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個人專屬的學習類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到現在還有不少人提倡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類型,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偏好(圖案、文字或口說……等等),也有自己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比如有人是視覺型、有人是聽覺型、有人是觸覺型......等等,甚至還有些課程教你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風格。
但是根據德國神經生物學家,漢寧貝克博士在「打破大腦偽科學」就很明確地說,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偽科學,之所以會那麼流行,或許是來自於它迎合我們的需求,讓我們覺得自己很特別,而且暗示用簡單的方法就能學得更好,同時也是個很好的藉口──若我們不好,也許是方法用錯……。
科學研究證明,學習成就與是否用偏好的方式處理訊息一點關係也沒有,學習類型的觀念其實是自我欺騙。而且有趣的是,研究可以測出哪些人特別喜歡掉進學習類型的陷阱,比方說,認為自己是「視覺型」學習的人,會以「自己比較適合用圖片學習」為藉口而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經過一段時間好像真的就成了視覺型的人,其實這些都是自我催眠。
大腦神經科學已經很確定,神經網絡應盡可能地接收到各種不同的刺激,之後會比較容易活化,只用單一管道來學習的效果並不好。
每個人其實都是全能型的學習者,能結合不同的方式,文字閱讀、口說、寫下來、畫圖輔助、講給別人聽,這種大雜燴通通都用最好。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賴德仁醫師認為一般社會大眾對憂鬱症患者有很多成見,比如「憂鬱症的人就是草莓族」、「太懦弱才會得到憂鬱症」……其實是錯的,他在診間所觀察到的病人,反而很多屬於「衝勁十足」凡事全力以赴的個性,而且這種人格特質除了在憂鬱症患者常見外,罹患恐慌與焦慮的人也常有此個性,另外憂鬱症患者往往
園藝治療是利用植物或園藝相關的活動來幫助我們跨越某些心理的障礙,來改善整體身心狀態的治療方法。  有效的原因來自於當我們觀察與照顧另一個生命的成長過程,往往能夠讓我們反思及面對自己的生命困境,尤其植物的生根發芽與成長的生命週期較短,從中展顯旺盛的生命力而帶來啟發。  園藝治療師也就是搭起人跟植物之間
學生時代讀的病理學教科書寫胃癌的致病機轉,認定是精神壓力或飲食習慣與某些食物種類所引起的長期的慢性發炎,然後導致萎縮性胃炎,最後變成胃癌。  但是現在醫學研究已證明,單單精神壓力或某些易致癌物,並不足以引發胃癌,通常還要加上幽門螺旋桿菌的存在,才是關鍵因素。  而幽門螺旋桿菌是經口傳染,大部分在小時
我有個朋友主張人死後的葬禮要簡單,若要有一個告別親朋好友的方式,倒是可以舉辦生前告別式,他認為人生最重要的儀式就是婚禮和喪禮了,因此自己都不能缺席。儀式的作用通常是讓自己與周遭人深刻體會身份轉換的時刻,不管是成年禮、畢業典禮、婚禮或喪禮,大都是過此刻就進入不同階段的宣示,而婚禮與喪禮之所以特別,主要
 在當今這個世代,影響孩子閱讀時間與專注學習的元凶,大概就是從手機到網路這些不斷閃動,吸引孩子著迷的虛擬世界了,而最破壞家庭親密感與心靈交流機會的,也都是居家空間裡,無所不在的3C產品。  很多大人雖然是每天按時回家陪孩子,可是仔細一分析,即使大家同處一個屋頂下,但是大家都各做各的事,上網的、看手機
搬到山上這二十年來,星期假日愈來愈少出門了,除非一定得參加的活動或拒絕不了的邀約,否則我寧可留在家裡渡假,因為待在家裡比出門舒服,而且好玩。  住在都市的人,放假通常是到郊外走走,而我本來就住在山裡頭,不用出門舟車勞頓接近大自然,況且我喜歡的休閒娛樂,不管是看書、看電影,在家更方便,因為老早就把家裡
 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賴德仁醫師認為一般社會大眾對憂鬱症患者有很多成見,比如「憂鬱症的人就是草莓族」、「太懦弱才會得到憂鬱症」……其實是錯的,他在診間所觀察到的病人,反而很多屬於「衝勁十足」凡事全力以赴的個性,而且這種人格特質除了在憂鬱症患者常見外,罹患恐慌與焦慮的人也常有此個性,另外憂鬱症患者往往
園藝治療是利用植物或園藝相關的活動來幫助我們跨越某些心理的障礙,來改善整體身心狀態的治療方法。  有效的原因來自於當我們觀察與照顧另一個生命的成長過程,往往能夠讓我們反思及面對自己的生命困境,尤其植物的生根發芽與成長的生命週期較短,從中展顯旺盛的生命力而帶來啟發。  園藝治療師也就是搭起人跟植物之間
學生時代讀的病理學教科書寫胃癌的致病機轉,認定是精神壓力或飲食習慣與某些食物種類所引起的長期的慢性發炎,然後導致萎縮性胃炎,最後變成胃癌。  但是現在醫學研究已證明,單單精神壓力或某些易致癌物,並不足以引發胃癌,通常還要加上幽門螺旋桿菌的存在,才是關鍵因素。  而幽門螺旋桿菌是經口傳染,大部分在小時
我有個朋友主張人死後的葬禮要簡單,若要有一個告別親朋好友的方式,倒是可以舉辦生前告別式,他認為人生最重要的儀式就是婚禮和喪禮了,因此自己都不能缺席。儀式的作用通常是讓自己與周遭人深刻體會身份轉換的時刻,不管是成年禮、畢業典禮、婚禮或喪禮,大都是過此刻就進入不同階段的宣示,而婚禮與喪禮之所以特別,主要
 在當今這個世代,影響孩子閱讀時間與專注學習的元凶,大概就是從手機到網路這些不斷閃動,吸引孩子著迷的虛擬世界了,而最破壞家庭親密感與心靈交流機會的,也都是居家空間裡,無所不在的3C產品。  很多大人雖然是每天按時回家陪孩子,可是仔細一分析,即使大家同處一個屋頂下,但是大家都各做各的事,上網的、看手機
搬到山上這二十年來,星期假日愈來愈少出門了,除非一定得參加的活動或拒絕不了的邀約,否則我寧可留在家裡渡假,因為待在家裡比出門舒服,而且好玩。  住在都市的人,放假通常是到郊外走走,而我本來就住在山裡頭,不用出門舟車勞頓接近大自然,況且我喜歡的休閒娛樂,不管是看書、看電影,在家更方便,因為老早就把家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越來越覺得「自主學習」這個說法很奇怪。 每一種學習都是「自主」的,因為學習者如果不願意,再怎麼強迫都學習不來的。而意願絕對都是「自主」的,自己決定的。 從瑟谷模式教育,到夏山學校,到蒙特梭利,在在都顯示教育(學習)的重點在於學習者跟教導者之間的信任關係。因為有信任關係,才有可能去聆聽對方想說什麼
Thumbnail
無知的自己在這多變的宇宙之中只有持續的學習精進自己的認知,才有可能在面對事情時掌握住自己的選擇權,這也算是一種成長的態樣,使過往的障礙不會再限制住自己的可能!個人的拙見.. 我對未知抱持著敬畏,如果學習是種樂趣,那也許是在面對未知的當下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所產生的心理狀態嗎? 我可以肯定的是科學是
Thumbnail
你知道嗎?根據腦神經科學專家的研究顯示,人類的大腦其實具有自我毀滅傾向,比起感受生活中美好的部分,大腦更容易專注在生活的不完美跟缺陷中 那是因為大腦最重要的功能是在於讓人對身邊危險的事情有所警覺,所以我們很容易就會看到白T恤上的黑點,這叫做大腦的「默認模式」
  每一種知識,都有不同派別的解讀方式,對我來說只要能學到知識,不論什麼派別,對我都沒有差別,因為我可以自己去做取捨,自行思考,甚至我覺得,越多不一樣的意見跟想法,對學習就越有幫助。
Thumbnail
現代人大多是自由的,然而自由的人並不總是能輕易發展出自己的想法。 看似自由實則失去了自己的聲音,成為單向度的人。 最近看馬庫色《單向度的人》、以及心理學「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都提到了辯證法這個偶爾出現、總是不知道在說什麼的東西,今天來聊聊它。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學習助人技巧時,我們通常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吸收大量知識,對某些學派很感興趣,另一種是對所學內容感興趣,但進入晤談情境中很害怕。這其中的誤區有三種,包括學派過早應用、無法找到心理師的位置、以及忽略基本功。這些誤區都可以透過學習避免。
●學習的源動能是什麼?為什麼要學習?有什麼剛性需求? ●學習的領域?為什麼選擇這些? ●學習該具備的基本心態? ●學習新知識的策略? ●有哪些閱讀技巧?可以善用那些閱讀技巧? ●因為時間有限,所以可以用哪些技巧? ●學習時可能會遇到的盲點?
Thumbnail
透過幾本書的思考,本文分享了大腦思考與吸引力法則之間的關聯性及如何對大腦重新編碼的方法,從大腦神經學角度探討了關於思想、感受、頻率,以及注意力導向的影響。作者深入探討了後設認知能力、視覺化目標以及如何喚起快樂、正面回憶等關於大腦思考和吸引力法則。並歡迎分享讓大家一起擁抱成長、邁向自由。
Thumbnail
大多數學生在職涯諮詢時都疑惑為何需要學習。然而,學習對每個人意味著不同,而這篇文章探討了學習是如何幫助人找到自我的手段。這不僅是為了考高分,更是為了發現自己無法想像的風景。作者通過個人經歷分享了學習如何幫助她發現自己不曾見過的一面,這也成為了她的驅動力。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越來越覺得「自主學習」這個說法很奇怪。 每一種學習都是「自主」的,因為學習者如果不願意,再怎麼強迫都學習不來的。而意願絕對都是「自主」的,自己決定的。 從瑟谷模式教育,到夏山學校,到蒙特梭利,在在都顯示教育(學習)的重點在於學習者跟教導者之間的信任關係。因為有信任關係,才有可能去聆聽對方想說什麼
Thumbnail
無知的自己在這多變的宇宙之中只有持續的學習精進自己的認知,才有可能在面對事情時掌握住自己的選擇權,這也算是一種成長的態樣,使過往的障礙不會再限制住自己的可能!個人的拙見.. 我對未知抱持著敬畏,如果學習是種樂趣,那也許是在面對未知的當下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所產生的心理狀態嗎? 我可以肯定的是科學是
Thumbnail
你知道嗎?根據腦神經科學專家的研究顯示,人類的大腦其實具有自我毀滅傾向,比起感受生活中美好的部分,大腦更容易專注在生活的不完美跟缺陷中 那是因為大腦最重要的功能是在於讓人對身邊危險的事情有所警覺,所以我們很容易就會看到白T恤上的黑點,這叫做大腦的「默認模式」
  每一種知識,都有不同派別的解讀方式,對我來說只要能學到知識,不論什麼派別,對我都沒有差別,因為我可以自己去做取捨,自行思考,甚至我覺得,越多不一樣的意見跟想法,對學習就越有幫助。
Thumbnail
現代人大多是自由的,然而自由的人並不總是能輕易發展出自己的想法。 看似自由實則失去了自己的聲音,成為單向度的人。 最近看馬庫色《單向度的人》、以及心理學「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都提到了辯證法這個偶爾出現、總是不知道在說什麼的東西,今天來聊聊它。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學習助人技巧時,我們通常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吸收大量知識,對某些學派很感興趣,另一種是對所學內容感興趣,但進入晤談情境中很害怕。這其中的誤區有三種,包括學派過早應用、無法找到心理師的位置、以及忽略基本功。這些誤區都可以透過學習避免。
●學習的源動能是什麼?為什麼要學習?有什麼剛性需求? ●學習的領域?為什麼選擇這些? ●學習該具備的基本心態? ●學習新知識的策略? ●有哪些閱讀技巧?可以善用那些閱讀技巧? ●因為時間有限,所以可以用哪些技巧? ●學習時可能會遇到的盲點?
Thumbnail
透過幾本書的思考,本文分享了大腦思考與吸引力法則之間的關聯性及如何對大腦重新編碼的方法,從大腦神經學角度探討了關於思想、感受、頻率,以及注意力導向的影響。作者深入探討了後設認知能力、視覺化目標以及如何喚起快樂、正面回憶等關於大腦思考和吸引力法則。並歡迎分享讓大家一起擁抱成長、邁向自由。
Thumbnail
大多數學生在職涯諮詢時都疑惑為何需要學習。然而,學習對每個人意味著不同,而這篇文章探討了學習是如何幫助人找到自我的手段。這不僅是為了考高分,更是為了發現自己無法想像的風景。作者通過個人經歷分享了學習如何幫助她發現自己不曾見過的一面,這也成為了她的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