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從電商平台的削價競爭來看出版社與實體書店的存續危機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誠品生活日本橋」的經典書牆 / 圖片cr. FASHION PRESS
日前,電商平台momo購物網於「雙11」開打的折扣戰,將常態79折的圖書限時下殺到66折,引發了出版商「松鼠文化」與「寶瓶文化」的不滿先後宣布自電商平台撤架,40幾家的實體書店也以歇業一天來抗議,並在臉書粉絲團以黑底白字發出告示,並標記「#1111書店歇業潮」「#當這世界上再也沒有書店時」,引發許多網友留言討論。
其中,「三餘書店」也呼籲出版產業界正視這個問題並向大型通路喊話:
不要再將文化商品當成自己的禁臠,既然想賣書,就一起為賣書人好,台灣的文化發展才會更好。

❍ 出版社與實體書店的困境

不可諱言,電商無止盡的書籍折扣戰確實引爆實體書店的危機感。儘管momo回應雙十一結束即恢復一般優惠,出版產業界卻不敢樂觀看待,這存在已久的現象依舊引起不少檢討的聲浪。
長年以來,大型網路書店博客來常態化的79折購書,本已增加了實體書店的競爭壓力,偶爾下殺到66折,低於7折進價,更是直接宣告實體書店的寒冬到來,其中獨立書店更是首當其衝。售價高就會降低顧客上門光顧的意願,跟著折扣戰卻又壓縮獲利空間,常是飲鴆止渴,結果打不打折都是兩難,最後落得一間一間關門的下場。
另一方面,出版商更不樂見這種銷價競爭,因為隨著物價上漲,書的製作成本跟著提高,當然也會反應在定價上。若是為了回應通路以折扣來吸引讀者,最後出版社為了維持利潤就只好再提高定價,如此容易變成一種惡性循環,影響的當然是消費者買書的慾望,君不見二十年前後的書籍定價就大約差了150~200元?
「松鼠文化」負責人賴凱俐認為:
書籍必須有合理的定價與售價,才能讓書店、通路與自售都有合理的利潤空間、銷售管道順暢,作者與製作團隊有進帳,才有能力繼續創作、出版下一部作品。

此外,近年電子書的發行也多少相對影響實體書的銷售,沒有實體書的笨重與佔空間,加上定價又低於紙本書籍,自然吸引部分消費者的青睞。假以時日,當電子書平台越來越成熟時,實體書店會不會也像錄影帶出租店與唱片行一樣,漸漸式微而變成時代的眼淚?

❍ 化危機為轉機


在電商平台的削價競爭與電子書發行的雙重壓力夾殺下,首當其衝的獨立書店要如何應付迎面而來的衝擊?獨立書店是否可以仿效大型連鎖書店的經營模式呢?


【誠品模式】


即使是誠品,也需面臨轉型以維持獲利,除了同時經營網路書店來分食電商大餅外,誠品生活引入特色的文創產品來豐富書籍外的營利品項,使得書店不只是賣書,也是販賣一種生活體驗,在微薄的書籍利潤下,硬是殺出一條血路。
「誠品生活日本橋」以文字為主題的春夏秋冬四色九宮燈 / 圖片cr. La Vie
2019誠品成功進軍日本東京,透過差異化的多角經營與日本掀起的「台灣熱」,「誠品生活日本橋」除了專業豐富的書籍量與充滿質感的空間營造,也成功結合了手作體驗、台日雜貨與台灣美食,使得誠品風格儼然成了一種流行指標。除了展書,書店更成了一種思想與生活的體驗空間。
圖片cr. FASHION PRESS

那麼,獨立書店有辦法仿效誠品模式嗎?
獨立書店缺少大型連鎖書店「以量制價」來分攤成本的優勢,藏書量更是無法與之匹敵,獨立書店如何以獨一無二的特色來做出差別化可能是黏住客群的必要之最。因此,「複合式經營」便成了獨立書店另一條可以開拓財源的捷徑。

為「自由」應運而生的「青鳥書店」

華山青鳥Bleu & Book
華山青鳥 / 圖片cr.青鳥書店FB粉專
出身自傳媒的青鳥書店創辦人蔡瑞珊以其獨有的思維與觀察,以「閱樂書店」為起點,自2016起陸續打造5間「獨立而自由」的「青鳥書店」,其中包含「180天限定」的和平青鳥。
「把書店,當作一座城市挖掘歷史的起點」開啟她用書店來探索城市的實驗,跳脫了連鎖與獨立的二元框架,用不同的主題設定來連結地域文化,運用選書方向來定調書店的靈魂。不但在在引起話題,也黏著了一批死忠的書店迷。
一如書店的引語——從閱讀獲得自由,是青鳥存在的意義——是為了自由而生,也是為了追尋幸福而生。
標榜「會消失的書店」的和平青鳥
青鳥FB粉專的簡介:

青鳥文化的使命是推廣台灣閱讀文化、點燃台灣思想火光。書店是書展現的空間,也是文化激盪的場域,我們以書為出發,策劃各種文化活動,跨領域展覽,並打造線上媒體與線下活動的連結。更具體來說,青鳥提供以下服務:

◆新型態書店策劃
◆各式空間型態(企業、旅館、住宅、藝文空間等)之選書服務與空間設計
◆以書和閱讀為核心的展覽

當書店不再只是展書與賣書的空間,透過一場場的藝文講座與策展來孕育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把閱讀嵌入日常,讓書店成為凝聚社區與居民的推手,或許這樣的存在便是書店不可或缺的原因。

日本出版業者的微轉型

日本老牌出版社「文藝春秋」打造的電商平台「文春 marché
相較於實體書店開始創新型態來開源與提升市場競爭力,以出版書籍為主業的出版社也正力求多角化經營來減少書市萎縮的衝擊。不管是舉辦文學營、文學獎,成立電商平台販賣周邊商品,還是自營文創平台來號召創作或開拓潛在客源,為了不讓紙本閱讀成為時代的眼淚,正力求轉型,不讓出版業成為網路世代的犧牲品。

以日本老牌出版社文藝春秋為例,除了固有的雜誌與圖書發行,每年定期舉辦的兩大文學獎:芥川賞、直木賞;也結合自有資源而成立網路新聞媒體:文春 Online;甚至於今年10月打造另一個以「飲食」為主的電商平台「文春 marché」,開發出以新鮮、方便烹煮與安心食用為訴求的產品來販售。

科技始終始於人性?

二十多年前,Nokia那句眾人耳熟能詳的slogan——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開啟了手機通訊時代的序幕。從無到有,從功能型到智慧型,從1G到5G,科技始終是為了滿足人類對生活便利的需求而日新月異。
然而,為了追求更進步的社會,「以人為本」的科技,會不會到頭來反而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疏離?
就像儘管我們無法否認Soptify、KKBOX、Netflix存在帶來的方便,但往往我們卻更享受那份與家人或朋友一起逛唱片行、看電影,在書店耗一個下午的悠閒。
書是知識的載體,而CD則是音樂的載體,這兩者同時因為科技的演進而朝著數位化的方向在進行。當數位音源取代了CD,線上串流音源網站的竄起逐漸讓實體唱片行走向夕陽。同樣地,不知尚須多少年,我們會看到電子書完全取代了紙本書籍,電子書平台取代了實體書局?

到時,我肯定會非常想念吧,那個有著實體書與書店的街角巷弄,那份難以取代的溫度。
既然我們無法阻擋時代的進步,至少可以努力創造出共同生存的步調吧?讓出版業者得以延續紙本生命,實體書店得以繼續營業,那麼愛書成癡的讀者才不會有斷糧的一天。
為此,我願意改變以往為圖方便與折扣而在網路書店購書的習慣,以一杯咖啡的價差來換取獨立書店的存續,以一本書的溫度來延續紙本閱讀的未來。
那麼,你願意從現在開始,以行動支持實體書店嗎?


(首發於2020/11/26 探路客)

avatar-img
138會員
117內容數
到底是「戲如人生」還是「人生如戲」? 我們透過戲劇去體驗人生,現實的人生卻又往往比戲更戲劇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末冰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日前,因為一起單親媽勒死2子案的判決,引起輿論嘩然。看到合議庭的判決內容,想到日劇《坡道上的家》的相似案件,在這,僅就兩個法官的不同判決來看判決下的思維。
日前,因為一起單親媽勒死2子案的判決,引起輿論嘩然。看到合議庭的判決內容,想到日劇《坡道上的家》的相似案件,在這,僅就兩個法官的不同判決來看判決下的思維。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書店的存在不止放慢了大家漸漸習以為常衝忙的步伐,也在努力保留物體的實體化。實體化的書籍以及實體化的“逛”。 商店只是物品的載體,如果未來世界裡載體的存放已經不屈于實體的店鋪,那以上所說的店鋪在皆有可能消失。
推薦的書店會集中在高雄與台中兩大城市。打狗城是我的故鄉,理當要介紹。而台中,則是因為最近這兩年,頻繁被公司派到台中幫某護國神山公司驗機,因而有機會與更多的這些小書店相遇。
在瓦町附近巷弄中徘徊找明信片中的藝廊,地圖標注的地址該在附近,但卻連店招都沒看見,轉頭倒是看到一個透著溫黃燈光的素淨門面。好奇探頭進去,啊,原來是家書店,前兩天想買雜誌時有在地圖上查到這家店呢。淺色原木製的書展示台配上深紫檀色的書架,書清爽整齊地排列著。門口一對大學生似的情侶輕聲熟絡地
這年頭開書店不易,從書名「指難」,便可見其挖苦之意。但幽默歸幽默,要作為「指南」,此書也絕對是合格的。不但手把手講述開店細節,也將書市的生態娓娓道來。有開店方針也有對書與文化的情懷,讀來十分趣味,又發人深省。
是香港的書店真正第一次讓我有了能夠暢快徜徉在原版書籍喜悅中的感覺,同時也不與本地文學創作脫節,而真的說哪一個書店卻模模糊糊記不清楚。然而,在澳門的時候,很多書店是一去再去——边度有書.有音樂 Pin-to Livros & Musica就是這樣一家別有風格的本地獨立書店。 邊度有書 Pin-to L
小心翼翼地從香水紅包袋中抽出「金石堂伍佰圓禮券」,瞪大著眼,以鼻頭近乎要貼近書櫃的距離仔細端詳著架上整齊的書列,對於身為小學生的我這一刻意義非凡,但和模範生禮物無關,而是指尖輕搓禮券上頭的細微鋼印,雖然面額只有伍佰圓,卻正式地賦予我自由選購書籍的權利。
書店的存在不止放慢了大家漸漸習以為常衝忙的步伐,也在努力保留物體的實體化。實體化的書籍以及實體化的“逛”。 商店只是物品的載體,如果未來世界裡載體的存放已經不屈于實體的店鋪,那以上所說的店鋪在皆有可能消失。
推薦的書店會集中在高雄與台中兩大城市。打狗城是我的故鄉,理當要介紹。而台中,則是因為最近這兩年,頻繁被公司派到台中幫某護國神山公司驗機,因而有機會與更多的這些小書店相遇。
在瓦町附近巷弄中徘徊找明信片中的藝廊,地圖標注的地址該在附近,但卻連店招都沒看見,轉頭倒是看到一個透著溫黃燈光的素淨門面。好奇探頭進去,啊,原來是家書店,前兩天想買雜誌時有在地圖上查到這家店呢。淺色原木製的書展示台配上深紫檀色的書架,書清爽整齊地排列著。門口一對大學生似的情侶輕聲熟絡地
這年頭開書店不易,從書名「指難」,便可見其挖苦之意。但幽默歸幽默,要作為「指南」,此書也絕對是合格的。不但手把手講述開店細節,也將書市的生態娓娓道來。有開店方針也有對書與文化的情懷,讀來十分趣味,又發人深省。
是香港的書店真正第一次讓我有了能夠暢快徜徉在原版書籍喜悅中的感覺,同時也不與本地文學創作脫節,而真的說哪一個書店卻模模糊糊記不清楚。然而,在澳門的時候,很多書店是一去再去——边度有書.有音樂 Pin-to Livros & Musica就是這樣一家別有風格的本地獨立書店。 邊度有書 Pin-to L
小心翼翼地從香水紅包袋中抽出「金石堂伍佰圓禮券」,瞪大著眼,以鼻頭近乎要貼近書櫃的距離仔細端詳著架上整齊的書列,對於身為小學生的我這一刻意義非凡,但和模範生禮物無關,而是指尖輕搓禮券上頭的細微鋼印,雖然面額只有伍佰圓,卻正式地賦予我自由選購書籍的權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E化年代;閱讀對於現代人變得越來越不實際。書店經營變的很困難,如果和每天都樣來一杯餐飲結合那麼書店就變成複合店。在日本發源引進台灣成功打造連鎖書店TSUTAYA BOOKSTORE就是個最佳例子。其實台灣本土也有類似經營模式書店那就是益品書屋(英文名稱:   EP BOOK)。 益品書屋相
Thumbnail
雖然紙本書市場萎縮顯而易見,但我仍衷心期盼消失的日子不要那麼快到來,甚至能夠不要到來就好了。書與書店乘載了出版時的時代記憶,也讓人在閱讀時得到他處不可取代的力量。就像作者在書中提到地震相關的故事,書與書店擁有著「和平常的自己一樣就在這裡」的意義
Thumbnail
  在這樣的設計下,書店成了「推書者們」的畫廊,顧客的核心體驗也轉化成了欣賞,購買則是可能的附加價值。由於已經從另一個方向取得收益,店家不必費過多的心力來處理「如何讓顧客買書」這道當代難題,進門的讀者也可以以更恬淡、無壓力的方式去與對方想要陳列出來的想法相碰撞。
對於書籍愛好者來說, 每個書店都是通往新世界的門戶。 書店不僅是購書的地點, 它們是知識和文化探索的樞紐。 在台北的書店裡,我不僅購買了書籍, 更從中學習到了文化的深度和多樣性。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店的關閉,也讓人感到文化的流逝。 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在這份體
Thumbnail
這是一本書店老闆的日記,記錄他的經營書店已及對時代變遷的感慨。文章中也提到了現在讀者買書的習慣和趨勢。
Thumbnail
《書店的逆襲》三大重點: 以不同的方式整理書架,可以激發更多靈感 有事沒事多去實體書店,從中了解大眾潮流 書店的未來是複合式書店 全書分為五章,從實體書店的力量開始,帶進書店和消費者行為之間的關系。在這個時候,開始談愛書人如何買書和囤書的好處。
Thumbnail
台灣書籍較貴的問題,一般討論下大多是由市場過小、人力成本過高,和經銷渠道成本所導致。 我們將由經濟面,並參考其他國家的做法,進一步思考書店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各出奇招,非常有趣,各式各樣的銷售模式,比起網路販售或電子書的銷售模式,能尋求的生存方式,已經不是關乎價格或便利性,而是人們在意的什麼? 而這個什麼?可能是傳統書店最厲害武器,果然還是互動導向與人性化的銷售。 說實話,以上介紹的銷售模式,我是都很想體驗,閱讀是有趣,但去這種書店消費與互動,閱
Thumbnail
獨立書店是否應該實施低消政策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有些人認為,其他地方都有低消為何書店不能有?但也有人認為,獨立書店的精神應該是開放、自由的,不應該讓低消限制了逛書的樂趣。作為書店的兼職店員,我有了與眾不同的體會和觀點。
Thumbnail
不再是書店街的書店街:重慶南路 曾經是台北市書店、出版社最密集的重慶南路,隨著近年來出版業的不景氣,讓這些書店、出版社紛紛撤守,就連最會賺錢的金石堂書店,也於2018年吹熄燈號。從此之後,重慶南路正式卸下「書店街」的招牌,在餐廳、商旅、金融業的蠶食鯨吞下,成了台北市又一條沒有什麼特色的普通街道。
Thumbnail
這個E化年代;閱讀對於現代人變得越來越不實際。書店經營變的很困難,如果和每天都樣來一杯餐飲結合那麼書店就變成複合店。在日本發源引進台灣成功打造連鎖書店TSUTAYA BOOKSTORE就是個最佳例子。其實台灣本土也有類似經營模式書店那就是益品書屋(英文名稱:   EP BOOK)。 益品書屋相
Thumbnail
雖然紙本書市場萎縮顯而易見,但我仍衷心期盼消失的日子不要那麼快到來,甚至能夠不要到來就好了。書與書店乘載了出版時的時代記憶,也讓人在閱讀時得到他處不可取代的力量。就像作者在書中提到地震相關的故事,書與書店擁有著「和平常的自己一樣就在這裡」的意義
Thumbnail
  在這樣的設計下,書店成了「推書者們」的畫廊,顧客的核心體驗也轉化成了欣賞,購買則是可能的附加價值。由於已經從另一個方向取得收益,店家不必費過多的心力來處理「如何讓顧客買書」這道當代難題,進門的讀者也可以以更恬淡、無壓力的方式去與對方想要陳列出來的想法相碰撞。
對於書籍愛好者來說, 每個書店都是通往新世界的門戶。 書店不僅是購書的地點, 它們是知識和文化探索的樞紐。 在台北的書店裡,我不僅購買了書籍, 更從中學習到了文化的深度和多樣性。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店的關閉,也讓人感到文化的流逝。 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在這份體
Thumbnail
這是一本書店老闆的日記,記錄他的經營書店已及對時代變遷的感慨。文章中也提到了現在讀者買書的習慣和趨勢。
Thumbnail
《書店的逆襲》三大重點: 以不同的方式整理書架,可以激發更多靈感 有事沒事多去實體書店,從中了解大眾潮流 書店的未來是複合式書店 全書分為五章,從實體書店的力量開始,帶進書店和消費者行為之間的關系。在這個時候,開始談愛書人如何買書和囤書的好處。
Thumbnail
台灣書籍較貴的問題,一般討論下大多是由市場過小、人力成本過高,和經銷渠道成本所導致。 我們將由經濟面,並參考其他國家的做法,進一步思考書店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各出奇招,非常有趣,各式各樣的銷售模式,比起網路販售或電子書的銷售模式,能尋求的生存方式,已經不是關乎價格或便利性,而是人們在意的什麼? 而這個什麼?可能是傳統書店最厲害武器,果然還是互動導向與人性化的銷售。 說實話,以上介紹的銷售模式,我是都很想體驗,閱讀是有趣,但去這種書店消費與互動,閱
Thumbnail
獨立書店是否應該實施低消政策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有些人認為,其他地方都有低消為何書店不能有?但也有人認為,獨立書店的精神應該是開放、自由的,不應該讓低消限制了逛書的樂趣。作為書店的兼職店員,我有了與眾不同的體會和觀點。
Thumbnail
不再是書店街的書店街:重慶南路 曾經是台北市書店、出版社最密集的重慶南路,隨著近年來出版業的不景氣,讓這些書店、出版社紛紛撤守,就連最會賺錢的金石堂書店,也於2018年吹熄燈號。從此之後,重慶南路正式卸下「書店街」的招牌,在餐廳、商旅、金融業的蠶食鯨吞下,成了台北市又一條沒有什麼特色的普通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