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的致命悲劇|談托瑪斯‧曼〈魂斷威尼斯〉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一)認真思索生與死
托瑪斯‧曼(Thomas Mann,1865-1955)是20世紀德國的偉大作家,其一生當中,發表的論文、演講、小說、散文,數量可觀;所獲得的榮譽勳章、學位,不計其數。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法西斯主義猖獗,加上希特勒掌權,德國的「抵抗文學」應運而生,托瑪斯‧曼與其兄「海因利希」皆為此中代表,為了對抗強權,托瑪斯曼流亡瑞士、美國等地,甚至被希特勒開除德國國籍。
由於16歲時,出身上流社會的父親遽然去世,家道自此中落,托瑪斯‧曼因而對死亡有了更深切的體認,他藉著閱讀尼采、叔本華的哲學思想來尋求解答,這些體認,均成為他日後創作的動機,托瑪斯‧曼作品及思想的一大特點,便是藝術與現實人生的對立。托瑪斯‧曼的創作態度,嚴謹冷靜,描景寫情亦細膩優美、詩意盎然。1924年,發表以描寫年輕人內心發展為中心的教育小說《魔山》,富於哲理的深蘊,認真思索生與死、健康與疾病、肉體與精神、空間與時間等一系列問題,而且寓予西方世界精神寫照的象徵意義,確立其文學大師的地位。1929年,他以影射自己家族由盛而衰的故事──《布登勃魯克家族》(1901年出版)一書,獲頒諾貝爾文學獎,肯定了他的文學成就。托瑪斯‧曼之著作、思想,對德國甚至全世界,均可謂影響深遠。不過,1912年發表的中篇小說〈魂斷威尼斯〉,曾由義大利名導演維斯康堤改編拍攝成電影,風靡萬千影迷,則是托瑪斯‧曼最廣為人知的作品。
(二)美的迷戀
〈魂斷威尼斯〉的主人翁──大作家奧森巴哈,居住慕尼黑,妻過世,女兒已長大出閣。奧森巴哈作品受到肯定,被編入教科書,並於50歲時受封為貴族。他身體天生偏小孱弱,但自律甚嚴,喜歡寫作,也喜歡每天以堅強的毅力與深刻的榮譽感來對抗與日俱增的倦怠感,絕不容許有絲毫的猶豫或鬆懈表現於作品。直到他為解除緊張工作後的疲勞,突然渴望休息,將自己從對一切高度敏感、工作狂的藝術家角色中釋放出來,完全地放鬆自己,於是他獨自來到美麗城市的象徵──水都威尼斯休養,在酒店大廳遇見來自波蘭的14歲美少年「達秋」,驚為天人,頓時忘了自我,作者如此描寫,「少年的柔軟捲髮如蜂蜜般金黃,襯托出蒼白、優雅、無懈可擊的臉龐,挺直的鼻子,柔和的嘴,莊嚴如天使般完美的表情,令人想到最高貴的希臘時代雕像,他的輪廓雖如此古典,卻又散發出一種獨特的個人魅力。奧森巴哈不記得在任何博物館看過比這少年更美的藝術傑作」。
作家奧森巴哈不覺心神俱奪,以少年達秋為「美」的絕對象徵形象,全然地耽溺迷戀。其間由於氣候不佳,加上健康方面的顧慮,奧森巴哈左右為難,終於選擇離開,未料行李誤寄,他只好再度回到飯店,內心卻十分高興,因為這樣一來更可盡情欣賞著達秋。關於奧森巴哈對於美少年的「極度」迷戀,托瑪斯‧曼著墨甚多,幾乎可用「不厭其煩」、「鍥而不捨」來形容。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描寫,是形容美少年達秋的笑容,可比「納西斯」對著池中自己的倒影所流露的微笑,深刻、充滿魅力而意味深長。此「納西斯」(Narcissus)是希臘神話裡的美少年,他拒絕女神的追求,因為納西斯愛戀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最後他為了擁抱自己的形象,溺水而死,就在他死後的湖邊,生出了一叢紫蕊白瓣的水仙花。如此已暗示著,作家奧森巴哈將因耽美而付出死亡的代價。
果然,奧森巴哈盲目地追隨著美少年的身影,卻不敢觸碰,只是遠遠地欣賞,彼此沒有交談,僅有偶爾「心照不宣」的目光相接,奧森巴哈心中完全沒有不潔的慾望,而且樂在其中,此時,道德倫理對他而言似乎變得輕如鴻毛。奧森巴哈引用蘇格拉底的看法來支持自己的行動,「愛人者比被愛者更近於神,因為神就是化身在愛人者身上,絕不是在被愛者身上;這是所有哲思中,最溫柔也最具嘲諷的安排,而人的欲念中最機巧、最秘密的歡愉滿足便是由此產生」。當奧森巴哈探知威尼斯霍亂疫症橫行的真相,卻不予理會。當知情的外國遊客紛紛離去,威尼斯幾乎成為一座廢城,奧森巴哈夢見了恐怖的「死之輪舞」,成為熱情的俘虜,他反其道而行,自恥於老態龍鍾,覺得與年輕人相處時渾身不自在,於是悉心打扮自己,以期回歸青春。
追隨美少年的過程中,奧森巴哈染病而不自知。幾天之後,奧森巴哈知悉達秋一家將於午後離去,他坐在海邊繼續貪戀著美少年的影像,認為美少年是重生的神、美的化身,跟往常一樣,奧森巴哈想起身尾隨,未料自己已病入膏肓,突然不支倒地,就此默默死去。
(三)藝術與現實的對立象徵
撇開引起爭議的同性戀話題,關於「藝術與現實」或「理性與感性」的對立象徵,乃是〈魂斷威尼斯〉最值得探析的主題。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是一個理性主義者,他認為,世界只是幻象,藝術則在模仿這幻象,如此,藝術豈非讓人更加遠離真實!柏拉圖主張,感情對社會有害,而藝術重感情輕理性,因此藝術不應該被鼓勵。但另一個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他肯定藝術在人類知識中的地位,其藝術理論重點,在於如何分辨藝術品的好壞。他建立一套四層架構理論,從媒體、形式、表達方法和最終目的去分析藝術,這可以說是所有現代藝術評論的原型。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或「美」)能帶給觀眾享受和經驗,通過藝術,觀眾可以吸收到感性上的知識。如今,現代人大約不太會同意柏拉圖的觀念,大家普遍肯定藝術的價值,沒有人會再對藝術之追求,持反對的態度。一般的想法是,藝術可以陶冶性情、提升個人修養,人生要追求的目標是真、善、美,而美的追求,唯有通過藝術來實現。套用宗教上的說法,通過藝術,我們才感受得到那份不可言說之美。
〈魂斷威尼斯〉主人翁奧森巴哈,在寫作上成就斐然、聲譽卓著,卻因迷戀美少年而走向致命的悲劇,讓人尋思的是,所謂「純粹的愛」與「對藝術的渴望」,固然可以超然於年齡或性別,但純粹、極度的精神之悅樂,能否容於現實,取得平衡?這種源於浪漫主義的對立人生觀,一直存在於托瑪斯‧曼的思想中,並且藉由〈魂斷威尼斯〉呈現出來。托瑪斯‧曼似乎在暗示,唯美主義的陶醉與狂熱,其實蘊含著極大的危機。在美的面前,人是難以把持與平衡的,肉體與精神並不容易和諧恰度;快感會令人縱慾無度,如同奧森巴哈之迷戀美少年達秋而無法自拔,認為最終能夠得見美的本體,雖死而無悔;節制和理性則令人通向至善和真知。前者容易,後者卻難。換言之,藝術與現實、理性與感性,對立之間如何取得平衡而不至於走火入魔,托瑪斯‧曼於〈魂斷威尼斯〉所提出的哲學命題,在在化為內在的深思。
〈魂斷威尼斯〉之中,大作家窮其一生,追求和諧與靈性,鄙視官能,奉智慧、真理與尊嚴三位一體為圭臬,而藝術家則是平衡與力量的模範。奧森巴哈堅信美不會獨立於知性、智慧與尊嚴而存在,臨近暮年,他卻無法自拔地傾倒於純粹的感官之美,美少年達秋正象徵著已經錯過了的青春、失落的純潔,與不曾擁有的率性──一切他所缺乏的。這無疑是對幻影的迷戀,也是納西斯式的顧影自憐。然而,越要追回青春越是明白自己的無能為力,是以最終支撐不住而倒地不起,對大作家奧森巴哈來說,毋寧是另一種解脫吧?〈魂斷威尼斯〉的愛與執迷,其象徵意義的確耐人尋味。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5會員
1.3K內容數
英國哲人暨科學家培根說:「閱讀使人豐富,討論使人成熟,書寫使人精確。」閱讀吸收新知之後,參與討論,腦力激盪,多元思考,還要養成寫作的習慣,才能夠更精準的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天星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諾貝爾獎唯一童話 童話的寫作特色是想像豐富、淺顯有趣,其閱讀對象為孩子們,不過童話的主題內涵和表現形式的結合如果達到藝術的高度,非但不讓人覺得「幼稚」,也能夠吸引成年讀者,百看不厭,此之謂「老少咸宜」。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むらかみ はるき,Murakami Haruki,1949-)近年來一再入圍諾貝爾獎而又落選,在在成為世界文壇的熱門話題。   
(一)諾貝爾獎唯一童話 童話的寫作特色是想像豐富、淺顯有趣,其閱讀對象為孩子們,不過童話的主題內涵和表現形式的結合如果達到藝術的高度,非但不讓人覺得「幼稚」,也能夠吸引成年讀者,百看不厭,此之謂「老少咸宜」。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むらかみ はるき,Murakami Haruki,1949-)近年來一再入圍諾貝爾獎而又落選,在在成為世界文壇的熱門話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梵谷博物館 荷蘭遊記第二篇   這次來荷蘭,很大的原因是想看梵谷的畫——如果有人跟我說,那是因為梵谷很有名,所以我才喜歡他的畫,我也不能反駁什麼,但我也的確知道對於梵谷的畫,我深受吸引。   我還記得國小的時候,7-11的I-cash在鄉下地方還很潮,我明明用不到,但不知道從哪裡買到一張星
Thumbnail
探討了文藝復興巨匠達文西的藝術創作及其對科學的熱愛,透過參觀達文西體驗展,深入瞭解他的創作理念及對人體的研究。文章中介紹了達文西的經典作品,如聖母頌報等,以及展覽中的沉浸式體驗,最終反思自身對生命的好奇心與追求知識的熱情。
Thumbnail
梵谷一生飽受精神疾病所折磨,當他鬱積的情緒累積到一定飽和點時,便會在畫作出現似漩渦波動般旋轉纏繞的線條,是潛意識裡企圖從緊張不安中獲得抒解,想突破困境的心理投射,他在瘋狂和理性中拔河,即使多次生命轉折影響畫風變化,他的畫自始至終保持構圖上的工整,雖簡化但不抽象,雖扭曲但符合邏輯。
Thumbnail
也許是達文西無時不刻的生活觀察,成了他源源不絕的創作養份,也因此從第一次創作開始到生命消亡,沒有一刻停止,實踐著如他所說:『我們因未曾虛度光陰而感到欣慰,儘管不受到讚揚,不出類拔萃,只要不虛度一生,就該感到愉快。』
Thumbnail
📍哲學與心理學 當天講課的主題是班雅明的著作:「波特萊爾筆下第二帝國的巴黎」、「論波特萊爾的幾個主題」。 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應屬老師講解,從波特萊爾,並且同時也把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的部分, 特別從「超越快樂原則」、「文明及其不滿」這兩本書中談到死亡驅力、死亡本能的慾望等等內容,先是從人類大腦皮
Thumbnail
但是,詩真的是最危險的活動嗎?荷爾德林曾寫道:「從前我能歡呼關於我們周身遭際的一個新真理,一個好觀點;現在我卻擔心,我最終不能勝任,就像古老的坦塔羅斯,他從諸神那裡所獲得的,遠超過了他能消化的。」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大畫家李奧納多·達文西的成長與早年生活的故事。從他出生、父母的社會地位、童年時光,一直到進入維洛及歐的工作坊當學徒,文中充滿了豐富的故事情節與細膩描寫。
Thumbnail
化為獸的少年,忽然感受到齒間傳來一股強烈嗜血的渴望,牠甚至開始想像自己的利齒有天能將獵物痛快地撕裂……
Thumbnail
面對後現代以科學為名,以術語推論「論述絕對至上」,主張人文主義皆為意識形態,法國美學思想家迪迪–裕柏曼重回西方文學源頭-荷馬史詩,所描繪的「痛苦與慾望的迷霧」,試以生命激情的內涵,超越人類語言的形式,平反人文主義於文學與影像上,數千年的激情試煉。
Thumbnail
梵谷博物館 荷蘭遊記第二篇   這次來荷蘭,很大的原因是想看梵谷的畫——如果有人跟我說,那是因為梵谷很有名,所以我才喜歡他的畫,我也不能反駁什麼,但我也的確知道對於梵谷的畫,我深受吸引。   我還記得國小的時候,7-11的I-cash在鄉下地方還很潮,我明明用不到,但不知道從哪裡買到一張星
Thumbnail
探討了文藝復興巨匠達文西的藝術創作及其對科學的熱愛,透過參觀達文西體驗展,深入瞭解他的創作理念及對人體的研究。文章中介紹了達文西的經典作品,如聖母頌報等,以及展覽中的沉浸式體驗,最終反思自身對生命的好奇心與追求知識的熱情。
Thumbnail
梵谷一生飽受精神疾病所折磨,當他鬱積的情緒累積到一定飽和點時,便會在畫作出現似漩渦波動般旋轉纏繞的線條,是潛意識裡企圖從緊張不安中獲得抒解,想突破困境的心理投射,他在瘋狂和理性中拔河,即使多次生命轉折影響畫風變化,他的畫自始至終保持構圖上的工整,雖簡化但不抽象,雖扭曲但符合邏輯。
Thumbnail
也許是達文西無時不刻的生活觀察,成了他源源不絕的創作養份,也因此從第一次創作開始到生命消亡,沒有一刻停止,實踐著如他所說:『我們因未曾虛度光陰而感到欣慰,儘管不受到讚揚,不出類拔萃,只要不虛度一生,就該感到愉快。』
Thumbnail
📍哲學與心理學 當天講課的主題是班雅明的著作:「波特萊爾筆下第二帝國的巴黎」、「論波特萊爾的幾個主題」。 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應屬老師講解,從波特萊爾,並且同時也把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的部分, 特別從「超越快樂原則」、「文明及其不滿」這兩本書中談到死亡驅力、死亡本能的慾望等等內容,先是從人類大腦皮
Thumbnail
但是,詩真的是最危險的活動嗎?荷爾德林曾寫道:「從前我能歡呼關於我們周身遭際的一個新真理,一個好觀點;現在我卻擔心,我最終不能勝任,就像古老的坦塔羅斯,他從諸神那裡所獲得的,遠超過了他能消化的。」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大畫家李奧納多·達文西的成長與早年生活的故事。從他出生、父母的社會地位、童年時光,一直到進入維洛及歐的工作坊當學徒,文中充滿了豐富的故事情節與細膩描寫。
Thumbnail
化為獸的少年,忽然感受到齒間傳來一股強烈嗜血的渴望,牠甚至開始想像自己的利齒有天能將獵物痛快地撕裂……
Thumbnail
面對後現代以科學為名,以術語推論「論述絕對至上」,主張人文主義皆為意識形態,法國美學思想家迪迪–裕柏曼重回西方文學源頭-荷馬史詩,所描繪的「痛苦與慾望的迷霧」,試以生命激情的內涵,超越人類語言的形式,平反人文主義於文學與影像上,數千年的激情試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