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2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作者已死|你的文章,今晚來點謊言了嗎?

小時候,我們都聽過「狼來了」的故事,但長大後,才發現這個社會是用謊言結構而成,新聞、影片、圖片、文字、數據,假新聞、標題黨滿街是,國內外綜藝節目還流行過整人節目,甚至視為個人魅力和維持人際的武器,於是有了謊言的藝術等書籍。還來不及改變價值觀還正在混亂時,卻不知道這種現象的發生,有可能是人類不僅愛說謊,也愛聽謊話

狼來了的村民們
如同前述,我們都聽過狼來了的故事,也罵過主角放羊人是壞孩子,譴責和探討過說謊的下場、甚至懷疑孩子的心理是不是求關注、是不是缺乏愛,但我們從來不知道,也沒問過他為什麼要騙人?或許,狼真的來過了?或許,他長期想交流、想交朋友,卻都被鎮上的百姓無視。或許,他曾經邀請其他人一同上山看羊,卻被說神經病。只有當他說出:「狼來了!」 才會有人理會並且用行動回應他。

小說虛構的世界最迷人
謊言的相反是真相與事實,如果讀者早已知道閱讀的文字原本就是虛構的,原本就是假的,這樣還算得上欺騙嗎?名正言順說謊還可以獲得大批閱讀者拍手叫好的就是小說了,尤其是文學上的經典,先不論莎士比亞時代,看看近代不論是完全虛構的《魔界》、《哈利波特》;或者人物虛構、時地真實的半虛構的《福爾摩斯》等一系列偵探作品。人們總是喜歡在現實中找尋角色,是否有真實的致敬人物?爬梳小說事件是否是影射和反省哪一年的真實案件?當你獲得其中感人、刺激、新鮮的共鳴,誰還在意真相?
其實,人們就是在謊言中找尋真相,在事實中找尋謊言的生物,樂此不疲!

誇大及渲染的標題最上癮
難道你從來沒有點入任何一則有關減肥、美容、提神、低價等,各式妙招偏方的廣告 ?沒有一絲絲動搖?為什麼人們總是這麼在意有毒的廣告?舉例來說,中元節就讓我想起了小時候中元節全聯廣告,除了讓人印象深刻的全聯先生,就是從2013年的貞子篇開始:一開始,路邊不合理的擺放大電視裡爬出了貞子,鏡頭一轉,全聯先生和一家人對她大聲說:「歡迎!」全聯先生拿好洗臉盆,主動向前給她洗臉,一家人很親切地紛紛給貞子各種零食,最後貞子在陽光下轉圈圈,抱著全聯都買的到「供品」,配上朗朗上口的「存好心!備好料!」在當年可是紅極一時,綜藝節目都在爭相模仿與惡搞,在廣告中貞子以一襲長髮,遮臉形象完全未露臉,全片打破鬼出現就要陰沉可怕的刻板印象。
取自2013年全聯福利中心的中元節廣告片段
我們進一步分析,全聯廣告和說謊的關係,請問廣告中的貞子是真的鬼嗎?不是,因為貞子原來只是一部日本恐怖電影,廣告裡的貞子只是演員模仿她的形象,如果真有靈異事件,這個廣告就會刊登在當時的社會版而非娛樂版了。所以,我們明明知道這一切都是假的,是一個假的情境,但我們仍是選擇受騙,並且對這個廣告的創意會心一笑、嘖嘖稱奇、一看再看,有毒的廣告,因為有創意、很洗腦,讓人上癮。

聳動的新聞最震撼
這一切的最仍要歸功於現代媒體發揚光大「假新聞」和「標題黨」 使之流行,已經有很多相關的論述和研究批判,但我認為都不如義大利文學翁貝托·埃科(Umberto Eco,1932-2016)生前最後一本《試刊號》小說解析如此徹底,尤其是「報紙總是在講述人們已經知道的事情,所以銷量越來越少」、「我們盡力影射,讓意見變成事實;先杜撰來函投訴,再杜撰來函澄清;在沒有新聞的地方,製造新聞;不報導書,但可以報導作家之間的批評;我們的星座運勢必須正向而且模稜兩可。」 就足以完全解釋媒體報導崩壞的複雜原因,該書的講述了一個1992年發生在義大利的故事,主角受僱一家報紙任代筆記者,那家報紙永遠不會上市發行,其出版人只是希望利用它製造虛假信息和陰謀論,以此勒索、要挾高層集團。

「假新聞」和「標題黨」到底有甚麼魅力?
我歸類出下列3個特性一
一、知識型:這類的標題總可以成功地吸引人點閱,比如說:「十個能賺到一桶金的投資法!」、「十個臺灣最像人間仙境的秘境!」、「十個防疫保健妙招!」 如果還冠上專家之名加持,更是點閱的保證。事實上,這根本是抓住了人們偷懶、投機的心理,不論知識含量和真假,都可以滿足人們省去找尋更複雜、更專業的人員或平臺獲得解答。
二、特定族群倡議型:這樣的內容總讓人誤會文章和你是同一國的、是能解決問題的。比如說:「職業媽媽該如何家庭與事業兼顧?」、「資深知名公司員工給新鮮人的一些忠告!」但真實情況是,每個人的公司、上司,甚至家庭情況都不盡相同,明知別人適用不代表自己適用,但為什麼我們還願意買單?因為人們只關心與自己切身相關事務,總是在尋找認同感,不僅是在人際上如此,挑選閱讀文章也是如此。
三、好奇心及新鮮感:人們如果對於自身以外有興趣的事物,那便是源源不絕的好奇心和新鮮感,比如說:「驚爆!某知名影星最新外遇對象是未成年少女?」「好萊塢得獎作品都有個不能說的秘密?」這種無關乎自身權益、又不用負責,還能滿足吃瓜心理,何樂而不為?
如果我們抵擋不了嗜讀的慾望和習慣,或許這才是誘餌式新聞或文章標題源源不絕的最大主因。
這本書讓我真正感到恐懼的是,竟然不是報業和財團背後的掛勾和利益,而是作者生前在接受美國公共廣播電臺訪問時針對這段話說:「我的小說的最終啟示在於,過去三十年有許多可怕的事情發生,我們在媒體上讀到了它們。但真正的悲劇不是炸彈爆炸或有許多人死去,而是我們對此是冷漠的。我們在週一讀到了某些新聞,但在週二我們就遺忘了我們讀過的東西。這才是真正的悲劇。」
取自三民網路書店之《試刊號》小說封面圖片
這讓我意識到,過去我們大多只檢討媒體業,這並不真實也不公平,當市場仍以供需的遊戲規則運行時,一個巴掌是拍不響的,在大罵媒體的同時,先問問自己能否接受無聊卻真實陳述的報導、是不是能接受電視只剩紀錄片或只有一家新聞台的日子?
就像我們都知道酒後不開車,也深知喝酒的各種壞處,但我們有罵過商家和產酒的人嗎?不,這條產業鏈早已根深蒂固,從小酒吧到知名酒莊、從 調酒師到酒莊主人,甚至將此行業引以為傲,仍是把好的酒,貼上昂貴的金額販賣,許多人還視為是上層階級的象徵。那麼,文字媒體工作者曾幾何時變得如此卑微呢?新聞媒體業也需要自由,不論是文字還是影視,都應該是百花齊放的狀態,既有Discovery頻道、公視、客家電視台、原住民族電視台節目等,但也有搞笑誇張的綜藝、真人實境節目等等,不都是才能滿足口味多樣的閱聽者?只要適性適量,有何不可?

我說謊,錯了嗎?
當真話和謊話的界線不再清晰,當媒體誇張操作的假新聞從非常態變常態,當半真半假的話語隨時在現實發生,你又怎能期待隻字片語給你完整的真相?為你的人生負全部的責任?
看了理財書就真的會理財嗎?看了保健書你就會變醫生嗎?看了食譜就會變大廚嗎?陌生的作者、冰冷的文字,根本無法說服閱聽者甚麼事。關鍵是,你是否自願想要相信這件事?或者你的觀念本來就如此?只是剛好有其他人的文字符合你的心意而已?
媒體不是機器人,只要是由人執筆,就不可能有完全中立的文章。時事是隨時變動的,報導難免有錯誤或不精準的。但如果閱聽者只是因為自己的立場不認同,或是自己嘗試後沒有效果,就拼命的抹黑該文章,其實都在無視執筆人和媒體的苦心,也在阻擋其他閱聽者了解權益。當媒體和讀者之間發動了戰爭,情緒成為兩極化的結果,就是信者恆信,永遠都在歌頌,反對者永遠都在嗤之以鼻、嘲笑和震怒。雙方視為眼中釘和仇敵,真相,早就沒人在乎了。
但是,當狼真的來了,還有人會及時發現嗎?還是全部都只能驚慌失措,全都被野狼吃光呢?

延伸閱讀 :

「身障心無礙」也有聲音了 ! 頻道可以直接點以下連結 :

還有更多左邊女孩對寫作的暗黑想法哦~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身障作家左邊女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