯想上的距離,要遠遠比時空維度中更短。
《第三人》的標題揭示了兩片的第一個共通點:都借用了“現場還有一個人”的推理模式(圖 1)。發現這一點,《第三人》是因為不一致的口供,而《共同警備區》是因為消失的子彈。
圖 1 左:《第三人》劇照。在推理題材作品中,已經不知是第幾次了,一個封好的棺材被重新撬開,裡面的屍體和墓碑上寫的不一致(不過數量好歹一致)。右:《共同警備區》劇照。按照雙方口供,當時哨所裡只有四個人,由紅色代表的北韓兵士三名,和由綠色代表的南韓兵士一名。
作為編劇,上一期已經談到的格雷厄姆·格林,用他從情報生涯中提煉出的懸念技巧奠定了《第三人》的推理敘事。格林和毛姆有些相似:都曾供職於軍情六處,並把其間的經歷寫進自己的作品;都擅長“講故事”;都在頂尖文學家中有著卓越的名聲,但卻沒有獲得最主流的肯定(格林一生21次被諾獎提名卻從未獲獎,毛姆則有著“二流小說家”的名聲)。
《共同警備區》的標題則包含了兩片的第二個共通點:都發生在不同政治區劃的“邊界”上(圖 2)。《第三人》發生在被劃分為美、英、俄、法四區,並且市中心由四國共管的戰後維也納;《共同警備區》則發生在南北韓之間的板門店,所謂“共同警備區”,就是由雙方共同派出軍警予以戒備的彈丸之區。兩次,兩次劇情都騎跨在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鐵幕”上。
任何“邊界”都是富饒的故事產源地。在材料學上,不同相態的邊界總是具有較大的表面張力;上升到宏觀領域,不同人類社會的邊界總是具有較大的劇情張力。這是由於“邊界”自身總具有天然的悖謬性。邊界永遠是人為的,如果沉降到微觀的層面,永遠會發現邊界之下,世界其實連續(我就不說且可導了)。維也納是一座城市,是軍事的博弈決定了四國勢力的範圍;朝鮮半島是一片土地,是戰爭的拉鋸制衡出兩方約定的雷池。就連維也納的版圖和“朝鮮半島”這樣一個說法,本身也是人為的、無非更大一圈的邊界。或許有人要說,除卻國境線,還有一些自然的邊界,像河流與山脈。然而,即如這些所謂的“自然邊界”,也只是用人類的尺度來觀察時,人腦為了減小認知複雜度,而對現實做出的本能簡化而已,說到底還是人為。在潮間帶的牡蠣看來,把地表分成海水和陸地,就十分哭笑不得。英國海岸線既然會隨著分辨率而改變長度,這個概念的“實在性”也就遭受了消解。不僅如此,即使是清晰的邊界,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主動消解自身。中學生耳熟能詳的物理案例是,兩個鉛塊甚至本性更遠的事物貼在一起,久而久之便無法分開,因為邊界兩側的微觀粒子互相滲透。而藝術,恰恰只能是微觀的。它關注個人,關注平民,關注心理,關注日常生活的細節。發生在邊界上的故事,總能憑藉躍變和連續之間的矛盾,為藝術提供豐富的肥料。真實的藝術,本性上就是反邊界的。
圖 2 左:《第三人》劇照,由四國共管的維也納市中心。右:《共同警備區》劇照,朝韓共同警備區,標識牌可見“軍事分界線”字樣。
這也正是旅行的意義所在。古今哲學家,在論述道德學時,總要先面對道德虛無主義;而陳述道德虛無主義的基本觀點時,總會以道德隨國家、民族、風俗、地域及時代而截然不同乃至相反為例子。這些素材除了閱讀,就來自於他們的旅行、遊學或采風。所以旅行的價值,就是超越(國家、民族、風俗、地域及時代的)邊界,看到自己原來所處的環境中,有哪些種類的“”,是“”出來的,從而將那些本沒有堅強根基的執念放懷。道德虛無主義是道德學必須經由的未完成態。假如這門學問存在的話,它必須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而為了發現真實的基礎,就先必破除那些終歸於“”的“執(邊界)”;道德虛無主義,就是在剛剛從這些破碎的“執”上摔落,而還沒有被堅實之地接住以前,那下墜過程中片刻的眩暈和迷茫。
從價值上,躍變與連續的矛盾佐證了“邊界”的藝術性。另一方面,從技術上,“邊界”總是離兩側的中心同時很遠(圖 3)。這種鞭長莫及帶來的混亂,往往為各類故事準備了生長的土壤,畢竟通俗來講,“故事”(經常被等同於“傳奇”)是一種和“規範”或“日常”對立的存在。四國治下的維也納,黑市猖獗;與世隔絕的共同警備區,兩邊士兵建立了在各自領土都視為叛國的友誼。類似的還有英占時期香港九龍城寨,有著“三不管”的臭名:香港政府不敢管、英國政府不想管、中國政府不能管。(於是《功夫》的故事也就在此落腳而不覺荒誕了——片中“豬籠城寨”,與“九龍”一音之轉。)
圖3上:《第三人》劇照,順時針依次為美、英、法、俄控制區;下:《共同警備區》劇照,由中立國監察委員會指派的調查員正在前往共同警備區。“門”(包括拱廊們和柵欄門)和“牆”的意象,隱喻了“邊界”所代表的“規範”。但是另一方面,邊界總是處在非中心的地帶,監管的薄弱又為“失範”提供了溫床。“規範”和“失範”這雙矛盾,就為一個“故事”分別提供了價值層面和技術層面的可能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9會員
52內容數
這組隨筆追慕太史公《史記·列傳》與普魯塔克《希臘羅馬名人傳》的“對傳”結構,每篇將兩部驚悚電影對照講述,篇內以雙璧之間的互文和同異為緯,篇與篇之間大體以時序為經,編貝串珠,兼採“拉片”的風格,蠡測驚悚電影自一九二〇年至今剛好百年匯成的深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沉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社會期待女性是弱小的、永遠處於被害位置的,當一個女性違背社會期待、表現出侵略性時,就會把人們對這種侵略性的恐懼增加到比平時更深的程度,這就是女性反派作為驚悚元素取得成功的邏輯。《浴室情殺案》的原著裡,兩位女主角是一對同性戀人,而笑到最後的,則是她們當中偏向女子性別氣質的那位。
電影通常有三種鏡頭語言來表現人物衝突的狀態和演進:鏡頭角度、鏡頭運作和特寫鏡頭。一般來說,鏡頭角度中的仰拍,鏡頭運作中連續的推鏡頭或者幾個離散的、不斷推近的分鏡,以及佔據整個畫幅的靜態面部特寫,代表一個人在衝突中取得了優勢,反之亦然。
德系反戰和日系反戰最大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對“把暴力(戰爭)作為方法”產生了根本性的懷疑,也就是我們一般文學化地表述的:“勿以暴易暴”。暴力手段終將反噬、失控、被鏡像所同化,這種必然性,使得即便將其作為一種對抗和懲罰暴力的方案,都變得不可取了。
這些鬼故事共有的三段式結構,就像《致命魔術》中所謂魔術的三個要件:Pledge,展示魔術道具(非現實經驗);Turn,把東西變沒(否定非現實經驗);Prestige,把消失的東西再變回來(否定之否定)。一個完成度高的故事,是不能只有第一部分的,添上第二部分,也還不夠盡善盡美,必須要三者俱全。
我們日常以“鬼故事”相稱的單元,幾乎都有非常相近的三段式文學結構。首先,主角的經驗以某種方式與他人隔絕開來,單獨地進入一段非現實的歷程。然後,主角回到現實,並且發現先前的非現實經驗是“不真”的,最後,又出現了一條線索,再度否定自己剛才的否定,證實那段非現實經驗仍然是“真”的。
我輕輕把鳥巢整個抽出,捧著它站起來的時候,那一窩小麻雀把嫩黃的小嘴張成七八個菱形對著我,我覺得自己就像帶著剛剛解救的少女飛上雲霄的超級英雄。
社會期待女性是弱小的、永遠處於被害位置的,當一個女性違背社會期待、表現出侵略性時,就會把人們對這種侵略性的恐懼增加到比平時更深的程度,這就是女性反派作為驚悚元素取得成功的邏輯。《浴室情殺案》的原著裡,兩位女主角是一對同性戀人,而笑到最後的,則是她們當中偏向女子性別氣質的那位。
電影通常有三種鏡頭語言來表現人物衝突的狀態和演進:鏡頭角度、鏡頭運作和特寫鏡頭。一般來說,鏡頭角度中的仰拍,鏡頭運作中連續的推鏡頭或者幾個離散的、不斷推近的分鏡,以及佔據整個畫幅的靜態面部特寫,代表一個人在衝突中取得了優勢,反之亦然。
德系反戰和日系反戰最大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對“把暴力(戰爭)作為方法”產生了根本性的懷疑,也就是我們一般文學化地表述的:“勿以暴易暴”。暴力手段終將反噬、失控、被鏡像所同化,這種必然性,使得即便將其作為一種對抗和懲罰暴力的方案,都變得不可取了。
這些鬼故事共有的三段式結構,就像《致命魔術》中所謂魔術的三個要件:Pledge,展示魔術道具(非現實經驗);Turn,把東西變沒(否定非現實經驗);Prestige,把消失的東西再變回來(否定之否定)。一個完成度高的故事,是不能只有第一部分的,添上第二部分,也還不夠盡善盡美,必須要三者俱全。
我們日常以“鬼故事”相稱的單元,幾乎都有非常相近的三段式文學結構。首先,主角的經驗以某種方式與他人隔絕開來,單獨地進入一段非現實的歷程。然後,主角回到現實,並且發現先前的非現實經驗是“不真”的,最後,又出現了一條線索,再度否定自己剛才的否定,證實那段非現實經驗仍然是“真”的。
我輕輕把鳥巢整個抽出,捧著它站起來的時候,那一窩小麻雀把嫩黃的小嘴張成七八個菱形對著我,我覺得自己就像帶著剛剛解救的少女飛上雲霄的超級英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是一部撰寫於二戰期間、描繪二戰期間中國留洋學生婚戀市場文學作品,從中可以看到一點點中國被侵入的原因、戰時生活的影子、以及洋派思想流入後漸漸改變的婚戀市場,然後發現從前的問題到了現在仍然是問題。
Thumbnail
邊緣行者(邊緣跑者)壹直壹直都是壹部成人動畫。無論是暴力大尺度的內容,還有無論怎樣拼盡全力掙紮也最終會墜亡的成人向內容,David和Lucy和不夜城絕大多數人不壹樣的,不選擇自甘墮落的愛情故事,不屬於那個時代的奉獻精神,被環境壹點壹點腐蝕掉的那種淒美的,至少保留了火種的空虛感。
Thumbnail
以911事件揭開電影序幕,國際間的交涉、談判,一幕幕搬上大螢幕,一場23條生命的救援隨即展開。懂談判的外交官和了解當地政情的國家情報員,儘管行事風迥異、思維模式不同,最終仍走在一塊,為了最佳結局努力和賣命。 《火線交涉》是一部上映於2023年的韓國犯罪動作片,改編自2007年發生於阿富汗,韓國基督
Thumbnail
「我們從不去問,我們拍下來讓大家去問。」《帝國浩劫:美國內戰》表面上是一部戰爭電影,實質上是一部公路電影,並用一個架空的戰爭來包裝的現代警世寓言。
Thumbnail
春節期間中國熱播電影「第二十條」引起了很多討論,電影裡面主要有三條線,談論人們面對各種不公義的反抗,這是否構成正當防衛?中國最高人民法院,強調「法不能向不法讓步」,說第二十條已經被喚醒,還要持續落到實處。本集將討論正當防衛的法律問題。
Thumbnail
  看到《鄰危不亂》(Nebenan)的最後一幕,突然有種希區考克《後窗》(Rear Window)的既視感,只是本片幾無「窺視」的畫面,而是窺視後向鄰居的坦白與對白。   本片由因《再見列寧》而獲得歐洲電影獎的影帝丹尼爾・布魯爾(Daniel Brühl)自導自演,片中的主角也叫丹尼
Thumbnail
第一次看《金門》的感覺是熟悉,熟悉到會很疑惑,這些內容很特別嗎?第二遍、第三遍看時,我努力把自己的視角抽離,試著用西方人的角度看這部作品時,忽然明白,我的習以為常,卻可能是西方人眼中的非比尋常,尤其是那很難以形容的,幾乎已經深入我們血液裡的「in between」情節。
Thumbnail
電影的出發點本就是混搭,而後逐漸確認自身敘事的藝術型態。唯各類型敘事之發展,不免也承擔著固定印象與自我封印,導致滯礙難前。這個時候,不倫不類或可能是突破框架、模組的最佳作法。
Thumbnail
影劇隨筆,用比較精煉的篇幅講這些影劇在我心中的感受。這次帶來的,是以因緣包裝浪漫詩意又些微哀傷的《之前的我們》、尋求自我認知的童真美麗《怪物》,還有以叔姪為核心的奮力生存日記《殺人者的購物中心》。
Thumbnail
對「戰爭」及「戰士/戰犯」這些大的概念,做了非常多元化、個體化的理解。這也是大逃殺系列及反烏托邦作品讓人沈迷的點。面對空降或世襲的遊戲規則,基於生命經驗乃至於使命、身體能力與生存之道,採取不同的生存方式。此外,更展現了幾種超越自己生命,也想守護的東西,以及基於這樣的價值認同,所採取的生存(戰鬥)模式
Thumbnail
這是一部撰寫於二戰期間、描繪二戰期間中國留洋學生婚戀市場文學作品,從中可以看到一點點中國被侵入的原因、戰時生活的影子、以及洋派思想流入後漸漸改變的婚戀市場,然後發現從前的問題到了現在仍然是問題。
Thumbnail
邊緣行者(邊緣跑者)壹直壹直都是壹部成人動畫。無論是暴力大尺度的內容,還有無論怎樣拼盡全力掙紮也最終會墜亡的成人向內容,David和Lucy和不夜城絕大多數人不壹樣的,不選擇自甘墮落的愛情故事,不屬於那個時代的奉獻精神,被環境壹點壹點腐蝕掉的那種淒美的,至少保留了火種的空虛感。
Thumbnail
以911事件揭開電影序幕,國際間的交涉、談判,一幕幕搬上大螢幕,一場23條生命的救援隨即展開。懂談判的外交官和了解當地政情的國家情報員,儘管行事風迥異、思維模式不同,最終仍走在一塊,為了最佳結局努力和賣命。 《火線交涉》是一部上映於2023年的韓國犯罪動作片,改編自2007年發生於阿富汗,韓國基督
Thumbnail
「我們從不去問,我們拍下來讓大家去問。」《帝國浩劫:美國內戰》表面上是一部戰爭電影,實質上是一部公路電影,並用一個架空的戰爭來包裝的現代警世寓言。
Thumbnail
春節期間中國熱播電影「第二十條」引起了很多討論,電影裡面主要有三條線,談論人們面對各種不公義的反抗,這是否構成正當防衛?中國最高人民法院,強調「法不能向不法讓步」,說第二十條已經被喚醒,還要持續落到實處。本集將討論正當防衛的法律問題。
Thumbnail
  看到《鄰危不亂》(Nebenan)的最後一幕,突然有種希區考克《後窗》(Rear Window)的既視感,只是本片幾無「窺視」的畫面,而是窺視後向鄰居的坦白與對白。   本片由因《再見列寧》而獲得歐洲電影獎的影帝丹尼爾・布魯爾(Daniel Brühl)自導自演,片中的主角也叫丹尼
Thumbnail
第一次看《金門》的感覺是熟悉,熟悉到會很疑惑,這些內容很特別嗎?第二遍、第三遍看時,我努力把自己的視角抽離,試著用西方人的角度看這部作品時,忽然明白,我的習以為常,卻可能是西方人眼中的非比尋常,尤其是那很難以形容的,幾乎已經深入我們血液裡的「in between」情節。
Thumbnail
電影的出發點本就是混搭,而後逐漸確認自身敘事的藝術型態。唯各類型敘事之發展,不免也承擔著固定印象與自我封印,導致滯礙難前。這個時候,不倫不類或可能是突破框架、模組的最佳作法。
Thumbnail
影劇隨筆,用比較精煉的篇幅講這些影劇在我心中的感受。這次帶來的,是以因緣包裝浪漫詩意又些微哀傷的《之前的我們》、尋求自我認知的童真美麗《怪物》,還有以叔姪為核心的奮力生存日記《殺人者的購物中心》。
Thumbnail
對「戰爭」及「戰士/戰犯」這些大的概念,做了非常多元化、個體化的理解。這也是大逃殺系列及反烏托邦作品讓人沈迷的點。面對空降或世襲的遊戲規則,基於生命經驗乃至於使命、身體能力與生存之道,採取不同的生存方式。此外,更展現了幾種超越自己生命,也想守護的東西,以及基於這樣的價值認同,所採取的生存(戰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