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與幽門螺旋桿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學生時代讀的病理學教科書寫胃癌的致病機轉,認定是精神壓力或飲食習慣與某些食物種類所引起的長期的慢性發炎,然後導致萎縮性胃炎,最後變成胃癌。
但是現在醫學研究已證明,單單精神壓力或某些易致癌物,並不足以引發胃癌,通常還要加上幽門螺旋桿菌的存在,才是關鍵因素。
而幽門螺旋桿菌是經口傳染,大部分在小時後家庭共餐時染上,若沒有刻意治療服用抗生素,這個細菌就長期存在體內,不見得會有明顯的不舒服症狀,頂多就是我們過去以為壓力或飲食導致的慢性胃發炎。
據研究,台灣北部地區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約二成五,中部三成五,南部五成,東部五成以上,最高的是馬祖,當地民眾居然七成以上都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這也是過去馬祖地區胃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都是全台灣平均三倍的原因。
醫療研究團隊十多年前開始在馬祖進行大規模的篩檢,並且治療除菌,至今感染從七成降低到一成,而且胃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也減少一半以上,一般的消化性潰瘍也大幅降低。
胃癌既然可以有效防止,為何常年來胃癌在台灣所有癌症的死亡率始終名列前茅呢?原因是胃癌被發現時都是末期,早期的症狀常與消化不良搞混而忽略,也因為現在有腸胃道症狀的人很多,緩解不舒服的胃藥也很容易取得,所以就錯失早期診斷的機會。因此,若有空的話,不管有沒有腹痛,到醫院做個幽門螺旋桿菌的篩檢,是最能預防消化性潰瘍跟胃癌的方法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有個朋友主張人死後的葬禮要簡單,若要有一個告別親朋好友的方式,倒是可以舉辦生前告別式,他認為人生最重要的儀式就是婚禮和喪禮了,因此自己都不能缺席。儀式的作用通常是讓自己與周遭人深刻體會身份轉換的時刻,不管是成年禮、畢業典禮、婚禮或喪禮,大都是過此刻就進入不同階段的宣示,而婚禮與喪禮之所以特別,主要
 在當今這個世代,影響孩子閱讀時間與專注學習的元凶,大概就是從手機到網路這些不斷閃動,吸引孩子著迷的虛擬世界了,而最破壞家庭親密感與心靈交流機會的,也都是居家空間裡,無所不在的3C產品。  很多大人雖然是每天按時回家陪孩子,可是仔細一分析,即使大家同處一個屋頂下,但是大家都各做各的事,上網的、看手機
搬到山上這二十年來,星期假日愈來愈少出門了,除非一定得參加的活動或拒絕不了的邀約,否則我寧可留在家裡渡假,因為待在家裡比出門舒服,而且好玩。  住在都市的人,放假通常是到郊外走走,而我本來就住在山裡頭,不用出門舟車勞頓接近大自然,況且我喜歡的休閒娛樂,不管是看書、看電影,在家更方便,因為老早就把家裡
病毒算不算是一種生物,這個簡單的問題卻難倒了一堆專家,因為它不符合生命最基本的定義:能夠成長、消化代謝、繁殖以及獨立生存,不過病毒可以比喻成依生命原理來運作的機器,它們會寄生,而且行為也像有生命般會攻擊、躲避、而且複製自己,也就是儘量讓自己的基因愈來愈多,而且永遠存在。  它的結構簡單到諾貝爾獎得主
 因為喜歡閱讀,小時候的志願是開書店,及至中學,發現書店的工作人員忙著進書退書收錢管帳等瑣事,根本沒空看書,這時候縣市圖書館逐漸多了起來,轉而認為在圖書館工作是最理想的行業。不過很快又發現,圖書館裡有太多行政瑣事及上級交付的任務,只好悵然放棄這幻想。  長大行醫自己開診所,之所以將診所打造成社區圖書
 學生時代還有考試壓力時,最羨慕擁有超強記憶力的人,包括傳說中那種具有過目不忘超能力的人。據說的確有人具有如照相機般記憶的人,而他們似乎能將整個記憶用畫面儲存,包含所有精確的細節。  不過在日常生活或者職場上,擁有這種能力其實沒辦法產生多少實質的功效或優勢。  有些研究發現,極少數擁有幾乎是絕對記憶
我有個朋友主張人死後的葬禮要簡單,若要有一個告別親朋好友的方式,倒是可以舉辦生前告別式,他認為人生最重要的儀式就是婚禮和喪禮了,因此自己都不能缺席。儀式的作用通常是讓自己與周遭人深刻體會身份轉換的時刻,不管是成年禮、畢業典禮、婚禮或喪禮,大都是過此刻就進入不同階段的宣示,而婚禮與喪禮之所以特別,主要
 在當今這個世代,影響孩子閱讀時間與專注學習的元凶,大概就是從手機到網路這些不斷閃動,吸引孩子著迷的虛擬世界了,而最破壞家庭親密感與心靈交流機會的,也都是居家空間裡,無所不在的3C產品。  很多大人雖然是每天按時回家陪孩子,可是仔細一分析,即使大家同處一個屋頂下,但是大家都各做各的事,上網的、看手機
搬到山上這二十年來,星期假日愈來愈少出門了,除非一定得參加的活動或拒絕不了的邀約,否則我寧可留在家裡渡假,因為待在家裡比出門舒服,而且好玩。  住在都市的人,放假通常是到郊外走走,而我本來就住在山裡頭,不用出門舟車勞頓接近大自然,況且我喜歡的休閒娛樂,不管是看書、看電影,在家更方便,因為老早就把家裡
病毒算不算是一種生物,這個簡單的問題卻難倒了一堆專家,因為它不符合生命最基本的定義:能夠成長、消化代謝、繁殖以及獨立生存,不過病毒可以比喻成依生命原理來運作的機器,它們會寄生,而且行為也像有生命般會攻擊、躲避、而且複製自己,也就是儘量讓自己的基因愈來愈多,而且永遠存在。  它的結構簡單到諾貝爾獎得主
 因為喜歡閱讀,小時候的志願是開書店,及至中學,發現書店的工作人員忙著進書退書收錢管帳等瑣事,根本沒空看書,這時候縣市圖書館逐漸多了起來,轉而認為在圖書館工作是最理想的行業。不過很快又發現,圖書館裡有太多行政瑣事及上級交付的任務,只好悵然放棄這幻想。  長大行醫自己開診所,之所以將診所打造成社區圖書
 學生時代還有考試壓力時,最羨慕擁有超強記憶力的人,包括傳說中那種具有過目不忘超能力的人。據說的確有人具有如照相機般記憶的人,而他們似乎能將整個記憶用畫面儲存,包含所有精確的細節。  不過在日常生活或者職場上,擁有這種能力其實沒辦法產生多少實質的功效或優勢。  有些研究發現,極少數擁有幾乎是絕對記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古老的細菌,自人類從非洲遷徙以來便伴隨著人類的演化。約有半數以上的全球人口可能受到感染,其中臺灣20歲以上成人的感染率高達30%。本文探討幽門桿菌感染在免疫疾病的潛在角色,並強調早期根除治療的重要性。適當的檢測與治療能有效降低相關疾病的風險。
Thumbnail
胃痛許多是人常見的健康問題,可能源於胃食道逆流、胃潰瘍、幽門桿菌感染或壓力與不良飲食習慣。儘管大多數人可能不以為意,但瞭解其成因和適時的治療非常重要。當症狀持續或加劇時,應該立即尋求專業醫療幫助,以防更嚴重的健康問題。本文將介紹胃痛的常見原因及該如何處理。
Thumbnail
😣豬胃潰瘍是成因相當複雜的疾病,很難判斷哪一個才是關鍵因素。 👩‍⚕如果您的飼料磨碎/配方纖維比例/飲水/餵飼等有不錯的控管,族群也非特別高瘦肉比的體系,且發生胃潰瘍的豬不分性別,公母都有很高發生率,您可能要思考環狀病毒是否造成豬場的隱性損失。 🫁環狀病毒引起的全身性病毒血症,更容易讓病毒
根據108年癌症登記資料,肝癌高居我國主要癌症死因第2位,許多名人包括蔡頭、吳孟達等人,皆因罹患肝癌逝世!為什麼大家都說肝癌是很容易復發的癌症?以下萬芳醫院消化內科主任 吳明順醫師將針對肝癌存活率及復發率說明,以及該如何預防、提早發現。 以台灣來說,肝癌存活率為多少? 若不考慮分期,在台灣一般的
Thumbnail
上消化道出血,俗稱胃出血,包括從食道、胃到十二指腸間的腸胃道出血。 臨床統計顯示,腸胃道出血的患者僅占住院病人的2%,但是病患死亡率卻高達10%。 而胃出血的患者,如果合併腎臟、肝臟、肺臟、心臟衰竭,就會大幅增加致死率,胃出血在內的上消化道出血絕對不可掉以輕心。   胃出血可能的病因: 1
Thumbnail
胃癌是臺灣十大癌症殺手之一,有著高發生率和死亡率。早期症狀常常不明顯,容易被忽視,而致使錯失治療時機。本篇文章介紹了胃癌的早期症狀、危險因子、預防方法及治療方法。
Thumbnail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余豐益教授指出,「米酵菌酸」的毒性極強,即使經過加熱也無法破壞其結構,攝入1至1.5毫克的「米酵菌酸」即有可能導致死亡。這種罕見毒素曾在印尼等地引發致命食物中毒,對人體的肝臟、腎臟和腦部構成嚴重威脅。由於台灣民眾鮮少接觸此類毒素,此次事件更顯得
Thumbnail
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飲食習慣的變化,年輕人罹患胃癌的案例逐漸增加。 不久前,29歲和35歲的兩位網紅因胃癌去世的消息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很多人開始思考,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年輕人的胃癌率上升? 專家指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習慣,如空腹喝咖啡,可能是「幫兇」。 以下是被認為可能埋下健康「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作者在大學時期因家人及工作的壓力導致身體狀態緊繃,後因驗血報告自行發現幽門桿菌超標的情況,通過調整生活方式和接受治療恢復健康的經歷,提醒讀者關注自己的健康並給予自己更多關愛。
Thumbnail
心情筆記 2024.1.17 #罹癌心得 因環境、食物、生活習慣,癌症罹患率越來越普遍,幾乎每三、四個人就有一個罹癌。經過近二年的罹癌治療,有許多體悟和心得,分享給大家。 癌症已成為普遍的慢性病,只要發現得早,經過治療,大多會痊癒。尤其醫療進步,化療、放療的副作用都減輕許多,聽醫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古老的細菌,自人類從非洲遷徙以來便伴隨著人類的演化。約有半數以上的全球人口可能受到感染,其中臺灣20歲以上成人的感染率高達30%。本文探討幽門桿菌感染在免疫疾病的潛在角色,並強調早期根除治療的重要性。適當的檢測與治療能有效降低相關疾病的風險。
Thumbnail
胃痛許多是人常見的健康問題,可能源於胃食道逆流、胃潰瘍、幽門桿菌感染或壓力與不良飲食習慣。儘管大多數人可能不以為意,但瞭解其成因和適時的治療非常重要。當症狀持續或加劇時,應該立即尋求專業醫療幫助,以防更嚴重的健康問題。本文將介紹胃痛的常見原因及該如何處理。
Thumbnail
😣豬胃潰瘍是成因相當複雜的疾病,很難判斷哪一個才是關鍵因素。 👩‍⚕如果您的飼料磨碎/配方纖維比例/飲水/餵飼等有不錯的控管,族群也非特別高瘦肉比的體系,且發生胃潰瘍的豬不分性別,公母都有很高發生率,您可能要思考環狀病毒是否造成豬場的隱性損失。 🫁環狀病毒引起的全身性病毒血症,更容易讓病毒
根據108年癌症登記資料,肝癌高居我國主要癌症死因第2位,許多名人包括蔡頭、吳孟達等人,皆因罹患肝癌逝世!為什麼大家都說肝癌是很容易復發的癌症?以下萬芳醫院消化內科主任 吳明順醫師將針對肝癌存活率及復發率說明,以及該如何預防、提早發現。 以台灣來說,肝癌存活率為多少? 若不考慮分期,在台灣一般的
Thumbnail
上消化道出血,俗稱胃出血,包括從食道、胃到十二指腸間的腸胃道出血。 臨床統計顯示,腸胃道出血的患者僅占住院病人的2%,但是病患死亡率卻高達10%。 而胃出血的患者,如果合併腎臟、肝臟、肺臟、心臟衰竭,就會大幅增加致死率,胃出血在內的上消化道出血絕對不可掉以輕心。   胃出血可能的病因: 1
Thumbnail
胃癌是臺灣十大癌症殺手之一,有著高發生率和死亡率。早期症狀常常不明顯,容易被忽視,而致使錯失治療時機。本篇文章介紹了胃癌的早期症狀、危險因子、預防方法及治療方法。
Thumbnail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余豐益教授指出,「米酵菌酸」的毒性極強,即使經過加熱也無法破壞其結構,攝入1至1.5毫克的「米酵菌酸」即有可能導致死亡。這種罕見毒素曾在印尼等地引發致命食物中毒,對人體的肝臟、腎臟和腦部構成嚴重威脅。由於台灣民眾鮮少接觸此類毒素,此次事件更顯得
Thumbnail
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飲食習慣的變化,年輕人罹患胃癌的案例逐漸增加。 不久前,29歲和35歲的兩位網紅因胃癌去世的消息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很多人開始思考,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年輕人的胃癌率上升? 專家指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習慣,如空腹喝咖啡,可能是「幫兇」。 以下是被認為可能埋下健康「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作者在大學時期因家人及工作的壓力導致身體狀態緊繃,後因驗血報告自行發現幽門桿菌超標的情況,通過調整生活方式和接受治療恢復健康的經歷,提醒讀者關注自己的健康並給予自己更多關愛。
Thumbnail
心情筆記 2024.1.17 #罹癌心得 因環境、食物、生活習慣,癌症罹患率越來越普遍,幾乎每三、四個人就有一個罹癌。經過近二年的罹癌治療,有許多體悟和心得,分享給大家。 癌症已成為普遍的慢性病,只要發現得早,經過治療,大多會痊癒。尤其醫療進步,化療、放療的副作用都減輕許多,聽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