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心理師是很多心理師的生涯選項之一,有一年我認真的想過這回事,想完之後就放棄了(倒地)。相反的,我卻一直從事不為碩班老師視為正務的個管職務。關於行動心理師的生活甘苦,網路上的分享很多,隨便搜尋一下都找得到。但我想談的是關於機會成本這件事情。
心理師在就業市場上其實是一個很弱勢的族群。原因是他並非一個穩定的職業,除了擔任高中國中國小的正式輔導教師的心理師們。大多數的心理師在生涯上都相當的飄盪,我剛拿到照的時候。還會羨慕那些履歷表上可以把學經歷寫得滿滿的心理師,覺得這樣很強大,但仔細想想,這不太對,他們把所有演講工作坊的經驗都寫進去,滿滿的工作經驗,才能持續性地填滿一份可以餬口的薪水。
日前看到有心理師網友分享,某間大專院校,用時薪七百招了幾位心理師,之後等到心理師都接聘開始工作了,在砍價到五百多。很多心理師已經為了這七百時薪的工作放棄了其他工作的機會,所以即便被砍到五百多,也不得不勉強自己接受。這一來一往之間,可以看出心理師在就業市場非但毫無保障,更可以說是任人宰割。
所謂的「機會成本」,指的是我為了獲取這份工作與所得,放棄了其他可能的機會。行動心理師看似自由的背後,很多都是機會成本的比較,要到某校某地接案,那交通食宿算不算成本?為了到a縣市接案,放棄了b縣市的演講,這算不算成本?心理師的個別諮商是醫療行為喔,醫療行為是不能預收款項的,個案沒來就沒收入了,也就是心理師不但沒賺,而且還到虧他原本同一時間空間可以接其他個案,或做其他工作、獲取其他收入的機會。
而像2021年五月中到現在,因疫情所取消的活動、演講、團體、工作坊不計其數,許多行動心理師基本上是在吃土的狀態。可以見得他們所承擔的外在風險,真的比想像中高很多。
我寫到現在都是在講個人層面的機會成本,但其實從這樣多年下來的觀察,可以發現心理師的工作大量的被化約與裁減,非典型的工作型態,讓雇主可以去壓低聘僱成本,把一份工作切割為好幾個人的時薪工作,把行政工作讓沒有給職的實習心理師來擔當。將風險與不穩定外化給受雇的心理師。
為了降低風險與拓展財源,講好聽一點是多元發展,心理師們斜槓各式工作,經營自媒體、出版書籍等等。讓自己有名。但我說過並不是所有心理師都喜歡或適合站在螢光幕前。而家境優渥的心理師,也較能承擔這些就業風險。就算幾個月沒收入,也不擔心餓肚子或繳不出房租。甚至還可以每週花兩三千元督導。這些事情幾乎沒有心理師敢公開說或公開討論,幾年前一位心理師在匿名平台上討論,沒多久就被其他匿名的心理師攻擊是在仇富,又有誰能否認,家庭的經濟資本對於新手剛入行的心理師來說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