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金馬 58|美國女孩,妳們好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要談《美國女孩》,我得從那場媽媽帶著小女兒燒金紙的戲談起。許多人看《美國女孩》電影,會被勾回青春那一場又一場無疾而終尋求認同的戲碼。有些人是被無以名狀的母女情結擊中,那裡的愛總因伴隨著悔恨的有機體而折射出光。我則是從基督徒的王莉莉在頂樓丟起金紙時,才終於進入這個故事。
每年除夕下午,我會和爸媽到大直的墓園給外婆上香。那個墓園是天主教徒才能入葬的。外婆與我媽都受洗過,因為據說小時候我媽是靠著修女送來的奶粉長大。在外公過世後,外婆一人獨守在莒光路巷弄的老屋裡,聽說修女會在平日去探望外婆,陪她說說話。外婆過世後,骨灰被放進天主教的墓園裡,那個位置可以鳥瞰台北市夜景,甚至比許多人家的客廳視野都好。
這幾年,每次去墓園都鬧得非常不開心。問題就出在燒金紙。我媽堅持一定要買金紙,而且每次都為了「貨幣」問題跟老闆在店裡耗很久。美金太少了,而且還忘了給我人民幣──我爸還隨口問一句,黃金呢?我在後座大聲抱怨,政府不是說不能燒嗎?
去年,我就盯著那包從火堆中滾出來的美金、人民幣、金條冷笑著,燒這些不過是為空氣污染多盡一份心力罷了。爸爸拿著樹枝平均火勢不吭氣。灰燼在空中跳舞。我臭著臉牽著狗躲到逆風處,只聽見媽媽喃喃說了一句:婆婆喜歡嘛。
《美國女孩》那場戲讓我想起這件事。電影並沒有交代,一個渴望從根本內化為美國人的母親,以為相信耶穌,就真能像飯前禱告時把家人的手圈成一個扎實的圓──她不拿香也不燒紙錢,一回來就移除家裡的佛像,把十字架掛在電視機旁每個人都要看見──究竟是什麼讓她重新拖出金爐,點火,暫時拋下耶穌把紙錢一張張往裡頭丟?這或許暗示著一場始終未能實現的洋化過程,悄悄呼應著兩個女兒也即將面臨的自我認同。王莉莉也許因為自身健康狀態的不安,短暫脫離「母親」角色的政治正確,第一次意識到了自己「自私」的那一面。小女兒一句,不燒紙錢那外公外婆不是會很窮嗎?莉莉被提醒了,喚小女兒到身邊,靜靜地摟住她。
在乎環保的我,是自私的。我媽渴望圓滿自己母親的心情,也是一種自私。撇開自私,燒金紙,不過是一種收淚(斂)的過程。「儀式」的目的是讓我們去經歷「當下」。儘管已快二十年了,每當我們拿香對著外婆的照片,爸爸說:媽,我們來看妳了。我們還是會因思念或愧疚忍不住落淚。唯有那盆熊熊火焰,能蒸散掉悲傷。
《美國女孩》是一篇小品文。無論是讓攝影從頭到尾緊跟著大女兒梁芳儀,或是幾場歸國後不適應台灣教育的橋段,都像是用手肘輕輕推了那些也已心知肚明的觀眾。這很安全,因為不慘淡就不是青春,台灣教育更是從來都沒有成功過,無論是歸國求學還是土生土長的人,回想求學過程都想翻白眼。觀眾的內心本來就是贊同的,於是這敘事很容易成功,對創作者毫無疑問有了保證。可是青春並不安全,青春的核心在於「迷失」。充滿方向感的攝影機,的確強化了角色的有苦不好說,卻不可免地削弱掉那股無所適從的迷失與不安。
各種宣傳都會提到,《美國女孩》是「改編」導演的真實經歷。真實成為一個賣點,超越經典,踩扁虛構。不清楚改編的程度有多少是為了結構效果取捨,但我一直都相信那些真正塑造出我們的,往往都是刻意被遺漏或掩蓋掉的。創作的真誠注定會折磨人的,因為必須「推翻」與「破除」自我──推翻那些因恐懼、慵懶,而變成討好的敘事;破除那自圓其說與息事寧人的安全感。美國女孩,我的生命中也曾遇見好多美國女孩。有些已經是,有些即將成為。已經是的那些,在英文課時總愛被老師點起來讀課文。她們的聲音聽起來跟平常講話時不太一樣,全班都豎起耳朵聽那個舌頭完美捲出 R 的尾音。如果老師不打斷,她們不會自己停下來。不像我,好不容易念完一個段落時,總是趕緊抬頭看老師。美國女孩們段考可以少讀一科,還是得到滿分,並拉高平均分數。就算其他科目落後,但英文在台灣教育體制是免死金牌,掛在身上,暢行無阻。連不擅長的歷史地理,都被視為是外來的額外資訊,不懂是正常的。
而那些即將成為美國女孩的,很快就要抵達西岸,丟開學生頭挑染金髮,把皮膚曬成小麥色。再過幾年,她們在話語中用英文踢掉中文單字,一副想不起來或是根本沒有要想的樣子。每句話的開頭都是 It’s like…。
我的美國女孩們,妳們好嗎?我曾經多麼羨慕又嫉妒妳們。那時我覺得妳們的未來就像加州的艷陽,而我的就會像時晴多雨的台北。英文為雙母語的台灣人,至少在成績掛帥的求學階段都是人生勝利組。妳們身上那股自信與優越,我只能單純當成一種美國化的產物。那就像一個人的存款裡全是世界最強勢的主流貨幣,很難想像他會怕窮。無論如何,妳們到哪都可以提領換錢,只要開口就有人聽得懂,習得別人的語言從來不是一種必備的生存技能。
我羨慕妳們,妳們是否也曾羨慕過我?說實話,如果有的話我還真難想像。青春就是一連串渴望索取自己沒有的東西。我知道妳想回到能騎馬的廣闊大地,妳能滔滔不絕訴說只有妳去過的那些電影才看得到的場景,耐心地教會我如何把 word 和 world 的發音發清楚,卻回答不了用語感拿到滿分的文法考試。妳說,就是這樣,唸起來比較順。我就回去大聲念,不敢讓妳聽見。就這樣喃喃唸著下去,經過大學考試、英文檢定、托福、GRE 的三十年後,我終於稍微聽得出來哪個比較「順」了。
到現在我才自問起妳那「misfit - 格格不入」的可能性。我一直跟著特寫鏡頭看著妳憂傷自卑的小眼睛,看不見一個白衣藍裙的女孩坐在暗黑哄臭的網咖該會是多麼突兀。所以《美國女孩》另一個重要的切入點,或許該是人所面臨的的無處安放。文化衝擊、環境適應、母女情節追根究底都是源自這種 misfit──不合身,不稱職,不相容。別說從美國回台灣,連美國人自己離家跨洲讀大學都會有適應問題。文化與青春期不過是格格不入最外顯的囊括,細究下去每個人無論到幾歲都在經歷大大小小無止盡的 misfit──職場的,家庭的,宗教的,身份轉換的,還有與主流價值的碰撞與妥協。這次就不是被輕輕推了手肘,是我對妳的理解,就像當年妳理解我的舌頭無法精準發出 word 和 world。
如果《美國女孩》是一篇小說,我或許就會寬容一點。在虛構中,說出自己其實更容易。一個誠實的創作者,在虛構中可以輕易抽取掉更多現實的假裝。Joseph Campbell 說,抬頭看天花板,你可以說「這房間的燈是開的」,也可以說「這房間的燈是亮著的」。它們只是對同一件事情兩種不同的說法。我不再把《美國女孩》當成一個改編真人真事的青春成長故事看待。這就是每一個人都似曾相識的無處安放。
電影的最後一顆鏡頭鐵門一開,梁芳儀迫不及待衝了出去,她不是要回美國,不是要去跟朋友玩,是要接隔離回家的妹妹。她馬上就得回家,鐵門會再次被關上。這故事來不及講到「成」,字幕就得捲上來了。接下來的「成熟」與「成為」才會是美國女孩全新的篇章。畢竟東撞西碰,我們都會長成自己的輪廓,偶爾操著有獨一無二口音的英文,不需驕傲也不需自卑。
全文劇照提供:ifilm 傳影互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偶然與想像》是一部能讓觀者找到不可思議悸動的電影。三個形趣各異的短篇,不只停留在尋常電影對情感經驗的號召,還進一步展開對「可能性」的呈現。如果可以用一個奇怪的方式來形容我對《偶然與想像》的理解:於我而言,這部電影是關於「世界上有一個人存在,然後這個人遇見另一個人,接著就出現了無限。」
《倒數時刻》音樂劇當時演出的影像紀實,長度僅有二十多分鐘,他隻身一人坐在鋼琴前,彈著唏噓,唱出詰問,時而憤怒,時而溫柔,他的眼神卻總是堅定,甚至有些滑稽幽默。這是個用糖都能寫出歌來的男孩,我相信他絕對有許多困惑,對現實有很多不滿,但那些人生的傷疤,他一一包紮好,變成音符,然後回覆給這個社會。
《鳥是海與樹的孩子》沒有完整的故事劇情,也沒有強烈說教性與批判,有的是如同遠古神話的原初精神,一種強烈的「補償精神」,也就是卡西勒《人論》中將生命視為一個「綜合的」「不分解」的觀點。生命被人類感知為一個連結不斷的全體,於是形體的缺席與消亡,都將被補償為另一種存在天地間,流動和波盪不止的精神與綿綿情絲
《青春弒戀》甫上映就面臨口碑兩極化,意欲展現青春的迷茫與困惑,卻將人物的形塑呆板化。男主角被描繪為沈迷電玩、色情影像中的宅男,一遍遍強調電玩與暴力行為間的連結,簡化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反倒更加污名化喜愛電玩的邊緣群體。女性角色如Monica也相當扁平地被想像為愛面子的拜金女,反倒合理化大眾對她的偏見。
時隔多年,角色隨著演員而變,看似問題已有方法解決,答案卻又引發另一層問題,環環相扣。先後觀看兩部電影,總感覺角色是往上疊加,卻又不斷修正發展軌跡。陳湘琪飾演的嚴太建築在玲子的基礎之上,同時拋出反饋,質詢一路上的決定。也因此,《修行》看似是對《迴光》的解套,卻其實是拖著這層關係,走進更幽微封閉的牢籠中
若將《少年》比喻為一名香港抗爭者,任俠和林森便是透過和理非的故事,進行一場「攝影機鋼筆論」的勇武行動,將鏡頭變成時代的見證者,暴裂並溫柔著,並以此電影證明,也向香港人實踐:「即使會徒勞無功,也從不無疾而終。」也許會灰心喪志、身心俱疲,但仍有行動能力時,唯有放手實踐,才有改變的機會。
《偶然與想像》是一部能讓觀者找到不可思議悸動的電影。三個形趣各異的短篇,不只停留在尋常電影對情感經驗的號召,還進一步展開對「可能性」的呈現。如果可以用一個奇怪的方式來形容我對《偶然與想像》的理解:於我而言,這部電影是關於「世界上有一個人存在,然後這個人遇見另一個人,接著就出現了無限。」
《倒數時刻》音樂劇當時演出的影像紀實,長度僅有二十多分鐘,他隻身一人坐在鋼琴前,彈著唏噓,唱出詰問,時而憤怒,時而溫柔,他的眼神卻總是堅定,甚至有些滑稽幽默。這是個用糖都能寫出歌來的男孩,我相信他絕對有許多困惑,對現實有很多不滿,但那些人生的傷疤,他一一包紮好,變成音符,然後回覆給這個社會。
《鳥是海與樹的孩子》沒有完整的故事劇情,也沒有強烈說教性與批判,有的是如同遠古神話的原初精神,一種強烈的「補償精神」,也就是卡西勒《人論》中將生命視為一個「綜合的」「不分解」的觀點。生命被人類感知為一個連結不斷的全體,於是形體的缺席與消亡,都將被補償為另一種存在天地間,流動和波盪不止的精神與綿綿情絲
《青春弒戀》甫上映就面臨口碑兩極化,意欲展現青春的迷茫與困惑,卻將人物的形塑呆板化。男主角被描繪為沈迷電玩、色情影像中的宅男,一遍遍強調電玩與暴力行為間的連結,簡化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反倒更加污名化喜愛電玩的邊緣群體。女性角色如Monica也相當扁平地被想像為愛面子的拜金女,反倒合理化大眾對她的偏見。
時隔多年,角色隨著演員而變,看似問題已有方法解決,答案卻又引發另一層問題,環環相扣。先後觀看兩部電影,總感覺角色是往上疊加,卻又不斷修正發展軌跡。陳湘琪飾演的嚴太建築在玲子的基礎之上,同時拋出反饋,質詢一路上的決定。也因此,《修行》看似是對《迴光》的解套,卻其實是拖著這層關係,走進更幽微封閉的牢籠中
若將《少年》比喻為一名香港抗爭者,任俠和林森便是透過和理非的故事,進行一場「攝影機鋼筆論」的勇武行動,將鏡頭變成時代的見證者,暴裂並溫柔著,並以此電影證明,也向香港人實踐:「即使會徒勞無功,也從不無疾而終。」也許會灰心喪志、身心俱疲,但仍有行動能力時,唯有放手實踐,才有改變的機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剛開始用油漆重新粉刷外牆的老屋,如同斷了腿的母親,正經歷一段「重建/康復」的過程,隨著女兒泰莉莎回到老家照顧母親,也向觀眾展示這對母女的微妙關係。《她們的盛夏微愛》打好了故事的「底漆」,為這對母女往後的人生再度上色,牆面上代表著世代差異的「裂縫」,都被細緻地修補完整,無論用噴槍還是滾筒,都能感受到上
Thumbnail
來分享邂逅她的少女時代原作我的媽媽是校花,小璨因為為了救育幼院的孩子因而吸入過量濃煙去世,這是他媽媽去看他小孩,看到這裡我就好難過啊。 bilibili邂逅她的少女時代好像剩沒幾話了,因為他動漫是縮減版,要把我的媽媽是校花全劇情寫入動漫裡會太多所以動漫是濃縮版一樣結果是小璨一樣會死好難過我內心在哭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臺灣導演阮鳳儀執導的時代成長劇情電影,由方郁婷、林嘉欣、莊凱勛及林品彤共同主演。劇情取自於導演的親身經歷,描述原本已經移民的一家人,因為母親生病的緣故,讓在美國已經擁有自己生活的女孩,必須回台灣重新適應,而水土不服造成家庭衝突及成長的故事。 本片為導演首次執導長片,便入圍7項金馬
Thumbnail
周日,天氣好到有些熱,一上午的家事完工後,帶著書本,到大學校園走走。挑了棵樟樹下入座,女兒準備她的國文課報告,我則看著大陸作家王欣寫的《雖然苦,還是想活成令人羨慕的樣子──那些在都會流淚築夢的女子們》。 這本書說了十個北京女子的故事。所有國家的首都,都承載著人民「成功」的夢想,很喜歡第九篇的故事─
Thumbnail
故事講述已經過世的媽媽鬼魂朴福子意外得到了三天假期,可以到人間看任何想看的人,留下美好回憶。媽媽決定去看在美國擔任教授的女兒房真珠,卻發現女兒在自己生前的小吃店經營著原本的生意。福子以為女兒應該在美國過著美好的人生,不明白真珠為何回到這窮鄉僻壤守著自己生前的小餐廳。
Thumbnail
  本片為導演阮鳳儀的自傳式電影,描述主角芳儀(方郁婷 飾)1997年隨母親(林嘉欣 飾)與妹妹(林品彤 飾)移居美國生活,2003年因母親罹患乳癌而搬回台灣,父親(莊凱勛 飾)則常出差往返大陸與台灣。回到台灣的兩位姊妹須重新習慣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體罰教育、交新朋友等),及只聽得懂中文、忙
Thumbnail
含煙回到台灣養身體,臉色愈來愈紅潤,體重也逐漸增加,但卻發現該來的月事卻沒來,難不成懷孕了?她驚慌地告訴阿成,兩人還沒結婚,含煙沒有工作,一旦回美國,恐怕得自費負擔醫療費用,阿成說:「要不你就留在台灣待產,等孩子出生再回來美國?」 含煙驚慌地找母親商量,家裡還有古板的老奶奶掌家,爸爸是德高望重的文
Thumbnail
每位母親都值得同情、體諒⋯⋯而政治正確的母職,怎樣做都有理,但又怎麼做都太,強詞奪理。 故事從一場火災開始。 理查森家失火了,小女兒小伊不見,藝術家房客蜜雅跟她的女兒也一夜消失。理查森太太不允許沒有「秩序」的事發生,一切規規矩矩,才能有跡可循,他們所處的城鎮鎮「震顫
Thumbnail
車庫娛樂邀約搶先看首映場 #鬼媽媽的假期 劇情:孤獨地離開人世的母親福子(金海淑 飾)獲得3天返回人間的假期,新人導覽員(姜其永 飾)帶著福子見到本應該在美國擔任教授的女兒真珠(申敏兒 飾)獲,但沒想到她卻看到真珠回到老家,原來是內心愧的真珠,決定放逐自我,面對需要失去回憶的選擇,福子該如何讓女兒
Thumbnail
看过电影《熔炉》的都会被里面学生霸凌事件震惊到令人发指,孤苦伶仃的孩子们就只能活在任由人们宰割的地狱世界里。而在世界上无时无刻都有这种悲剧不断上演。《美国田园下的罪恶》就是这样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故事发生在1965年美国印地安那州,十六岁的西尔维娅和妹妹珍妮的父母外出打工,她们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剛開始用油漆重新粉刷外牆的老屋,如同斷了腿的母親,正經歷一段「重建/康復」的過程,隨著女兒泰莉莎回到老家照顧母親,也向觀眾展示這對母女的微妙關係。《她們的盛夏微愛》打好了故事的「底漆」,為這對母女往後的人生再度上色,牆面上代表著世代差異的「裂縫」,都被細緻地修補完整,無論用噴槍還是滾筒,都能感受到上
Thumbnail
來分享邂逅她的少女時代原作我的媽媽是校花,小璨因為為了救育幼院的孩子因而吸入過量濃煙去世,這是他媽媽去看他小孩,看到這裡我就好難過啊。 bilibili邂逅她的少女時代好像剩沒幾話了,因為他動漫是縮減版,要把我的媽媽是校花全劇情寫入動漫裡會太多所以動漫是濃縮版一樣結果是小璨一樣會死好難過我內心在哭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臺灣導演阮鳳儀執導的時代成長劇情電影,由方郁婷、林嘉欣、莊凱勛及林品彤共同主演。劇情取自於導演的親身經歷,描述原本已經移民的一家人,因為母親生病的緣故,讓在美國已經擁有自己生活的女孩,必須回台灣重新適應,而水土不服造成家庭衝突及成長的故事。 本片為導演首次執導長片,便入圍7項金馬
Thumbnail
周日,天氣好到有些熱,一上午的家事完工後,帶著書本,到大學校園走走。挑了棵樟樹下入座,女兒準備她的國文課報告,我則看著大陸作家王欣寫的《雖然苦,還是想活成令人羨慕的樣子──那些在都會流淚築夢的女子們》。 這本書說了十個北京女子的故事。所有國家的首都,都承載著人民「成功」的夢想,很喜歡第九篇的故事─
Thumbnail
故事講述已經過世的媽媽鬼魂朴福子意外得到了三天假期,可以到人間看任何想看的人,留下美好回憶。媽媽決定去看在美國擔任教授的女兒房真珠,卻發現女兒在自己生前的小吃店經營著原本的生意。福子以為女兒應該在美國過著美好的人生,不明白真珠為何回到這窮鄉僻壤守著自己生前的小餐廳。
Thumbnail
  本片為導演阮鳳儀的自傳式電影,描述主角芳儀(方郁婷 飾)1997年隨母親(林嘉欣 飾)與妹妹(林品彤 飾)移居美國生活,2003年因母親罹患乳癌而搬回台灣,父親(莊凱勛 飾)則常出差往返大陸與台灣。回到台灣的兩位姊妹須重新習慣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體罰教育、交新朋友等),及只聽得懂中文、忙
Thumbnail
含煙回到台灣養身體,臉色愈來愈紅潤,體重也逐漸增加,但卻發現該來的月事卻沒來,難不成懷孕了?她驚慌地告訴阿成,兩人還沒結婚,含煙沒有工作,一旦回美國,恐怕得自費負擔醫療費用,阿成說:「要不你就留在台灣待產,等孩子出生再回來美國?」 含煙驚慌地找母親商量,家裡還有古板的老奶奶掌家,爸爸是德高望重的文
Thumbnail
每位母親都值得同情、體諒⋯⋯而政治正確的母職,怎樣做都有理,但又怎麼做都太,強詞奪理。 故事從一場火災開始。 理查森家失火了,小女兒小伊不見,藝術家房客蜜雅跟她的女兒也一夜消失。理查森太太不允許沒有「秩序」的事發生,一切規規矩矩,才能有跡可循,他們所處的城鎮鎮「震顫
Thumbnail
車庫娛樂邀約搶先看首映場 #鬼媽媽的假期 劇情:孤獨地離開人世的母親福子(金海淑 飾)獲得3天返回人間的假期,新人導覽員(姜其永 飾)帶著福子見到本應該在美國擔任教授的女兒真珠(申敏兒 飾)獲,但沒想到她卻看到真珠回到老家,原來是內心愧的真珠,決定放逐自我,面對需要失去回憶的選擇,福子該如何讓女兒
Thumbnail
看过电影《熔炉》的都会被里面学生霸凌事件震惊到令人发指,孤苦伶仃的孩子们就只能活在任由人们宰割的地狱世界里。而在世界上无时无刻都有这种悲剧不断上演。《美国田园下的罪恶》就是这样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故事发生在1965年美国印地安那州,十六岁的西尔维娅和妹妹珍妮的父母外出打工,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