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沉思錄》是馬可斯‧奧理略‧安東尼努斯(簡稱奧理略)所著的記事,奧理略是羅馬帝國「五賢帝」之一,當時古羅馬處於帝位繼承的黃金時代,國家穩定興盛、人民安居樂業;輪到奧理略在位時,邊疆地帶的日耳曼蠻族勢力逐漸擴張,讓奧理略陷入許多不得不的軍事制衡和戰爭之中。雖然他在安息帝國的戰役中獲勝,但軍隊班師回朝時,將天花帶回帝國,傳染病迅速蔓延。
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下、人生來到晚年及面臨死亡的盡頭,奧理略透過哲學和省思,融合自身統治者身分、履行公民義務的使命感,以及對宇宙、眾神、靈性的醒悟,提出許多對生命的理解及探問,擁有深刻智慧和理性的他,也被譽為「哲學家皇帝」。
整本書是以日記、隨筆的方式呈現,全是奧理略的內在對話,和一般閱讀的體感不同,可貴之處在於它充滿了奧理略的精神世界,詩意的文字讓人能細細品味,理解話語背後中的含意。即使是內心獨白,許多金句看了猶如醍醐灌頂,光是想到這位西元121誕生的賢哲,能有如此透徹、清醒的思想,我也有幸能橫越千年與之連結,就已經令人滿足。
讓自己像座海角一樣,即使被浪花不斷拍打,
依舊能屹立不搖,馴服四周的狂潮。
(金句真的太多,只列幾個出來)
奧理略相信,人類和宇宙神性本是一體同源,只要遵循本性,珍惜宇宙與神分配給我們的安排,其實我們自身已經擁有許多,我們隨時都能主宰自己的理性力量。而奧理略也身體力行,即使愛好和平,仍肩負領導者的責任守護國家。
每個人有他的善惡價值觀,可能源於各種原因養成,若是我們感到被傷害了,試著理解對方的思考和處境,不去設想他是否故意為之,而是基於宏觀的理解,原諒對方的「無知」、相信這是他「身不由己」的選擇,但他的行為由他自己去煩惱,與我無關。
人的時光有限,像是向神借來的時間,世事瞬息萬變並非人類能控制,我們應該好好把握能掌控事務的範圍,不要花時間在內心的困擾和煩惱,或與他人的爭執與糾葛中,而是應該保持真誠、友善、博愛、公平、正義等美德,並從事某項能發揮我們長處的專業技藝,不受外在影響。如此,順應生命的河流,就能優美的順流而下。
閱讀沉思錄,不禁讓我想起近代理情行為治療之父-亞伯‧艾里斯( Albert Ellis),所著的《讓自己快樂》,其主張一個經典的萬用模型:ABCDEF理論。這本書提倡人們在精神上遭受的痛苦、折磨和各種負面、極端的情緒和感受,主要是源自我們的「非理性信念」。
當某件事情發生(A),我們對於該事件所抱持的信念或價值判斷(B),會決定我們是否產生過度的情緒反應(C),若非理性則會導致焦慮、憂鬱、災難化的思考等,因此ABC相對重要。關鍵是對Belief(信念)的審視,個人認為與斯多葛哲學的思維不謀而合,甚至可以說是斯多葛哲學的延續。
A - Activating event(事件):觸發的事件或經驗
B - Belief(信念):人對觸發事件的情緒、行為、反應
C - Consequence(結果):情緒、行為、反應的結果
D - Disputing(駁斥):駁斥非理性信念
E - Effect(效果):駁斥後的效果
F - new Feeling(新的感受):產生新的信念和詮釋
那什麼算是可以被駁斥(D)的信念(B)呢?又該如何駁斥?
主要有兩種很常見:
《沉思錄》和《讓自己快樂》都是經典巨作,道行高深所以我閱讀時有點辛苦,甚至沒想過要把它們放在一起講,但古今中外的道理很多是相通的,兩本書都涉及理性信念,不只局限於那個年代,這些寶貴的觀念可以橫跨時空,深刻地改變人的一生,看完也覺得理性思維對我有很大的幫助。
在這個社群媒體當道的現代,人的情緒、感受、焦慮、憂鬱、痛苦、妒恨、猜忌和虛偽等,可能比任何世代都還要放大,每個人的感受力、表現慾都很強烈,人際界線更加模糊,我們遠比自己認為的還要受到外界影響。如何回歸事實、看清真相、接受人性的原始樣貌,並修練自我平穩內心,可以說是艱難、卻很重要的課題。
在讀《沉思錄》時,整本記事散發著一種杳無人煙的孤獨感,而《讓自己快樂》的觀點很直接地告訴讀者,是你讓自己痛苦的。我認為承接這樣的知識其實是有重量的,因為人們大可以跳過這些麻煩和複雜過程,任由自己的慾望和渴求去追求財富、名聲地位,和永不滿足的多巴胺;或任由自己情緒高張、隨意宣洩,投射和控制世界和他人要按照我的想法,怪罪他人比回想自己容易多了;又或者,陷入無止盡的負面思考、自我譴責,在意或曲解他人的想法,而慢性扼殺自己的特質與才華。
我認為理性信念對人的最大的幫助是,它鬆綁了我們緊繃的身心,只用中立的角度看待任何事物,包含自己,並且無條件接納,還有什麼能比這個更帶來安全感的嗎? 它不強調過去的創傷經驗、原生家庭的影響,而是專注在現在,你所唯一擁有並能控制的當下。
人的一生會經歷起起伏伏,有低谷才能在高峰時感到得來不易的幸福與成就,也是在低谷時我們才能靜下心來好好反思自己,並引領我們成長和獲得啟發,因此生命最重要的是過程,若我們一直陷在情緒和感受裡,失去理性的判斷,將難以客觀地理解世界和他人,用開放的心態享受和體驗人生,很有可能最後失控或不理想的局面是自己造成。
保持良善、正直、真誠等這類美德一直是人們對自我的要求和期許,但我們在努力落實的時候,無形也會要求和認定別人「應該」要怎麼做、世界「應該」要呈現什麼樣貌,而隨時會淪為非理性的囚徒。理性信念需要有足夠寬大的心、清醒的思想,和持續實踐的毅力,才能逐漸落實在自己的生活,而你願意為自己負起這個責任嗎?
換個角度想,和情緒感受一樣,理性信念就存在於同一顆大腦,其實人人天生都有這些能力,只是自己願不願意去嘗試而已,也許下次遇到所謂的壞事,我們在進入庸人自擾模式前,可以把理性信念搬出來幫忙,放手讓事情自然而然進展下去。
最後想對自己說:認真地面對事情,但別把事情看太認真,你很不錯了!放輕鬆!好好享受人生吧!
(註:本人並非心理師,內文涉及心理學或哲學專業部分如有誤歡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