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3/11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展覽是怎樣煉成的?臺史博文協百年特展策展人許美雲、黃裕元專訪

訪談整理/攝影:陳涵郁 受訪者:許美雲、黃裕元
本文節選自觀臺灣第52期:好命這邊請,由「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編撰,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出版,現正熱銷中!

本次特展有哪些展品值得關注?

裕元: 文化協會一百週年,對我們館來說是很有意義的,本來就有規劃較大型的展覽,也一直跟國內幾位比較重要的收藏家有接觸,才知道哪裡可能購藏或借展。這次展出最重要的館藏,應該就是蔣渭水寫給林獻堂的那封信,還有杜香國的相關文物。 長期以來,館內也做了很多文協相關史料復刻出版的工作,像《臺灣民報》、《臺灣青年》這些刊物,無論研究或實際展示,都是很好用的素材。
美雲:
我們在尋找展品的過程中,其實涉及非常多的人與單位,這些資料,從很早就開始累積,例如 2007 年臺史博與國立臺灣文學館曾合辦「文化協會在臺南」特展,當時文協成員莊松林之子莊明正、盧丙丁與林氏好的孫子林章峯,都提供許多前人的物件,本次特展也跟臺文館、莊明正先生授權借展許多精彩的文物。
蔣渭水寄林獻堂的書信(館藏號 2018.011.0014.0001~4)

怎麼做出不一樣的文協?

美雲:
老實說,文協的素材很多,可是它們大部份都被用過了。所以這次在一開始討論的時候,就思考我們要怎麼跟別人不一樣。主視覺的設計,就希望用「樂為世界人」當主軸,將當初文協推動的那些文化活動,跟當代的社群媒體、流行文化,找出共通處。
裕元:
除了文物大多被展出過,在研究方面,因文獻大多是知名的人物留下來的居多,而早期關於文化協會的書籍,基本上就是幾本經典研究《臺灣政治運動史》、《台灣文化協會滄桑》等,加上總督府整理的《警察沿革誌》等資料,影響了我們對文協的認知。
因此,像本次入藏的杜香國文書,就提供了與以往不同的面向,包括在臺灣民眾黨大甲支部的組成、黨部如何選舉等,可以清楚知道民眾黨到底在做些什麼事。另外,這次莊松林的資料也很有意思,因為他當時是一個左派青年,可看到當時的文宣、如何跟所謂「右派」來批駁。
展覽內容包括「林獻堂與蔣渭水錄製Podcast」、「楊肇嘉演講拚人氣」、「蔡培火與林氏好開直播」等。

大膽討論文協分裂

裕元: 以前,我們關於文協分裂後的左派色彩談比較少,甚至有點忌諱,還把 1927 年之後的文協稱為「新文協」,其實當時並沒有這個用法。這基本上有兩個心態,一個是在戒嚴時代,左派是不能談的;另外,是覺得分裂一事總是有點負面。
美雲:
所以,我們這一次很大膽的全都拿出來談,挑物件的時候,將正方、反方的資料同時呈現,觀眾就能看到當時的知識份子怎麼互相批判。
裕元:
在介紹臺灣民眾黨曾舉辦「模擬選舉」時,我們也放了當時批評模擬選舉的文宣。像農民歌謠的區域也是,我們找到官方宣導用的歌曲,也有同情農工的左派青年、共產黨做的宣傳歌。
美雲:
在播音的設計上,裕元提議官方的部分採用位於上方的「集音罩」,讓聲音可以公開播放;民間幽微的歌謠,就用比較微弱的聲音去表現。當初的錄音也是煞費苦心,雖然裕元找到傳奇的地下刊物《三字集》,但光看文字不曉得要怎麼讀,所以與臺語文專家呂興昌教授在錄音室現場錄音,逐字逐句地語音校訂,磨了 8 個小時,才完成這 12 分鐘的內容。
臺灣文化協會透過各類活動形式推廣理念,他們在當時做了哪些「文化」運動呢?

自日本宮城縣寄來的授權書

美雲:
在文物授權的過程中,由於文協成員的後代,八、九十歲的是占大宗,所以聯繫上常遭遇困難,還有一個讓我很感動的是跨海授權的案例―布施辰治的物件。
裕元:
布施辰治是當年協助二林事件辯護的律師,出身日本宮城縣的石卷。有天組長怡宏突然丟給我一個雲端,上面有一些當時他來臺的照片,聽說是出自石卷文化中心。
我很想授權展出,但該中心在 311 海嘯的時候被淹了,原件可能已經沒有了。後來又打聽到彰化高中呂興忠老師曾帶學生到石卷踏查,拜訪過布施辰治的後人大石進。
美雲:
大石進也是律師,在日本很有名,現在九十幾歲了。我們跟大石先生聯絡上了之後,就趕快把授權合約書翻譯成日文,那時剛好是日本 COVID-19 疫情很嚴峻的時期,雖然合約書已經寄往日本,寄了好久、好久他才收到。但我更擔心老先生在合約書上用印後,要怎麼在疫情期間去郵局寄國際信件呢?其實用電子檔也沒關係的,但他最後還是寄了紙本回來,文件旅行了足足兩個月。收到紙本的當下,我感動得快要掉眼淚。
侃侃而談的兩位策展人

借到銅像,像揮出一記全壘打

裕元:
本特展重中之重的文物,是國寶級藝術家黃土水塑造的高木友枝銅像,高木曾任臺北醫學校校長,曾經出席臺灣文化協會的創立大會,也教導過許多文協成員。
銅像是去年(2020年)剛確定要接手這個展的時後,就希望一定要借到,雖然知道在彰化高中,但擔心這麼珍貴,對方不願意借。當時特展腳本還沒出來,只拿著一張A4的企劃書,就去彰化高中找呂興忠老師。呂老師一看到題目「樂為世界人」,很高興,再一番說明後,就決定借了。
我之前曾開玩笑說,策展初期像打棒球,球一來、揮出全壘打,就像借到銅像;後期比較像打桌球,內容調整與修訂,就像球一直來、要一直回。
國寶級藝術家黃土水創作的高木友枝銅像。
美雲:
除了高木本身受到臺灣學生感念外,高木的後人為何決定在臺、日美術館都競相爭取的狀態下,捐給彰化高中,這個故事也很有意思。呂興忠老師帶著家境弱勢、沒機會出國的學生,前往日本調查當年知識份子的腳蹤,拜訪了高木友枝的家屬板寺一郎夫婦,感動了對方。其實也跟特展開頭講的,年輕人前往世界開拓視野是有呼應的。也是因為這樣,我們把這個故事當作展覽最後的重點,拍成影片,找來當年赴日的學生們,談談這次踏查對他們的影響。在一天的密集拍攝後,剪輯為展場最後片長9分鐘紀錄片《當代高中生與文協年代人物的交會》,歡迎大家來展場一同感動。

樂為世界人:臺灣文化協會百年特展 展期| 2021.10.13―2022.07.24 地點|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1特展室
觀臺灣第52期(2022.1):好命這邊請 《觀・臺灣》第 52期《好命這邊請》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發行之季刊,全臺各地實體書店均有販售,線上購買點也將持續更新!
  1. 購買連結 博客來
  2. 購買連結 三民書局
  3. 購買連結 臺灣吧
  4. 購買連結 國家書店
  5. 購買連結  聚珍臺灣
  6. 購買連結  readmoo讀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故事StoryStudio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