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無改於父之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論語‧學而11】
這則《論語》,打從「新文化運動」以來,可能是最受人質疑和詬病的。
為什麼要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呢?三年之後是否就可以改呀?什麼叫做「父之道」呢?父親生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嗎?如果父親做過壞事、做過不道德的事,難道兒子要三年都不能改嗎?就魯迅所說的,「三年無改於父之道」,造成中華民族一代不如一代。楊伯峻的《論語譯註》更指「父之道」的「道」是指合理的部分。這麼一來,北大的李寧就質疑:「我們要改的,難道不是爸爸的『不合理部分』,反而是他的『合理部分』嗎?」
當代著名學者南懷瑾的見解:
「『父在觀其志』這話,是說當父母在面前的時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時候,乃至於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於三年之內,無改於父之道……這就是孝子。」
如果像南懷瑾這樣的解釋,筆者實在看不出孔子這句話的微言大義。
為什麼孔子這句平常話會被後人如此的誤解的呢?
原來,始作俑者是南宋大儒朱熹。他在《四書集註》的解說:
「父在,子不得自專,而志則可知。父沒,然後其行可見。故觀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惡,然又必能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乃見其孝;不然,則所行雖善,亦不得為孝矣。」
朱熹說:「父親在世時,做兒子的不得自專,凡事都由父親說了算…」。如此的註解,豈不是把專制的黑紗披在孔子的身上嗎?難怪魯迅說「禮教吃人」、殷海光評宋儒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朱熹硬把自己的臆想套在孔子這句平常話,這豈不是變成了《論語》註朱熹嗎?
那麼,究竟孔子這句平常話作怎樣解釋呢?
首先,筆者要釐清「觀其志」、「觀其行」的「其」是指示哪一個,是指兒子的志、兒子的行呢?還是指父親的志、父親的行?
其次,這裡的「三年」是個什麼的概念?
再者,這裡的「無改」能不能另有解釋?
最後,這裡的「父之道」有什麼內涵?
自朱熹的註釋以來,「觀其志」、「觀其行」的「其」一直都指觀察兒子的志、兒子的行;這麼一來,就有「父親在世時,做兒子的不得自專,就只能觀察兒子的心志」這樣的曲解。當然,如果孔子這句話,大前題是在評核兒子的話,那自然是指觀察兒子的志、兒子的行。但,孔子這句話,大前題並沒有設定是在評核兒子;故此,筆者就平平白白地按這句話的主語——父,作為「其」的指示代名詞了,也就是說「父親在世時,要好好地觀察父親的志(意向、抱負、理想、原則、價值觀等),看看有沒有值得追隨的。要是父親不在世的話,作子女的也要好好地反思父親生前的行誼,看看有沒有值得學習的。」(父包含母)
至於「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的三年,許多前輩學者一直都指服喪那三年;如此的解說,「三年」就是三年,不多不少。但,三年過後,是否就可以改呢?故此,筆者認為這裡說的三年,其實是指終身,也就是「終身無改於父之道」。
接著,「無改」能不能另有解釋?所謂世事如雲,瞬息萬變,轉眼成空,能不變不改嗎?再者,要「無改」,這豈不是變成教條?筆者認為這裡的「無改」,就是不要忘記的意思。不忘記父親生前的言行、不忘記父親生前的做人原則等等,這不就是「慎終追遠」的「追遠」嗎?
最後,什麼叫作「父之道」?要是父親是做生意的,可以看看他的營商之道;要是父親是當官的,可以看看他的為政之道;要是父親是教學的,可以看看他的為師之道;要是父親是一個普通的工人,可以看看他的敬業之道。父親在世多年,無論在交友方面、群居方面、處世方面、做人方面……等等,總有些值得子女的學習、欣賞的。要是說父親沒有什麼值得學習、沒有什麼值得欣賞的話,那麼,齊家之道呢?父慈之道呢?總有一點點兒值得肯定的吧。
筆者的先父已經仙遊三十年了,他生前兩袖清風,一事無成,說句不肖的話,我年輕的時候,是有點看不起他的。可是,在他出殯的哪天,整個大禮堂都疊滿花牌輓聯,當中還有幾個不同社團的代表致意的,甚至有幾個不太認識的老人家在哭祭。即使去世多年,每當掃墓時,總有些附近山墳的後人,在先父墳前燒香。這說明什麼?先父生前的行誼肯定得到不少人的認同與感戴的,這「父之道」,就值得我欣賞與敬佩了。
好了,把整句話的字詞都疏通了,這則《論語》的意譯:
「父親健在時,要好好地觀察父親的志(意向、抱負、理想、原則、價值觀等),看看有沒有值得追隨的。要是父親不在世的話,也要好好地反思父親生前的行誼,看看有沒有值得學習的。要是能體會到值得欣賞與敬佩的地方(父之道),那就終身不要忘記,能這樣做的,可以說是盡了孝道了。」
本文純屬個人的臆度,是否有違孔子的原意,敬祈仁人君子教正。
(寫於二零一四年二月十日)
下一講:雜文兩篇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25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孟子舉出六位古時的賢人當中,那位因亡國而為階下囚的,就是年逾七十的百里奚。 話說百里奚,原是虞國的大臣,虞君不聽百里奚的勸告,貪圖一時小利,誤中晉獻公的奸計,終亡國而為階下囚。 其時,秦穆公一直想擴展中夏,於是締結「秦晉之好」。 秦穆公問:先生年居? (寫於2020年8月18日)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這句話,這裡所講的「斯人」,即「是人」、「此人」;那麼究竟是什麼人呀? 孟子講這段話,旨在激勵人心,堅忍橫逆。人,往往處於困逆之境,反而能激發求存;相反的,經常處於安逸之時,反而會陷溺墮落。這就是「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的意思。(語出《孟子·告子下15》)
前文提到孔子的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大陸至今仍然普遍指斥為愚民思想;也就是說,民眾(大陸一向只稱為群眾,而不叫做民眾的)只須跟從政令去做,毋須讓他們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 有些衛道之士,乾脆把這句話重新斷句為: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句《論語》,自清末民初以來就有學者質疑,而康有為、梁啟超又試圖把原文的句讀(音句豆)重點,以自圓其說。至大陸赤化,有學者為迎合政權,直把夫子這句話,說成愚民政策。文革期間,就以這句話說成愚弄群眾,陳腐落後,因而破壞孔墳,幾乎要鞭屍。至今,大陸仍然普遍批貶孔子這句話是愚民政策。
究竟親情重要?抑或天下重要? 過去提到葉公說「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的案例,孔子卻不以為然。而在《孟子》裡也有一個類似的故事。(見【盡心上35】) 話說孟子有個學生名叫桃應,他問孟子:「舜作為天子,而一向執法嚴明的皋陶(音高遙)為最高的司法官員;假定阿舜的父親瞽瞍殺了人,該怎麼辦呢?」
前文講到「三不孝」: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也提及曾子說的「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這句話。 從上述所引關於「孝」的內涵,就沒看到有「順」的意思;相反的,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反而是不孝啊! 謹此共勉
孟子舉出六位古時的賢人當中,那位因亡國而為階下囚的,就是年逾七十的百里奚。 話說百里奚,原是虞國的大臣,虞君不聽百里奚的勸告,貪圖一時小利,誤中晉獻公的奸計,終亡國而為階下囚。 其時,秦穆公一直想擴展中夏,於是締結「秦晉之好」。 秦穆公問:先生年居? (寫於2020年8月18日)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這句話,這裡所講的「斯人」,即「是人」、「此人」;那麼究竟是什麼人呀? 孟子講這段話,旨在激勵人心,堅忍橫逆。人,往往處於困逆之境,反而能激發求存;相反的,經常處於安逸之時,反而會陷溺墮落。這就是「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的意思。(語出《孟子·告子下15》)
前文提到孔子的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大陸至今仍然普遍指斥為愚民思想;也就是說,民眾(大陸一向只稱為群眾,而不叫做民眾的)只須跟從政令去做,毋須讓他們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 有些衛道之士,乾脆把這句話重新斷句為: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句《論語》,自清末民初以來就有學者質疑,而康有為、梁啟超又試圖把原文的句讀(音句豆)重點,以自圓其說。至大陸赤化,有學者為迎合政權,直把夫子這句話,說成愚民政策。文革期間,就以這句話說成愚弄群眾,陳腐落後,因而破壞孔墳,幾乎要鞭屍。至今,大陸仍然普遍批貶孔子這句話是愚民政策。
究竟親情重要?抑或天下重要? 過去提到葉公說「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的案例,孔子卻不以為然。而在《孟子》裡也有一個類似的故事。(見【盡心上35】) 話說孟子有個學生名叫桃應,他問孟子:「舜作為天子,而一向執法嚴明的皋陶(音高遙)為最高的司法官員;假定阿舜的父親瞽瞍殺了人,該怎麼辦呢?」
前文講到「三不孝」: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也提及曾子說的「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這句話。 從上述所引關於「孝」的內涵,就沒看到有「順」的意思;相反的,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反而是不孝啊! 謹此共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左傳:疾指人在行為性格上缺陷毛病,如好勇、好貨、好色、驕侈。 譯文:父母對你的那些可能導致家族滅亡的危險行為煩惱。
Thumbnail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經典著作,強調仁愛與同理,並對禮貌與尊重提出重新定義。此外,書中還提倡修齊治平的觀念,以及個人修養的重要性。文章通過介紹書中主要觀點,並結合個人的學習體會,呈現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價值。
犯規有兆,所為聖人,心無容量,看穿彼此。 循規有度,行止君子,志在廣大,洞察世情。 不惜犯規,所為獨子,心無家人,看穿心思。 守法有恒,行為正道,志存高遠,共建同心。 如果原生中華有慈父,心中不能沒有能量。如果次生中華有獨子思考,就是缺乏仁慈的父親。如果我說錯了,那就是有人不按人道行事。
Thumbnail
這是一封父親寫給兒子的備忘錄,內容包括生活智慧和價值觀念。父親提醒兒子人生無常,要珍惜每一刻,不要過分依賴別人,要獨立自主;感情和成功都是會變化的,要有心理準備;教育是重要的,但也要懂得實際應用。最後,強調家庭的重要性,呼籲大家珍惜親情和家庭和睦。這封信提醒我們珍惜緣份,善待身邊的人。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孝順為齊家之本,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我們必須孝順父母,因為是父母把我們辛苦撫養大的。因此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子女也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就一定要培養或讓他們能先孝順父母。但子女長大後,有了自己家庭,是否還會孝順父母?亦即未來是否會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就是許多父母會好奇的問題。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但,不爭不是躺平啃老,是精進自己,不再與人爭論是非對錯。 不論是家庭工作,很多時候事緩則圓,不決定也是一種決定。當下若有情緒,任何決定都是錯。 經典中一段記載,引人深思。 「世尊,你如何渡過(輪迴的)暴流呢? 「朋友,不滯留也不掙扎,我便渡過暴流。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左傳:疾指人在行為性格上缺陷毛病,如好勇、好貨、好色、驕侈。 譯文:父母對你的那些可能導致家族滅亡的危險行為煩惱。
Thumbnail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經典著作,強調仁愛與同理,並對禮貌與尊重提出重新定義。此外,書中還提倡修齊治平的觀念,以及個人修養的重要性。文章通過介紹書中主要觀點,並結合個人的學習體會,呈現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價值。
犯規有兆,所為聖人,心無容量,看穿彼此。 循規有度,行止君子,志在廣大,洞察世情。 不惜犯規,所為獨子,心無家人,看穿心思。 守法有恒,行為正道,志存高遠,共建同心。 如果原生中華有慈父,心中不能沒有能量。如果次生中華有獨子思考,就是缺乏仁慈的父親。如果我說錯了,那就是有人不按人道行事。
Thumbnail
這是一封父親寫給兒子的備忘錄,內容包括生活智慧和價值觀念。父親提醒兒子人生無常,要珍惜每一刻,不要過分依賴別人,要獨立自主;感情和成功都是會變化的,要有心理準備;教育是重要的,但也要懂得實際應用。最後,強調家庭的重要性,呼籲大家珍惜親情和家庭和睦。這封信提醒我們珍惜緣份,善待身邊的人。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孝順為齊家之本,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我們必須孝順父母,因為是父母把我們辛苦撫養大的。因此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子女也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就一定要培養或讓他們能先孝順父母。但子女長大後,有了自己家庭,是否還會孝順父母?亦即未來是否會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就是許多父母會好奇的問題。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但,不爭不是躺平啃老,是精進自己,不再與人爭論是非對錯。 不論是家庭工作,很多時候事緩則圓,不決定也是一種決定。當下若有情緒,任何決定都是錯。 經典中一段記載,引人深思。 「世尊,你如何渡過(輪迴的)暴流呢? 「朋友,不滯留也不掙扎,我便渡過暴流。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