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心向群山》:登山記遊的經典之作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今天要講的這本《心向群山》2019 年才出版,說起來也算新作品,不少跟登山有關的講座也推薦過這本書。剛巧我家附近圖書館有,於是就借來看看。不過呢...看這本書真的很像在爬山,我一直看到睡著、好幾次想直接放棄這本書,不過最後總算嗑完了,我真棒!(( 有什麼毛病
本書有精采生動的章節,但也不免有會讓人夢周公的堅實科普,尤其面對不熟悉的人名、地名、地景、時間,睡意的出現也是莫可奈何!另外這本書有得到一些文學獎,但我必須說文學獎的作品我大概只讀得下中文,畢竟是母語,其他語言甚或是翻譯...我可能不太行。不僅如此,很大的原因也是下意識我覺得它所描述的世界離我好遠好遠,我不是登山中人,會感到無聊實屬正常。
別聊聊自己了,來聊聊這本書吧!書的內容雖然為微深,但內容面向廣闊,包含地球地質史、西方探險史、探險文學、地圖學以及人類學等等,我唯一沒有睡著的一段就是在描寫馬洛里三度挑戰聖母峰的故事,而你也一定可以找到合你胃口的章節!
全書最精妙的點在於文字描摹之細膩,雜揉了對於山的恐懼、迷戀、不捨、依賴、希望、高尚...各種複雜的情緒,有的時候讀起來也會讓我起寒顫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讀這本 ─ 心之所向群山之巔吧!

登山的感受

攝影師:Oziel Gómez,連結:Pexels
不只是高山,早期人們對於這個世界的想像是什麼呢?
從人類的視角,未知的面紗彷彿等待我們去探險一樣。人們在安逸的生活裡,基於好奇心,好奇這個世界長什麼樣子、好奇這個世界怎麼運作,於是背起行囊,探索周遭的環境,橫跨國界、走入高山,在造船技術成熟後想要遠渡汪洋到達另一片新樂土。當然這只是一部分生活優渥的人的視角,或許對於更多人而言,遷移是被迫的,不過這些人在書裡不存在就是了。
登上高山的人類感受到了什麼?
對於生活安逸的人們,它們爬上高山,走近懸崖的邊緣,往下一眺,那種危險感湧上心頭,一個踉蹌,不只死去,還會粉身碎骨。對於這種「能夠控制的瀕死」,一名英國人描述為歡暢的恐懼、駭人的愉悅、興奮到了極點讓人為之顫抖。這種看似相反的情緒擺在一起,竟然沒有詞彙可以形容,只能利用矛盾的邏輯來闡述他的心情。
隨著越來越多人寫出類似的文本,登山這種追逐歡暢的恐懼深深影響了十八世紀歐洲人和荒野的關係,而人們後來把這種感受稱為 崇高 Sublime,指在混亂、激烈、巨大災變、宏偉規模和無規律中萌生的愉悅。這種情緒是種激情,為平靜的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興奮。
生成崇高這種情緒的理由很多,書中也寫下了各方論點,裡面我最認同的是「體認自己的渺小」這件事。從我自己來說,也是年紀越長越大,越看清這個世界,才會感受自己是多麼地渺小無力。小時候想要改變的事或許做不到,但至少讓自己成為小時候會喜歡的大人總是行的。這種體悟渺小感的層面很廣,我們來談談其中兩種,一是空間上的,一是時間上的。
攝影師:Ashok Sharma,連結:Pexels
空間上的渺小在於當我們登上峰頂,我們所感受到的種種。在高海拔地區,視力幾乎是人類唯一的依靠,因為空氣稀薄,在沒有介質的情況幾乎只能聽到自己的呼吸聲;因為氣候寒冷,味覺、嗅覺等等需要水分滋潤的器官也幾乎全都失靈了。我們只能用看的去理解眼前的世界,而這種專注地看,更會讓人真切感受到環境的遼闊。
時間上的渺小在於我們觀察山川、冰河的變化。從冰河切割過的地形,人們會想像,有股力量拉著冰河往前進,拖過谷間的岩床,揭示移動過的軌跡。可是如此龐然大物看似紋風不動,甚至我們還能在上頭走跳,但實際上它卻背地裡碾碎了植物與岩床。這麼想來有點兒可怕,而且這種行為已經持續了好幾千年的歲月才能有這樣的地貌。相對於人類生命的短暫,即便我們覺得自己長大了,但對於冰河卻只是多走了幾步。
這種害怕循著人們對於高山上冰河的想像以及地球科學的研究發現,盤繞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的人們的腦海中:人類所生存的年代,前後都有冰河期包夾,而在將來的某一天,氣候又會發生異常,全球溫度驟降,世界被冰封起來。......忽然間寫寫,想到這好像《FrostPunk》的遊戲背景,可見這樣的想法在西方是真的曾經盛行過的。

對環境的理解與想像

攝影師:jimmy teoh,連結:Pexels
人們對於這些自然環境的變化,往往都想提個「為什麼」,但是早期人類對於世界的理解不足,即便觀察到某些性質或變化卻也多半只能推給神靈,像那些古希臘神話,但這些神話卻也給人類帶來更多的想像空間。或許事實是怎樣很重要,但對於事實的想像又何嘗不是饒富趣味
對於世界的過去的想像也是如此。有人相信聖經所寫的創世紀年表,並以此推斷地球誕生於西元前 4000 年,而世界上的山岳隆起、兩極凍結、熱帶地區變暖等過程則是在幾天之內結束。想當然爾學過現代科學、讀過現代地質證據的我們都知道聖經一堆唬爛,有關地球的誕生這件事,在歷史上所載明的時間點也是一改再改。
而地質學的證據真正影響當代歐洲人最深的是 — 原本亙古不變的山脈,竟然有可能是會改變的,只是以慢到我們無法發現的形式,經各種營力所影響才有了我們眼前的樣貌。一切並非如聖經所說世界一開始就是長那樣,這個世界其實是會變化的!
地質學的發現間接引起了民眾們的登山熱,讓人們覺得自己能做科學研究,透過觀察地貌或許就能夠發掘出新知識!這種對於未知的探索影響了帝國主義,歐洲人大肆探索世界,卻也將外部世界視為一種資源,無盡地掠奪。

雪中野兔

攝影師:Dávid Bencz,連結:Pexels
書中最後一章講到作者自己在爬花楸樹山的時候,爬到山頂附近,離開吃飯中的朋友去附近晃晃,享受那股與世隔絕。忽然間,發現幾步之遙有隻雪兔,往後蹲坐在壯碩的大腿上,盯著自己打量。
野生動物跟人的不期而遇是如何提醒我們動物也自有其路徑 ─ 我闖入野兔的路徑,正如野兔也闖入了我的路徑。
人們跟大自然的相遇,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可以是敬畏、可以是扶持、也可以是掠奪。人類為了攻克大自然的威脅,試圖以各種方式侵略大自然,但在過程中,或許也失去了某種合作的機會。面對大自然的咆嘯,人類選擇侵略回去,這樣真的是好的嗎?還是只是冤冤相報何時了?
從帝國主義的版圖擴張到後來美國的獨立運動,我們可以想像那是原生者對於侵略者的反撲。可是人們可以發聲,那大自然呢?直到最後,雖然這本書講了很多人類觀點及對於山的種種情緒,但在最後也反思,人們在登山狂熱之下,對於大自然應該要採用什麼樣的態度才是要思考的課題。

結論

個人覺得探索這個世界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就像許多人聽到環遊世界眼睛便亮了起來一樣。以前念大學的時候,我花了近一個月徒步環島,那時每到一個新的鄉鎮都像是一種新發現、踏上未知旅圖,那種期待感令我久久難忘。
然而旅途結束後,一切好像又回歸日常,心裡對於那些日子的冒險所感受到的悸動,了然於胸卻無處訴說。探險也是這麼一回事吧!對於那些登高的歐洲人而言,它們只是想要望那些至今都還沒有人看過的風景,讓自己能夠激動一番。這種激動就像毒癮一樣,回到了日常又會發作,給自己來趟冒險。
對於地圖還沒完整的年代,世界上還有無窮的地方可供探索。到了二十世紀初世界上只剩聖母峰還沒有被人走過,對於攻克聖母峰分成了兩派說法:一派說不應該有人登上聖母峰,這樣人們對於世界才有想像空間;另一派則試圖攻克聖母峰,成為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第一人,並以此名留青史。
書中介紹馬洛里的故事,他也想成為登上聖母峰的第一人,嘗試三次,可是在第三次的徒中葬送了性命。我可以理解他對於登上聖母峰的熱情,是多麼地不想放棄,但書中作者也挑明,為了追求登高斷送性命對於妻子、孩子是種殘害 ─ 妻子沒有經濟來源、小孩子沒有父親倚靠,整個歐洲為他的事蹟歌功頌德,徒留餘下的人承擔磨難。
觀點的碰撞沒有給出結論,但我覺得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把尺,對於自己想追求的東西,有多麼的想追求、又願意犧牲什麼,只有當事人會有解答吧!
難易度:★★★☆☆
可讀價值:★★★☆☆
保存價值:★★☆☆☆
書名:《心向群山》《Mountains of the Mind: a History of a Fascination》
作者:羅伯特.麥克法倫 Robert Macfaranel
出版社:大家出版
歡迎大家按個喜歡或收藏,或者在下面留言與我交流分享你的看法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3會員
168內容數
閱讀能夠充實我們自己的腦袋,筆記是能夠讓自己將讀過的東西融會貫通。在閱讀筆記裡,我希望與你分享我從書中看到的知識,再點綴上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我都能夠從書中學習更多。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喝吧! 的其他內容
# 63《唱出好聲音》+《我想把歌唱好》(上):如何把一首歌唱好?這是很多想學唱歌的人一定想問的問題,今天就讓我們來讀這兩本書,順便跟你分享我的唱歌方法!
# 61《小大人的公衛素養課》:談談公衛的最強繪本!為了因應疫情順便普及有關於傳染病的知識,親子天下出版了這本繪本,但可別因為這本書是本繪本就小看了它!內容思路清晰、插畫生動有趣、知識含金量滿滿,這麼好的一本書怎麼可以錯過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拜讀這本書吧!
# 60《在不完美的生活裡,找到完整的自己》:陪你度過人生低潮的一本書。希望大家失意的時候,也能夠看看這篇閱讀筆記,找回那個丟失的自己。
# 58《第九味》:人生的箇中滋味...之出社會有感發言。整本散文集雖然名為《第九味》,但內容談到飲食的內容只有落在本書四輯中的第二輯裡,其他多是回憶往事或人生所感。今天將讓我們一起來聊聊這些人生所感吧!
# 58《公民可以很有事》:如何提出深度見解?如何看見多元觀點?怎麼一起來討論!今天我們將跟隨書中的腳步,從探索發現、觀察發問、蒐集資訊、做出判斷到引起共鳴,來聊聊每一階段在研究議題時會需要的各種心法!
# 57《全身激痛點地圖》(下):治療疼痛,重回自由之身!我們的身體如果處在「健康狀態」下,身體幾乎不會有疼痛。或許是因為年齡漸長、要配合某些外在環境、某些不良的個人習慣,身體不得不透過代償作用來應付外在危機。結果乳酸堆積,形成了激痛點。今天就讓我們就來聊聊健康狀態與治療方式吧!
# 63《唱出好聲音》+《我想把歌唱好》(上):如何把一首歌唱好?這是很多想學唱歌的人一定想問的問題,今天就讓我們來讀這兩本書,順便跟你分享我的唱歌方法!
# 61《小大人的公衛素養課》:談談公衛的最強繪本!為了因應疫情順便普及有關於傳染病的知識,親子天下出版了這本繪本,但可別因為這本書是本繪本就小看了它!內容思路清晰、插畫生動有趣、知識含金量滿滿,這麼好的一本書怎麼可以錯過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拜讀這本書吧!
# 60《在不完美的生活裡,找到完整的自己》:陪你度過人生低潮的一本書。希望大家失意的時候,也能夠看看這篇閱讀筆記,找回那個丟失的自己。
# 58《第九味》:人生的箇中滋味...之出社會有感發言。整本散文集雖然名為《第九味》,但內容談到飲食的內容只有落在本書四輯中的第二輯裡,其他多是回憶往事或人生所感。今天將讓我們一起來聊聊這些人生所感吧!
# 58《公民可以很有事》:如何提出深度見解?如何看見多元觀點?怎麼一起來討論!今天我們將跟隨書中的腳步,從探索發現、觀察發問、蒐集資訊、做出判斷到引起共鳴,來聊聊每一階段在研究議題時會需要的各種心法!
# 57《全身激痛點地圖》(下):治療疼痛,重回自由之身!我們的身體如果處在「健康狀態」下,身體幾乎不會有疼痛。或許是因為年齡漸長、要配合某些外在環境、某些不良的個人習慣,身體不得不透過代償作用來應付外在危機。結果乳酸堆積,形成了激痛點。今天就讓我們就來聊聊健康狀態與治療方式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適合:喜歡登山或戶外活動的人、對歷史感興趣的人、喜歡冒險故事的人 推薦:🏔🏔🏔 雖是歷史書,但不枯燥也不艱澀,同時有冒險故事的感覺,吸引人接著讀下去。書中也收錄了當時留下的文字,包括親眼看見珠穆朗瑪峰時的震撼。喜歡登山的人,讀完應該會有很強烈想上山的慾望吧!
Thumbnail
見山是山,你在山外面; 見河是河,你在河流外面; 看見情緒,你就在情緒外面。 這是不簡單的事,我花了三十好幾年, 甚至在這一年才真正意識與了解到,開始進步了, 且進步到可以真正隔著稍高的距離! 看見自己,聞到自己,與聽見自己。 有恐懼、有焦慮、有害怕、有擔憂 是正常人在生活中會有的常
Thumbnail
  人文的山,意指登山背後的文化。本書從西方的登山史及美國形成一套面對自然的荒野哲學談起,接著轉向東方,談論漢文化下人與自然的關係,最後回到台灣的登山發展史,及當前迫切的問題與原因,並嘗試建構一個台灣新戶外文化的方法。山,不只是山,是人賦予了山價值與意義。筆者將試論登山及文化資產之「自然地景
Thumbnail
我想這是無數次爬山帶給我的禮物,所謂的「到達」是在心裡畫一個圓,從天真的勇敢裡出發,在所有複雜裡走了一圈,回到最初的地方,帶著圓滿的單純,繼續下一段旅程。
Thumbnail
  當我們問他人為何登山時?得到的回答常常是:「因為山就在那裡。」那麼,海同樣在那為什麼不是去航海、球在那為什麼不是去打球、樹在那為什麼不是去爬樹?這看似沒回答的回答,背後是什麼樣的邏輯?《心向群山》作者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 1976-)是位英國的自然(旅遊
09/25/2016 山上的忘了   這幾年,登山的人常上新聞。 原本己經夠多的負面山難新聞外,還衍生出數起匪夷所思的桃色新聞。   這點真讓我難以接受,尤其是在如此單純的山上。 我一直認為,登山真是一件神聖的事,過程中是可以讓自己最接近虛空的時刻。 而登山需要的知識及技術,也非其他
Thumbnail
  是否有哪座山,是我們的一部分、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如同拜訪一位老朋友般,除了與他作伴,再無其他意圖?一般談論登山,是有目的的,從哪裡走到哪、遇到哪個岔路往哪走、最後記算如何在時間內登頂。這樣的登山如同念書是為了考試、考上好學校,登山的樂趣便大大減少,且人與山的關係被狹隘為一種僅尋求刺激的
Thumbnail
《別跟山過不去》其實說的是別跟「自己」過不去。山,一直都在,從幾百萬年前持續到現在,而我們,只是過客;人生的過客,把自己放到大尺度、大歷史的脈絡裡頭,便會覺得正在困擾者我們的煩惱;年齡上、體能上、時間上的限制,似乎都沒那麼「急迫」與「必要」。 由勞勃瑞福(Charles Robert Re
Thumbnail
我像是走了很久很久的路 從山下要走到山頭 獨自一人走 我在山下看著山 一個嶄新而未知的山 在黑夜之下 每棵樹木都長滿未知與恐懼的樹葉 遍布整個山林 我從沒走過這個山 只知道有個山頂 只知道要往那裡走 即便前面沒有路.....
Thumbnail
全文刊載在印刻文學生活誌 12月號/2023 第244期 某次跟家人去阿里山,我提議爬有鄒族聖山的塔山步道,但他們聽了直搖頭說:原住民的聖山,不可以隨便進入。 那是我第一次感覺到,進入高山,得想到亡靈。 高山與亡靈 後來我還是獨自爬了塔山步道,無奈時間不足,沒能成功登頂。下山後覺得空虛,轉而
Thumbnail
適合:喜歡登山或戶外活動的人、對歷史感興趣的人、喜歡冒險故事的人 推薦:🏔🏔🏔 雖是歷史書,但不枯燥也不艱澀,同時有冒險故事的感覺,吸引人接著讀下去。書中也收錄了當時留下的文字,包括親眼看見珠穆朗瑪峰時的震撼。喜歡登山的人,讀完應該會有很強烈想上山的慾望吧!
Thumbnail
見山是山,你在山外面; 見河是河,你在河流外面; 看見情緒,你就在情緒外面。 這是不簡單的事,我花了三十好幾年, 甚至在這一年才真正意識與了解到,開始進步了, 且進步到可以真正隔著稍高的距離! 看見自己,聞到自己,與聽見自己。 有恐懼、有焦慮、有害怕、有擔憂 是正常人在生活中會有的常
Thumbnail
  人文的山,意指登山背後的文化。本書從西方的登山史及美國形成一套面對自然的荒野哲學談起,接著轉向東方,談論漢文化下人與自然的關係,最後回到台灣的登山發展史,及當前迫切的問題與原因,並嘗試建構一個台灣新戶外文化的方法。山,不只是山,是人賦予了山價值與意義。筆者將試論登山及文化資產之「自然地景
Thumbnail
我想這是無數次爬山帶給我的禮物,所謂的「到達」是在心裡畫一個圓,從天真的勇敢裡出發,在所有複雜裡走了一圈,回到最初的地方,帶著圓滿的單純,繼續下一段旅程。
Thumbnail
  當我們問他人為何登山時?得到的回答常常是:「因為山就在那裡。」那麼,海同樣在那為什麼不是去航海、球在那為什麼不是去打球、樹在那為什麼不是去爬樹?這看似沒回答的回答,背後是什麼樣的邏輯?《心向群山》作者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 1976-)是位英國的自然(旅遊
09/25/2016 山上的忘了   這幾年,登山的人常上新聞。 原本己經夠多的負面山難新聞外,還衍生出數起匪夷所思的桃色新聞。   這點真讓我難以接受,尤其是在如此單純的山上。 我一直認為,登山真是一件神聖的事,過程中是可以讓自己最接近虛空的時刻。 而登山需要的知識及技術,也非其他
Thumbnail
  是否有哪座山,是我們的一部分、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如同拜訪一位老朋友般,除了與他作伴,再無其他意圖?一般談論登山,是有目的的,從哪裡走到哪、遇到哪個岔路往哪走、最後記算如何在時間內登頂。這樣的登山如同念書是為了考試、考上好學校,登山的樂趣便大大減少,且人與山的關係被狹隘為一種僅尋求刺激的
Thumbnail
《別跟山過不去》其實說的是別跟「自己」過不去。山,一直都在,從幾百萬年前持續到現在,而我們,只是過客;人生的過客,把自己放到大尺度、大歷史的脈絡裡頭,便會覺得正在困擾者我們的煩惱;年齡上、體能上、時間上的限制,似乎都沒那麼「急迫」與「必要」。 由勞勃瑞福(Charles Robert Re
Thumbnail
我像是走了很久很久的路 從山下要走到山頭 獨自一人走 我在山下看著山 一個嶄新而未知的山 在黑夜之下 每棵樹木都長滿未知與恐懼的樹葉 遍布整個山林 我從沒走過這個山 只知道有個山頂 只知道要往那裡走 即便前面沒有路.....
Thumbnail
全文刊載在印刻文學生活誌 12月號/2023 第244期 某次跟家人去阿里山,我提議爬有鄒族聖山的塔山步道,但他們聽了直搖頭說:原住民的聖山,不可以隨便進入。 那是我第一次感覺到,進入高山,得想到亡靈。 高山與亡靈 後來我還是獨自爬了塔山步道,無奈時間不足,沒能成功登頂。下山後覺得空虛,轉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