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0|閱讀時間 ‧ 約 12 分鐘

竹東也有藝術家!工藝之家曾定榆老師

下這種標題,著實頂著被韃伐的高風險,但內心跟我一樣OS的人一定不少,是不是、是不是?在麥當勞商圈附近,許多在地人都不知道有位藝術大師大隱隱於此,相信竹東還有些低調的藝術創作者,我們將逐步探訪,介紹給大家。首發,先來拜訪竹東目前唯一的「工藝之家」曾定榆老師。
採訪/佩玟‧智琪‧小宜‧小榛 撰文/佩玟 攝影‧錄影/小宏

一覽木藝作品飽眼福
早在2007年,曾定榆老師便被文建會所屬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以木藝認證為「工藝之家」,他的許多作品被雅好藝術的人士收藏,也常有政界、科學園區老闆訂做藝術禮品。
我們先來一覽為快他的創作,從作品開始認識在地的藝術大師曾定榆老師。
設有機關的薰香器,結合木雕與金工,置香 的開關木片刻有「白煙常吐,福氣自來」。
〈道貌岸然〉三張漂亮的面具,背後是一張猙獰扭曲的臉孔, 身上還掛著珠算,象徵算計,省思的是人性。       
左圖│這個作品以布滿血絲的紅眼,傳達睜大眼睛看社會的意味。         中圖│〈廣島原彈〉巧妙地應用樹瘤來創作爆炸的曇狀雲,紀念上世紀的歷史事件, 此作原要送去廣島一博物館,因故未成行。             下圖│每到選舉,就會浮現政黨惡鬥、社會撕扯的現象,曾老師慨歎藍綠本是同根生 祖先皆同源。                         
左圖│〈生命共同體〉是一系列的創作。               右圖│〈萌芽〉以漂流木創作,雕刻出種子萌芽的樣子,象徵生生不息。
持續不斷創作的〈禪思系列〉,源於作者靜坐時的冥思所感, 以極簡的線條,表現豐富的哲思。            

無物不能用
猜猜這是什麼植物的種子?〈道貌岸然〉 作品中的算珠也用了它。(答案在最後)
細覽曾老師的作品,以木雕工藝居多,工藝之家也以木藝掛牌認證,實則不乏多元媒材的運用,金工、石、竹、布、玉石、尋常用品、廣告紙……又擅於就地取材,舉凡你用得到、想不到的,都可能成為曾老師創作的用材。他順應材料本身的性質與狀態,適性適材而用,連朽木到他手裡都成就了新生命,這也是他工作室名「朽木緣創藝」的由來。
對曾老師來說,無物不能用,但不用山老鼠的木材,因為山老鼠的盜伐,破壞自然生態,與他關懷地球的心念相悖。
任何材料都能用,也許哪天就在曾老師的新作中見到它。

創作題材源自觀察與省思
題材上,他留意生活中事,也省思社會現象、時事與人心,乃至對自然、宇宙的關懷。創作力源源不絕的曾老師,手上好多正在進行中的題材,沒有什麼靈感不靈感的,只有時間不夠用的問題。
他透露將要創作的主題,一是對未來的想像,「頭大大、身體小小」,宇宙之大,人外有人,也許哪天外星人就正式在大眾面前亮相;一是持續不斷進行的〈禪思系列〉,此系列作品源於靜坐時的冥思所感。
關於未來的想像,曾老師近日正在創作的作品。

與木結緣 童年的願望
說起與木的初接觸,是早在曾老師小學四年級就搭起的因緣。那時物資缺乏、家境貧困,需要撿柴回家燒水煮飯,一個小男孩自己想辦法,費了數周,將幾噸重的大樹根挖斷,「只要你肯去做,再大的東西都可以挖下來。」
父親剖開那棵樹時,他看見如水的波紋,樣子很美,生出一個童年願望:「希望有一天有一間工作室,能夠敲敲打打。」
〈曙光〉之作,是有感於2008年的金融海嘯,人心惶然悲觀,以紫檀為主體,上 鑲一顆顆如早晨露珠的雲玉,裂開的長縫裡塗貼金箔,象徵黑暗中透出希望。   

曾經紅極一時的照相館
然而,與木結緣,到成為木藝大師,並非一蹴而幾。
上圖│地球暖化,過熱的地球。            中圖│這個作品一看就是活生生「豆莢」模樣,木雕成熟 迸裂的豆莢,與金屬磨製的種子。     下圖│許多人乍看下,脫口而出「蝸牛」,其實曾老師創作發想自滾滾紅塵中,浮動的心何時能定?
早年為了謀生,他自行研究摸索攝影技巧與暗房沖洗技術,退伍之後即開了「藍天」照相館,當時竹東有華光、夜光、富士……等多家照相館,其中至今依然屹立的華光照相館是曾師母堂兄所開設。
他勇於探索與創新的性格,屢屢突破當時的技術限制,沖洗的照片又快又好,許多記者常聚在他店裡等「快相」(即今日所稱急件」),這種快速沖洗的價格很好,一張約3、400元,時約1960年前後。(那時一碗味噌湯2元,一支冰棒1、2毛,大安區龍安坡段土地一坪不到800元,而公教人員的薪水還未達700元)
從別人口中才知原來自己很紅的曾定榆老師,經營照相館長達7、8年之後,覺得「沒什麼挑戰」,恰逢店租漲價,索性結束營業。
曾老師創作的路上,有太太在背後的支持,心疼他人所不知的傷與苦。

藝高人膽大
這款仿古的「如意」,首尾鑲上精刻的玉石,深受許多科學園區老闆董座喜愛,常訂作贈送貴客。這支如意採龍柏木為材。                     
看到桌上仿古「如意」,方知曾老師還做過仿古物,再追問做過哪些領域,竟多到一時難以細數,其後在言談中才陸續透露些許,諸如石雕、竹編、玉石、骨董民藝等。
他做過各式各樣各種材質的仿古作品,但從未針對某樣古物進行複製性的仿造,而是觀察骨董一類的形貌進行創作。他曾在仿古作品上刻「乾隆」字樣,骨董店老闆不相信這「只是」仿古物;他研究過青銅,能在幾秒內「生成」青銅器物。
石雕創作的開始,只能說,曾老師真是「人膽大」!結束照相館後,他做起了骨董民藝買賣,一位朋友向他買過一尊石雕達摩像,可能因轉賣獲利,還想再買石雕像,但沒有第二件了,曾老師豪邁地應承:「若你喜歡,我刻一個給你!」
要知道,在此之前他從未碰過石雕,連要用什麼刀都不曉得,他就與人家簽約、承諾交作品!重信諾的他,開始到處詢問、摸索,還跑到三峽祖師廟觀看石雕施作,石材有硬有軟,他要刻的是硬度高達5、6度的黑膽石,沒有人能給他答案,他自己摸索各種重工金屬,終於讓他找到可以下刀的工具,工具到位,僅僅3天就完成了生平第一尊石雕作品!
曾老師堅信:「真正想要做什麼,一定做得到。」與其說膽大,毋寧說他堅定的信念,同時也是他藝術天賦高,才能順利交差。朋友轉賣獲利達10倍之高,雙方約定平均每3天交一件石雕作品,如此持續約3年,因太傷身而作罷。
曾老師回憶石雕創作的開始,這些石雕一件不留,幸好還留下 部分作品的影像,多數石雕作品已流散海外,進入拍賣市場。

用創作寫日記
生命經過諸多轉折,曾定榆老師卻始終未離木雕。
少年時代,他跟隨來自福州的林姓師傅學木刻,林師傅當時在木管株式會社工作,後來才知他專做總統府紀念品。當兵時,曾老師抽中兩棲陸戰隊,長達三年的艱苦軍隊生活中,所幸駐?縣市大陳新村時,逮到空閒時間就做木雕,退伍時一件也沒帶走,大抵都送給了村裡的朋友。
以木料作畫。
開照相館期間,仍不時接受木雕委託,期間曾刻過廟裡的木獅。
曾老師天賦高、創作快,對他來說,創作不是工作,不辛苦,而是一種抒發與表達。一般人用攝影寫日記、用打卡寫日記,他說:「我用創作寫日記。」
從早年至今,他的創作由繁入簡,其實「簡單比複雜困難」,這樣態的「簡」,可謂是一種生命的提煉。模仿只得形似,創作更重精神,豐富的生命經歷與深沉的省思,凝鍊出今日他的獨特風格。
曾老師認為自己純粹投入藝術創作,是很晚近的事,早年涉獵眾多領域,大抵為維持生計而做,但看他的作品,嫻熟運用各種媒材進行創作,若非那些年的積累厚植,也不會造就今日的創藝境界。不禁想起孔子自稱:「吾少也賤,故能多鄙事。」
〈往事〉以木與鐵架出一張網,象徵歲月飛逝中網住記憶點點,這些代表往事的記憶,有早年使用的包袱、蒔田管(插秧指套,保護手指的作用)、耕牛鼻勾、廣告 紙等。                                 
曾定榆老師翻看作品集,談起在馬來西亞與朋友合作開辦的木工廠。

絕世功夫如何練成?
聽曾老師談前塵、說經歷,身懷絕技,竟還無師自通,彷彿武林小說中的奇才現世,只要一把好武器在手,就能創造傳奇,這種「絕世功夫」究竟是怎麼來的?
曾老師坦然表示關鍵有二,一是「觀察」,他有一套自己的觀察方法,觀察別人怎麼做,觀察已有的成品,「多去觀察大自然」,他也這麼對學生說。
二是「美感」,他受惠於曾經從事的攝影工作,起初觀察別人怎麼拍,而後直接觀察人、物、景等不同被攝對象怎麼拍才美,摸索出一套自己的觀察與對美感的體會。以後經歷各種不同的創作,皆得益於此。
在我們看來,曾老師能有如今的成就,除卻絕世功夫之外,還有他堅定的信念。父親的至理名言他記得可牢了:「做不了,就停下來思考。」(A-50m')有一次竹東保順醫院的呂醫師要幫一個調皮的小男孩夾出塞在鼻孔裡的算珠,算珠愈夾愈往裡縮,父親說:「你這樣會把他弄死!」建議他穿過算珠中央的孔洞把珠子勾出來,後來果然成功了。言談中可感受到父親對他影響之深刻,在他眼裡,父親是很聰明、善變通的人。
2007年5月9日正式掛牌「工藝之家」,這對曾定榆老師的藝術創作之路,別具意義。

不藏私的授藝
一身健朗的曾定榆老師創作力旺盛,不是在做自己的作品,就是在教學,陸續在四所各級學校授課;於五峰獵人學校指導部落居民就地取材,用當地所產桂竹做山豬;一般民眾若想跟隨曾老師學木工、木藝,可到芎林的燒炭窩‧竹風樂境上課。
曾老師說:「創作沒有什麼特別,而人有三種人,第一種是燃燒人,自己就會燃起來;第二種是可燃人,只要適當的引導就會燃燒;第三種是不燃燒的人,這種人沒興趣,根本燃不起來。」
由於他自身的經歷與體悟,授課開放自由,做生活木工也好,朝向木藝創作也罷,由學習者自己決定要做什麼,視學生的程度給予個別指導,絕不藏私,他頗感欣慰的說起有幾位學生參加競賽,佳績頻傳。

敲敲打打 實現夢想
童年願望實現,曾老師擁有一間 可以盡情敲敲打打的工作室。 
拜訪曾老師的工作室,兩層樓的大空間,除了許多獲獎與參展作品外,滿滿都是隨歲月存留下來的各式各樣材料,童年時擁有一間敲敲打打工作室的願望早已實現,憑藉兩項絕技與堅定的信念,曾老師走得更遠、更高,更是各大美展的常客。如今滿腔的創作欲促使他繼續敲敲打打,停不下來也不想停。
看了滿屋子奇奇怪怪的材料,究竟會玩出什麼東西來?萬分期待曾老師源源不墜的創意新作!

竹東‧印象‧拼圖
曾定榆老師記憶之好,遠在2歲時候的事情 都還有印象。他說,竹東變很多。   
他出生在日治末期(1943年),住過茅草屋,冬日夜眠看得見屋頂外的星星;經歷過物資配給、吃番薯籤和山茼蒿,偶爾有米吃還得偷偷摸摸的日子,幼年的記憶,讓他看動畫片《螢火蟲之墓》特別有感受。
小學讀的是竹東國小,因學生人數過多,被分配到今日蕭如松藝術園區旁的一棟日式房子裡上課,教室四周都是田,下課時大家就滿田間地跑。當時有一間「52號醫院」就在竹東國中現址,醫院後方有間茅草屋(約在吳天佑紀念碑附近)躺著許多傷兵,因醫療資源匱乏,傷兵們往往就在屋裡躺到死去,後來傳出鬼故事──你有聽過嗎?
1960年代的竹東,是周邊鄉鎮、山地的物資集散地,不但物產匯集,各路人馬也會聚,曾經旅館多達數十家,當時很多原住民聚到竹東來。曾老師經營照相館時,便常有原住民來沖照片,沖洗後,常常看一看就走了,照片不拿、錢也沒付,「後來學乖了,一定先付錢才沖照片。」
〔答案是檳榔種子,你猜對了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