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認為同理心是一件美好的事,他就像是一向人類獨有的超能力,讓我們獲得讀心術,也讓社會正義、慈善行為、倫理道德能夠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的友善;不過也有另一群人認為,同理心使我們變得不夠理性、不夠公正,我們可能因偏好幫助少數、偏好幫助弱勢、偏好幫助自己人而浪費過多資源。
有關同理心到底是先天還是後天,不只是在社會上,也包括在學術上,一直都是一個爭論中的議題,因此接下來,小編想與各位一起來探討,到底同理心是先天還是後天?
Does empathy in our genes? (同理心是否存在於我們的基因?)
今天,我們先來了解同理心的2個機制,配合文獻的命名,我們稱他們為「empathy1」以及「empathy2」。
同理心的概念
在早期,同理心的定義比較像是一個「讀心」過程,舉例來說就是,我知道對方的情緒,但我是不是深有同感無所謂,我願不願意理睬也無所謂;而到了現在,大多數相關領域的科學家,或者我們在媒體中聽得的同理心,則不只要求要讀心,還要求要「做出回應」。
令我們好奇的是,「同理心」這樣一個個體差異如此高的行為,到底是先天還是後天養成的呢?過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呢?比方說,那位特別富有愛心、特別會照顧人的朋友,他是天生的嗎?還是有人教他的呢?;而那位自私,老是陷害我們的討厭鬼,他又是如何呢?
為了回答此問題,此文獻作者將同理心 (empathy) 拆成2大部分來看,分別命名為empathy1,以及empathy2。
empathy1,一個自發的先天同步機制
empathy1指的是當我們透過想像、視覺感官、聽覺感官等接收到一個「刺激」後,身體自主產生的一些同步反應,來使我們的感官、情緒與他人同步 (甚至是血壓、心跳等生理)。
舉例來說:我們可以想像面前有一個人被一張紙劃破皮膚的畫面,我們會發現身體很快速的產生出了「痛」的感覺,使我們的感官、情緒與實際被劃破的人同步。
empathy1是一個很早就被發育出的功能,他是一個自發性、快速反應、不太受意識決定是否發生的過程,而且我們發現許多動物都具有empathy1的功能。
empathy2,一個可控的後天學習機制
而empathy2就可能是人類獨有的功能了,通常是在我們透過empathy1和對方產生連結後,我們的大腦會透過認知系統 (跟人生經歷、學習有關) 來去判斷要如何處理empathy1帶來的感受。
舉例來說,當我們透過empathy1感受到對方被指劃傷的疼痛後,我們的認知系統可能會判斷被劃傷的人是不是熟人?傷口嚴不嚴重?正常人會怎麼做?幫他有錢拿嗎?來去判斷是要「忽略」還是「強化」empathy1所帶來的訊息,並做出個體認為適當的回應方式。
所以empathy2會是一個較可控,較後天的過程,這也或許可以解釋為何我們為何同樣都有empathy1,但個體差異卻如此的大。
結論與圖解
這張圖總結了今天我們談的內容,從實線箭頭我們可以看到 (由左而右),當一個訊號源 (如我們想像的被指劃傷的人) 透過感官刺激我們後,我們的empathy1會產快速、自發地產生反應來同步我們與對方的情緒,這過程於圖中稱為情緒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
而empathy1產生刺激,在經過我們的認知系統判斷後 (cognitive和metacognitive),會選擇要忽略或者強化此訊息,並做出適當的反應。
虛線箭頭是個較有趣的部份,理論上我們認為empathy2可以在沒有empathy1的情況下直接獨立啟動,但事實是,empathy1常常可獨立啟動(甚至一直是啟動的,如被動技能),而empathy2即便是在實驗室刻意製造的狀況下,也幾乎都必須和empathy1一起啟動。
Nous makes life.
Thema科學咖啡館 感謝您的光臨!
撰寫/咖啡因成癮的蛾
封面/咖啡因成癮的蛾
圖解/想啡的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