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10/0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閱讀《積極想像》:心靈之外,最容易被忽視的「身體意象」

身體意象產生的第一步:關注身體 身體便會人格化

最近開始閱讀《積極想像》一書,這是由義大利的心理分析師瑪塔提巴迪(Marta Tibaldi)所撰寫的書籍,用來討論榮格的「積極想像」的心理療癒的概念。過去在談積極想像時,大部分人多是談用清醒夢、藝術創作等的方式來與無意識對話。然而在這本書中,有一章專門提到「身體意象」,引起了我的興趣。
講身體的這一章在說,一般心理分析或治療,多比較著重在治療師和客人的對話,很少接觸到身體的層面。但身體其實藏了很多無意識的意象,然後身體的感受、疼痛、疾病,他都可以是一個象徵。榮格說,當你關注你的情緒時,你的情緒就會人格化、擬人化,然後你就可以跟情緒背後的無意識開始對話。其實身體也是一樣,你關注你的身體時,身體就會被人格化、擬人化,背後的無意識意象也就會被帶出來。所以書中有提到幾個透過身體引出心理意象的治療案例,我都覺得還蠻有趣的。

身體是無意識的堆壘

以前宗教所上身體修煉的課時,很常出現的概念是「宗教化的身體」、「歷史化的身體」,意思是,例如佛教徒依照佛教文化修煉自己的身體,也許是打禪、也許是行住坐臥等,身體的一舉一動都被灌入佛教的文化,人的身體就像一個載體,承載了佛教的歷史與文化。
然而,這是在宗教研究所學的概念,他太知識、太學術了。對於普羅老百姓,他其實不太講歷史的,甚至沒意識到文化。一個拜媽祖的婦女,他不會去管媽祖的正史為何,不太會去管眾多媽祖廟的競爭。他求的,就是希望媽祖能靈驗,能保佑自己和家庭。
當身體做瑜珈時,其實身體就被注入印度教、佛教的文化與歷史了 Photo by Elina Fairytale on Pexels.com
一般人的身體,其實是很本能的,做自己快樂的事,求對自己有裨益的事。一般人的身體,因此是很無意識的。我們的身體堆積了各種習慣,這些習慣都是無意識。你年紀越大,你身體堆壘的無意識就越厚重,你也就越難改變他。
很有趣的是,年輕人跟年長的人在講話、溝通時,那就像是用意識在和無意識對話。我們會很習慣用意識層面的是非對錯來和老人家說話。然而老人家已經他的身心已經累積太多無意識了,即便老人家從前可能也會思考,但到了某個程度後,那些思考內容也會變成無意識。於是我們發現,和長輩會很難對話,無意識需要的是情感、甚至直覺的回應。

不是規範訓練身體 是與身體和平共處

面對心理的受傷也是一樣,一般人很習慣會想用意識的控制力,來處理無意識撩起的情緒。《積極想像》一書和一般心理書籍一樣,關注更多在這一個層面。
在面對夢境、處理心理意象時,用意識去強碰,有時會讓無意識更隱晦、更壓抑,屆時可能會用更可怕駭人的意象報復回來。在《積極想像》書中,作者說有時患者會有解離的狀況,為了生存,必須讓理性自情緒中解離。有的時候是,你的身體藏了某些受傷的意象,而你的意識並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所以「積極想像」的技法在療癒身體意象的層面上,就不是那種「你應該怎樣」、「你不應該怎樣」的身體與心理的規訓,而是透過一些技法喚起身體的意象,然後再和那些意象對話(不是規訓控制,是互動與對話)。
例如書中有一個簡明但有趣的例子,是一個患者在諮商時經常感覺身體緊繃,透過引導他從身體中感受到水的意象,於是他開始跟水對話。水跟他說他不想被關在容器裡,他則回水,說若沒水煮麵的話他會餓死。後來患者他答應,不會長時間把水禁錮起來,只要煮完東西就讓他自由,而水也答應患者的請求了。
這是一個有點無厘頭、但簡單可愛的例子,透過專注身體,引出身體的意象,並以積極想像與之對話的案例。
在身心靈的領域裡,大部分的人都將焦點關注在心與靈的層面上,身體相對是較為被忽略的層面。近幾年來,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在身體層次。希望這方面的知識與技術能越來越蓬勃發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