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分中 意地 第二(之一) P.18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就是前述無記時的狀態,接下來的應該很容易理解了。

又這類有情的眾生臨終時,或依自我生命的歷時歷程自然憶及先前所習得,或有生命經驗中的他者能令其思及,那些導致於善或不善的原理原則,⋯⋯我認為這裡的「善及與不善」依然不單指行為與社會共識的道得教條相契與否,而是指各個趨於理想的實踐行動最終是否達成所欲。這些善-「達成、圓滿的喜樂與滿足」與不善-「未達、未圓滿的悔恨或遺憾」⋯⋯如果斷句有疑或有誤,那麼某些句子你根本不可能理解它。這個時候,我們就小心謹慎地,依常識判斷可能的句法,去修正它一下,這樣的修正和嘗試中,最重要的目的是-尋找合理詮釋的可能性。
所以
  • 「彼於爾時於多曾習力,最強者其心偏記,餘悉皆忘。」
  • 「彼於爾時,於多曾習力最強者其心偏記,餘悉皆忘。」

你實在很難形容這因何會是有著天壤之別的二個句子。前者是指對於最終結論的偏記,後者則強調主體對過程中最著力、費最多功夫者偏記。
二分法,是一種最簡單的歸納法-世上的句型只有兩種:一種是你讀得懂的,另一種是你讀不懂的。
每次讀到「樂著戲論」就會覺得⋯⋯那是個頗有趣的景況。
「樂著戲論」是一種「增上力」。大略想來,猜是智性練習。智性練習之所以有可能發展成遊戲,那裡面有某種樂趣存在,接受挑戰至憚思竭慮以克服,其間刺激所產生的快感是其一,終於排除障礙時得勝的快感是其二,這些都是「快感」,行為模式基本上是由「刺激」達成的,另外一種較為隱約的快樂,源自於「解脫未知」達於澄明,這是「知識」帶給人的快樂。一般坊間設計的益智遊戲,樂趣大多來自於前二者,也就是由刺激和得勝所獲得的快感。棋牌遊戲則在演繹、推理的部份,涵括了最後一種純屬於智性的樂趣,而猜謎遊戲是我覺得最最典型的智性遊戲,在解謎的過程中,當然也涵括了刺激帶來的快感,但這類遊戲中最高的榮譽、最大的快樂真正來自於智性能力(而不是在特定刺激中的反應能力)獲得印證。
三求皆名樂著戲論 .....................................................................................................
瑜伽十九卷十頁云:謂有眾生,悕樂勝欲,欲求所攝。又有眾生,悕樂勝身,有求所攝。又有眾生,悕樂沙門及婆羅門所有解脫梵行求攝。此中欲求有求攝者,謂我因少分佈施,少分持戒,當得往生善趣天上樂世界中,以妙五欲而自賞納、歡娛、遊戲。彼既修習如是願已;得最勝欲,及最勝身。譬如眾鳥,翱翔虛空;遍虛空中,無安足處。如是眾生,於其所得無常諸欲,及身份中,都無安住;當知亦爾。若樂沙門及婆羅門所有解脫梵行求攝,復有二種。或依善說法,或依惡說法。依惡說法諸外道輩,並無沙門。依善說法邪梵行求所攝受者,亦無沙門。正梵行求所攝受者,得有沙門。又此一切三門所攝,或欲求門,或有求門,或梵行求門。如是皆名樂著戲論。當知如來棄捨一切所有悕求,故無戲論。即以此義,類知如來諸弟子眾,正梵行求所攝受者,亦無戲論。
.....................................................................................................................................
但如果讀了以上註釋,會發現結果好像不是喔。不僅只是智性練習,似是「遊藝」,包括精確方法論的欣賞,似乎也包括智性練習。他這裡的歸納中,包括「依善說法」-「正梵行」(這是肯定練習);「依惡說法」-「邪梵行」(這是否定練習),「戲論」的區分原則似在於⋯⋯有無既定標準先行。例如依善說法,你要先有善的定義、善的歸納、善的種種實踐行動的標準與目的,「依惡說法」亦然。這些先行的標準或目的之中,就滲入了其人的欲或不欲,欲者便稱為善、不欲者便稱為惡,兩面說法,目的都是為求解脫惡境,故說是「解脫梵行求攝」。我認為戲論⋯⋯主要應該還是定義寬泛智性練習,某人依既成標準設問、設想、演繹、解答的辯證思維過程。
蠻恐怖的⋯⋯總之。這些人發展出這樣周嚴的一整套⋯⋯不知我們在他們眼裡都是些什麼樣子。應該都是些透明玻璃人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會員
327內容數
自2020年初,我們被動地進入了一場漫長的生存戰疫,面對的,本是看不見的天敵,然因緣所會,人事交織,各有所私,天災,便有了人禍的特質,於大事件中的個人,所有無力、未知、種種驅力趨生避死,感蕩心靈,故有此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胡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無記心」是主體對客體的認識未涉及主觀判斷的狀態
什麼是造成事物或狀態的死亡?因為壽量用盡而導致,這又區分為三:
是什麼促成人們產生擺脫欲望的意願?
「審慮所緣」這個智性狀態所能夠知見、審慮的因緣,除了依理性為原則運作的因緣之外,還包括其他三種依非理性為原則運作的因緣。
經由理性詮釋所得之真之所以可能使人離他們所僅能掌握的片面真實更加遙遠
「無記心」是主體對客體的認識未涉及主觀判斷的狀態
什麼是造成事物或狀態的死亡?因為壽量用盡而導致,這又區分為三:
是什麼促成人們產生擺脫欲望的意願?
「審慮所緣」這個智性狀態所能夠知見、審慮的因緣,除了依理性為原則運作的因緣之外,還包括其他三種依非理性為原則運作的因緣。
經由理性詮釋所得之真之所以可能使人離他們所僅能掌握的片面真實更加遙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應該做的事很多,但冥想卻能帶來周全的同步、增進Vision的能力,最後脫離線性成長而成為指數型成長。 但這些都不是目的地,目的地是給予,而給予的來源是愛。
人的想法,千絲萬縷如天馬行空,狂放且不受任何控制,幸好想跟事實之間,要經過一個做的過程,而想跟做中間還有一扇門!這扇門可能是人間正道的認知,可能是因緣果報的懼怕,不管是什麼?我通通稱之為教養! 我從不認為因為懼怕而行的善就比單純為行善而行的善高級。我是個結果論者,我曾經論述過偽君子與真小人,偽君子
原罪如果要消滅,次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惡的念頭全殺,善的念頭就不是根本,是不是很怕?不用怕。只要原罪和次功合一,就是人。有人動念:消滅原罪、惡念全殺,不做最好的人,做最好的和尚。願意被人殺的和尚也不殺人。不願被殺的人,願自我防衛。這就是最好的和尚和最好的人之分別。 善惡到頭終有報?和尚真的願意被人
這不是宗教用語,就很單純是光明磊落、正人君子的作為! 一個人是善是惡、是邪是正,那本性可能是與生俱來,老天爺給的。但是方法絕對是後天學來的,這些應該不能歸咎於天了吧! 我被坑了一次或害過一次以後,腦海裡就會想出十種以上的方法,被坑害這麼多次,我最恨的不是那些羞辱,而是我成了想法很不單純的人。我常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Thumbnail
我在之前文章中說過,《楞嚴經》中說:純想即飛,純情即墮,情多想少要墮入三惡道,而人道則是處在情想平衡的狀態。 因此,一旦你此生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情多想少的狀態,來世必墮入三惡道,根據你的惡業報,重則投生地獄道,輕則投生畜牲道。 相對的,你此生大部分時間處於情少想多的狀態,甚至能在禪定中進入純想
Thumbnail
瞭解「真心、妄心」的辨別對於學佛者來說至關重要。 離開前塵有分別性的即為真心,離開分別性離開前塵的即為妄心。 金剛經也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見到諸相非相,則能見如來,達到涅槃的境界。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Thumbnail
我們從小學習,就是為了懂更多知識,讓自己更聰明,卻也因此對自己是善是惡,感到糾結痛苦。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應該做的事很多,但冥想卻能帶來周全的同步、增進Vision的能力,最後脫離線性成長而成為指數型成長。 但這些都不是目的地,目的地是給予,而給予的來源是愛。
人的想法,千絲萬縷如天馬行空,狂放且不受任何控制,幸好想跟事實之間,要經過一個做的過程,而想跟做中間還有一扇門!這扇門可能是人間正道的認知,可能是因緣果報的懼怕,不管是什麼?我通通稱之為教養! 我從不認為因為懼怕而行的善就比單純為行善而行的善高級。我是個結果論者,我曾經論述過偽君子與真小人,偽君子
原罪如果要消滅,次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惡的念頭全殺,善的念頭就不是根本,是不是很怕?不用怕。只要原罪和次功合一,就是人。有人動念:消滅原罪、惡念全殺,不做最好的人,做最好的和尚。願意被人殺的和尚也不殺人。不願被殺的人,願自我防衛。這就是最好的和尚和最好的人之分別。 善惡到頭終有報?和尚真的願意被人
這不是宗教用語,就很單純是光明磊落、正人君子的作為! 一個人是善是惡、是邪是正,那本性可能是與生俱來,老天爺給的。但是方法絕對是後天學來的,這些應該不能歸咎於天了吧! 我被坑了一次或害過一次以後,腦海裡就會想出十種以上的方法,被坑害這麼多次,我最恨的不是那些羞辱,而是我成了想法很不單純的人。我常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Thumbnail
我在之前文章中說過,《楞嚴經》中說:純想即飛,純情即墮,情多想少要墮入三惡道,而人道則是處在情想平衡的狀態。 因此,一旦你此生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情多想少的狀態,來世必墮入三惡道,根據你的惡業報,重則投生地獄道,輕則投生畜牲道。 相對的,你此生大部分時間處於情少想多的狀態,甚至能在禪定中進入純想
Thumbnail
瞭解「真心、妄心」的辨別對於學佛者來說至關重要。 離開前塵有分別性的即為真心,離開分別性離開前塵的即為妄心。 金剛經也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見到諸相非相,則能見如來,達到涅槃的境界。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Thumbnail
我們從小學習,就是為了懂更多知識,讓自己更聰明,卻也因此對自己是善是惡,感到糾結痛苦。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