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龍場悟道的啟示(12.19)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心即是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龍場悟道經過

關於王陽明龍場悟道有很多記載,最爲權威、完整的當屬《王陽明年譜》:
(明正德)三年戊辰,先生三十七歲,在貴陽。春,至龍場。先生始悟格物致知。龍場在貴州西北萬山叢棘中,蛇虺魍魎,蠱毒瘴癘,與居夷人鴃舌難語,可通語者,皆中土亡命。舊無居,始教之范土架木以居。時瑾憾未已,自計得失榮辱皆能超脫,惟生死一念尚覺未化,乃爲石墩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久之,胸中灑灑。而從者皆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飼之;又恐其懷抑鬱,則與歌詩;又不悅,復調越曲,雜以詼笑,始能忘其爲疾病夷狄患難也。因念:「聖人處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語之者,不覺呼躍,從者皆驚。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乃以默記《五經》之言證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經臆說》。——《王陽明全集·卷三十三·年譜一》
在荒僻深山野人雜居,各種昆蟲野獸,病毒細菌滋長雜生的蠻荒地區,來自文明開化地區的王陽明主僕,躲過一場暗殺風險後,風塵樸樸的來到了。這裡的環境與市區大相勁庭,看來都是還未開鑿過的蠻荒地區,跟土人言語不通,風俗習慣不同,甚至連居住的房子都沒有,他們主樸只能教土人為他們蓋了一棟類似中土的房子。除了生活上的不適應外,心理上也有不知何時會被暗殺,再加上不知何時才能脫離此境,似乎看不到盡期的的壓力,王陽明之前已經修過道,但那時衣食無慮但是為求心之所安而為之;現在則直接面對生死困頓的環境,身心俱乏,而不得不為之。之前是行有餘力而為,現今則是已被逼到牆角。
主僕剛到之時,困境類似,整天想的是這個蠻荒地區…土人的語言那麼難聽,為什麼不說點人話呢?這裡的環境那麼差,幾乎觸目都是沒見過的蟲草鳥獸,一點文明味都沒有;這裡的飯菜怎麼那麼難吃…這裡怎麼連衣服都沒有…水裡面怎麼有蟲?菜怎麼那麼粗大,那麼難看,這要怎麼吃啊?你看看這四周連條路都沒有…入夜一片漆黑,什麼都幹不了…總之,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陌生,看來如此不文明,總之都是用自以為處於較高的地位,自以為然較高的身份來看待似乎遠遠不如自己的環境和人事,自己是滿滿的委屈,滿滿的不適應,再加上因為剛經過暗殺,心裡一直忐忑不安,疑神疑鬼的;剛剛被貶謫至此,不知重歸何日的無奈感及無希望感,油然而生等等因素交叉在一起。因之有之後從者皆病的狀況。

痛苦源於思維

你還記得之前提過的痛苦之源來自思維嗎?以之來說明王陽明及其從者的狀況似乎說得通,而且合乎情理。舉個例子好了,從者從熟悉的環境跟隨著主人來到此人生地不熟,言語不通,生活習慣迥然不同的,在他看來是野蠻莣涼之地,他心裡一定有很多的想法,很多的不滿和不以為然,然後呢?碰到一個狀況,例如和土人溝通,想起以往還沒來到此地前,和別的僕人言語相通,興趣相投的情景,心裡多少有點嘀咕,有點感觸,然後呢?連想翩翩,愈想愈多,感觸也愈多愈大愈深…念念相續,情情相接,日子久了,不病也病了…
之所以病,乃因不是順應環境,而是抗拒環境,所謂的抗拒環境,就是你對環境有了認同或不滿的想法;你也許會問:不滿的想法你可以理解,為什麼認同也不對呢?認同後,你會想很多的理由來支持,這些理由也都帶有情感在裡面;而一旦你認同的理由稀淡或者消失了,那麼你又會轉為不滿了…所以呢,不管是認同或不滿,都是一種抗拒。
在抗拒的過程中,你必須尋找抗拒的理由,然後愈想愈多;你也想不抗拒,但又找了很多不應抗拒的理由,然後呢?還是愈想愈多,然後呢?這個想法好像有理,又得找有理的理;此點好像沒理,又得找沒理的理;你認為這樣才對,又得找對的理;你認為那樣是錯的,不管你是覺得不應該這樣想,還是繼續想下去,你是用想法來支持或反對前一個想法。你看到了嗎?所有這一切的一切都來自你的思維你的想法,以及伴隨著這些想法而來的善惡判斷…是非概念…所以才會說:「思維是痛苦之源。」

為何陽明沒病?

那王陽明為何沒病呢?兩個理由,其一,他脫離了環境所可能觸發的想法,他冥想去了,把所有的想法都盡力斷絕了;其二,心能靜下來之後,他把精力放在幫助從者活下去的心思上了「思維是痛苦之源」中的思維,其實背後含有一個隱藏的「我」在其中,我想的是我的狀況,然後我自己就直接陷溺在想法中,掙扎不出來,沒了「我」,那些什麼想法情感就都無所依托了,佛家講"我執",指謂的應該就是這個我所觸發的想法中,處處皆有"我"在其中吧?可是"我"本人卻看不到這一點。所以才會陷溺其中,才會脫身不得。王陽明沒病的第二個可能就在他也許有想法,但都放在別人身上,而非自己身上…

陽明的啟示

從他身上,我們習得兩點,碰到困扼之境,心神難定時,脫離情境,冥想正念,安詳心靜是一方;把心思放在協助他人,娛樂他人上面又是一方。這也是為什麼有人會鼓勵心情不好或境遇不好(往往源自想法,你注意到了嗎)的人出來做義工的原因。顧了別人易忘了自己,也少了東思西想的煩惱了。

順應環境是關鍵

可是這兩點都與抗拒環境有關,透過修行不去想;只為別人想。那又要如何順應環境呢?順其自然,來了就接受就悅納,走了就放下就歡送。心思不隨環境而起伏波動-當然不可能你要心思不隨環境而起伏,它就真的不隨環境而起伏,那是需要一段修練的過程,也許時間相當漫長,且需花費相當的心力,但,值得。做法是:事發了,或者你因環境而起心動念了,你靜下心來,觀察到自己起心動念,然後呢?起心動念後,想法會一個接著一個擴展出去,你把想法再拉回來,看著想法,不隨它起伏,然後放下它,它就破了消了…然後呢?把心神放在想法上,放下它…想法,放下…慢慢的,起心動念少了,擴展的想法少了,心神漸漸安了,住了,定了…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早上起來看到聖嚴法師談福報,公視談安樂死,大愛台有遠山呼喚的訊息,有好的,也有不好的;稍晚去投籃,好像傷到手;不思善不思惡是怎麼回事?好像摸到一點邊了;科技用品可減少很多時間和精力,可多嘗試。
    好像辦了不少事:治腰痛,柔力球大會,打球,吃美食,去好市多,拿電腦,都是日常瑣事,但就因這些事,所以日子也就這個樣子的一天一天的過去了…事,該做的就要做,就去做;心,盡量保持安定快樂,如古人所說:若無閒事掛心頭,就是人間好時節
    不思善,不思惡。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痛苦之源:思維  人類的痛苦來自思維。思維本身沒有問題,人們正是透過思維來進行分析、判斷和推理的,那思維為什麼會帶來痛苦呢?因為不需要思維時,思維仍然無法停止活動,它總是在評論、推測、比較、選擇等等,大腦不停的思維,雖然有九成以上是重複的,無用的,甚至是有害
    托勒經歷與公案的比較 「我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v.s.「不思善,不思惡」; 「思維戞然而止,意識無此清晰,沒有任何念頭生起。」v.s.「屏息諸緣,勿生一念。」 「醒來後,房間裡的一切變得出奇明亮,每樣東西都如此清新質樸,接下來的五個月,生活在持續的靜謐喜悅中…」v.s.「惠明言下大悟 。」
    不管面對的是怎麼樣的人生,都需要當事者去把它走完走滿;沒有困難、挫折的人生,可能過於平淡無趣,有波有折是人生常態,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缺憾不足,不可愛也喜歡不來,但卻是生命的一部分,不比較,不批判,接受它並善待它,也許迎來的就是淡-淡-的-幸福。
    在絕望中尋找但願 在抖音中,俞敏洪說:「我曾經跟我老婆說,我最喜歡的歸宿,是到廟裡去,我最崇拜的人物是弘一法師,他一輩子變成了兩輩子,前半輩子,中國話劇創始人,後半輩子,變成了中國律宗最偉大的大師之一……」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早上起來看到聖嚴法師談福報,公視談安樂死,大愛台有遠山呼喚的訊息,有好的,也有不好的;稍晚去投籃,好像傷到手;不思善不思惡是怎麼回事?好像摸到一點邊了;科技用品可減少很多時間和精力,可多嘗試。
    好像辦了不少事:治腰痛,柔力球大會,打球,吃美食,去好市多,拿電腦,都是日常瑣事,但就因這些事,所以日子也就這個樣子的一天一天的過去了…事,該做的就要做,就去做;心,盡量保持安定快樂,如古人所說:若無閒事掛心頭,就是人間好時節
    不思善,不思惡。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痛苦之源:思維  人類的痛苦來自思維。思維本身沒有問題,人們正是透過思維來進行分析、判斷和推理的,那思維為什麼會帶來痛苦呢?因為不需要思維時,思維仍然無法停止活動,它總是在評論、推測、比較、選擇等等,大腦不停的思維,雖然有九成以上是重複的,無用的,甚至是有害
    托勒經歷與公案的比較 「我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v.s.「不思善,不思惡」; 「思維戞然而止,意識無此清晰,沒有任何念頭生起。」v.s.「屏息諸緣,勿生一念。」 「醒來後,房間裡的一切變得出奇明亮,每樣東西都如此清新質樸,接下來的五個月,生活在持續的靜謐喜悅中…」v.s.「惠明言下大悟 。」
    不管面對的是怎麼樣的人生,都需要當事者去把它走完走滿;沒有困難、挫折的人生,可能過於平淡無趣,有波有折是人生常態,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缺憾不足,不可愛也喜歡不來,但卻是生命的一部分,不比較,不批判,接受它並善待它,也許迎來的就是淡-淡-的-幸福。
    在絕望中尋找但願 在抖音中,俞敏洪說:「我曾經跟我老婆說,我最喜歡的歸宿,是到廟裡去,我最崇拜的人物是弘一法師,他一輩子變成了兩輩子,前半輩子,中國話劇創始人,後半輩子,變成了中國律宗最偉大的大師之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鹿野苑是佛初轉法輪的地方,轉四諦法輪有三個階段。第一轉叫「示轉」,佛陀做示範跟你開示,這個人世間有人生八苦: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盛,生老病死,還有所謂的苦苦、壞苦 、行苦三種苦。這些苦一直逼惱著你,不是說:「我不要去惹它就好了。」沒有辦法!它會逼著你。
    Thumbnail
    有一個比丘尼修般舟三昧,修到二十四小時不睡覺,已經好幾年念佛經行,光喝水不吃東西,紅光滿面,招感當地寺廟一群山神來試她。這些山神說:「我們在地球上很久的時間......」地球怎麼變化山神最了解,山神就管這個。山神說:「地球不能久住,汙染也很嚴重,環境越來越不好......」祂們想移民到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資訊爆炸、科技迅速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知識的獲取。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明明知道應該做什麼,卻很難真正去做。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同時也困擾著許多人。我試著去尋找答案,而王陽明的心學給了我一些啟發。因此,本文將探討王陽明主張的「知行合一」的意義及其實踐的方法。
    Thumbnail
    人的心本初的面貌就跟 普賢王如來一樣,跟佛一樣。今天一念的分別執著,一錯再錯,錯不知返,把自己的心性弄到憂鬱症,這中間得經過多少造罪造孽的過程,你想過嗎?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都是損人,有的時候還不利己,要歷經多少,才把自己弄成憂鬱症。或者去傷害過多少人讓人家痛苦,那種痛苦的 「業」作用回來
    羅雲師兄 日常生活當中,是否能夠覺察自己內心是否安住?心念是否清淨?或總是心猿意馬、妄想紛飛,雜念、邪念不斷地湧現?如果我們自己反省一下,心念無法調伏,無法令它清淨,到底原因是出在什麼地方?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很多時候人面對生活環境,遇上困境,沒有頭緒或是千頭萬緒,情緒糾結,使心不安痛苦。求道成為一種想打開心、找到可以安定心神,或是重新安定自己,找一條出路的方式。
    Thumbnail
    讀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談到當時學者「置四海之困窮不言,而終日講危微精一」,他又在《日知錄》說:「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意思是學者們完全不管明末時候天下大亂,人民流離失所、戰火連天,每天只會講心性之學,談什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玄學。
    Thumbnail
    ……回想起自小所受的教育總是在教導我們建立分別心,告訴我們人類為尊,動物畜生為卑;教我們區分什麼是害蟲、什麼是益蟲,而害蟲會傷害我們的安全利益,一定要將牠撲殺消滅。因此,以前的我,蚊子叮我也打,螞蟻咬我也殺,看到蟑螂絕不放過,自私的只為維護保障自身的安全利益,殘忍的不顧眾生痛苦與安危。……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鹿野苑是佛初轉法輪的地方,轉四諦法輪有三個階段。第一轉叫「示轉」,佛陀做示範跟你開示,這個人世間有人生八苦: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盛,生老病死,還有所謂的苦苦、壞苦 、行苦三種苦。這些苦一直逼惱著你,不是說:「我不要去惹它就好了。」沒有辦法!它會逼著你。
    Thumbnail
    有一個比丘尼修般舟三昧,修到二十四小時不睡覺,已經好幾年念佛經行,光喝水不吃東西,紅光滿面,招感當地寺廟一群山神來試她。這些山神說:「我們在地球上很久的時間......」地球怎麼變化山神最了解,山神就管這個。山神說:「地球不能久住,汙染也很嚴重,環境越來越不好......」祂們想移民到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資訊爆炸、科技迅速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知識的獲取。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明明知道應該做什麼,卻很難真正去做。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同時也困擾著許多人。我試著去尋找答案,而王陽明的心學給了我一些啟發。因此,本文將探討王陽明主張的「知行合一」的意義及其實踐的方法。
    Thumbnail
    人的心本初的面貌就跟 普賢王如來一樣,跟佛一樣。今天一念的分別執著,一錯再錯,錯不知返,把自己的心性弄到憂鬱症,這中間得經過多少造罪造孽的過程,你想過嗎?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都是損人,有的時候還不利己,要歷經多少,才把自己弄成憂鬱症。或者去傷害過多少人讓人家痛苦,那種痛苦的 「業」作用回來
    羅雲師兄 日常生活當中,是否能夠覺察自己內心是否安住?心念是否清淨?或總是心猿意馬、妄想紛飛,雜念、邪念不斷地湧現?如果我們自己反省一下,心念無法調伏,無法令它清淨,到底原因是出在什麼地方?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很多時候人面對生活環境,遇上困境,沒有頭緒或是千頭萬緒,情緒糾結,使心不安痛苦。求道成為一種想打開心、找到可以安定心神,或是重新安定自己,找一條出路的方式。
    Thumbnail
    讀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談到當時學者「置四海之困窮不言,而終日講危微精一」,他又在《日知錄》說:「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意思是學者們完全不管明末時候天下大亂,人民流離失所、戰火連天,每天只會講心性之學,談什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玄學。
    Thumbnail
    ……回想起自小所受的教育總是在教導我們建立分別心,告訴我們人類為尊,動物畜生為卑;教我們區分什麼是害蟲、什麼是益蟲,而害蟲會傷害我們的安全利益,一定要將牠撲殺消滅。因此,以前的我,蚊子叮我也打,螞蟻咬我也殺,看到蟑螂絕不放過,自私的只為維護保障自身的安全利益,殘忍的不顧眾生痛苦與安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