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09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囂俳,囂掰-當中文碰上閩南語

有人將台語的 hiau-pai (ㄏㄧㄠ ㄅㄞ)寫成『搖掰』,當然這都是借音的錯字,這個詞,可能是兩個字義聯合起來的,說一個人的行為又hiau,又pai,教育部閩南語字典推薦『囂hiauㄏㄧㄠ俳paiㄅㄞ』,前一個『囂hiau』有符合囂張的意思在,第二個俳paiㄅㄞ』』是借音字,正字目前無定論。
在中文也有一個『掰ㄅㄞ字,原意是兩手扳開,因為同音被借用,變成是『胡扯』,所以台語這字ㄅㄞ有可能是代表胡扯的意思。這個ㄅㄞ字,有人說是『詖』字,國音ㄅㄧˋ,中古漢音,ㄅ一3,或是ㄅ一1,有一定的條件可以轉讀成ㄅㄞ。跛腳的「跛」,閩南語音即是pai2。【詖】,辯論也,偏頗之詞也。故孟子曰:詖辭知其所蔽。
第一個字的hiau,台語發hiau的字還有,【梟】(梟行,梟雄),【僥】(僥倖),但都不符合這裡的字義。某些人的口音是hia,《台日典》【hia-pai】(滿面得意ê款式。得意kah氣勢凌人。例如:thàn-tio̍h大錢kah bōe講得 ∼∼。,那這個音就比較像是『詑ㄊㄨㄛˊ』或訑』ㄧˊ,詑詑(訑訑),是「自得貌」。它的偏旁是『它』,跟『蛇』同ㄧ聲符,蛇的中古漢音是sia5,所以-ia的韻母是相同的,有可能上古時期『詑』是念 hia。 【掰】這個字,很奇怪,康熙字典沒有收錄,但,書證,最早可在北宋太平御覽內找到,其餘,多出現在民俗小說內,如紅樓夢,七俠五義,洗冤集錄等。不過,以上都沒有出現』胡扯,亂說』的字義。直到現代,大陸的字典內多出了,〈方〉分析 [explicate]。如:我跟他把這個問題掰了半天。前面〈方〉標籤,代表侷限一地的用法。大陸的相聲出現近代義的胡扯、亂吹
方言。瞎說,胡扯。高德明《醋點燈》:“乙:稱呼人有問貴豬圈的嗎? 稱呼貴寶眷。甲:‘瞎掰’,珠、寶不是一樣嗎?”郞德豊陳文海等《夜行記》:“車騎得倒不快,他叫我點燈。你說馬路上挺亮的,非讓我點燈不可,這不是瞎掰嗎?”
台灣的字典出現,「胡扯、亂吹」。如:「瞎」、「亂」。所以這個掰,在台灣是被借用來的,音,字借用,但賦予新的涵義,我假設,這個涵義是從台語的hiau-pai的pai來的!在香港的粵語跟客語,是沒有這個『掰』字音的,不過廣州卻有,因為大陸有在用這個字,台灣的客語字典也有,不過有兩個音,pai, pe, 後者是平饒腔,被借用去當分開的pe, 在潮州音近閩南音也是pe,台語,在教育部的用字是『擘peh』,這個比較是古典的用字。總之,掰字只有大陸跟台灣有在用,但兩者除分開的意思一樣外,另外延伸的涵義是不同的。 許成章先生說,台語的來源有三,混入各地方言,官話者佔1/3,混入外國語音(日,英,荷,西,葡)佔1/6,最後保存古語(已變音,或訛字),閩南語者,約3/6。意思是,各種語言(包括方言語音)間會互相擷用。我們國語常用的『掰』,有可能是從閩南語來的!
《詩經˙ 大雅˙ 皇矣》有出現 "畔援" 這個詞,班固的《漢書》則用 "畔換" 來形容項羽。或可參考。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9b83ca5201013je5.html?type=1
感謝!我昨暗研究一暝,以為是「拔」扈,「扈」有扈從的意思,扈從是屬下,卻是挺拔出眾,反卑為尊,反客為主,故曰「拔扈」! 「畔援」這詞有看到!但猶未想出什麼邏輯!依音不依義,可能是「外來語」,你講的「橫霸」,確實接近「援畔」! 再度感謝!
「外來語」收回! 「畔」,田界,「畔援」,是「援畔」倒語!撈過界的意思!
【援】又《廣雅》牽也。《增韻》拔也。《禮·中庸》在下位不援上。《註》援謂牽持之也。《孟子》子欲手援天下乎。 由於音近,卜辭中「爰」又通「換」,有變易之義。如《書.盤庚》:「我王來,既爰宅于茲」,「爰」讀為「換」,表示遷居,卜辭有「爰東室」,意同。《小爾雅.廣詁》:「爰,易也。」(參姚孝遂) 換畔有換界,換境的意思,有以下犯上,篡位自取的暗示,所以小漢質帝講話「傷siunn」白目,害了自己的性命!

以上是舊作內容,今日重新審閱,又有新得:
從【跋扈】說起,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