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9|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王陽明龍場悟道的啟示(12.19)

    心即是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龍場悟道經過

    關於王陽明龍場悟道有很多記載,最爲權威、完整的當屬《王陽明年譜》:
    (明正德)三年戊辰,先生三十七歲,在貴陽。春,至龍場。先生始悟格物致知。龍場在貴州西北萬山叢棘中,蛇虺魍魎,蠱毒瘴癘,與居夷人鴃舌難語,可通語者,皆中土亡命。舊無居,始教之范土架木以居。時瑾憾未已,自計得失榮辱皆能超脫,惟生死一念尚覺未化,乃爲石墩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久之,胸中灑灑。而從者皆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飼之;又恐其懷抑鬱,則與歌詩;又不悅,復調越曲,雜以詼笑,始能忘其爲疾病夷狄患難也。因念:「聖人處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語之者,不覺呼躍,從者皆驚。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乃以默記《五經》之言證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經臆說》。——《王陽明全集·卷三十三·年譜一》
    在荒僻深山野人雜居,各種昆蟲野獸,病毒細菌滋長雜生的蠻荒地區,來自文明開化地區的王陽明主僕,躲過一場暗殺風險後,風塵樸樸的來到了。這裡的環境與市區大相勁庭,看來都是還未開鑿過的蠻荒地區,跟土人言語不通,風俗習慣不同,甚至連居住的房子都沒有,他們主樸只能教土人為他們蓋了一棟類似中土的房子。除了生活上的不適應外,心理上也有不知何時會被暗殺,再加上不知何時才能脫離此境,似乎看不到盡期的的壓力,王陽明之前已經修過道,但那時衣食無慮但是為求心之所安而為之;現在則直接面對生死困頓的環境,身心俱乏,而不得不為之。之前是行有餘力而為,現今則是已被逼到牆角。
    主僕剛到之時,困境類似,整天想的是這個蠻荒地區…土人的語言那麼難聽,為什麼不說點人話呢?這裡的環境那麼差,幾乎觸目都是沒見過的蟲草鳥獸,一點文明味都沒有;這裡的飯菜怎麼那麼難吃…這裡怎麼連衣服都沒有…水裡面怎麼有蟲?菜怎麼那麼粗大,那麼難看,這要怎麼吃啊?你看看這四周連條路都沒有…入夜一片漆黑,什麼都幹不了…總之,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陌生,看來如此不文明,總之都是用自以為處於較高的地位,自以為然較高的身份來看待似乎遠遠不如自己的環境和人事,自己是滿滿的委屈,滿滿的不適應,再加上因為剛經過暗殺,心裡一直忐忑不安,疑神疑鬼的;剛剛被貶謫至此,不知重歸何日的無奈感及無希望感,油然而生等等因素交叉在一起。因之有之後從者皆病的狀況。

    痛苦源於思維

    你還記得之前提過的痛苦之源來自思維嗎?以之來說明王陽明及其從者的狀況似乎說得通,而且合乎情理。舉個例子好了,從者從熟悉的環境跟隨著主人來到此人生地不熟,言語不通,生活習慣迥然不同的,在他看來是野蠻莣涼之地,他心裡一定有很多的想法,很多的不滿和不以為然,然後呢?碰到一個狀況,例如和土人溝通,想起以往還沒來到此地前,和別的僕人言語相通,興趣相投的情景,心裡多少有點嘀咕,有點感觸,然後呢?連想翩翩,愈想愈多,感觸也愈多愈大愈深…念念相續,情情相接,日子久了,不病也病了…
    之所以病,乃因不是順應環境,而是抗拒環境,所謂的抗拒環境,就是你對環境有了認同或不滿的想法;你也許會問:不滿的想法你可以理解,為什麼認同也不對呢?認同後,你會想很多的理由來支持,這些理由也都帶有情感在裡面;而一旦你認同的理由稀淡或者消失了,那麼你又會轉為不滿了…所以呢,不管是認同或不滿,都是一種抗拒。
    在抗拒的過程中,你必須尋找抗拒的理由,然後愈想愈多;你也想不抗拒,但又找了很多不應抗拒的理由,然後呢?還是愈想愈多,然後呢?這個想法好像有理,又得找有理的理;此點好像沒理,又得找沒理的理;你認為這樣才對,又得找對的理;你認為那樣是錯的,不管你是覺得不應該這樣想,還是繼續想下去,你是用想法來支持或反對前一個想法。你看到了嗎?所有這一切的一切都來自你的思維你的想法,以及伴隨著這些想法而來的善惡判斷…是非概念…所以才會說:「思維是痛苦之源。」

    為何陽明沒病?

    那王陽明為何沒病呢?兩個理由,其一,他脫離了環境所可能觸發的想法,他冥想去了,把所有的想法都盡力斷絕了;其二,心能靜下來之後,他把精力放在幫助從者活下去的心思上了「思維是痛苦之源」中的思維,其實背後含有一個隱藏的「我」在其中,我想的是我的狀況,然後我自己就直接陷溺在想法中,掙扎不出來,沒了「我」,那些什麼想法情感就都無所依托了,佛家講"我執",指謂的應該就是這個我所觸發的想法中,處處皆有"我"在其中吧?可是"我"本人卻看不到這一點。所以才會陷溺其中,才會脫身不得。王陽明沒病的第二個可能就在他也許有想法,但都放在別人身上,而非自己身上…

    陽明的啟示

    從他身上,我們習得兩點,碰到困扼之境,心神難定時,脫離情境,冥想正念,安詳心靜是一方;把心思放在協助他人,娛樂他人上面又是一方。這也是為什麼有人會鼓勵心情不好或境遇不好(往往源自想法,你注意到了嗎)的人出來做義工的原因。顧了別人易忘了自己,也少了東思西想的煩惱了。

    順應環境是關鍵

    可是這兩點都與抗拒環境有關,透過修行不去想;只為別人想。那又要如何順應環境呢?順其自然,來了就接受就悅納,走了就放下就歡送。心思不隨環境而起伏波動-當然不可能你要心思不隨環境而起伏,它就真的不隨環境而起伏,那是需要一段修練的過程,也許時間相當漫長,且需花費相當的心力,但,值得。做法是:事發了,或者你因環境而起心動念了,你靜下心來,觀察到自己起心動念,然後呢?起心動念後,想法會一個接著一個擴展出去,你把想法再拉回來,看著想法,不隨它起伏,然後放下它,它就破了消了…然後呢?把心神放在想法上,放下它…想法,放下…慢慢的,起心動念少了,擴展的想法少了,心神漸漸安了,住了,定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退休教授:慕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