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南北朝時代,北方的第一個王朝。
建立北魏的鮮卑拓跋氏,在西晉期間,仍屬「外國」。
偶爾參與了晉跟五胡的戰爭,在前秦苻堅一統北方時,完全被捲入。
經歷三代變遷,在漢人崔浩的協助下,鮮卑北魏從塞外共主,蛻變成為了「中國式皇帝」。
差別在哪?
差別在於天子權力。
從聯合國主席,變成了至高無上領導者。
北魏世祖拓跋燾,真正坐上了皇帝的寶座。
不過,我們都知道,「皇帝制度」並非只有優點。
帝制下最興盛的王朝:「漢」,就是亡於太后與宦官的鬥爭。
中國人曾經碰過的問題,北魏鮮卑這才要開始面對。
西元432年,世祖拓跋燾的統一戰爭,來到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吐谷渾送上赫連匈奴的首領,表示臣服,西方大定。
東側,北燕馮跋被親弟殺死,陷入分裂。
且觀兩虎相鬥,北魏只要支持著其中一方,等著收成就是。
這是卞莊刺虎的策略,也是過去三國霸主曹操平定河北的戰術。
即使不是未來人,也猜得到接下去的發展。
年初,拓跋燾立后。
這是非常有「草原價值」的一后。
北魏的新皇后,就是當時赫連匈奴首領的姊妹。
在先前拓跋燾攻破匈奴首都時,所奪取的俘虜。
對草原民族來說,妻女就是財物。
不過老師不會告訴你,妻女是最珍貴的那一種。
族長的妻女,就是中國皇帝的玉璽。
所以在中國周邊的「蠻族」,基本上你都會看到「女婿繼承一切財產與權力」的故事。
拓跋燾立赫連氏為后,同時也是在宣告:赫連匈奴的一切,都已經是我的了。
可惜,中國人的玩法不一樣。
當拓跋燾立赫連氏為后,對於中國式朝廷的意思卻是:如果拓跋燾不在了,赫連氏將可以代管他的一切。
不論如何,這顆種子總是埋下了。
北魏的漢化,始自拓跋燾的祖父珪。
剛開始只是草建一些官職,主要是拿以前中國設置在邊疆的軍事系統為參考。
很多時候鮮卑人也是不想用中國名稱,根本看不懂嘛。
比方說監察官,什麼督郵?御史?不知道。
我們要叫「白鷺」,這些總是在旁邊裝悠哉,其實伸長了脖子在觀察一切的鳥,更合適啊。
又或者將軍是三小?帶領一萬騎兵就叫萬騎啊。
大概感受一下初期翻譯的「美學」。
但是慢慢就會混亂了,中國的官職實在太多,一個任務要切給五個官二十個員,怎麼號?
大白鷺小白鷺左白鷺右白鷺逆?
加上拓跋燾的父親,嗣,勇猛善戰開疆拓土,需求大幅增加。
拓跋嗣就開始要求漢官們,一次把你們壓箱底的都拿出來吧,我不改名字就是了。
三公九卿各軍將。
東宮內禁后妃品。
一字排開之後,內侍自然也在其中。
這幹嘛用的?服侍皇族,很好。
挑選標準呢?要閹割。
幹,誰要當啊,還以為這官職很尊貴呢。
漢儒說,我們都是閹割犯罪的人,來充當宮廷的奴僕,藉以保障皇室血統的純粹。
好啦,搞就搞吧。
你知道這個漢化的過程說起來輕鬆,但作為外來政權,北魏有一個非常大的弱勢。
沒有資料。
真正的造冊登記,多從拓跋嗣開始,而且不詳不盡不實。
以至於甚至沒有人知道,北魏的「宦官之王」宗愛,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大概就是個罪閹,從各種打雜活兒慢慢升上中常侍的吧。
呃,少騙,我一看就知道這是趙高的履歷表。
更何況,北魏的中常侍跟中國的中常侍比起來,高級太多了。
上面說了,一開始他們是仿中國邊塞軍制定官。
所以北魏中常侍不是皇宮總管而已,他們還有一種「指揮官」中常侍。
負責率領護羌、戎、夷、蠻、越校尉。
西元449年,拓跋燾又一次與柔然大戰,獲得重大的勝利。
隔年,南朝劉宋襲來。這也是「國史之獄」,國師崔浩被誅的那一年。
經歷了一整年的奮鬥,劉宋請降。
非常開心的拓跋燾,於451年正月,在長江北側慶功,大行封賞。
中常侍宗愛,此時爵封秦郡公。
北魏雖然有中國的官爵,但這時候本體還是草原概念。
不像兩漢兩晉有什麼「異姓不得為王」的禁令。
西漢時代的匈奴也沒有這種規定,大族族長就是王啊。
而能封到公的,自也是鼎鼎有名的將軍。
崔浩有記錄的最高爵位,也是東郡公而已。
走到這個高度的宗愛,要嘛本是一族之長,要嘛得到皇帝寵信的程度,直逼過去的崔浩了。
不是有戰謀,就是有戰功。
如果有「中國史上最強宦官」,宗愛應該也要有個一席之地。
而他真正厲害的地方,還在後頭。
過去國師崔浩幫北魏設計了一套「繼承者系統」。
因為草原民族對於單于的兒子擁有自然繼承權這件事,不是那麼習慣,不太能接受。
與東晉並立的五胡政權,幾乎都發生過類似的問題,導致覆滅。
所以崔浩就設計,太子要跟大臣(大族長)與皇帝親信一起組成執政團隊。
透過長期執政來贏得諸侯的信任。
拓跋燾當年就是這樣上位的,而崔浩也是他的團隊部長之一。
這時,拓跋燾的兒子「晃」也實習了好多年。
不過他的團隊記錄不詳。
從上面的推論看起來,宗愛當時很可能就是以皇帝親信的身分,作為團隊一員。
然後他跟拓跋晃不對盤。
拓跋燾仍在世,宗愛還有人罩。
萬一拓跋燾走了,阿晃稱帝,宗愛肯定要糟。
這不,看到宗愛小人得志封郡公,阿晃就給手下兩個人增加了一些權力。
兩位仁兄,也是看宗愛不爽的。
拓跋燾沒有注意到這麼細,他當時只發現,兒子正在給人增權。
這並不是一件好事。
宗愛也注意到了這些變化,索性先下手為強,告了兩位仁兄一狀。
內容不明,只知道拓跋燾很生氣,先把一干人等拖去斬首示眾,至於阿晃的處分,再議。
阿晃很緊張,很害怕,就病死了。
嗯哼,背後有沒有暗盤就任憑想像。
培養了多年的太子沒了,怎麼辦呢?
「十有二月丁丑,車駕還宮。封皇孫濬為高陽王。尋以皇孫世嫡,不宜在藩,乃止。」
濬就是阿晃的兒子,這邊的敘述就是說,該年十二月,拓跋燾在進行親王調整的時候,突然決定收回濬的封號。
意思則是,「突然決定」,要讓濬成為太子。
拓跋濬已經十三歲了,不是不懂事的孩子。
這年紀漢人貴族可以當郎官,鮮卑貴族可以上戰場。
同時,拓跋燾更追悼阿晃,加諡號為「景穆太子」。
宗愛緊張了。
拓跋燾晚年相當反覆無常,三代老臣建制國師崔浩,都可以在他莫名一怒之下抄家滅門。
一旦拓跋燾惋惜太子,反回來查案,宗愛只怕又要糟糕。
一不做二不休,宗愛開始了一個新的規劃。
453年3月,四十五歲的拓跋燾,暴斃。
「二年春,世祖暴崩,愛所為也。」
當時的尚書僕射跟兩位郡公侍中,決定先隱瞞消息,避免混亂。
但尚書省馬上要出繼位文書。
阿濬嗎?雖然不是懵懂無知,但當皇帝怕是太早。
太原公薛提則說,早你妹,你們想要擬假詔嗎?
喔沒有啦,你想太多,我們只是覺得應該請東平王來一起參詳,有個支持有輔政,新帝才穩當啊。
這邊三人還以為自己趙高李斯了,另一廂,宗愛的「規劃」早就運作起來。
宗愛也請來了跟自己交情較好的南安王,並且著手寫皇后「假詔」,說皇后赫連氏要找他們商議。
大家想說宗愛跟皇后又不熟,只是跑腿辦事,就跟著去了。
哪知道宗愛早就準備了三十名小勇士假扮宦官,將一干人等抓捕,當殿處斬。
就連東平王也不能倖免。
好啦沒有假扮,又不是韋小寶。
接下來,就是宣布皇上駕崩。
再假一次太后詔,宣南安王拓跋余是正式繼承者。
而宗愛自己則領受詔令,「為大司馬大將軍、太師、都督中外諸軍事,領中祕書,封馮翊王」。
兼首席輔政官。
在九千歲出現之前,這個大將軍馮翊王宗愛,應該是宦官界的巔峰了吧?
連宋太師童貫都該叫他一聲前輩啊。
那其實我們也可以發現,皇后赫連氏完全在宗愛的掌控之中。
而宮中朝廷全然不知。
從這地方,我想就足以斷定,宗愛是漢人,而且家學淵源。
鮮卑人根本不可能知道這套什麼尚書令皇后詔的玩法。
事實上,東漢以至兩晉,荊州南陽宗氏是相當頂盛的士人世家。
三國時代,蜀漢的宗預就是南陽出身。
南朝劉宋也有一些姓宗的將軍。
不過不會有人想把宗愛考進自己家族的。
而權傾北魏的宗愛,也不會跟宋文帝連絡說,「我控制了北魏,快來接收吧。」
其他的漢人大臣,也沒什麼表示。
歷史我們看得多了,這種多行不義必自斃,我們忍一忍就好。
就中國式鴕鳥心態啦。
那拓跋余確實也會不愉快。
不過宗愛沒在客氣,殺了再換就是。
趁著拓跋余祭祀祖廟(拜完才能正式祭天上位)的時候,宗愛派小黃門下手了。
可這次要換誰呢?
當天晚上,除了宗愛的親信宦官,只有羽林軍頭領獨孤尼(不是獨臂神尼)知道拓跋余被害。
獨孤尼就跟宗愛說:「要換皇帝,我推薦阿濬。」
宗愛一驚:「你傻了嗎?阿濬可是知道當年他爸怎麼死的耶。」
獨孤尼道:「不然你還有合情合理合法的選擇嗎?」
宗愛笑:「你們就是不懂,這時候只要把相關人士召集來開會,選一個王子出來就好了。」
「好的,大人真聰明。」
一出來,獨孤尼馬上寫了小紙條,遣人祕密送給他的前同事,正在尚書省當差的禿髮破羌。
皇帝交接是尚書的職掌,現在大家心裡都有數了,禿髮破羌就又去找了另一個尚書步六孤麗。
這邊特意寫一下他們的族名,反正有記載。
感受感受一堆外國人跟中國人在中式朝廷鬥法吧。
兩個人討論之後,決定分頭行事。
禿髮破羌去連絡拔拔家,調動禁軍兵力。
步六孤麗則出宮迎接阿濬,再請獨孤尼帶兵接應。
宗愛這時還在祖廟表演,皇上正在祭祖,請勿打擾。
而做為護衛的獨孤尼,收到步六孤麗已經把皇孫帶入京城的消息,立刻大喊:「宗愛殺南安王,大逆不道。皇孫已登大位,有詔,宿衛之士皆可還宮!」
宗愛猝不及防,當場被捕。
後面就是這群人迎新帝,殺宗愛囉。
當然,讀過中國史的我們知道,宗愛的死,不代表北魏政壇能夠重迎和平。
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些鮮卑人學得很快。
從拓跋燾過世,到宗愛伏誅,只過了七個月的時間。
他們看宗愛演了一次尚書省辦交接,就抓到了其中的精髓。
不過,卻還沒能明白,「后制」的威力。
宗愛給北魏上了宦官一課,教了尚書之責。
而太后的威力,將靜靜的等著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