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10/11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閱讀札記】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

2021/06/07
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 ISBN:3039869849708
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 ISBN:3039869849708
先容我歡呼一下,這本書我從五月中開始看一直看到今天、剛才 (六點半左右) 我才終於看完,看完就馬上來寫札記了。而這本我還是從電子圖書資源借的,這是學校的電子資源所以一次借是七天,從五月中開始總共續借了三次才終於看完,這本書比我想像的還要更加有內容,所以我想認真的劃線認真的看完,結果沒想到花了這麼久才終於看完。
不過也正好是從五月中開始大家在家遠距上課或上班,原本我以為我省下來的通勤時間可以看更多書,但事情與我想像的正好相反,雖然通勤時間少了,可是要處理的事情變多了,實在是沒有太多空著的時間可以慢慢看書。閒聊就到這裡。
我看這本書的契機其實也是我在學校圖書館的主題書展看到實體書,搜尋了一下電子資源發現有電子版,於是我就二話不說的借了電子版,也才有上面續借n次的狀況出現,因為我已經不習慣拿著實體書慢慢看了 XD

我想應該是絕大多數人都對台灣戰後史這段很不熟悉,那也是個很多事情都不能說不能做的年代,在我看的各類書之中看到的戰後初期,其實是個百花綻放的年代,很多事情都正要起飛剛要開始,可是這樣的景象沒有多久,隨著中國國民黨內戰失敗逃來台灣之後到二二八,事情就變調了,那時候的失序到現在都還有很嚴重的後遺症,而且很多事情都被集體遺忘了。
一九五零、六零年代是台語電影的黃金年代,那時候每年平均能有上百部台語電影問世,等於每個禮拜都有三部台語片搶著上映。不只以台語為母語的台灣人拍台語片,客家人、外省人、香港人、甚至日本影人都投入拍台語片,也因此在那時候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的全世界第三大劇情片生產國,僅次日本與印度。但是這些事情我們教科書從來沒有提,那段時間也很像是神奇的被遺忘了,我相信有很多人其實沒有遺忘,只是不能說。
你知道嗎?其實我們現在熟悉的金馬獎,民間在一九五七年的時候就率先舉辦了台語片「金馬獎」,比官方的金馬獎都還要早了好幾年。可是這個我們依然不知道,而這樣的矛盾,在這本書中還介紹了更多,雖然我無法像書中那樣娓娓道來,但我想盡我能夠記住的一些地方把它寫下來,作為我日後回想這本書的參考,所以想要看更加細緻的請直接去看這本書,我相信每個人都能收穫頗多!
在大約一百多年前,日治初期的日本人來台灣做的調查中就有提到,台灣人有看露臺戲的娛樂,不只是現在大家假日出去看電影唱歌而已,是以前就這樣子了!(當然最近三級警戒都不可以跑出去,乖乖在家追劇或看書喔!)那時候的台灣人還會一手拎著椅凳一手拎著扇子集結到露臺戲前就看戲可以從白天一直演到半夜兩三點都不停息,這樣的景象很難想像但居然是那時候的日常!
而台語片的興起更是無心插柳柳成蔭,那時候因《底片押稅進口辦法》開啟了合法的管道,台語片就因此成為受惠者,更開啟了台語片的盛世也促進台灣電影邁向產業化,許多台灣人終於有機會得以實現電影夢。
我們現在常用的「白蘭」洗衣系列其實命名是來自於當時「陰盛陽衰」的台語影壇之中的一位名為白蘭的女星,她以美艷外表迅速走紅還赴馬祖勞軍,當時的國防長俞大維興致一來,就鄉馬祖高登島「二零四高地」改叫「白蘭高地」以茲紀念。在一九五七年也出現第一位台灣女導演,就是興建並經營三重大名戲院的陳文敏,在那時候舉辦的觀眾票選前十名有八位都是女性,可想而知當時有多興盛。
一九四六年即中國國民黨『光復』之後,在台南一中任教的王育德位學生編導的《青年之路》在台南延平戲院首演後也遭關切。劇中有幕,舞台左側一群海南島返台曾受中國人虐待的台灣士兵進場且痛斥:「什麼祖國?憑什麼說那是我們的祖國?」、「說什麼同胞!這難道是對待同胞的作法嗎?」;舞台右側則是一群小學生們天真唱著「台灣今日慶昇平/仰首青天白日清」的<歡迎歌>登場,極其諷刺的對比引起滿場喝采。可是在這之後教育處就發函學校要求檢討,因此王育德修改劇本交差妥協,可是仍進了中國國民黨的黑名單。 而在這之後的不到三個月就發生了至今仍未轉型正義完成的二二八事件。
台語影壇走向低潮的關鍵不僅是當時製片公司倒閉的問題,也有當時政治因素的干擾,教育部影輔會的撤裁正是一大主因。一九五八年《國產影片獎勵辦法》被改成《獎勵國語影片辦法》,當時新聞局長沈劍虹在一九六一年指示替該政策籌辦頒獎典禮即「金馬獎」的由來。在這之後台語片即開始轉型不講政治以愛情故事等等這類現在依然常見的題材。雖然一九五九年陷入低潮,但一九六二年又奇蹟似的飆升則是受益於經濟政策的改革由當時的「計畫經濟」轉向「市場經濟」,而對製片業最直接的就是《代理商管理辦法》及同年修正的《進出口貿易商管理辦法》。在這當時都還是黑白片,但是當要轉型成彩色底片拍攝的時候台語片又一次遭受打擊,原本以為華文片不受歡迎沒有票房卻因為《梁祝》改變了,在《梁祝》上映之後片商就附帶一系列的華文片,至此華文片打入台灣人的生活世界中。
一九六三年,導演林福地曾當面婉拒中影新任總經理龔弘的招募,決心留在台語片圈,當時的他打下台語片在大中華、美都麗和明星戲院聯合上映的第二條院線,淨收入可是高達近兩百萬,是當時的明日之星。雖然當時還是有片名或是劇情屢屢遭受新聞局電檢處審查而修改的事情,可是當時的台語影人就創下「多產傲世」的紀錄,記者當時以「聲勢壓倒好萊塢」為標題報導在一九六四年台語電影年產量高達一百五十至兩百部之間,這種現象反映了台語影壇成功走向產業化發展出熟練的商業運作模式之外,更是「以片養片」。
我們都有印象老戲院外的手繪海報既有自己的味道卻也很吸引人,當年製片最常找的就是在 2006 年榮獲金馬獎終身成就獎的手繪海報大師陳子福,總計上千部台語片中,一半以上的電影海報皆出自他手。當年的子福老師平均五小時能畫完一張海報,但是仍趕不上片商的海量邀約,家中客廳常有一排製片苦等,子福老師還得配合畫通宵。而這時台語影壇的製片重鎮也因中影台中廠在一九五九和一九六零年接連發生火災而將重心北移。北移後的製片重鎮,北投簡直就是「台語製片界的好萊塢」。每天都有電影在北投開拍,五分之三的台語片都在北投攝製,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北投四處林立的旅館,日治時期以溫泉聞名,附近開了許多溫泉旅社,但是戰後受到台北各地觀光旅社接連開設影響生意也變差,舊旅社動腦筋的新出路就是提供片商開支票通融的方便吸引他們承租房間拍片。
因此那時候如牡丹莊、迎賓閣、鳳凰閣、美華閣等等就成為一間間的現成製片廠。每間的房間格局不同,台式日式西式各有盡有,現成家具還可供使用任君挑選,成為最好用的攝影棚,而且租金划算單日下來不過六百至一千元,難怪當時同一家旅館內上下樓層一共有幾間房就可能有幾部新片同時開拍,相當熱鬧。外景更是有什麼有什麼,有北投公園也有大屯山或是淡水河附近更有多間招待所跟威靈頓山莊。最風光的時候,北投特有的載送小姐的「限時專送」摩托車反而用來接送演員在各個旅館劇組間的軋片。這樣的情況下創下的紀錄至今看來仍不可思議,據一九六七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台灣在一九六六年的電影年產量高達二五七部,台語電影佔七成以上榮登世界排名第三大的劇情片生產國。也許有重複計算或是將香港製片及另配華文跟客語的片也算進去都還是相當傲人的成績。
儘管這樣看起來很風光,但是台語片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做,林福地導演不滿的是在台語影壇他常常也不能拍想要的東西,總有出錢的老闆和商人以製片身分要他在「片子裡製造低級趣味,迎合觀眾,從而不敢做新的嘗試,不敢創造新東西」 儘管他們努力想要將台語片重新帶回大眾視野裡,可是卻怎麼樣也追不上以絕對資源優勢出品的華文電影,反而被社會以粗製濫造一概而論,可是為什麼會造就有這樣的偏見呢?
在時代背景下被迫沒落的台語片,現在也重新上演在台語劇上,而這個歧視的根源就出在過去威權政府為了推動「國語運動」因而抑制台灣本土語言、本土文化主體性的心態與措施。語言名稱上就展現了,將台語改稱為「閩南語」總也有人以為是因為製作水準的關係,可是當年有那樣龐大的規模如今台語片台語劇會變成這種狀況是受語言政策的受限。
前面也提到當時台語片興盛是因底片而起,衰落卻也跟底片有點關係,一九六七年市面上的「彩色台語片」其實只是從彩色華語片另外配台語版上映而已,跟原先那些製片的根本不一樣!
林福地導演既拍過台語片也拍過華語片,但是就影人的能力而言,台語影人絕對不差!真正差別是在台語與華語的製片環境! 一九六七年教育部文化局成立,並從新聞局電影檢查處手中接管電影事業輔導業務之後,台語影壇的處境就更加艱難。中國國民黨之所以在一九六七年成立教育部文化局依然是與中國共產黨政治鬥爭的結果!
我們現在都知道戰爭的形式不局限於軍火戰爭,而是有文化統戰或是文化洗腦來淺移默化讓你產生認同。當時的文化局不但沒有給予台語片特別的輔導措施,甚至極力將台語片認為是「地方方言」電影而排除在「國產影片」之外,中華民國定義中所謂的國語就是現行大家常用的也是俗稱北京話的語言,這樣定義下才可稱之為國語才能得到扶植。
除了語言政策之外催生《電影事業法》續辦只獎勵『國語』的金馬獎,也持續控制每年進口的海外電影配額以保障『國片』,儘管台語影人相當清楚台語片進入不了彩色時代的原因,可是中國國民黨政府卻依然不理會他們的呼求!
從歷史上來看,台語電影其實是可以跨入從台灣、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至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福佬文化圈」,能夠讓台語片、歌曲、歌仔戲藝能等影視產業發展的跨國市場,我想大概有很多人不知道,其實在韓國有一部分的人非常喜歡看歌仔戲,甚至都到了可以自行翻譯台語歌仔戲成韓文字幕的程度,因為這樣的文化僅在台灣存在。若不是當時政策原因而逐漸沒落的台語片,或許今日提到台灣電影,會是製作精良且優美的台語片逐漸成為無法取代的文化電影類型之一,就如同今日日韓電影,儘管語言不同卻仍能夠感動人心!
當時政府的作為以及不鼓勵的產業風氣甚至希望早點讓這個語言消失才是最大的問題!在這樣的壓迫之下,看似是自由市場決定的因素卻實實在在是因為政治高度干涉下而形成的局面,雖然當時香港粵語片也有這種經歷,可是當時港英政府並未強制禁止粵語。一九七六年頒布施行的《廣播電視法》第二十一條條文寫著:「電台對國內廣播播音語言,應以國語為主,方言應逐年減少,其所占比例由新聞局視實際需要定之。」更在一九八零年四月二十七日,時任新聞局長的宋楚瑜更在立法院備詢時表示,電視台「方言節目」將逐漸減少,直到全部改為國語播音為止。
接著在這之後想吸引愛好色情觀影的片商就故意將片名取的曖昧,正片其實沒有什麼裸露畫面,這樣遊走在模糊地帶的作為讓議會議員指責台語片粗製濫造片名鄙俗、傷風敗俗。電影檢查單位以及報章媒體一再針對台語電影的掃黃論述才是強化台語片粗製濫造或是黃色電影印象的主因。這樣環境下要生存的台語電影真的難度非常高,預算縮減跟產業製作條件受限更是加速了人才的流失。
最近母語復甦的浪潮更是發現了「母語失落的一代」這個很嚴重的斷層問題,我相信也很多人發現了這個文化斷層有多麼嚴重,希望我們能夠努力復甦被斷層的語言以及保留這些文化!

寫了兩個多小時我終於寫完了!但再次聲明,我這邊所寫的是去脈絡化的一小部分,並非書中的所有,若是對台語電影有興趣或是想了解這個曾經輝煌的產業請千萬拜託去讀這本書,作者真的是寫得非常詳細,考究也非常仔細,推薦慢慢閱讀。這本書是我寫札記以來最長的一篇,但我覺得很值得,因為好書就是要記錄下來。
順帶一提,最近為了找資料所以看了戲說台灣,雖然我小時候就很愛看,(常常被媽媽念說這很無聊幹嘛看這個就是了)發現其實戲說台灣也很有趣很有啟發,片頭片尾倒是都沒變過,故事其實也很有趣,今天又剛好看完這本書,其實就發現鄉土八點檔就真的是因為他只是八點檔所以要狗血,可是有題材有劇情的其實一直都存在,只是我們忽略或是沒發現而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