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群眾募資以及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支持正式成立社會企業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從開始做堆肥試驗,掌握技術,一瞬間一整年的光陰就過去了。2015年我們開始思考如何能募集到第一桶金,開啟我們的循環農業之夢。對於一個夥伴多半都背著學貸念書,都來自於沒有家世背景的人來說。創業的路途是一條艱辛又充滿風險的一條路。對於一個還處於學生團隊階段的我們來說,找到錢的方式非常的困難,既沒有借貸能力,也沒有相應的存款。最後我們想方設法,決定走上群眾募資,以及社會公益獎項的方式來取得資源。
在還是社群菜鳥的我們,只知道需要一個粉絲專頁經營內容,然後可能要投放臉書廣告的粗淺知識下,為我們的團隊名字取名:元沛農坊。元這個字具有初始的意涵,我們取名元沛,就是彰顯我們重視農業的根本:土壤。希望我們所支持的農業活動都能促進土地充滿活力,從最基礎的環境開始打造社會價值。當然另一個沒說的事情,就是筆劃在易經的筆畫上還滿吉利的,就決定取名元沛農坊。日後這個江湖名稱訂下來以後,意外地被長輩拿來開玩笑:元沛?元配?,是大老婆的意思嗎?成為我們茶餘飯後增強記憶的諧音梗。
在粗淺準備了粉絲專頁後,開始進行群眾募資,艱辛的路途從此刻才真正的開始。回顧整個群眾募資的過程,想起來真的驚險萬分。現在大家熟知的回饋商品設計、視覺的識別、還有產品與行動的關聯性。這些我們在最一開始只能用一無所知來形容。加上設定的啟動金額超過百萬。現在回想起來,幾乎可稱得上是不可能的任務。每天打開手機和電腦,都在關心到底有多少贊助數字,還有夥伴把自己的過年紅包錢都押了上去,很天真地希望能順利地把目標數字往上衝。
在募資接近兩個半月,這樣的行動近乎沒有效果,群募的金額僅靠近15萬。連目標金額的20%都靠近不了。在這個時刻,因緣際會碰到了教育廣播電台的主持人留意到我們的計畫充滿了社會性,找我們上了廣播節目。連帶地吸引到社會的善心天使,奇蹟式的在募資剩下兩周的時刻,募破了百萬。一度還懷疑是不是有人的信用卡不小心多刷了一個零。與贊助者連繫後,確認了這筆支持是真實的。我們瞬間飆淚,感謝這個奇蹟的時刻。同時也延長群募的時間兩周,最後成功地達成我們一部分的啟動資金。在這一年我們也同時得到了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支持。順利在2016年8月4號,正式成立了社會企業。
很多人會問我們為什麼要成立社會企業?其實最大的原因來自於群眾募資的善意是一種有價贈與。這是背負社會信賴的支持,為了要嚴謹的使用這筆錢,我們和KPMG安侯建業會計事務所的前輩討論,決定以社會企業的型態成立公司。為了追求財務責信,元沛農坊創辦至今,每一年的稅務簽證也都持續委託KPMG為我們簽證。希望可以對得起最初支持我們到現在的朋友。而這個因緣際會,也讓元沛農坊成為台灣第一個以閉鎖型公司型態,撰寫具有共益公司(Benefit Corporation)架構的章程進行治理,也開啟我們日後參與公司法民間修法運動的契機。
在群眾募資成功後,元沛農坊的第一個任務,就是運用這一筆資金,在新竹縣環保局黃士漢局長的牽線下,開啟與新竹縣香園紀念教養院的合作:蚯蚓養殖與種植辣椒,同時開啟三年的捐款計畫支持香園教養院。希望透過消化香園教養院的廚餘,並運用篩分出來的蚯蚓土種植辣椒,讓院生可以透過辣椒紅就可以採的簡單識別,進行有意義的園藝治療活動。此外,我們也同時和喫菜吧合作開發猴頭菇xo辣醬,並以元沛農坊的品牌聯名生產具有社會創新意義的銷售。在我們與香園紀念教養院合作的時刻,還在清華大學開了記者會(新聞報導:博士揪團開社企),當時成為了清大的新鮮事,也讓大家看到原來清華大學也有社會創新領域。
種植前的辣椒苗
採收後的辣椒切丁,準備做成猴頭菇XO辣椒醬
美美的猴頭菇XO辣醬
如何讓具有環境價值與社會創新價值的商品融入我們每日的生活?是我們在香園專案探討的議題。有意義的環境種植,同時試驗各種有環境價值的管理方式。我們在猴頭菇XO辣醬的銷售過程,看見了台灣風土的以及人文的價值,如何和永續的農業結合在一起。不只是永續環境的解方要產生,服務消費者每日的餐桌更是支持永續農業最重要的基本支持力量。
我們從香園專案得到最大的啟發:農食的設計應該從餐桌開始,從消費者的角度設計整個農業的生產計劃。接著從生產計畫的細節,推動永續農業的基本技術核心。一場從產地到餐桌都促進環境永續價值的旅程就這樣展開。如果要說在香園的經驗還有沒有更多的學習,讓我們最難忘的應該就是:如何辨別三種適合運用在堆肥的養殖種蚯蚓。為了這個試驗計畫,我們從市售蚯蚓透過徒手挑選一種類分選,每個人應該都至少挑選過上萬條蚯蚓。幾乎做到一眼就可以看的出來三種蚯蚓的種類差異。如果大家想要多學習蚯蚓的知識,可以參考指導過我們的賴亦德博士的著作:你說的太平二號紅蚯蚓到底是哪種?——太平二號與牠們的產地系列文章。
猴頭菇XO辣醬完美的輕辣,讓餐桌更加分地使用情境照
如果最後要用簡單的一段話總結我們在永續農業的認知輪廓,我們會認為:永續農業的精神在促進我們更加效率的運用由土地生產出來的材料。好的永續農業除了考慮環境的生產資源運用,更要從消費者的消費價值,將每一分資源,都成就在每日的食味美感當中。讓永續=美味的連結,傳遞進消費市場。讓消費者追求永續環境的過程是一種享受,而不是一場贖罪的苦行之旅。
香園專案雖然伴隨當初的合約結束,但我們與香園教養院的合作以及相關的捐助,即使在疫情當中,我們仍在艱困的時刻關懷教養院的營運,並以實際的捐物與倡議行動上持續的一起共好。而當時留下來的產品生產,也持續性的在我們往後的行動上留下了很好的經驗,成為我們日後推出自有品牌產品的養分。想了解更多,我們當時的專案故事,可以參考我們在草地狀元節目的影片。
avatar-img
3會員
8內容數
元沛農坊的好食材可以化身為許多好吃的料理,我們幫大家整理食譜,讓你帶回元沛農坊好物回家,做出一桌好吃的菜餚和心愛的人吃一餐。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元沛農坊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每一個堆肥的團隊,都想要一台夢幻的小山貓。 有了山貓以後,才有辦法進行大量的堆肥操作。 每一年台灣的有機廢棄物的數量都非常的驚人。 在團隊創立的初期,除了進行初次的堆肥操作,我們最想要做的就是有小山貓機具操作的場域。嘗試更大堆量的堆肥。
創業的過程做過許多看起來很蠢的事情,其中一項就是 : 人力徒手堆肥。 如果大家有自己堆肥過,大概會知道一個好的堆肥蓄熱高度大約是1.2 ~1.5公尺。超過這個高度堆肥的效率就會變差,低於1.2公尺,堆肥的溫度就不容易上升到我們期待的溫度。很多人聽到我們曾經徒手堆肥都覺得很不可思議,為什麼不用機械去堆
近年我國政府大力的倡議 5+2領域的重點產業轉型,其中循環經濟是一個核心的重點領域。 循環經濟這個名詞在近五年期間不斷的被媒體報導,也有不少產業宣稱自己正在實踐循環經濟。 但循環經濟要怎樣實踐 ? 究竟有那些要點? 其實是一個很值得被仔細了解的系統觀。
每一個堆肥的團隊,都想要一台夢幻的小山貓。 有了山貓以後,才有辦法進行大量的堆肥操作。 每一年台灣的有機廢棄物的數量都非常的驚人。 在團隊創立的初期,除了進行初次的堆肥操作,我們最想要做的就是有小山貓機具操作的場域。嘗試更大堆量的堆肥。
創業的過程做過許多看起來很蠢的事情,其中一項就是 : 人力徒手堆肥。 如果大家有自己堆肥過,大概會知道一個好的堆肥蓄熱高度大約是1.2 ~1.5公尺。超過這個高度堆肥的效率就會變差,低於1.2公尺,堆肥的溫度就不容易上升到我們期待的溫度。很多人聽到我們曾經徒手堆肥都覺得很不可思議,為什麼不用機械去堆
近年我國政府大力的倡議 5+2領域的重點產業轉型,其中循環經濟是一個核心的重點領域。 循環經濟這個名詞在近五年期間不斷的被媒體報導,也有不少產業宣稱自己正在實踐循環經濟。 但循環經濟要怎樣實踐 ? 究竟有那些要點? 其實是一個很值得被仔細了解的系統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分享了自己創立品牌的初衷與艱辛的過程。從家庭環境的影響到創業路上的挑戰,作者不斷探索自己的興趣與方向,並最終決定以調香課程為品牌的核心。這個過程充滿了掙扎與成長,同時也映射出追求理想生活的勇氣與堅持。來看看作者在創業過程中的真實心情與所學到的寶貴經驗。
Thumbnail
「草字頭新創茶業」創辦人李建雄,說起創業其實只是單純喜歡和人互動,從飯店業轉職,只能說是埋藏在心中十年種子的發芽了。以草本茶作為創業起點,則是想到媽媽在段考前晚上都會泡一杯人參菊花枸杞茶,單純的想法讓草字頭新創茶業成為台南一道新風景。
Thumbnail
函漾股份有公司創辦人陳詣函和郭甫鋒,兩位研究生畢業後卻捲起袖子,走入農地開始當起農夫。當農夫不是看到農業背後的金錢利益,更多的是兩人在商管背後,看到農業和環境議題之間的牽絆,從地到食到人再到地球,函漾不只是感性的綠色思維更要理性的企業化管理。
Thumbnail
食物文化合作社創辦人柯沛如的食物療癒故事,分享身體健康、文化、關係及永續等議題。她的個人經驗啟發人心,藉由食物和身體和諧共處的歷程,激發對飲食的新認知。
Thumbnail
天公保佑,讓木酢達人完成任務吧,創業走了17年,終於有能力去為地球種下一棵樹。 |就讀清大研究所的歲月時光,教授說要找到一個商業模式,讓產品、服務,能依循一個系統永續運作。從那刻開始,我就想把公益與商模綁在一起-越賺錢越公益,越公益越賺錢。 而今天,就是那一天。 今天不只是種樹,而是把我們
Thumbnail
臺灣玉井之門食品有限公司創辦人徐增埕在水果供過於求時創立品牌,加工果乾避免水果浪費,並堅持天然無添加保留水果的特色,不斷調整與挑戰並存,透過經驗分享讓臺灣水果站上國際舞臺。
Thumbnail
回顧創業路上的經驗,作者分享了在經營上的習慣與作法,並透過實際案例介紹了桃園市府與REWOOD的合作計畫,理論與實踐道出經營者面臨的各項挑戰。
當朋友們北上聚會,談及如何透過直銷產業讓他們一年內的資金增值至多達10萬,我對於房地產話題總是充滿好奇。於是,我進一步聆聽朋友對這家公司產品及制度的描述。大家都知道葡眾是葡萄王線下的直銷公司,借助台灣悠久的發酵技術和當下醫學對腸胃健康的關注,益生菌相關產品成為其主打商品。
Thumbnail
經營無藥無肥的果園需要長時間維護,但破壞總是瞬間,陳佩雲老師在東山的1.8甲山坡地果園已10年,她多年栽培的果園,跨區連結了臺南、嘉義的農們永續共同管理的小農經營。為我們加油,一起穩健的維護這片果園。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分享了自己創立品牌的初衷與艱辛的過程。從家庭環境的影響到創業路上的挑戰,作者不斷探索自己的興趣與方向,並最終決定以調香課程為品牌的核心。這個過程充滿了掙扎與成長,同時也映射出追求理想生活的勇氣與堅持。來看看作者在創業過程中的真實心情與所學到的寶貴經驗。
Thumbnail
「草字頭新創茶業」創辦人李建雄,說起創業其實只是單純喜歡和人互動,從飯店業轉職,只能說是埋藏在心中十年種子的發芽了。以草本茶作為創業起點,則是想到媽媽在段考前晚上都會泡一杯人參菊花枸杞茶,單純的想法讓草字頭新創茶業成為台南一道新風景。
Thumbnail
函漾股份有公司創辦人陳詣函和郭甫鋒,兩位研究生畢業後卻捲起袖子,走入農地開始當起農夫。當農夫不是看到農業背後的金錢利益,更多的是兩人在商管背後,看到農業和環境議題之間的牽絆,從地到食到人再到地球,函漾不只是感性的綠色思維更要理性的企業化管理。
Thumbnail
食物文化合作社創辦人柯沛如的食物療癒故事,分享身體健康、文化、關係及永續等議題。她的個人經驗啟發人心,藉由食物和身體和諧共處的歷程,激發對飲食的新認知。
Thumbnail
天公保佑,讓木酢達人完成任務吧,創業走了17年,終於有能力去為地球種下一棵樹。 |就讀清大研究所的歲月時光,教授說要找到一個商業模式,讓產品、服務,能依循一個系統永續運作。從那刻開始,我就想把公益與商模綁在一起-越賺錢越公益,越公益越賺錢。 而今天,就是那一天。 今天不只是種樹,而是把我們
Thumbnail
臺灣玉井之門食品有限公司創辦人徐增埕在水果供過於求時創立品牌,加工果乾避免水果浪費,並堅持天然無添加保留水果的特色,不斷調整與挑戰並存,透過經驗分享讓臺灣水果站上國際舞臺。
Thumbnail
回顧創業路上的經驗,作者分享了在經營上的習慣與作法,並透過實際案例介紹了桃園市府與REWOOD的合作計畫,理論與實踐道出經營者面臨的各項挑戰。
當朋友們北上聚會,談及如何透過直銷產業讓他們一年內的資金增值至多達10萬,我對於房地產話題總是充滿好奇。於是,我進一步聆聽朋友對這家公司產品及制度的描述。大家都知道葡眾是葡萄王線下的直銷公司,借助台灣悠久的發酵技術和當下醫學對腸胃健康的關注,益生菌相關產品成為其主打商品。
Thumbnail
經營無藥無肥的果園需要長時間維護,但破壞總是瞬間,陳佩雲老師在東山的1.8甲山坡地果園已10年,她多年栽培的果園,跨區連結了臺南、嘉義的農們永續共同管理的小農經營。為我們加油,一起穩健的維護這片果園。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