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聲讀後|《背離親緣》Andrew Solomon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兩週,可以使作為讀者的我,稀釋書帶給我的悲傷,那作為故事主角,多如繁星的家庭們,又要花多少時間才能走出隨孩子出生,即伴隨而來的痛苦與傷悲呢?

《背離親緣》份量很多,上下兩冊不僅頁數多,間距與字體都極致地靠近與小,裡外兼具的密集與厚實,實在稱不上「好讀」。在國外獲獎無數的《背離親緣》享有一定知名度,作者Andrew本身也是很有故事的人。我不打算多提這本書以外的事,聚焦於書本身,以十二單元組成架構,「兒子」為始,「父親」作結。涉及範疇從生理觸及心理,以生理遺傳學面向探討,制度面也有涉略,但主要仍以訪談為重。

生命何其沈重,意義深遠,終究是耗盡一生,活得再努力仍無法參透。諸多真實故事洗禮下,我並沒有因此變得更為寬容,更使我在在落入道德困境。對或錯,好或壞,置於生命這般沈重議題之前,所剩無幾而化約成二分法的處境在所難免。如書的定位,是一本追求自我認同,所談論問題可引本書推薦序中的一句話承受概括:我們尊重差異,但不擁抱。

生在講求政治正確的時代,是一種幸運,也是不幸。我們受到「平等」眷顧,找回被犧牲的權利,女性的話語權不再被消失,原住民受到更多保障,任何歧視性作為受更嚴格地檢視,避免歷史過錯重道覆轍。因現代人執於追求的平等信念,放眼未來,社會似乎朝著更美好且趨向同質的將來緩步前行。然而,被犧牲的多樣性對我們來說,真的是好的嗎?

第一章作者首先提出,多數父母在養育過程,多少抱持著「複製」心態,期望孩子們可以成為下一個自己,或者避免重蹈曾經的錯。當孩子長成我們愈不熟悉的樣子,難以接受他的程度就愈高。事實是我們無法控制這一生的成長環境會讓孩子變成怎樣的人。再者,垂直複製影響有限,一路引導而轉變的「水平身份」更會在某些年齡層,深刻地使個體鑿出真正的自我。水平身份在這邊談到的是排除既有家庭因素影響,可能是基因導致引發的生理突變(我暫時想不到更好的詞),疏遠與家庭連帶關係,這有可能導致情感無法如願積累,諷刺的是,理應最熟悉彼此的身份可能因此步向陌生。而作者同時具有同志、憂鬱症患者的弱勢身份,在收集這些材料撰寫時,更有體悟。

回顧閱讀這本書的動機是作為一名子女,我已受夠既存,壓迫使人難以喘息的孝道禮節。我堅持保有自我,應對的作為是全然否定家長意見,左右我的生活。在旁人眼中,顯然已經變質為逆女,我也意識到它形成一種傷害。萌生的質疑盤踞心頭,我漸漸擔心是不是出身單親仍然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我。我自己為的堅強是為了展演正常,演出落幕回到後台,焦慮、多愁善感、易怒不安才是主宰真正我樣貌的主人。是不是終究我一但不是來自「正常家庭」,就與「正常人」無緣?而變得「正常」真有那麼重要?我擁抱「正常」又是不是某種程度上否定了身兼父母職的母親?我期待《背離親緣》可以為我解決這些問題,事實是它並非有求必應的百科全書,卻也不能說毫無幫助。

承上所述,《背離親緣》並不聚焦心靈療癒層面,而是就基因遺傳做綜觀性說明,倒也不會深入到讀者難以理解,家庭故事分享仍為主要——特別是那些家裡有身心障礙兒的家庭。一個充滿道德爭論的問題:產檢時,得知肚中小孩有殘疾,出生將面臨龐大醫療開銷,你還會堅持生育嗎?由作者延伸的爭論點是:在討論這問題之前,我們有決定孩子出生與否的權利嗎?刻意排除某些殘疾生命,算不算另種形式的「種族屠殺」?又,當孩子出世後為使他「更正常」所為他安排的種種手術,是否枉顧孩子意願,基於父母私心,將兒女當成「所有物」看待般操弄?這些問題在書裡沒有標準答案,就算拿出各方專業數據與報導佐證,又有什麼衡量標準去左右父母對兒女們的愛?尤其在讀完每一篇家庭故事結尾,當作者問起受訪者倘若可以重新選擇,是否會做出一樣選擇?幾乎每個家長都是苦笑地抱怨養育身障兒的困擾堆比天高,不過還是會再做同樣決定——當然,是可以壞心曲解成場面話。

裡面有段讓我印象深刻的訪談,受訪母親坦言,看著孩子能漸入佳境融入社會,內心免不了假想:倘若一開始就是健康出生,這些問題本應都不是問題。讀完當下,感傷難免。是你是我,何其有幸出生就有健康四肢。正常量表劃分下,我們都在標準之上。不需要太努力活著,就能享有基礎快樂。我們都無法自欺欺人,出生就是聾人的生活是會快樂到哪?唐氏症寶寶看似天真一臉無害,多數人眼中他們永遠是「有病的人」,只會被施予一輩子的同情憐憫。遭姦受孕的孩子知道自己的出身不被祝福,信任基石幾乎不存在他的心中,又該怎麼回應這世界對他的評價?

「慶幸」,始終是我從第一頁讀至最後一頁,揮之不去的念頭。沒有人能追究大自然不公的安排。「逆來順受」是過分阿Q也無從選擇的處世態度。如何帶著不利條件活著,除了身懷強大的勇敢,幸運的話,還有周圍的愛源源不絕的支持,如何抵擋潛伏未來的不友善與生理病痛,我實在不知道還能怎麼辦?就算多數故事發生遠在美國,但東西方的愛我想都是一致了不起的使人動容。怎麼成為一個有愛的人,直白一點說法我是覺得靠夭難,比考研究所還難,比機車的人就在你面前作怪,要如何忍住不去開揍還難。這世間有太多無孔不入的微小惡意,饑渴地侵蝕你所剩無幾的信任。我從不是好人,更不認為這些窩心故事可以讓我在與母親相處時多一點包容,然而它卻實實在在讓我彷彿身歷其近地感受到,父母職在我們為人時,幾乎是最偉大的時候。他們的付出,直接地,毫無保留地都給了你。引用一段作者的話,希望在拆解它背後意義的你,可以從看似濫情的字詞中感受我花兩千字所真正要傳達的訊息是什麼:
//愛是一種擴張的現象,愛每次一變大,都會加強世上其他的愛。……當每個人都能擁有最寬廣的選擇餘地,愛就能自行擴展。//
avatar-img
78會員
166內容數
一個分享讀後感的地方,沒有文青。文章可能暴雷忘記警示,自行斟酌閱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南聲生生難 的其他內容
從香港挪移至台北,不管是哪一處,都不是我真正的家。我大膽質疑,既然書寫主體對我而言,多半仍是陌生,作為一名讀者,我何能去認同、去想像,那是我置身過的街景,是我可以激起認同的稍縱而逝記憶?
雖然我不吝於在網路上侃侃而談,始終把自己置於對各種專業領域中仍是有待成長,必須虛心受教的生手,面對從業人員或研究者,不僅是不敢當面交流,更別提以一名學習者角度提出疑惑,彷彿在學習場域中,慣性排除自己,以窺視之姿賞析一切的流動,只為了免於出洋相。
在剛拿到這本《藏書之家》時,一看見「活水來冊房」我是又驚又喜,尚未求證就曾在社群平台分享,誤把它當作活水來版主新書——實則不然,人家早於2018年就出版了。
曾一度因《素食者》無法引起共鳴而對韓江另一本《少年來了》興致缺缺,一拖,就是三年。「少年來了」讓我不禁思索這名「少年」是誰?他又因什麼事而「來」?最後,原本打算從毛澤東暴政中轉換心情的我,卻再被另一件悲痛程度無法相比,與二二八同樣不容被消抹於歷史中的光州事變拉入抑鬱情緒中。
從香港挪移至台北,不管是哪一處,都不是我真正的家。我大膽質疑,既然書寫主體對我而言,多半仍是陌生,作為一名讀者,我何能去認同、去想像,那是我置身過的街景,是我可以激起認同的稍縱而逝記憶?
雖然我不吝於在網路上侃侃而談,始終把自己置於對各種專業領域中仍是有待成長,必須虛心受教的生手,面對從業人員或研究者,不僅是不敢當面交流,更別提以一名學習者角度提出疑惑,彷彿在學習場域中,慣性排除自己,以窺視之姿賞析一切的流動,只為了免於出洋相。
在剛拿到這本《藏書之家》時,一看見「活水來冊房」我是又驚又喜,尚未求證就曾在社群平台分享,誤把它當作活水來版主新書——實則不然,人家早於2018年就出版了。
曾一度因《素食者》無法引起共鳴而對韓江另一本《少年來了》興致缺缺,一拖,就是三年。「少年來了」讓我不禁思索這名「少年」是誰?他又因什麼事而「來」?最後,原本打算從毛澤東暴政中轉換心情的我,卻再被另一件悲痛程度無法相比,與二二八同樣不容被消抹於歷史中的光州事變拉入抑鬱情緒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來自父母,但只要離開了母親的身體,我們每個人就是一個獨立的人格,從無法用言語表達、牙牙學語,到擁有自己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跟世界觀 這個過程裡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父母到底要不要放手?應該什麼時候放手?我在別人眼中應該是個「不正常」的父親⋯⋯
Thumbnail
『我們害怕面對未來,也害怕面對自己』 這是一部以愛情和友誼為主題的小說,探討家庭背景、社會價值觀對年輕人的影響以及心理反應。男女主角的複雜情感糾葛讓人思索何謂正常,以及對自我展現和被愛的恐懼。此外,書中的對話反映了父權主義對男性和女性的影響,以及探討個人自我認同感、歸屬感和社交接納的問題。
Thumbnail
是否曾聽過, " 唉! 這個孩子就是跟爸爸一樣XXX,他阿公也是XXX.....一輩子注定要......或這個孩子就是天生頭腦差,長大只能......" ,請你要勇敢跟他們說 : "事實不是這樣的。 讓我們從今天起,丟掉基因決定論,沒有一個孩子是不能被幫忙的
Thumbnail
亞歷山大・李維的《成年孤兒》深刻探討了失去雙親對人生的影響,並提出了獨到的關於成年和孤兒的定義。作者以自身遭遇為例,認為經歷這樣的變化的人才能體會其中奇妙的認知。此外,書中亦提及作者父親對宗教的強烈反感,以及如何走出哀傷的建議。本書提供了豐富的人生智慧和心靈寄託。
Thumbnail
這是一位單親家庭小孩的成長故事,經歷了霸凌、me to事件、離婚、失業、親戚的不理解,但透過心理書籍的學習,找到自我和解的方式,堅定的走出低潮,超越傳統觀念。
跟著這本書揭開身世之謎,一切從複雜到簡單-只因為自己不是親生的,而且是媽媽口裡的「下人」所生。所以從小到大,媽媽對她的言語總和另一個仿若充滿性魅力的女人重合。
Thumbnail
同卵雙生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不經意地被照顧者分成一個好的一個壞的。面對這樣的情況,照顧者需要提供足夠的支持和關注,並明白每個孩子的需求和個性。即使是擁有兩個主要照顧者的家庭,也可能出現資源不均的問題。在面對類似情況時,照顧者需要理解每個孩子的獨特性,並為他們提供相應的支持和指導。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罕見疾病的孩子和他母親的故事,描述了孩子在尋找自己生命意義的過程中,以及母親為他做出的努力和選擇。
Thumbnail
人類血脈的物理進化是基因演化的結果。基因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進化,可以更加平衡或更加不平衡。從女性身上生下來的嬰兒只繼承了父親的一半基因,但仍然可以達到與父親相同的人生目標。 靈魂的進化需要通過不同類型的經驗來實現。靈魂可能渴望成為皇室成員、漂泊者或建設者,無論他們的性別如何。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來自父母,但只要離開了母親的身體,我們每個人就是一個獨立的人格,從無法用言語表達、牙牙學語,到擁有自己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跟世界觀 這個過程裡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父母到底要不要放手?應該什麼時候放手?我在別人眼中應該是個「不正常」的父親⋯⋯
Thumbnail
『我們害怕面對未來,也害怕面對自己』 這是一部以愛情和友誼為主題的小說,探討家庭背景、社會價值觀對年輕人的影響以及心理反應。男女主角的複雜情感糾葛讓人思索何謂正常,以及對自我展現和被愛的恐懼。此外,書中的對話反映了父權主義對男性和女性的影響,以及探討個人自我認同感、歸屬感和社交接納的問題。
Thumbnail
是否曾聽過, " 唉! 這個孩子就是跟爸爸一樣XXX,他阿公也是XXX.....一輩子注定要......或這個孩子就是天生頭腦差,長大只能......" ,請你要勇敢跟他們說 : "事實不是這樣的。 讓我們從今天起,丟掉基因決定論,沒有一個孩子是不能被幫忙的
Thumbnail
亞歷山大・李維的《成年孤兒》深刻探討了失去雙親對人生的影響,並提出了獨到的關於成年和孤兒的定義。作者以自身遭遇為例,認為經歷這樣的變化的人才能體會其中奇妙的認知。此外,書中亦提及作者父親對宗教的強烈反感,以及如何走出哀傷的建議。本書提供了豐富的人生智慧和心靈寄託。
Thumbnail
這是一位單親家庭小孩的成長故事,經歷了霸凌、me to事件、離婚、失業、親戚的不理解,但透過心理書籍的學習,找到自我和解的方式,堅定的走出低潮,超越傳統觀念。
跟著這本書揭開身世之謎,一切從複雜到簡單-只因為自己不是親生的,而且是媽媽口裡的「下人」所生。所以從小到大,媽媽對她的言語總和另一個仿若充滿性魅力的女人重合。
Thumbnail
同卵雙生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不經意地被照顧者分成一個好的一個壞的。面對這樣的情況,照顧者需要提供足夠的支持和關注,並明白每個孩子的需求和個性。即使是擁有兩個主要照顧者的家庭,也可能出現資源不均的問題。在面對類似情況時,照顧者需要理解每個孩子的獨特性,並為他們提供相應的支持和指導。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罕見疾病的孩子和他母親的故事,描述了孩子在尋找自己生命意義的過程中,以及母親為他做出的努力和選擇。
Thumbnail
人類血脈的物理進化是基因演化的結果。基因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進化,可以更加平衡或更加不平衡。從女性身上生下來的嬰兒只繼承了父親的一半基因,但仍然可以達到與父親相同的人生目標。 靈魂的進化需要通過不同類型的經驗來實現。靈魂可能渴望成為皇室成員、漂泊者或建設者,無論他們的性別如何。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