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你能擺脫它的糾纏。你穿梭於社交活動與社群軟體,並伸腳探入一圈又一圈的群體,你試圖被劃分入內,找尋共鳴或存在感;感覺棲身於群體中,就能躲避掉某些東西。但每當寂靜的深夜降臨、手機無新訊息提示,甚至即便你身處喧鬧的聚會中,它仍如影隨形的閃現,也許你不曾擺脫掉它。
寂寞的情緒或許是種提醒,要你適時審視當前的生活狀態。它可以是難以面對的陰影、欲求不滿的渴望、溝通有障礙的交流,這些難以釋懷的感受化作孤寂感,以各種身心靈的不適症狀展現;而選擇如何面對,是每個人的人生課題。
同溫層,你找到了嗎?
你身邊可能聚集著一群人,他們是此時此地的情境中,屬於你的小圈圈。教室內固定座位的同學,鄰近居所的住戶,甚至是同住一屋簷的室友,這些時間、空間、命運牽絆下的產物,它指揮著你們必須做出社交嘗試。開始是簡短的問候,無心的閒聊,你們展開交流。在時空背景制約下,頻繁的見面與大量的接觸,你慢慢相信這裡可以是你的歸屬。
最初的交匯點是「學校餐廳難吃極了」、「那個誰誰誰的八卦」「哪部作品最近正夯」,你們總有聊不完的話題、樂於參與共同團體內的活動。互動像是一種傳染的途徑,若散播順利,你們便能發展更多相似的愛好與見解,這些共鳴讓你更堅定的守在界線之內,同時抵禦有違群體共識的外部意見。
這群人的觀點與想法漸趨於一致,他們自覺的個性逐漸消失,形成群體心理。毫無疑問,這種群體心理是暫時的,但呈現出的特點是清晰、明確的。
群體心理學家 古斯塔夫·勒龐 《烏合之眾》
你喜歡群體裡和睦的氛圍,他們總能說出你心中的看法,這讓你感覺被認可、被同理,你將自己緊密的塞入團體之中,以致後來你分不清這些說法是你的意見,還是別人的。那也沒關係,你享受融入群體的此刻,讓你有安全感,沒有一絲寂寞。
訊號不良的人
在家人、朋友、伴侶的陪伴下,多數時候,你知足的相信自己有棲身的歸屬。可是,也有這麼一個瞬間,哪怕只是時段、地域、看法上的微小分歧,你忽然感覺被推出了圈外。
原先團體中屬於你的隙縫,此刻無論什麼姿勢入座都覺得尺寸不合,一切彷彿都在遠離你。所有試圖對外發送的求救訊號,都像徒勞的掙扎。這種隔離並非蓄意排擠,更像是一種莫可奈何的「斷線」。你收不到他那邊傳達的激昂訊息,而他送不出此刻心中滿溢的感受,無法共感的疏離,讓你們都感到寂寞。
甚至對於某些人而言,這種訊號不良,並非一時之感,而是恆常的狀態。這些受拒斥的「異見者」,被貼上「異類、不合群」的標籤;為了堅守內在的原則或不受待見的特質,選擇避開所有親密的接觸與深入的交流,將自己放逐於最荒涼的孤島。
棲身群體中的面具者
一種感到與眾不同、格格不入、無法坦言真實感受的體會:面具帶來禁錮,同時也是解放。……作品表達出一種孤寂感,既想與人接觸和跨越自我牢籠,又想隱藏、走遠或消失。
藝術家 David Wojnarowicz《藍波面具》
藝術創作《藍波面具》展現出人與人之間既親密又疏離的氛圍,作品中寄居人群的面具男,渴望潛隱入社群間,又苦於害怕揭露真實自我;面具是讓他融入群體的偽裝,亦是保護自己、隔離他人的防護層。
「面具」已化身為現代人的標準配備。它讓人迅速切換於不同的身分型態,做出最符合當下社交情境的應對,使配戴者能悠遊於各個群體。甚至,拜科技的便利所賜,只要點擊著螢幕,便能輕易接觸外界的資訊,同時營造出親暱的「假象」。
面具的另一層象徵則是「逃避」。逃避展開深入的交流,逃避面對真實的面目,這麼做的目的無非是想閃躲某些傷害,比如溝通失敗、被視作異己的創痛;層層偽裝保衛下的往往是心中最脆弱的一塊,只要不卸除面具,這些深埋內心的傷口,便不會受到來自外界的審判。
每顆星球都有自己的軌道步調。把你身旁的人想成一顆顆星球。 有的時候,在旁邊看他們運行發光就好了。
小野洋子《小野洋子的生命種子之歌》
無論你是戴著面具、渴望成為異見者、想當隻隨波逐流的小魚,終究難以擺脫寂寞的糾纏。寂寞的存在,提醒你省思每段關係的細節,使你更仔細琢磨生活的片段,在它軟硬兼施的陪同下,你能更理解自己真實的想法,清楚自己舒適的範圍,甚至試著與那些羞於見人的疤痕和解。
希望這些訊息能順利抵達你的所在。願你能不畏懼漆黑的陰影,也不被沿途的光芒給蒙蔽,只遵循自己的軌道筆直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