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大略:
離家出走來到東京的女高中生沙優(17歲),未成年又無處可去,她提供做愛與男人交換住宿,直到他人覺得風險大於利益時,沙優就必須再流浪尋找下家。
被稱為大叔的吉田(實際上26歲),在告白失敗後那晚撿到她,帶回家住,展開一連串的普通生活。原以為是搞男女曖昧的故事,結果是勵志成長類,逼近(心靈上的)寫實。
沙優為什麼走向流浪?故事還沒講。不過她選擇逃避過去創傷,然未成年無法謀生,為了生存,養成了利益交換原則。這是身心分離的,她不只要假裝享受性愛,還要察言觀色房屋主人的喜好(一種人格面具),以免自己太快被拋棄。
但演得再好,也只是慢一點被拋棄。
所以當沙優發現吉田什麼都不要,只讓她留下來住,以類似監護人身份企望她恢復普通高中生的笑容時,沙優就傻了(沒想到原則被破壞),不敢相信,不斷試探:「你真的不要我的身體嗎?那到底為什麼會留下一個素昧平生的人呢?」
這是漫畫的第一個議題:『無條件的溫柔以待,真的有嗎?』
故事沒有停在此過於浪漫的設定。
吉田雖然是堅守信念的好人,但是他也得問自己,孤男寡女同處一室,難道都不會衍生感情嗎?到底是誰利用誰?連他自己也不知道,不是感情那還會有什麼?人的關係是牽絆的,逐漸會變成「你需要我,而我也需要你」。不是純粹地誰照顧誰,而是互相地,變成「類家人」的關係。
這是第二個議題:『類家人是什麼意思?』
後來喜歡男主角的女生太多了,且每個女生都很睿智、聰明,都反過來教男主角「何謂女生間的察言觀色、表面演出」,也幫忙提點沙優的內在狀態使其成長,每個人都很坦率溝通內心想法,很好看,只是很神奇,這種發展有點脫離現實。
第三個議題:『高中生如果沒有成熟大人的協助,在生理及心理都很難成長』
每個角色都渴望親密,但有的用奇怪的信念達成目的,在本故事裡沒有絕對的壞人,而這些人幾乎(因為都比沙優年紀大)又能接納、提問與回饋沙優這個孩子,讓她逐步獲取支持的力量,準備面對未來。
人們,尤其女生,特別敏感「被需要」(很多愛的意思),被他人肯定才能做自己。在現實裡,好像也是這樣。
離家出走的少女加上青春期,「性的感覺」又與「被需要」類似,再跟情慾相混,常令人搞不清楚,而容易走向「我好想你需要我(的身體)」。
成長中有太多需要釐清的情緒、價值觀,青少年才能確認「我是誰」、「怎麼了」,此時就需要成熟大人從旁協助,讓她把生理感受及心理認知歸建進來,變成自己的東西。經歷許多後,沙優在23話已經可以接納自己「不想要又難以拒絕的恐懼」,隔天能對他亂來的前輩警告「再有下次,我會發火」。
故事裡最常見沙優自問:「我是可以被需要的嗎?」
被需要是一種無條件的關懷,那不是身體被需要、不是功能被需要(這都是工具人而已)。「被需要」與「需要」,或者「愛」與「被愛」是一體兩面,青少年學習進入社會的階段,外表看似自主,其實她仍然要有「被需要」及「被愛」作為後盾,支援她無論成就如何、衝突多少,她可以永遠是那個她,不用人格面具。
「被需要」與「需要」,或者「愛」與「被愛」既是一體兩面,最後兩人會變成彼此需要也就是牽絆。在此前提下,青少年才能啟動自我改造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