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1|閱讀時間 ‧ 約 13 分鐘

【魏晉風雲-淮南第三:諸葛誕】

相信很多人多聽過,關於諸葛亮的一句俗語。
「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

諸葛亮一家三兄弟,亮子臥龍,蜀國丞相。
哥哥子瑜,吳國當官。

對三國不熟,很容易誤以為,在三顧茅廬時出來迎接劉備的小弟諸葛均,就是這句話所說的「魏狗」。

其實諸葛均是跟著亮子去蜀國服務的,還當到禁軍八校尉之一的長水校尉。
這句「龍虎狗」,出自《世說新語》,龍是諸葛亮,虎是諸葛瑾,狗則是諸葛誕。

諸葛誕不只是跟亮子他們同姓,更同為琅邪陽都人,實乃同宗。
少年時代未有記錄,只知在曹丕稱帝後,入宮為郎,進尚書台。

要知道,在諸葛誕之前,曹魏無諸葛氏高官。
又曹丕實施九品官人法,諸葛誕能入宮,要嘛是諸葛氏家大業大,要嘛,就是諸葛誕才高八斗。

就《三國志》的敘述,應當是後者。

諸葛誕擔任尚書郎的期間,曾經跟著尚書僕射杜畿一起去試乘伐吳用的樓船。
當時遭遇大風,杜老爺不幸溺斃。

原本虎賁衛士跳入河中救人,諸葛誕要求先救杜畿,自己漂流到岸邊時,已經休克了。
當然,他活了下來。

鬼門關前走一遭,在那樣的時代,多少讓人覺得自己有些不凡。
不過,距離諸葛誕的雄霸一方,還有一世的時間。
三十年,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下輩子啊。

諸葛誕後來被任命為滎陽縣令,又調任回京為吏部郎,負責一些官吏選舉任用。
那自然就會有人來找諸葛誕,說自己有什麼專長,適合什麼樣的職務。

好,諸葛誕的做法奇特,他會把人家的自薦公布出來,接下來就讓所有人都能看看,這個官員是否稱職,是否如他自己所說。
這樣的做法,讓不論是自薦者還是任命者,都變得很小心翼翼。

官員工作的效率,自然也有所提升。

諸葛誕的考績,那也是很不錯的。
很快的,在曹叡當政的期間,諸葛誕升上了御史中丞尚書。

這什麼東西?這應該又是曹丕的發明了。
我們看一些唐朝啦,明朝啦的故事,常常可以看到「吏部尚書」、「刑部尚書」等等官職。

沒錯,唐朝開始,主要的政府架構,稱為三省六部。
而「吏部尚書」這種,就是指吏部的最高長官。

三省六部的名稱跟權職,基本上就是曹丕時代,對東漢官制的一個總整理更動後,所確定下來的。

御史中丞尚書,應該就是漢朝原本的御史大夫,即御史台主管。
若在西漢,這已經是副丞相的職位。
不過曹丕有三公三省,避免權相獨大是避得相當用力。
就連兵權,曹丕也分拆三大將軍。

他又不是傻的,自然知道老爸怎麼玩成東漢第一人。
而曹丕這樣分拆權力制衡,其實某方面也坐實了,當年尚書令荀彧確實有克制曹操的效果在。

雖然已是曹叡時代,諸葛誕當到這般大官,那可是嚇死人。
特別當時的九大行星(三公三省三大將軍),八個都是老頭子,諸葛誕根本就是青年派領路人。

毫不意外,他跟夏侯玄,以及五大寇之一的鄧颺都很要好。
自然,更是曹魏時尚派的領頭羊之一。
四聰八達小團體,夏侯玄是四聰之首,諸葛誕則是八達之尊。

太出風頭,沒被老人家修理才奇怪。
當時代理司徒,曹操的老臣董昭就出來杯葛。

表示這些年輕人成群結黨,傷風敗俗,直有當年魏諷的樣子。
皇上應該好好處理。

諸葛誕可不像夏侯玄,後台堅實,直接就被曹叡給免了官。
曹叡的任期,才走了一半呢。

沉寂六七年,隨著曹爽上位,青年派站上舞台,把諸葛大哥找回來,也是很正常的。
而曹爽給諸葛誕的任務,就是前往淮南,盯住王凌這個老屁股。

這一來,也讓諸葛誕避過了正始之變。

諸葛誕跟曹爽沒有直接的交情,不但未受牽連,兼之正始變後,司馬家選定了王凌為頭號政敵。
年紀雖然不大,諸葛誕也跟司馬懿同朝為官好多年。

司馬仲達不管怎麼說,還是非常敬重有才華的人。
諸葛是敵人他都尊重了,何況諸葛是同事。

遂直接授予諸葛誕兵權,協助將王凌一黨一網打盡。

諸葛誕就此得到鎮東將軍職,假節督揚州軍事。
加上平亂大功,亦得封亭侯。

然而,司馬懿很快回老家了。
江東諸葛氏虎子,也北上佔據新的軍事要點:過去的濡須塢那個穴,已經沒用了。

諸葛誕身為前線指揮官,帶兵驅逐,但魏狗難敵虎子,堂叔打不過姪子,退下。
也不知道,司馬師是否介懷諸葛相爭,或有放水,便要諸葛誕退居二線,由毌丘儉頂上。

但到底,先生二心者,卻是毌丘儉。
毌丘儉當時先行通知諸葛誕,大家鄰居合作一下,來日富貴不可限量。
諸葛誕卻板起了臉,立斬來使,更跟著通知魏朝各地,為朝廷搶得了先機。

司馬師大喜,授諸葛誕豫州兵權,徵兵奇襲壽春。
諸葛誕的成功,對於淮南第二叛的平定,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可淮南第一叛後,司馬懿走了。
淮南第二叛後,司馬師也英年早逝。

有驚無險奪回政權的司馬昭沒有多想,把淮南交給經營此地已久的諸葛誕。
誰也想不到,諸葛誕就此開始醞釀叛變。

王凌之叛,欲加之罪。
毌丘儉之亂,紮紮實實與司馬師辦李豐案與廢帝有關。
諸葛誕為何叛變?

陳壽說:「誕旣與玄、颺等至親,又王淩、毌丘儉累見夷滅,懼不自安。」
完全沒有說服力。

若前三人之死令諸葛誕心懼,他根本就應該跟著毌丘儉一起叛變。
即使彼此有不合,也可以先合作一陣子,不會直接翻臉。

至少,在淮南第三叛中,諸葛誕就暫時跟文欽聯合了。

認識到毌丘儉當時未能拉攏淮南,直接發布詔令帶來的失敗。
諸葛誕私下大灑幣,養部曲死士。

甘露元年,東吳來襲,諸葛誕又向朝廷請求十萬援軍,並且在淮河邊上建築新城禦敵。

這些都算是合理的請求,可司馬昭就覺得不對勁了。
照過往記錄來看,淮南淮北軍區,應可湊出十萬兵馬,加上揚州刺史管區若能支援,合計也有十五六萬。

吳軍侵攻的數據,多是以十萬為上限,淮南軍區就算無法退敵,也大可支撐到援軍抵達。

司馬昭對這個請求起了疑心,就派出心腹賈充前去巡查。
賈充見到諸葛誕,就說:「現在洛陽城內,大家都在談天子無能,應該將帝位禪讓給有德之人,不知道您覺得如何?」

諸葛誕呸了一聲:「虧你是忠臣賈逵的兒子,這種大逆不道的言語你也敢說。要是天子需要幫助,我們當然是拚上性命。」
賈充不答。

從壽春回返後,賈充表示諸葛誕在當地有名聲有威望,最好將他調走。
雖然,諸葛誕必定不會同意,但此時不動手,只怕後患無窮。

司馬昭認可了這個意見,請詔徵諸葛誕為三公之一的司空。

諸葛誕收到詔書,也覺得有鬼。
「要升上三公,驃騎將軍王昶的順位應該在我之前,這不合理……而詔書更要我移交兵權給樂綝?肯定是他的陰謀!」

樂綝,乃五子良將樂進之子,時為揚州刺史。

諸葛誕親率數百人,前往揚州。
揚州官兵看兵馬來到,打算關上城門,諸葛誕大喝道:「諸葛公休在此,你們難道不是我以前的部下嗎?」

揚州官兵一驚,只得放行。

諸葛誕二話不說,直接抓了樂綝斬殺,接收揚州,就此起兵造反。

這段像小說一樣的劇情,不是由《三國志》所提供。
但也提供了我們一些線索。

事實上,諸葛誕作為淮南軍區主管,掌握民望軍心,是非常正常而且稱職的事情。
但賈充的那番話,就讓他察覺了司馬昭要當王莽,要做曹丕。

就故事性來說,提供這段記錄的郭頒《世語》,某方面也在表示,事情起於賈充的「誣告」。
而《魏末傳》認為,感到事情不對勁,覺得被威脅的諸葛誕,把矛頭指向了他被徵調後的最大得利者:樂綝。

在諸葛誕的心中,可能認為樂綝已經跟司馬昭共謀,並且準備政變。
為了保衛天子與朝廷,諸葛誕只能想辦先鞏固兵權。

這個看起來相當合理的推測,在諸葛誕接下來的行為中,並沒有辦法得到證實。

諸葛誕迅速的收攏可控兵力與糧食,關閉城門與魏朝斷絕往來,接著通知東吳。
他的決定是,降吳。

要延續前面的推論,唯一的可能,就是諸葛誕在過程中發現自己鑄下大錯,回頭太難。
過了這一夜,天子的愛也不會多一些,諸葛誕又何必流淚?

吳國的封賞使節立至,大軍隨後開到。
曹魏的鎮南將軍王基也已出動,但尚未完成合圍,讓吳軍從壽春東北進城了。

這並不是一個東吳正常的進軍路線,事實上,先行封鎖南線的王基選擇相當正確。
只是他忽略了,幾年前的毌丘儉之亂中,敗將文欽得到了孫吳重用,並且率領先鋒到來。

文欽久駐淮南,自然知道這裡如同反射動作一樣的命令會是什麼。
諸葛誕也是清楚得很,畢竟他就是上次搶先封鎖壽春南面的主將。

兩人不謀而合,將計就計,從東北側翻山突入,完成了匯流。
正所謂用兵之道,在於奇,誠不欺我也。

早知不能善了,司馬昭調動幾乎全國的兵馬,以高達二十六萬的兵力進攻壽春。
吳軍的後援也已抵達,但始終衝不破防線。

文欽在壽春城中,更是數次建議突圍,也都是無功而返。

這時,吳軍中發生了內亂。
東吳大將軍孫綝認為前部督朱異未盡全力,臨陣退縮,將其斬殺,引發了暴動。
而後方,吳帝孫亮立刻開始親政,更讓孫綝坐立不安。

是的,東吳跟曹魏一樣,已經陷入了「權相當政」期。
帶著天子跟太后一起出征的司馬昭,沒有後顧之憂。

孫綝可不一樣。

幾經思量,孫綝開始撤還。
前線的部隊,被包圍在壽春中的吳軍將士,開始慌張了。

司馬昭打鐵趁熱,派人去說服全琮的兒子們。
全家,本是孫權時代的皇親國戚。

全琮過世後,長子全緒駐守吳魏邊境,此時已歿。
但他的太太所居處,此刻也落在魏軍手中。

司馬昭先以此威逼利誘全緒之子降魏,再讓他們去說服身在壽春城中的叔叔們。
全家自孫峻孫綝當政以來,不復榮光,又逢生死交關之刻……

十二月,壽春城門開,全家帶數千人魚貫而出,平平安安的走進了魏軍陣營。

這對壽春城軍民而言,無疑是一個重大打擊。
是要留在城內一死?還是投降魏朝求生?

諸葛誕跟文欽可不敢抱此僥倖。
文欽說:「敵人為了受降,必定無備,正好突圍!」

諸葛誕同意,立刻點兵造大型器械,打算突破南圍。
進來的時候有餘裕,出奇兵。
現在急了,慌了,兩大將卻做出錯誤的決定。

浴血奮戰五六日,南圍仍是無法突破,壽春軍再次退入城中。
逃跑的,投降的越來越多。

文欽又急又怒,跟諸葛誕說:「現在城內,本來就是魏國人的,一定不肯死戰到底,不如就將他們一次全部放出去,省得浪費糧食。」
諸葛誕表示:「幹,你跟我不是本來就是魏人?我們要不要一起去?去了司馬昭會放過我們嗎?」

雙方意見不合,又想不出法子。
這邊諸葛誕用一下上面的人設:他是大魏忠臣,此時只是情勢所逼,權宜之計,可不像真的去過吳國富貴滿堂的文欽。

諸葛誕生性多疑,擔心文欽會出賣自己逃返吳國,索性先下手為強,殺了文欽。
文欽的兒子文鴦跟文虎聽說父親遇害,立刻就要帶兵去殺諸葛誕。

但他們手下的吳國軍兵,不願意了。

這本來就沒有他們的事,無端被文欽帶入險地。
加上日前東吳全家撤出,也安然無事被魏軍接收。

許多人都只恨自己沒跟上全家,誰還跟你文家去拚死?

文鴦一驚,帶上兄弟文虎,從城牆上跳了下去……
也不知是兩人藝高人膽大,還是父親冥靈相助,跳出壽春城外的兩人,竟活了下來,逃往魏軍陣營。

魏軍縛了二人,文鴦拚命大喊:「我是魏人,有要緊軍情稟報大將軍啊。」
將士們半信半疑,將文鴦兄弟帶往司馬昭軍營。

文鴦表明身分與父親遭諸葛誕殺害一事,軍法官立刻道:「叛賊文欽之子,該當就地正法。」
司馬昭卻是伸手攔住:「慢,文欽之罪不容誅,其子固應當戮。但此二人窮途末路而逃,若殺之,只是更堅定壽春守城軍心。」
「放了他們,讓他們去喊話勸降。」

「連文欽的兒子投降都能無罪,壽春城中,只有諸葛誕該殺!」

隨著文鴦文虎這一番喊話,司馬昭下令展開最後進攻。
諸葛誕更是慌張,自己取了馬就單騎突出。

你是姓諸葛,又不是姓關張,哪裡輪得到你開無雙?

諸葛誕死於亂軍之中,壽春城降。
然而,有數百人堅持不降,寧可一死。
死前還道:「為諸葛公死,不恨。

司馬昭下令,每斬一人,問一次餘者降否。
但殺到最後,竟無一人變心。

君無信,臣有義。

諸葛誕最後的下場,竟是證明了他反叛的用心。

這場大亂,令得三國最強的魏朝,也不免元氣大傷。
不過吳國也擔了這個屎,而孫綝回到建業,就廢了孫亮。

司馬昭當時徵用各地部隊,也保留了雍涼跟部分關中部隊留守。
加上征西將軍司馬望聽從鎮西將軍鄧艾建議,堅守不與姜維戰,也是守了下來。

然後,蜀漢改元。
原因是蜀漢史官說發現了景星。
(史官是天文官員,寫史作記錄的叫注記官,蜀漢沒有的是注記官)

景星,只會出現在有道之國,有德之君之處。
簡單說就是阿斗膨脹了,拿翹了。

三國,各自進入了自己的政治混亂。
雖然不是同時建立,但一起展開世代交替,一起進入政治混亂。

這密不可分的三個國家,也終將迎來各自的結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