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會成為遲鈍的木頭?因為情緒反應是「學來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上週文章我們介紹了empathy的2種機制,較迅速、自發性、無意識參與的empathy1,以及較由意識所控管的empathy2,前者會在我們感受到一情緒時不自覺地產生一些行為、生理反應;後者則是能去加強或減弱前者的反應,並做出較有意識性、較複雜的行為。詳情請看上週文章【Empathy的2個機制】。
今天,我們要更深入地去探討empathy1,以往我們會認為empathy1是天生的、存在於基因內的,因為其他動物看起來也有empathy1,但是,此文的作者認為empathy1也是透過學習而成,也就是:「我們的情緒反應是學來的」,例如:我們生氣時會握拳、看到握拳時會感受到怒意,我們開心時會做一些鼓舞的動作、看到一些鼓舞的動作時會感到開心的氣氛,這些empathy1負責的內容,也是以往我們認為理所當然到不行,甚至認為是被天生就會這麼做的內容,作者認為都是透過後天學習而來,這也就能較合理的解釋,為何有些又時疏於關照、缺乏社交的人,情緒反應上會較「遲鈍」。有興趣的話,就讓就讓我們在文內詳細說明吧!

為何我們認為情緒反應是天生的?

即便道現在,仍然有不少學者認為情緒反應是天生的、存在於我們基因內的,這些基因會在我們發育時自然而然地讓我們產生這些「適當地」情緒反應,若不適當,那便有可能是基因缺陷所導致。而在Preston和de Waal’s的同理心模型:感知行動模型 (perception-action model) 即是一個很好的代表,此模型認為在過去:
  • 父母的照顧 (parental care) 對於子女的存活相當的重要(即便現在也是)
  • 另外與其互相殘殺、獨立作戰,建立合作關係的優勢更大
因此,天擇會偏好那些能夠幫助同理心的基因。
不過對於如何解答這模型,其實是有一些模糊地帶的,我們知道天則會偏好這些基因,但是這些基因會做什麼事來幫助同理心?這就難說了,過去,我們認為這些基因能讓我們發展出固定的情緒反應,例如開心時就拍手,進而幫助我們的同理心的empathy1發育,如看到拍手就知道對方開心,但作者認為事情並非如此這,他認為根據過去的實驗結果來看,這個想法是錯的,基因並不會直接讓我們發展出固定的反應,而是會「透過各種手段,幫助我們去學習適當地情緒反應」。

為何拍手代表開心? ─ 情緒反應是學的

還記得上周文章的內容的empathy1嗎?它提到我們在透過動作、表情、聲音等訊號偵測到情緒後,就會幾乎無意識地快速產生一些對應的生理反應及行為,所以要完成它,特定的情緒就必須和特定的行為及現象做連結,那某些行為、現象能對應到某些情緒呢?(例如為何拍手能連結到開心) 作者認為,這行為與情緒之間的連結並非天生的,而是學的!

2種情緒學習機制

作者認為要使這些行為和現象與情緒連結,需要透過2種機制,一個是自我學習,一個是向他人學習,我們從前者「自我學習」開始介紹,例如我們肚子餓時肚子會因為生理反應而發出聲音,那麼我們就可以透過自我學習的方式把「肚子餓的感覺」與「咕嚕聲」做連結,這樣之後我們聽對對方肚子發出咕嚕聲,我們就能透過empathy1知道,對方肚子餓了。
但是,我們不可能看到自己的所有動作,因為我們看自己時是「第一人稱視角」而非「第三人稱」,所以有些資訊是我們較難靠自學來獲取的,像是臉部的表情(除非有鏡子),這時,我們就必須要靠著和外人社交、父母的引導來去學習到「原來憤怒的表情是這樣、原來開心的表情是這樣」,因而幫助我們在將來看到這怒相時,透過empathy1知道對方是憤怒。

基因促進我們學習情緒反應

雖然說基因並不會幫助我們渾然天成的學到什麼是憤怒、什麼是悲傷等等,但是它會透過一些手段促進我們去學會這些情緒,例如:促進我們多去社交,逼我們有讓大家喜歡自己的傾向、不去社交就會感到孤獨;或是讓我們擁有鏡像神經這東西,來幫助我們能學得更好,因此基因是以「輔助與促進」我們學習的角色來幫忙的。
另外,這也顯示了教育的重要性,你是否想過,為何父母在教小孩時老是要配合情緒做出那麼誇張的表情與動作?例如在跟小朋友說:「我生氣了」的時候,就會做出比平常誇張的怒相,還家雙手插腰的動作,簡直像是教科書一樣?沒錯,就是為了要讓我們知道這些情緒能對應到哪些動作,當然,我們的鏡相神經在這過程之中的幫助也不小。
Nous makes life.
Thema科學咖啡館 感謝您的光臨!
撰寫/咖啡因成癮的蛾
封面/咖啡因成癮的蛾
圖解/想啡的貓

參考文獻

Heyes C. (2018). Empathy is not in our genes.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95, 499–507. https://doi.org/10.1016/j.neubiorev.2018.11.001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你知道同理心不是天生的嗎?你知道同理心的神經機制嗎? 同理心(empathy),和同情心(sympathy)不同,是一項難度更高,更為寶貴的東西。 此主題中,我們並不是要再重新解釋一次empathy和sympathy的不同,畢竟相信大家也早知道了, 我們將會更會更深入地去探討同理心的神經機制,以及其相關研究。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有些人認為同理心是一件美好的事,他就像是一向人類獨有的超能力,讓我們獲得讀心術,也讓社會正義、慈善行為、倫理道德能夠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的友善;不過也有另一群人認為,同理心使我們變得不夠理性、不夠公正,我們可能因偏好幫助少數、偏好幫助弱勢、偏好幫助自己人而浪費過多資源。
到底我們為什麼會做出一些只對他人有利的事情?我們的動力來源為何?其背後生理機制為何?為何有些人相當利它的同時有些人卻極度自私?這些問題直到現在科學家們都還在探究中,也是對社會有極大影響的題目,因為這關係到我們社會的維持與運作,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 ─ 「目前我們對利他行為有多少了解?」
大家可能都聽過sympathy (同情) 及empathy (同理),但大家知道還有以個比empathy更好的compassion (關懷) 嗎?這3個的差別在哪呢?
幾年前開始,就開始有許多人去討論同情心,以及同理心的不同,相信已經有許多人聽過,甚至看過網路上很紅的「熊與狐狸」的影片,這2個類似的詞雖然只差1個字,但卻是截然不同的東西,同理心它所牽涉的生理機制消較於同情心要多得多,也因此它包含了較多的心理元素。
有些人認為同理心是一件美好的事,他就像是一向人類獨有的超能力,讓我們獲得讀心術,也讓社會正義、慈善行為、倫理道德能夠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的友善;不過也有另一群人認為,同理心使我們變得不夠理性、不夠公正,我們可能因偏好幫助少數、偏好幫助弱勢、偏好幫助自己人而浪費過多資源。
到底我們為什麼會做出一些只對他人有利的事情?我們的動力來源為何?其背後生理機制為何?為何有些人相當利它的同時有些人卻極度自私?這些問題直到現在科學家們都還在探究中,也是對社會有極大影響的題目,因為這關係到我們社會的維持與運作,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 ─ 「目前我們對利他行為有多少了解?」
大家可能都聽過sympathy (同情) 及empathy (同理),但大家知道還有以個比empathy更好的compassion (關懷) 嗎?這3個的差別在哪呢?
幾年前開始,就開始有許多人去討論同情心,以及同理心的不同,相信已經有許多人聽過,甚至看過網路上很紅的「熊與狐狸」的影片,這2個類似的詞雖然只差1個字,但卻是截然不同的東西,同理心它所牽涉的生理機制消較於同情心要多得多,也因此它包含了較多的心理元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Thumbnail
為什麼會心動? 因為身體告訴你, 對方與你頻率共振。
Thumbnail
被動式攻擊反映人們對衝突產生的恐懼,以間接方式表達憤怒和訴求。本書提供具體練習,幫助改變憤怒處理方式,並解釋憤怒源自於童年、父母教導和其他負面情緒的影響。此外,書籍也指出憤怒不是壞事,應該正視和處理憤怒情緒。這本書的內容對親子、伴侶關係都有幫助,希望透過實際體驗來理解情緒,走向更滿足和更誠實的生活。
Thumbnail
何謂情緒? 情緒英文是emotion,代表流動在我們身體的能量。 當我們受到刺激,引發出內心感受、身體反應、想法與行動,就是情緒。 例如某人踏進後巷時,遇到一隻看來很兇惡的狗(刺激),覺得十分害怕,擔心自己被咬傷(內心感受和想法),不禁心跳加速和顫抖(身體反應),最終決定急步繞路離開(行動)。 情
人的情緒大略可分成喜怒哀懼憫。基本上,我的想法是人的一切行事動力,都是為解決自己的情緒反應而來,而人為了應付情緒產生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外在行為,一連串的行為累積,就是我們的人格表現。 情緒,而非理性,是帶動我們一切行為的動力,理性只是要滿足或解決情緒反應的必需工具。
人的情緒反應大略有喜(好大喜功,強烈榮譽感,高欲求)、怒(容易被激怒,富有正義感)、哀(憂鬱,無助)、懼(焦慮,個性敏感)、憫(同情心)。除了喜與憫這兩種感覺讓我們感覺舒服平順外,另外的怒哀懼,都會讓我們覺得痛苦不舒服。雖然有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沒有明白指出它們和存在主義有密切關係,但我是覺得情緒反應
人之所以有情緒的存在是為了要促使我們去改變現況,但如果今天情緒反而成為了我們的牢籠,讓我們無法成長,無法突破,我們就非常需要 EQ 的訓練,來重新檢視和處理與情緒之間的關係。EQ情商的重要性在於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應對情緒,並且對於個人和人際關係的發展至關重要。
Thumbnail
神經科學與性格之間的關係,人類大腦具備可塑性,受生活經驗、環境影響。激素、基因、環境等對人類性格有影響。縱貫式的研究發現個體思考自己性格,父母教養對性格發展重要。研究指出純真的自己和原本樣子值得被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旨在探討人們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並從中學習和成長。深入探討了恐懼、憤怒、生命力量的某種紊亂失調以及人類心臟的相關議題。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Thumbnail
為什麼會心動? 因為身體告訴你, 對方與你頻率共振。
Thumbnail
被動式攻擊反映人們對衝突產生的恐懼,以間接方式表達憤怒和訴求。本書提供具體練習,幫助改變憤怒處理方式,並解釋憤怒源自於童年、父母教導和其他負面情緒的影響。此外,書籍也指出憤怒不是壞事,應該正視和處理憤怒情緒。這本書的內容對親子、伴侶關係都有幫助,希望透過實際體驗來理解情緒,走向更滿足和更誠實的生活。
Thumbnail
何謂情緒? 情緒英文是emotion,代表流動在我們身體的能量。 當我們受到刺激,引發出內心感受、身體反應、想法與行動,就是情緒。 例如某人踏進後巷時,遇到一隻看來很兇惡的狗(刺激),覺得十分害怕,擔心自己被咬傷(內心感受和想法),不禁心跳加速和顫抖(身體反應),最終決定急步繞路離開(行動)。 情
人的情緒大略可分成喜怒哀懼憫。基本上,我的想法是人的一切行事動力,都是為解決自己的情緒反應而來,而人為了應付情緒產生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外在行為,一連串的行為累積,就是我們的人格表現。 情緒,而非理性,是帶動我們一切行為的動力,理性只是要滿足或解決情緒反應的必需工具。
人的情緒反應大略有喜(好大喜功,強烈榮譽感,高欲求)、怒(容易被激怒,富有正義感)、哀(憂鬱,無助)、懼(焦慮,個性敏感)、憫(同情心)。除了喜與憫這兩種感覺讓我們感覺舒服平順外,另外的怒哀懼,都會讓我們覺得痛苦不舒服。雖然有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沒有明白指出它們和存在主義有密切關係,但我是覺得情緒反應
人之所以有情緒的存在是為了要促使我們去改變現況,但如果今天情緒反而成為了我們的牢籠,讓我們無法成長,無法突破,我們就非常需要 EQ 的訓練,來重新檢視和處理與情緒之間的關係。EQ情商的重要性在於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應對情緒,並且對於個人和人際關係的發展至關重要。
Thumbnail
神經科學與性格之間的關係,人類大腦具備可塑性,受生活經驗、環境影響。激素、基因、環境等對人類性格有影響。縱貫式的研究發現個體思考自己性格,父母教養對性格發展重要。研究指出純真的自己和原本樣子值得被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旨在探討人們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並從中學習和成長。深入探討了恐懼、憤怒、生命力量的某種紊亂失調以及人類心臟的相關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