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會成為遲鈍的木頭?因為情緒反應是「學來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上週文章我們介紹了empathy的2種機制,較迅速、自發性、無意識參與的empathy1,以及較由意識所控管的empathy2,前者會在我們感受到一情緒時不自覺地產生一些行為、生理反應;後者則是能去加強或減弱前者的反應,並做出較有意識性、較複雜的行為。詳情請看上週文章【Empathy的2個機制】。

今天,我們要更深入地去探討empathy1,以往我們會認為empathy1是天生的、存在於基因內的,因為其他動物看起來也有empathy1,但是,此文的作者認為empathy1也是透過學習而成,也就是:「我們的情緒反應是學來的」,例如:我們生氣時會握拳、看到握拳時會感受到怒意,我們開心時會做一些鼓舞的動作、看到一些鼓舞的動作時會感到開心的氣氛,這些empathy1負責的內容,也是以往我們認為理所當然到不行,甚至認為是被天生就會這麼做的內容,作者認為都是透過後天學習而來,這也就能較合理的解釋,為何有些又時疏於關照、缺乏社交的人,情緒反應上會較「遲鈍」。有興趣的話,就讓就讓我們在文內詳細說明吧!

raw-image

為何我們認為情緒反應是天生的?

即便道現在,仍然有不少學者認為情緒反應是天生的、存在於我們基因內的,這些基因會在我們發育時自然而然地讓我們產生這些「適當地」情緒反應,若不適當,那便有可能是基因缺陷所導致。而在Preston和de Waal’s的同理心模型:感知行動模型 (perception-action model) 即是一個很好的代表,此模型認為在過去:

  • 父母的照顧 (parental care) 對於子女的存活相當的重要(即便現在也是)
  • 另外與其互相殘殺、獨立作戰,建立合作關係的優勢更大

因此,天擇會偏好那些能夠幫助同理心的基因。

不過對於如何解答這模型,其實是有一些模糊地帶的,我們知道天則會偏好這些基因,但是這些基因會做什麼事來幫助同理心?這就難說了,過去,我們認為這些基因能讓我們發展出固定的情緒反應,例如開心時就拍手,進而幫助我們的同理心的empathy1發育,如看到拍手就知道對方開心,但作者認為事情並非如此這,他認為根據過去的實驗結果來看,這個想法是錯的,基因並不會直接讓我們發展出固定的反應,而是會「透過各種手段,幫助我們去學習適當地情緒反應」。

為何拍手代表開心? ─ 情緒反應是學的

還記得上周文章的內容的empathy1嗎?它提到我們在透過動作、表情、聲音等訊號偵測到情緒後,就會幾乎無意識地快速產生一些對應的生理反應及行為,所以要完成它,特定的情緒就必須和特定的行為及現象做連結,那某些行為、現象能對應到某些情緒呢?(例如為何拍手能連結到開心) 作者認為,這行為與情緒之間的連結並非天生的,而是學的!

2種情緒學習機制

作者認為要使這些行為和現象與情緒連結,需要透過2種機制,一個是自我學習,一個是向他人學習,我們從前者「自我學習」開始介紹,例如我們肚子餓時肚子會因為生理反應而發出聲音,那麼我們就可以透過自我學習的方式把「肚子餓的感覺」與「咕嚕聲」做連結,這樣之後我們聽對對方肚子發出咕嚕聲,我們就能透過empathy1知道,對方肚子餓了。

但是,我們不可能看到自己的所有動作,因為我們看自己時是「第一人稱視角」而非「第三人稱」,所以有些資訊是我們較難靠自學來獲取的,像是臉部的表情(除非有鏡子),這時,我們就必須要靠著和外人社交、父母的引導來去學習到「原來憤怒的表情是這樣、原來開心的表情是這樣」,因而幫助我們在將來看到這怒相時,透過empathy1知道對方是憤怒。

基因促進我們學習情緒反應

雖然說基因並不會幫助我們渾然天成的學到什麼是憤怒、什麼是悲傷等等,但是它會透過一些手段促進我們去學會這些情緒,例如:促進我們多去社交,逼我們有讓大家喜歡自己的傾向、不去社交就會感到孤獨;或是讓我們擁有鏡像神經這東西,來幫助我們能學得更好,因此基因是以「輔助與促進」我們學習的角色來幫忙的。

另外,這也顯示了教育的重要性,你是否想過,為何父母在教小孩時老是要配合情緒做出那麼誇張的表情與動作?例如在跟小朋友說:「我生氣了」的時候,就會做出比平常誇張的怒相,還家雙手插腰的動作,簡直像是教科書一樣?沒錯,就是為了要讓我們知道這些情緒能對應到哪些動作,當然,我們的鏡相神經在這過程之中的幫助也不小。

Nous makes life.
Thema科學咖啡館 感謝您的光臨!

撰寫/咖啡因成癮的蛾
封面/咖啡因成癮的蛾
圖解/想啡的貓


參考文獻

Heyes C. (2018). Empathy is not in our genes.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95, 499–507. https://doi.org/10.1016/j.neubiorev.2018.11.001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THEMA Café 希瑪科學咖啡館的沙龍
26會員
77內容數
你知道同理心不是天生的嗎?你知道同理心的神經機制嗎? 同理心(empathy),和同情心(sympathy)不同,是一項難度更高,更為寶貴的東西。 此主題中,我們並不是要再重新解釋一次empathy和sympathy的不同,畢竟相信大家也早知道了, 我們將會更會更深入地去探討同理心的神經機制,以及其相關研究。
2021/12/04
先前我們與各位介紹了這個理論的概念,今天,我們就來介紹幾個證據,可以支持「情緒反應(同理心)是學習而來,而非天生的」這個論點,我們挑了文內有關嬰兒哭聲可互相傳染的案例,以及鏡像神經可能如何幫助同理心的學習來談,那就讓我們開始吧!
Thumbnail
2021/12/04
先前我們與各位介紹了這個理論的概念,今天,我們就來介紹幾個證據,可以支持「情緒反應(同理心)是學習而來,而非天生的」這個論點,我們挑了文內有關嬰兒哭聲可互相傳染的案例,以及鏡像神經可能如何幫助同理心的學習來談,那就讓我們開始吧!
Thumbnail
2021/11/23
「學習同理是靈長類專屬的特權嗎?」,可能有養寵物的朋友會發現,有時候我們難過時,我們的寵物似乎能察覺到,這是我們的錯覺嗎?答案是很有可能不是,如果我們花夠多的時間陪牠們,牠們很可能是真得能理解我們的情緒的(當然我們也能讀懂牠的情緒),相當有趣吧?讓我們於文章內細談。
Thumbnail
2021/11/23
「學習同理是靈長類專屬的特權嗎?」,可能有養寵物的朋友會發現,有時候我們難過時,我們的寵物似乎能察覺到,這是我們的錯覺嗎?答案是很有可能不是,如果我們花夠多的時間陪牠們,牠們很可能是真得能理解我們的情緒的(當然我們也能讀懂牠的情緒),相當有趣吧?讓我們於文章內細談。
Thumbnail
2021/11/13
有些人認為同理心是一件美好的事,他就像是一向人類獨有的超能力,讓我們獲得讀心術,也讓社會正義、慈善行為、倫理道德能夠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的友善;不過也有另一群人認為,同理心使我們變得不夠理性、不夠公正,我們可能因偏好幫助少數、偏好幫助弱勢、偏好幫助自己人而浪費過多資源。
Thumbnail
2021/11/13
有些人認為同理心是一件美好的事,他就像是一向人類獨有的超能力,讓我們獲得讀心術,也讓社會正義、慈善行為、倫理道德能夠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的友善;不過也有另一群人認為,同理心使我們變得不夠理性、不夠公正,我們可能因偏好幫助少數、偏好幫助弱勢、偏好幫助自己人而浪費過多資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神經科學與性格之間的關係,人類大腦具備可塑性,受生活經驗、環境影響。激素、基因、環境等對人類性格有影響。縱貫式的研究發現個體思考自己性格,父母教養對性格發展重要。研究指出純真的自己和原本樣子值得被愛。
Thumbnail
神經科學與性格之間的關係,人類大腦具備可塑性,受生活經驗、環境影響。激素、基因、環境等對人類性格有影響。縱貫式的研究發現個體思考自己性格,父母教養對性格發展重要。研究指出純真的自己和原本樣子值得被愛。
Thumbnail
你是否有聽過或者你自己也曾說過,像「他本來就容易焦慮、易怒。」這樣的話呢?當他人有了情緒,我們就會給為他貼標籤,認為這就是他們的本性。但情緒到底是什麼?情緒存在於哪裡?不少人以為情緒是與生俱來的,當某個事件發生時,情緒就會被觸發...
Thumbnail
你是否有聽過或者你自己也曾說過,像「他本來就容易焦慮、易怒。」這樣的話呢?當他人有了情緒,我們就會給為他貼標籤,認為這就是他們的本性。但情緒到底是什麼?情緒存在於哪裡?不少人以為情緒是與生俱來的,當某個事件發生時,情緒就會被觸發...
Thumbnail
憤怒、敵意與暴力從何而來?怎麼解讀親密的人的負面情緒和易怒?怎麼不被情緒束縛?憤怒是閃電,來得快又急,卻足以過度放大事件的重要性和頻率,但憤怒竟然是生存的保護機制?
Thumbnail
憤怒、敵意與暴力從何而來?怎麼解讀親密的人的負面情緒和易怒?怎麼不被情緒束縛?憤怒是閃電,來得快又急,卻足以過度放大事件的重要性和頻率,但憤怒竟然是生存的保護機制?
Thumbnail
薩提爾的對話與練習來到應對姿態以及姿態底下的情緒。 上一篇有提到應對姿態,包含: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以及一致型,而每一種應對姿態底下其實有很多不同的情緒,可能是:生氣、難過、害怕、不安、自責、委屈、焦慮、煩躁⋯⋯等,如果留意一下,會發現多是負向情緒,那是因為⋯⋯
Thumbnail
薩提爾的對話與練習來到應對姿態以及姿態底下的情緒。 上一篇有提到應對姿態,包含: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以及一致型,而每一種應對姿態底下其實有很多不同的情緒,可能是:生氣、難過、害怕、不安、自責、委屈、焦慮、煩躁⋯⋯等,如果留意一下,會發現多是負向情緒,那是因為⋯⋯
Thumbnail
流行用字emo!經常看到網路上使用「我emo了」來表達自己走心、不開心、低落等負面感受,總之用以表達深陷「情緒」。那情緒和情感在心理學上有何不同?
Thumbnail
流行用字emo!經常看到網路上使用「我emo了」來表達自己走心、不開心、低落等負面感受,總之用以表達深陷「情緒」。那情緒和情感在心理學上有何不同?
Thumbnail
在前幾週〈懂得「示弱」能讓你更受歡迎〉一文中,我曾提到近年來心理學界關注與強調的「情緒表達」(emotionally expression)概念: 然而,「情緒表達」說來簡單,真要實行卻不是那麼容易。究竟該如何學會恰當的「情緒表達」?今天就為大家細說分明。
Thumbnail
在前幾週〈懂得「示弱」能讓你更受歡迎〉一文中,我曾提到近年來心理學界關注與強調的「情緒表達」(emotionally expression)概念: 然而,「情緒表達」說來簡單,真要實行卻不是那麼容易。究竟該如何學會恰當的「情緒表達」?今天就為大家細說分明。
Thumbnail
在處於壓力狀態時,人們(與其他靈長類動物)常會出現咬指甲、抓臉搔頭、坐立不安等動作,而這些行為模式都會對外傳達出個人的「脆弱」(weakened state)。為何經過數萬十年演化後,類似的「示弱」行為仍然存在?這又代表了什麼意義? 研究結果如下:
Thumbnail
在處於壓力狀態時,人們(與其他靈長類動物)常會出現咬指甲、抓臉搔頭、坐立不安等動作,而這些行為模式都會對外傳達出個人的「脆弱」(weakened state)。為何經過數萬十年演化後,類似的「示弱」行為仍然存在?這又代表了什麼意義? 研究結果如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