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1/2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不即不離》|家庭相裡的缺位

《不即不離》是馬來西亞導演廖克發的首部紀錄長片,在以「父親」形象為影像母題的創作切入點之下,從自己的父親,向源探往祖父身為馬共的禁忌往事,藉著爬梳家族史的手法、端視著家族裡的空缺,然廖克發欲處理的則是更龐大的家國史裡的空白。
電影的開場,即是導演直接將鏡頭對準家裡,從己身童年至今與父親的疏離開始,以私人錄像的形式,結合製作上十分質樸的家族相簿幻燈片,從中切入以廖克發一代為始,試圖向上溯源的「父親」們的共同缺席。
本片中的音畫結合總有一股不搭的玩味,例如在家族老照片裡,與輕快版 馬來國交相齟齬的是全家福中一個個木然的表情,彷彿馬來西亞的「國」之和 諧與眼前的華人家庭和樂並不共存;接下來,導演更是 zoom in 照片裡的一處 空缺,藉由懸置一個缺位的主體,再透過影片後續的不斷追憶去拼湊這個形 體。而片名《不即不離》也因著導演 zoom in / out 缺位影像的手法有了呼應, 在放大的、僅存的卻是非真實的祖父畫像,以及空白的、寫實的家庭影像的遠 近移動之間,導演嘗試從旁揉捏出真實的輪廓,並找出自己與父親、自己面對家族的合適距離。
廖克發以自己的父親為訪談的開端,父親在接受訪談時,卻也鮮少對準鏡頭,彷彿總是在迴避兒子的發問,又更像是迴避著想起任何與自己父親有關的連結。父親這般的反應大概與廖克發身份在《不即不離》中的多重性有關,私認為,自廖克發提出對自己父親的不解,並將自己置於父子關係輪迴裡的被辜負者開始,整部紀錄片就十分地受導演想尋求解答的欲求介入。因此,父親的尷尬不語背後,是清楚攝影機所代表的兒子,才感到話語的無力 — 因為當他承認了自己面對父親(廖克發祖父)的失落,同時也是承認自己對於導演所可能造成的傷害。
在確認了祖父身上的馬共標籤之後,導演轉而將鏡頭對準與自己祖父共有經歷了前馬共隊員,這些身影今日散落在廣州、香港、泰國,然在當初的應許之地 — 馬來西亞,馬共的歷史受民族主義之手抹消。
在廖克發的鏡頭裡,馬共成員回憶的多半是當時在叢林裡作戰的點滴,以 及戰時的刻苦小事或戰鬥事蹟,即便影像再如何寫實,面對這些口述歷史始終 能感受到馬共成員眼中的一股英雄氣,那是他們之於這個集體身份所共有的感 慨。但在集體的形象背後,導演更期望去捕捉這些個體的生活是如何地被集體 的理想壓縮,我想這才是身為被壓縮的當事者的廖克發真正想探問的。觀者眼 見一個個受訪者自述與出世的孩子分離,至今已成語言和習慣相隔閡的陌生 人;自己所在乎的這段經歷注定不被現在的家人認可……。到頭來,我們會發現這群人對於自身的割捨皆是有意識的,是對於這個歷史身份的認命,這許是導演在經歷了這些口述歷史之後,將自己對這些部分情感缺落的個體的同理投到了祖父身上,廖克發選擇了從馬共成員們的共同遺憾上找到了理解祖父不存在的理由,因為他也多少驗證了祖父若在,他也必會有意識地對家人感到虧欠。
也因為這層理解,在《不即不離》的末段,廖克發參與了現存馬共成員的聚會,再從集體的角度去肯定祖父也曾參與過的這段歷史。就今日的眼光看來,其實這群人的相聚與一般老友團聚、見面敘舊無異,然在這裡,剪接了馬共的歷史影像,將今昔群體融合,完成一場對歷史與個體形象的追憶。
影片行至最末,廖克發所著墨的仍是家族的生命史。前述一個個馬共受訪者所自述的困境,以及對記憶現場的描摹,到頭來匯集成馬共成員之間的集體記憶,而這份記憶在廖克發的念想裡,其實是對祖父生活的推論以及面對這份空缺的緬懷。
但,在整段紀錄片的理解中,導演所獲得的是對祖父與其所在的群體的認識,並從而感到親密,可這份感受實然難以再推及影片最初的問題:作者與自己父親的關係。我想,這個提問終究是懸置而未解的,因影片最後呈現的仍是不斷地探尋,到了這裡,我們看到的是兩個失落的兒子並置,仍在憶往的樣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