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的獻立–金澤鄉土料理《治部煮》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日本食用鴨類的歷史甚久,從萬餘年前繩文時代的貝塚(堆積垃圾的小土墳)中挖掘出許多野鴨骸骨就可見一斑。奈良時代初期(西元8世紀)所編輯的《播磨国風土記》中已經出現「鴨羹」這類的料理。當時貴族及統治階級多食雉與鶴,鴨類則是庶民階級的食材。
金澤是江戶時代加賀藩的城下町,是有著百萬石經濟實力的大城市,並盛產金箔,自古就因富足而孕育出豐富的食彩文化,但是說到金澤美食,多數人想到的是來自富山灣的豐富海產,而以鴨肉為主食材的《治部煮》也是在此背景中應運而生的佳餚。
《治部煮》的歷史可追述至江戶時代,使用的主食材是山野間捕捉的野鴨,加上金澤名物「麩」,用鐵鍋煮成熱呼呼的羹湯,在當時並不是高級料理,是從武士到庶民之家常見的家庭料理。
「写真提供:金沢市」
德川幕府五代將軍德川綱吉曾經頒布了一道被視為擾民的惡法的「生類憐憫令」,明令禁止殺生,不過鴨類並沒有被列為保護對象,讓鴨子成為了明治時代之前的主要食用肉類。當時食用的鴨子為“綠頭鴨”(マガモ),是冬天才會出現的野鴨。而後從中國引進了家鴨(アヒル),體型大,肉薄脂肪多,又多生蛋,漸漸成為飼養的主流家禽,這時候鴨子的料理更為普及,全年都吃得到。
關於《治部煮》的名稱由來,有許多有趣的說法:
歷史由來說:有人說這道菜是由豐臣秀吉的軍糧運輸官「岡部治部右衛門」,從朝鮮將這道菜的作法帶回日本;也有傳說是戰國大名石田光成發明了這道菜,當時他的官位是「治部少輔」。
讀音變化說:這道庶民料理原是運用家中既有食材,隨意煮出來的料理,是自己要吃的,叫做“自分に”(じぶんに,jibunni)而後音變成治部煮(じぶに,jibuni);或是因為材料在鍋中煎的時候會發出じぶじぶ(jibujibu)的聲音。另有一說是大名高山右近住在加賀時,請外國傳教士指導了這道菜的做法,而傳教士的名字音近ziv或gibier,爾後就演變成Jibu了。
根據加賀藩御廚「舟木伝内」的備忘錄,《治部煮》的做法是:「在小鍋中用醬汁(醬油、醬油膏、料理酒)香煎鴨肉,加上湯汁後,每碗擺放五塊鴨肉,最後加芥末就可上桌。」2013年上映的日本電影《武士の献立》(台譯:武士的菜單》,講述了其子「舟木安信」的奮鬥與愛情故事,電影中的料理都考究自父子倆合著的《料理無言抄》,也忠實呈現了《治部煮》這道菜。電影中因為鴨肉不夠,巧妙地加入「麩」增加份量,同時鴨肉先沾粉再煎,多此一步驟就鎖住了鴨肉的美味,讓這道料理的風味更上層樓,舟木安信因此獲得晉升,由此,《治部煮》不再只是隨意煮一煮的庶民料理,而是可躍上武家餐桌的精緻和食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什麼是土雞城模式呢 ? 從歷史發展的軌跡來說,就是以山里的野味為主所展開的經營模式,在二OOO年前,台灣郊區的山里因為有許多飼養土雞的農戶,為求生存而產生了一批以土雞料理為主的簡易熱炒店,由於位在深山採購不易,因此店裡所用的食材、如蔥薑蒜野菜瓜果溪蝦等大部分都跟附近居民購買,廚房的設備也只有簡單的爐
近年來,台灣的出版社為因應或減少日本版權費的支出,熱衷投注於日文公版書(著名作家作品)的編譯,出現同一作家,出版社推出各自譯本的局面,這就給不諳日語的讀者多了比較譯本優劣的機會。在臺灣,北大路魯山人的藝術論並非主流讀物,其珍味食譜亦甚少出版,所以,出版社另闢蹊徑刊行他的美食王國圖譜,自然令美食家和日
Thumbnail
看到一段影片的標題作:「台灣不只有小吃 日治時代台灣料理等於『精緻料理』?」感覺這實在有點「標題黨」。
Thumbnail
韓式中華料理最早還要從1882年開始說起,當時的清朝趁著韓國發生「壬午兵變」,出兵入侵仁川要求劃定租借地,在那之後中國人就大舉湧入在韓國建立中國城賣起「中華料理」,最早出現的料理是符合中國口味的炸醬麵。
Thumbnail
京都的生活文化與美食是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文中介紹了京都的知名名所以及水質對生麩的影響,讓讀者更瞭解京都的獨特文化與生活。文章中還提到京都低溫時的舒適與具有儀式感的活動,例如沖咖啡、鴨川散步等,為讀者展現了京都獨有的生活魅力。
Thumbnail
從喧囂的四条河原町彎進大丸百貨對面的小巷子,喧囂馬上安靜下來,然後就會看到筷子老鋪-市原平兵衛。 市原平兵衛已是無形和食文化遺產的老鋪之一,不誇張,連筷子都可以做到世界遺產等級的程度,大概就只有京都了,他創立於江戶時代(1764年),已經超過250年,過去就是天皇、皇室、貴族的筷子專門店。 來到
Thumbnail
京漬物是京都的傳統食物之一,被日本人和遊客喜愛。野呂本店是一家歷史超過百年,位於出町柳的傳統京都老屋,提供道地的京漬物。店內環境簡樸,工作人員親切,讓遊客享受到濃厚的京都風情。除了傳統的漬物外,也有使用新鮮野菜製作的京漬物,如青てっぽう,令人垂涎欲滴。
Thumbnail
來到伏見,除了美麗宏偉的稻荷神社,當地特色美食也不容錯過,本文介紹了位於伏見稻荷車站附近的傳統日式餐廳,特別推薦了經典菜色「きつね」(kitsune) 烏龍麵。
Thumbnail
明治35年(1902年)創業的壽司老店,店裡百年屹立不搖的兩大招牌商品,「稻荷壽司」、「干瓢巻き」兩種壽司種類裡最素樸也非主角的,簡單的東西做到極致,醬油滷到非常入味的豆皮,口感軟中帶Q,吸滿了湯汁的豆皮一口咬下在嘴裡炸開
Thumbnail
鳥取縣的中部倉吉市,是個不錯的散步地方,那裡仍保留了古老的白壁倉庫群。這個古色古香的地方,除了可以試穿當地特色和服和參觀不同的百年老店之外,還可以品嚐到特色鄉土料理。那裡有一幢百年古宅,是一家從明治時代便開始經營的火鍋老店。那裡的火鍋並非我們吃到牛肉或豬肉火鍋,而是年糕火鍋(麻糬),成為
Thumbnail
什麼是土雞城模式呢 ? 從歷史發展的軌跡來說,就是以山里的野味為主所展開的經營模式,在二OOO年前,台灣郊區的山里因為有許多飼養土雞的農戶,為求生存而產生了一批以土雞料理為主的簡易熱炒店,由於位在深山採購不易,因此店裡所用的食材、如蔥薑蒜野菜瓜果溪蝦等大部分都跟附近居民購買,廚房的設備也只有簡單的爐
近年來,台灣的出版社為因應或減少日本版權費的支出,熱衷投注於日文公版書(著名作家作品)的編譯,出現同一作家,出版社推出各自譯本的局面,這就給不諳日語的讀者多了比較譯本優劣的機會。在臺灣,北大路魯山人的藝術論並非主流讀物,其珍味食譜亦甚少出版,所以,出版社另闢蹊徑刊行他的美食王國圖譜,自然令美食家和日
Thumbnail
看到一段影片的標題作:「台灣不只有小吃 日治時代台灣料理等於『精緻料理』?」感覺這實在有點「標題黨」。
Thumbnail
韓式中華料理最早還要從1882年開始說起,當時的清朝趁著韓國發生「壬午兵變」,出兵入侵仁川要求劃定租借地,在那之後中國人就大舉湧入在韓國建立中國城賣起「中華料理」,最早出現的料理是符合中國口味的炸醬麵。
Thumbnail
京都的生活文化與美食是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文中介紹了京都的知名名所以及水質對生麩的影響,讓讀者更瞭解京都的獨特文化與生活。文章中還提到京都低溫時的舒適與具有儀式感的活動,例如沖咖啡、鴨川散步等,為讀者展現了京都獨有的生活魅力。
Thumbnail
從喧囂的四条河原町彎進大丸百貨對面的小巷子,喧囂馬上安靜下來,然後就會看到筷子老鋪-市原平兵衛。 市原平兵衛已是無形和食文化遺產的老鋪之一,不誇張,連筷子都可以做到世界遺產等級的程度,大概就只有京都了,他創立於江戶時代(1764年),已經超過250年,過去就是天皇、皇室、貴族的筷子專門店。 來到
Thumbnail
京漬物是京都的傳統食物之一,被日本人和遊客喜愛。野呂本店是一家歷史超過百年,位於出町柳的傳統京都老屋,提供道地的京漬物。店內環境簡樸,工作人員親切,讓遊客享受到濃厚的京都風情。除了傳統的漬物外,也有使用新鮮野菜製作的京漬物,如青てっぽう,令人垂涎欲滴。
Thumbnail
來到伏見,除了美麗宏偉的稻荷神社,當地特色美食也不容錯過,本文介紹了位於伏見稻荷車站附近的傳統日式餐廳,特別推薦了經典菜色「きつね」(kitsune) 烏龍麵。
Thumbnail
明治35年(1902年)創業的壽司老店,店裡百年屹立不搖的兩大招牌商品,「稻荷壽司」、「干瓢巻き」兩種壽司種類裡最素樸也非主角的,簡單的東西做到極致,醬油滷到非常入味的豆皮,口感軟中帶Q,吸滿了湯汁的豆皮一口咬下在嘴裡炸開
Thumbnail
鳥取縣的中部倉吉市,是個不錯的散步地方,那裡仍保留了古老的白壁倉庫群。這個古色古香的地方,除了可以試穿當地特色和服和參觀不同的百年老店之外,還可以品嚐到特色鄉土料理。那裡有一幢百年古宅,是一家從明治時代便開始經營的火鍋老店。那裡的火鍋並非我們吃到牛肉或豬肉火鍋,而是年糕火鍋(麻糬),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