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文天文臺】郭汶伶:臺灣人的發聲練習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人們自在發聲之前,都有一段牙牙學語的經驗,臺灣新文學也不例外。(藏品/劉青雲家屬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臺灣的聲是什麼聲?】

  人們自在發聲之前,都有一段牙牙學語的經驗,臺灣新文學也不例外。新文學的健將之中,楊雲萍是不可忽視的存在。究竟楊雲萍如何遇上白話文?讓我們跟著他,搭上那臺改變命運的火車,看臺灣人如何發聲,催生新文學。

  1920年代,楊雲萍是臺北州第一中學校的學生。套上立領的學生服,戴好黑色絨質的三線帽,陽光下,六個櫻花形狀的金釦兀自閃耀光輝。他拿著書包,從學校離開,一如往常,從臺北站搭乘機關車,順著淡水線返回士林街。
  這一天,車上的某一乘客翻閱書刊,引起他的好奇。跟自幼接觸的古典漢文以及學校的日文教學不同,書刊的語言是中國白話文,這是他第一次接觸白話文的經驗。
  事實上,這本雜誌其實沒甚麼特別的,似乎是一本婦女雜誌。他太好奇了,可是,他克服不了心理的障礙,無法向乘客詢問關於雜誌的名稱與內容。不顧列車行駛的顫動,他扭起身子,頭伸得老長,瞪大雙眼,想盡辦法看見雜誌內容。就算看不見內容,他也想看見名字。
  ──從士林站下車,他甚麼也沒得到,焦急過後的虛脫與遺憾縈繞身子。他告訴自己,下一次不要再錯過了,定要鼓起勇氣,向那位乘客詢問關於那本雜誌的事。
  好一段時間通學士林與臺北的日子,他等待那位乘客再次上車,卻再也沒等到。那位乘客翻閱雜誌的記憶,成為他的青春痛點。
  還好,有江夢筆。江夢筆跟他同輩人,長他一些,他稱他為兄。江夢筆的老家開設中藥行「江聯發人蔘行」,時常往返中國添購漢藥外,帶回數本中國白話文的文學雜誌。
楊雲萍與江夢筆共讀各式各樣的文學雜誌,也讀來自東京的《臺灣民報》。(藏品/劉青雲家屬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楊雲萍有事沒事相找江夢筆,在漢藥的氣味裡,與江夢筆共讀各式各樣的文學雜誌,也讀來自東京的《臺灣民報》。在這之外,他也藉由日文,閱讀世界經典名著。
  讀得越多,他和江夢筆不再是純粹的讀者,他們握起筆,在紙上刻下白話文。對他而言,將所見所聞結合閱讀,寫成一篇篇的心得與札記,還只是練習。練習書寫,學會發聲。
  某一年,他翻開《臺灣民報》,發現報紙刊出廣為徵文的啟事。他返家攤開劄記,細細整理、挑選文字,整理成章,署名「士林雲萍生」,投稿《臺灣民報》臺北支局分社。
  這一次,練習說話,不再只是檯面底下的事,而是公眾的事。
  有了一次投稿,就有投稿第二次的勇氣。他漸漸成為《臺灣民報》臺北支局分社的熟面孔,寫新詩,也寫散文和小說。蔣渭水、陳逢源、張我軍沒有小瞧他這個後輩,鼓勵他繼續寫。
楊雲萍寫下臺灣的市井之聲,那些無法用日語或古典漢文書寫的人民,就此有了發聲的機會。(藏品/劉青雲家屬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在新詩〈這是是麼聲〉裡,「矛盾!變則!虛偽!醜惡!和膏汗!血淚!所釀成的這是是麼聲?」,他寫下臺灣的市井之聲,那些無法用日語或古典漢文書寫的人民,在楊雲萍筆下有了發聲的機會。
  他的練習,是臺灣第一批展開白話文嘗試的隊伍,這是他的青春。
  在這批隊伍裡,賴和是不可忽視的存在。一有空閒,楊雲萍會從士林上車,經由淡水支線,轉往臺北搭乘縱貫鐵路,一路向南,直抵彰化。無論車程多久,不辭辛勞,賴和在那。賴和最喜歡領他周遊八卦山,再前往山麓的溫泉,一洗塵土,討論文學與社會。
  1943年,37歲的冬天,楊雲萍一路從士林街外雙溪的習靜樓,趕到明石町的臺北帝大附屬醫院,探望賴和。當病中的賴和強起身子,對他高聲說道:「我們所從事的新文學運動,都是沒用的!」他告訴賴和,不,等過了三、五十年之後,我們還是一定會被後代的人記念起來的。
  說完,他流下眼淚。
  戰後,楊雲萍潛心學術,研究南明史。日治時期的新文學活動,鮮少有人提起。他從另一種方式保存臺灣文化,記錄臺灣各地的風俗、草擬臺灣省通志的綱目以及擔任各項委員會的委員。
  1977年,楊雲萍從臺大歷史系退休,退休的生活跟以前一樣,他習慣看報、讀書,他在杭州南路的自宅書房,總是一身臺灣衫,戴上半框眼鏡,伏在木桌子上,看清書裡的字,專注研究。途中,一旦遺忘了某段記憶,無法座落記憶的樣貌與時間,他便按耐不住焦慮,拚命呼喚妻子月裡──「媽!」他必須透過月裡每一次的複述,重新座落記憶的實位,一次又一次拾回自己的歷史,安頓身心。
  他還記得他們嘗試寫下的新文學。
  楊雲萍告訴學生,許多的歷史文獻在時間裡遺落,研究者不可能了解歷史的全部真相,歷史是最靠不住的。也期待臺灣史的青年學者挑戰他。對他而言,每一份挑戰,隱藏鬆動知識譜系的機緣,充滿驚喜的意外。
  這些機緣不只刺激、活化他的想法,也讓他感受到活著的力量,是他拒絕服老的證明,也是他最浪漫的「豪奢」。他還在等,等人們開始談起賴和以及日治時期的臺灣文學,他們所做的一切,絕非毫無意義。
  他很清楚,「記憶」本身便擁有撫慰人心的力量。口中的記憶是未來的某一個時間點,存不存在都很難說。即便如此,「記憶」實在太溫暖了,就如他,記憶無數次餵養了他的青春與靈魂。
  而他真的等到了那一天。
  1994年,楊雲萍88歲,離開臺大歷史系十七年了。剛過生日,不足三個月,楊雲萍動身前往新竹的清華大學,參加「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台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這些年,學生與採訪者陸續拜訪他,總意外他一點也不像老人,靈魂滾燙,更像是躁動的熱血青年。
  每一次,有人問他,他的文學生涯從何而起?
  要從一列臺北開往士林的火車說起。
  他如此回憶,為自己的文學身世一次又一次定錨。

★作家小傳

楊雲萍(1906-2000)為臺灣史研究巨擘,亦是重要的文學家。中學時期與友人江夢筆合辦《人人》雜誌,為臺灣第一份白話文學雜誌;1932 年自日本留學回臺,展開文學創作與歷史研究的生涯,戰後獲聘為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精研南明史、臺灣史。

★觀測員簡介

郭汶伶 街道遊戲閃電布丁的發明人,臺大臺文所碩士。新北永和人,一半閩南,一半大陳血統。論文題目〈臺灣女性長篇小說的政治暴力創傷敘事(1989~2016)〉前陣子採不到野薑花覺得懊惱,這陣子決定在家裡做培根恢復能量。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不願被掩埋的三年時光】   呂赫若一生為臺灣文學窮盡心力,留給家人數件文物,包括文稿,被埋藏在荔枝園下,唯一的日記被保存,同時也留下其所記述的、發生過他生命中最為重要的三年時光。
    【無法被球棒擊退的陰影】藉由藏品,看到在當時的少棒激情之下,還是有願意正視問題,敢於提出質疑的人存在。
    【愛書人的文學夢】龍瑛宗常被描述為內向寡言,談起文學他卻未必怯弱。愛書人如何走上文學路?且看龍瑛宗與文學相遇的故事。
    【文學雜誌歪樓歪去藏書票,是故意還是意外?】 雖然被大家咒罵,但西川滿我行我素的風格,確實也提出了很多跨越時代的想法,例如將文藝雜誌公器私用帶往自己的嗜好。
    「無賴」,或「崁頂村的無賴漢」,是洪醒夫未曾完成的小說。年方三十的他,三年後死於一起颱風天的車禍。四十年後,「無賴」中的崁頂村風光,有些不在了;有些依舊,卻同樣令人憂傷。
    龍瑛宗一字一字刻畫,打造的玩具,卻讓後人從字裡行間聽到他的哀嘆,也撞見他的貪婪。蠹魚不為人知地吃著書頁,龍瑛宗拚命吸吮文學養分,縱然明日就是世界末日,也毫不遲疑前進。「人,只有在放棄戰鬥的時候才算輸,只要堅持戰鬥,就還沒輸。這句話如果為真,這無疑是一本進擊的殖民地文青筆記。
    【不願被掩埋的三年時光】   呂赫若一生為臺灣文學窮盡心力,留給家人數件文物,包括文稿,被埋藏在荔枝園下,唯一的日記被保存,同時也留下其所記述的、發生過他生命中最為重要的三年時光。
    【無法被球棒擊退的陰影】藉由藏品,看到在當時的少棒激情之下,還是有願意正視問題,敢於提出質疑的人存在。
    【愛書人的文學夢】龍瑛宗常被描述為內向寡言,談起文學他卻未必怯弱。愛書人如何走上文學路?且看龍瑛宗與文學相遇的故事。
    【文學雜誌歪樓歪去藏書票,是故意還是意外?】 雖然被大家咒罵,但西川滿我行我素的風格,確實也提出了很多跨越時代的想法,例如將文藝雜誌公器私用帶往自己的嗜好。
    「無賴」,或「崁頂村的無賴漢」,是洪醒夫未曾完成的小說。年方三十的他,三年後死於一起颱風天的車禍。四十年後,「無賴」中的崁頂村風光,有些不在了;有些依舊,卻同樣令人憂傷。
    龍瑛宗一字一字刻畫,打造的玩具,卻讓後人從字裡行間聽到他的哀嘆,也撞見他的貪婪。蠹魚不為人知地吃著書頁,龍瑛宗拚命吸吮文學養分,縱然明日就是世界末日,也毫不遲疑前進。「人,只有在放棄戰鬥的時候才算輸,只要堅持戰鬥,就還沒輸。這句話如果為真,這無疑是一本進擊的殖民地文青筆記。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楊雲,字大宇。江蘇人,前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教授,已謝世多年。喜詩藝、好書畫。藝苑之傑人也。 楊公樂道體壇芳,化育英才燦瑞光。 雲義如星懸碧漢,高情似桂植蘭房。 大章小令從容撰,楮素苔箋傳寫詳。 宇內宗師題句贈,鏘金振玉美名揚。
    Thumbnail
    陽冬梅開滿湘沅 常德路遙思綿遠 會向夢裏池台苑 總是春豔難自掩 學庸2006.11.06 作品號03-0352-03
    Thumbnail
    別毀了台語文的優雅 楊渡 台語文的議題引發另一個人的回響,他的觀點跟我雷同!所謂「欲速則不達」,「愛之適以害之!」 愛的方法不對,只會溺死對方! 從沒有爭議的書面字開始,再擴大到生活用語,這樣循序漸進,至少障礙會減少很多! 許夢青是鹿港詩人,生於1870年,卒於1904年,只有35歲。他自幼受漢
    Thumbnail
    前幾篇不斷在說1970年代是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難道在此之前就沒有台灣文學研究嗎?當然也不是。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臺灣人不說「北漂」,他們會用更多正向性的夢幻字眼,形容那些奔赴台北大都會的年輕人。 是啊,所以他們後來到底是怎麼走散的呢? 在只是個不紅的綜藝咖時,有回在捷運上,她習慣性戴著耳機,耳邊傳來懷舊女郎 的纏綿曲目,讓她一時鬼迷心竅地想起這個問題,忍不住摀著口罩染濕眼眶。
    Thumbnail
    楊牧的作品跨越了詩歌、散文、雜文等多種文類,充滿豐富的深意,對臺灣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章探討通才與專才的優勢,並提到了楊牧專注而嚴謹的態度對其持續創作的重要性。
    Thumbnail
    如果說,我剛回台的心情是想家,那翻開《小寧》便是另一種穿越時空的思鄉,詩中那些密碼勾動起許多靜靜沉澱伏貼至記憶底層的情感,是我畢業出了社會、離鄉背井在異國打工後所漸漸淡忘的——那些都是我特別能切身認知到自己身為台灣人的時刻。
    Thumbnail
    很多時候覺得中文的美就在於,它可以直接由詞彙的拼接給出一幀幀的畫面,詞彙相互對調、抽換,畫面的順序和時間感就會完全不同。
    Thumbnail
    《文心》是寫於1930年代初的一本書,書中有三十二篇故事,圍繞着幾位中學老師和學生們的故事,學生們由第一篇剛上國中,到最後一篇國中畢業,作者濃縮了三年的國文課,寫成了這些短篇故事,借此帶出一些中國語文與文化的常識,並用輕鬆的筆調向讀者介紹如何學好國文。
    Thumbnail
    楊雲,字大宇。江蘇人,前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教授,已謝世多年。喜詩藝、好書畫。藝苑之傑人也。 楊公樂道體壇芳,化育英才燦瑞光。 雲義如星懸碧漢,高情似桂植蘭房。 大章小令從容撰,楮素苔箋傳寫詳。 宇內宗師題句贈,鏘金振玉美名揚。
    Thumbnail
    陽冬梅開滿湘沅 常德路遙思綿遠 會向夢裏池台苑 總是春豔難自掩 學庸2006.11.06 作品號03-0352-03
    Thumbnail
    別毀了台語文的優雅 楊渡 台語文的議題引發另一個人的回響,他的觀點跟我雷同!所謂「欲速則不達」,「愛之適以害之!」 愛的方法不對,只會溺死對方! 從沒有爭議的書面字開始,再擴大到生活用語,這樣循序漸進,至少障礙會減少很多! 許夢青是鹿港詩人,生於1870年,卒於1904年,只有35歲。他自幼受漢
    Thumbnail
    前幾篇不斷在說1970年代是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難道在此之前就沒有台灣文學研究嗎?當然也不是。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臺灣人不說「北漂」,他們會用更多正向性的夢幻字眼,形容那些奔赴台北大都會的年輕人。 是啊,所以他們後來到底是怎麼走散的呢? 在只是個不紅的綜藝咖時,有回在捷運上,她習慣性戴著耳機,耳邊傳來懷舊女郎 的纏綿曲目,讓她一時鬼迷心竅地想起這個問題,忍不住摀著口罩染濕眼眶。
    Thumbnail
    楊牧的作品跨越了詩歌、散文、雜文等多種文類,充滿豐富的深意,對臺灣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章探討通才與專才的優勢,並提到了楊牧專注而嚴謹的態度對其持續創作的重要性。
    Thumbnail
    如果說,我剛回台的心情是想家,那翻開《小寧》便是另一種穿越時空的思鄉,詩中那些密碼勾動起許多靜靜沉澱伏貼至記憶底層的情感,是我畢業出了社會、離鄉背井在異國打工後所漸漸淡忘的——那些都是我特別能切身認知到自己身為台灣人的時刻。
    Thumbnail
    很多時候覺得中文的美就在於,它可以直接由詞彙的拼接給出一幀幀的畫面,詞彙相互對調、抽換,畫面的順序和時間感就會完全不同。
    Thumbnail
    《文心》是寫於1930年代初的一本書,書中有三十二篇故事,圍繞着幾位中學老師和學生們的故事,學生們由第一篇剛上國中,到最後一篇國中畢業,作者濃縮了三年的國文課,寫成了這些短篇故事,借此帶出一些中國語文與文化的常識,並用輕鬆的筆調向讀者介紹如何學好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