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外社會情緒下的晚清教案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紀念2000年封聖的「中華殉道諸聖」畫像 (網絡圖片)
公元二千年十月一日,天主教在梵蒂岡的聖伯多祿廣場舉行封聖儀式,冊封120位晚清至民國期間在中國的殉道者為聖人,當中的八十多人是在義和團事件中殉道的神職人員和信徒。當天適逢是中國的國慶日,事件引發官方媒體的一番口誅筆伐。誰是誰非,除了是對史事的觀點與角度,也牽涉到政治立場的昭示。但無論個人的取態如何,傳教士與百姓持續不斷的衝突,是晚清時期確實的社會現象,結果導致義和團的興起,以至八國聯軍的爆發。
傳教士 (包括基督教和天主教) 與百姓的衝突被稱為「教案」,從鴉片戰爭至八國聯軍的六十年間,估計發生共四百餘宗教案,也有估計達一千宗,總之不是偶爾事件。為甚麼傳教士與百姓不斷發生衝突呢?
一所上海的孤兒院, 1850年由天主教傳教士開辦 (網絡圖片)
百姓的無知帶來衝突。百姓對傳教士的行為未能理解,於是衍生流言,例如傳教士探訪臨終病人,目的是取去病人的心臟,傳教士開設孤兒院,目的是取去孤兒的眼睛等,加上百姓對基督徒的男女雜處及拒絕跪拜祖先等不以為然,令百姓容易被煽動而與傳教士發生衝突。
傳教士的粗暴帶來衝突。部分傳教士懷著宗教熱忱,深入內地,與百姓爭執,這未必到暴力衝突的地步。但宣教的過程中,部分傳教士恃仗特權,強行購置土地,興建教堂,又包庇教民,不管是非對錯都站在教民一邊,有教民仗勢欺人,也有混入教會的不法份子,於是容忍激發與百姓的衝突。
仇外情緒帶來衝突。列強侵略,迫使滿清簽訂不平等條約,甚至劃分勢力範圍,社會充斥仇外情緒。在此環境下,大量洋貨向國內傾銷,鐵路及貨輪代替傳統苦力,令本土經濟大受打撃,百姓生計受損。傳教士是百姓日常遇到的洋人,那股仇外情緒自然發洩在傳教士身上。
官府態度激化衝突。受領事裁判權的掣肘,地方官員逃避干涉傳教士與百姓的衝突,免添麻煩,寧願冷眼旁觀,甚至樂見其成,往往未及早疏理。部分官員把不滿投射於教民,以加倍責罰來對待「叛徒」,與傳教士偏袒教民形成惡性循環,間接鼓勵衝突。
列強態度激化衝突。列強對滿清虎視眈眈,教案往往被列強加以利用,以保護國民為理由,以外交手段向地方官員施壓,甚至以軍事行動作為威脅,從而取得更多的利益。列強的介入令民間的仇視傳教士的情緒更高漲。
當年爆發天津教案的天津望海樓教堂
以1870年的天津教案為例。一些百姓發現了天主堂後院埋葬了很多兒童,於是以孤兒內臟煉藥的傳聞不脛而走。被煽動的百姓包圍教堂,與傳教士爭執,繼而動武。法國領事要求滿清認真查辦,滿清官員認為民氣可恃。事件未及時降溫,法國領事在衝突中向民眾開槍,民眾反撃,不但殺死領事,也殺了約20位洋人及30位中國信徒,並燒毀多間教堂。列強軍艦隨即駛至天津示警,最終曾國藩負責交涉,向法國賠款道歉,重罰地方官員及民眾首領。天津教案作為典型教案,包含以上各元素。事件被平息,但仇外情緒沒有被疏理。
義和團散發反洋教的宣傳畫,以上是其中兩幅。「鬼拜豬精圖」的「豬」是「主」的諧音,諷刺信徒跪拜獸類。「叫堂傳叫圖」的「叫」是「教」的諧音,圖中看見無知的百姓跪拜「死人」,傳教士卻在旁邊淫樂。畫的左右兩側批評傳教士的「惡行」。
義和團興起於山東,一則,甲午戰爭後,列強在山東爭奪利益,對山東百姓來說,這「突如其來」的衝擊激化仇外情緒,二則,正值黃河氾濫帶來嚴重天災,農村經濟瀕臨崩潰,以仇外發洩不滿。因此,山東發生多次血腥的教案,並漸形成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義和團。
義和團宣稱神靈附體,刀槍不入。義和團的活動在山東迅速漫延,在官員的默許下,轉到天津與北京,進行更激烈的排外運動,不但殺害傳教士及教民,而且破壞與「洋」有關的建設,如拆毀鐵路,燒毀洋貨。
教案只是傳教士與百姓衝突事件的統稱,不宜以簡單標籤來定性,傳教士在某個教案是「禍首」,在另一個案是「苦主」。同一原則,義和團從打撃傳教士開展其排外運動,也不宜以簡單標籤來褒貶,為百姓出頭不等於是「義軍」,發洩排外情緒不等於「愛國」。仇外激化教案,教案激化仇外,義和團因而興起。義和團利用滿清政府,滿清政府利用義和團,最終帶來八國聯軍的悲慘結局。
avatar-img
21會員
88內容數
從中國歷史科老師的崗位退下來,一直有總結多年工作的心願,於是構思了這個看起來有點怪的主題,「退一步… 學習中國歷史」。「退一步」,意思是從純功利的學習模式後退一步,讓自己的目光開闊一點,在滿足考試基本要求的同時,稍微觸摸多一點歷史學習的味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ai Shi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認識晚清基督教,不但是學習能力的考驗,也是個人冷靜程度的挑戰。關於傳教士對中國的影響,太多人先戴上有色眼鏡,或把傳教士都看成添上神聖光環的使者,即使有錯誤,也是無辜被利用的;又或把傳教士都看成與列強槍砲互相掩護的侵略者,即使有貢獻,也不過是糖衣阱陷。
一張西方的政治漫畫,一位象徵慈禧的女士,從象徵光緒帝的年輕人手上奪過字條,字條上以英語寫上「改革」一詞,女士面露不悅,以左手扭著年輕人的耳朵,年輕人顯得驚慌失措,沒有甚麼反抗的能力。漫畫表達了維新運動被慈禧輕易廢止的觀點。
英國歷史學家提出「挑戰與回應」的理論,簡單而言,一個組織面對外來的挑戰,是否有足夠的適應能力與創造能力,就決定了該組織的前途。沒有理論是完美無瑕的,但「挑戰與回應」對認識晚清歷史,實在是一種掌握歷史脈絡的簡易工具。 或說,維新派自身的限制,由他們推動的改革,從開始已註定了失敗的結局。
滿清晚年面對被列強瓜分的危機,可說是甲午戰爭慘敗的延續。日本據馬關條約,取得巨大賠款及商埠權益,又取得具戰略價值的土地,觸動了西方列強的警覺,唯恐在華的均勢被打破,於是爭相確立勢力範圍,鞏固權益。這是滿清面對被瓜分危機的背景,一個導致相關局面的客觀環境。 .
滿清在甲午戰爭中戰敗,李鴻章親赴日本馬關議和,最終簽訂「馬關條約」。馬關條約從經濟及政治方面帶來滿清沉重的打撃。 先論述經濟方面。據馬關條約,滿清賠償軍費二億兩白銀。這畢款項有何巨大呢?是清廷三年的財政收入,是日本預算年度開支的四倍,是兩次鴉片戰爭總賠款的五倍,賠錢帶來的財政衝擊可想而知。
一幅關於甲午戰爭的經典漫畫,一位身型細小的武士站在一個身材魁梧的武士身上,前者代表日本,後者代表滿清。這漫畫不但說明滿清戰敗的事實,更反映對戰爭的評價,疆土遼闊的滿清敗於疆土細小的日本,自命天朝的滿清敗於一個看不起眼的日本,老態畢露的滿清敗於短小精悍的日本… …
認識晚清基督教,不但是學習能力的考驗,也是個人冷靜程度的挑戰。關於傳教士對中國的影響,太多人先戴上有色眼鏡,或把傳教士都看成添上神聖光環的使者,即使有錯誤,也是無辜被利用的;又或把傳教士都看成與列強槍砲互相掩護的侵略者,即使有貢獻,也不過是糖衣阱陷。
一張西方的政治漫畫,一位象徵慈禧的女士,從象徵光緒帝的年輕人手上奪過字條,字條上以英語寫上「改革」一詞,女士面露不悅,以左手扭著年輕人的耳朵,年輕人顯得驚慌失措,沒有甚麼反抗的能力。漫畫表達了維新運動被慈禧輕易廢止的觀點。
英國歷史學家提出「挑戰與回應」的理論,簡單而言,一個組織面對外來的挑戰,是否有足夠的適應能力與創造能力,就決定了該組織的前途。沒有理論是完美無瑕的,但「挑戰與回應」對認識晚清歷史,實在是一種掌握歷史脈絡的簡易工具。 或說,維新派自身的限制,由他們推動的改革,從開始已註定了失敗的結局。
滿清晚年面對被列強瓜分的危機,可說是甲午戰爭慘敗的延續。日本據馬關條約,取得巨大賠款及商埠權益,又取得具戰略價值的土地,觸動了西方列強的警覺,唯恐在華的均勢被打破,於是爭相確立勢力範圍,鞏固權益。這是滿清面對被瓜分危機的背景,一個導致相關局面的客觀環境。 .
滿清在甲午戰爭中戰敗,李鴻章親赴日本馬關議和,最終簽訂「馬關條約」。馬關條約從經濟及政治方面帶來滿清沉重的打撃。 先論述經濟方面。據馬關條約,滿清賠償軍費二億兩白銀。這畢款項有何巨大呢?是清廷三年的財政收入,是日本預算年度開支的四倍,是兩次鴉片戰爭總賠款的五倍,賠錢帶來的財政衝擊可想而知。
一幅關於甲午戰爭的經典漫畫,一位身型細小的武士站在一個身材魁梧的武士身上,前者代表日本,後者代表滿清。這漫畫不但說明滿清戰敗的事實,更反映對戰爭的評價,疆土遼闊的滿清敗於疆土細小的日本,自命天朝的滿清敗於一個看不起眼的日本,老態畢露的滿清敗於短小精悍的日本… …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今日世界中,大家最熟悉的基督教宗派分別可能是這三個:天主教、東正教還有新教。天主教和東正教於1054年分裂,新教諸派則在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與天主教分道揚鑣。不過,基督教的宗派歧異,遠不止這三家。有好幾家甚至在一千多年前的羅馬帝國時代,就已經能與未分裂的「天主/東正教」分庭抗禮。 我們回到公元495
  曾經,不斷積累的爭執,導致大陸上烽火繚亂。世外人們昔日的隱居生活逐漸沾染塵煙。原來為了求道而修習的武學,也被用來殺戮那些本應待在家鄉安享平靜生活,卻被推上戰場的平民們。求道者們終究無法忍受自己的雙手持續沾染無辜者的鮮血,開始試圖逃離國家的掌控。然而,等待著他們的,是來自國家⋯⋯
Thumbnail
我們花點時間講宗教裁判所,這個異端審訊機關惡名昭彰,是由天主教道明會來主持。其實道明會本身是個理念不錯的修會(最早設立大學,而且設立超多大學的研究單位)> 天主教派系很多,各有不同理念與主張,其中道明會是個非常用心研究聖經的修會,也許太用心了。 這是個問題,因為修會是個避世的單位,換句話說,他們
Thumbnail
中世紀有個有趣的現象,職位越高的神職人員有著兩面特性,一種是神學根基深厚,基本上在辯論上打遍天下無敵手,又善於政治權謀,一路往上爬,最後封頂,開始推動各種改革。 可惜,這種教皇很少(但不是沒有),更多是財團好控制的傢伙(像文藝復興時期赫赫有名的麥帝奇家族),這種人往往膽小如鼠又很卑劣,偏偏自尊心又
Thumbnail
利澤忠義堂,又稱大眾爺廟,位於宜蘭縣五結鄉利澤村,是一座主祀大眾爺的廟宇。 大眾爺,又稱孤魂公、好兄弟,是民間信仰中無祀孤魂的總稱。利澤忠義堂的創建,據說是因為當地在清末民初時期,發生了漳泉械鬥,造成許多人傷亡,這些死者的魂魄因無依無靠,而成為孤魂野鬼。後來,有鑑於此,當地居民便集資興建了利澤忠義
本文討論了宗教在社區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式微帶來的影響。
請看反右運動時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系刊發表的《告全體同學書》,直接挑明共黨讓中華民族喪失了獨立性,這在當時的右派言論中是少見的,如今的民運人士有此見識的真是少之又少。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曆史系系刊發表了一份《告全體同學書》: “三大主義”(宗派主義、主觀主義、官僚主義)是一母所生的難兄難弟,這個
前幾天我們提到早期教會採用的神學觀點,與當年社會處境有著密切關係,或者說,是性命攸關的問題,這一點早從使徒時代就開始了,也就是最早的吵架,保羅跟使徒間的衝突。 雖然現在新教徒都能朗朗上口因信稱義,但要知道在第一世紀,因信稱義是會要人命的。  對,就是那麼危險,我說過,猶太教是合法宗教,基督徒想要
講了一些初代教會與羅馬帝國之間的關係,我們先回頭談一下早期教會的狀況。  在耶路薩冷,因為使徒都在那邊,基本上就是本家,但「沒有教會」,其實一開始他們都還是去聖殿宣講(不然五旬節三千人受洗你想那是哪種場地,耶路撒冷哪裡可以塞三千人),其他城市也大多去猶太會堂,直到被迫害,而且有外邦人加入,因此開始
最近讀了很多教會史的書,因為還沒讀完(對,我同時讀好幾本,依照歷史時期主題閱讀而不是整本書讀),所以暫時沒書評好寫,但對於初代教會倒是有些東西可以談。 是這樣的,我見過太多牧者強調要跟隨初代教會的腳步,彷彿那是個無比美好的年代。 但那個年代恐怖極了,絕不是那種千人大教會還唱歌跳舞集體起乩的狀況,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今日世界中,大家最熟悉的基督教宗派分別可能是這三個:天主教、東正教還有新教。天主教和東正教於1054年分裂,新教諸派則在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與天主教分道揚鑣。不過,基督教的宗派歧異,遠不止這三家。有好幾家甚至在一千多年前的羅馬帝國時代,就已經能與未分裂的「天主/東正教」分庭抗禮。 我們回到公元495
  曾經,不斷積累的爭執,導致大陸上烽火繚亂。世外人們昔日的隱居生活逐漸沾染塵煙。原來為了求道而修習的武學,也被用來殺戮那些本應待在家鄉安享平靜生活,卻被推上戰場的平民們。求道者們終究無法忍受自己的雙手持續沾染無辜者的鮮血,開始試圖逃離國家的掌控。然而,等待著他們的,是來自國家⋯⋯
Thumbnail
我們花點時間講宗教裁判所,這個異端審訊機關惡名昭彰,是由天主教道明會來主持。其實道明會本身是個理念不錯的修會(最早設立大學,而且設立超多大學的研究單位)> 天主教派系很多,各有不同理念與主張,其中道明會是個非常用心研究聖經的修會,也許太用心了。 這是個問題,因為修會是個避世的單位,換句話說,他們
Thumbnail
中世紀有個有趣的現象,職位越高的神職人員有著兩面特性,一種是神學根基深厚,基本上在辯論上打遍天下無敵手,又善於政治權謀,一路往上爬,最後封頂,開始推動各種改革。 可惜,這種教皇很少(但不是沒有),更多是財團好控制的傢伙(像文藝復興時期赫赫有名的麥帝奇家族),這種人往往膽小如鼠又很卑劣,偏偏自尊心又
Thumbnail
利澤忠義堂,又稱大眾爺廟,位於宜蘭縣五結鄉利澤村,是一座主祀大眾爺的廟宇。 大眾爺,又稱孤魂公、好兄弟,是民間信仰中無祀孤魂的總稱。利澤忠義堂的創建,據說是因為當地在清末民初時期,發生了漳泉械鬥,造成許多人傷亡,這些死者的魂魄因無依無靠,而成為孤魂野鬼。後來,有鑑於此,當地居民便集資興建了利澤忠義
本文討論了宗教在社區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式微帶來的影響。
請看反右運動時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系刊發表的《告全體同學書》,直接挑明共黨讓中華民族喪失了獨立性,這在當時的右派言論中是少見的,如今的民運人士有此見識的真是少之又少。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曆史系系刊發表了一份《告全體同學書》: “三大主義”(宗派主義、主觀主義、官僚主義)是一母所生的難兄難弟,這個
前幾天我們提到早期教會採用的神學觀點,與當年社會處境有著密切關係,或者說,是性命攸關的問題,這一點早從使徒時代就開始了,也就是最早的吵架,保羅跟使徒間的衝突。 雖然現在新教徒都能朗朗上口因信稱義,但要知道在第一世紀,因信稱義是會要人命的。  對,就是那麼危險,我說過,猶太教是合法宗教,基督徒想要
講了一些初代教會與羅馬帝國之間的關係,我們先回頭談一下早期教會的狀況。  在耶路薩冷,因為使徒都在那邊,基本上就是本家,但「沒有教會」,其實一開始他們都還是去聖殿宣講(不然五旬節三千人受洗你想那是哪種場地,耶路撒冷哪裡可以塞三千人),其他城市也大多去猶太會堂,直到被迫害,而且有外邦人加入,因此開始
最近讀了很多教會史的書,因為還沒讀完(對,我同時讀好幾本,依照歷史時期主題閱讀而不是整本書讀),所以暫時沒書評好寫,但對於初代教會倒是有些東西可以談。 是這樣的,我見過太多牧者強調要跟隨初代教會的腳步,彷彿那是個無比美好的年代。 但那個年代恐怖極了,絕不是那種千人大教會還唱歌跳舞集體起乩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