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內心的聲音自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篇我們想試著談談靈魂的傷。
靈魂的傷,總的來講,是一種源於我們非常小的時候所經驗到的經驗。這種經驗形塑了某些固化的人際基模,並且持續在這個基模上發展我們與他人互動的模式與劇本。
不過在進入靈魂的傷之前,先讓我們看看阿芝的故事。

阿芝的故事

這已經不知道是阿芝第幾次被唸說「怎麼人家講話一直插嘴」了。
阿芝自己也不太清楚為什麼會這樣,每次在聽人家說話的時候,就是會感覺到一個讓他急著講話的衝動。當然後續帶來的結果,就常常是在別人講話的時候被念,「我話都還沒說完,你在急什麼!」
如果有個開關可以控制衝動是否要出來,可能阿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那開關壓到「關」的那一側,壓得緊緊的,讓這個衝動不再影響自己。說真的,就連阿芝本人都不喜歡自己這樣,但是卻又不知道為什麼。久而久之,阿芝在與人談話時就變得越來越緊張,「怎麼辦,我會不會又插嘴?我會不會又忍不住衝動?」

探索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驗到的,常與阿芝的故事很像。我們常容易留意到某些很常在進行的模式-比如說,上面故事中的插嘴。接著,開始對進行這個模式的自己抱持著某些特定的態度,比如說厭惡自己、排斥自己、貶抑自己、攻擊自己,或者膨脹自己等等。此外,我們也可能留意到這個特定的態度是一種持之以恆的評斷,因而對在評斷的自己產生另外一些評斷,比如說「天啊,我怎麼這麼批評我自己...我要更愛我自己才行!」
在這裡,先讓我們暫停在產生模式的那一刻看一下,比如說阿芝插嘴的那一刻。
經由討論、檢視、感受,或者各種不同的方式,阿芝可能會開始發現:「啊,我在那個時候會覺得『我應該要趕快講話,好讓對方覺得我聽得懂他在說什麼。』」這個新的發現可能會帶來後續更多新的發現。比如說,阿芝可能會因為想要知道「為什麼我需要讓對方覺得『我聽得懂他在說什麼」?啊,我想起來了,好像是我以前常常被念『你怎麼那麼笨啊!連這都不知道?』」
到最後,我們可能會開始留意到在我們裡面那個小小的聲音,這個聲音會藏在許多包裹起來的層面底下。

內在的小聲音

外在持續、時常進行的模式,通常伴隨某個內在隱微而細小的聲音,這個聲音除了不太容易被辨別以外,也很常用一層又一層的包裹把這個聲音藏起來。在內在家庭系統(internal family system, IFS)裡面,便將這兩個部分略分為:
  • 保護者:守在外面,好讓裡面那個聲音不用再次經驗到受傷的情境
  • 流浪者:內在的微小聲音,通常會連結到我們非常小時候的經驗
我們可以用一個畫面來想像:在一堵環繞成圓的石牆內,有著繽紛多彩的花園。然而,這個石牆唯一的出入口有個守衛阻擋著一切想要進入這個花園裡的人。而花園裡的花,則在石牆上不時地探出頭來。
如果我們仔細地在適當的陪伴下去聆聽,我們就有著一種可能性,聆聽到那個在很多表象之下,一再一再維持的某個小聲音。

聽到小聲音,是看見我們一生中那套劇本內容的開始

這個小聲音會藏得很深,會像是一道瞬即而逝的閃電在我們心中閃過。這通常也是我們渴望被聽到,卻似乎始終沒有辦法真正被聽見的聲音。此外,這也可能是我們長久以來覺得「你不知道真正的我」當中「真正的我」的涵義。
這個聲音有可能是飄盪在我們心裡的、重複出現的一句話。舉例來說,「不要欺負我」「不要傷害我」「沒有人要我」「我不可以玩」等等語句,可能會一再地浮現在不同的場景中。接著,伴隨著這個語句而來的,常常是這個語句被不斷地強化、堅固。
大體上來講,這個過程時常會以如下的方式逐步地演進成某些固化的模式:
  • 最開始:一個孩子透過某些經驗建立了某種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在人際歷程或認知中,這被稱為基模(schema)。
  • 接著,這個基模或基本認識會進一步被這名孩子所處的環境強化。比如說,一名孩子可能有了「我媽媽常常不在,是因為我不被喜歡」的感覺。接著,這個感覺可能在每一次媽媽不在的時候被強化。
  • 接著,這個感覺可能變成一個強迫概念(obsession)。
  • 接著,這個強迫執念可能近一步演化出某些相對性的強迫行動,這種演化通常是透過某些孩子的經驗展現。比如說,這孩子可能偶然地發現,只要他開始試著順著媽媽的話來做,就比較可能經驗到「我被喜歡了」的感覺。於是,孩子可能更多地培養出順從的行動。
  • 同時,強迫的行動可能演變出某些自我內言(self-narration)。比如說,孩子可能對自己說,「我以後不要那麼壞了」「我不可以壞壞」等等。
  • 逐漸地,自我內言、強迫行動,以及各種複雜的感受,可能會慢慢建構成一套固化的僵化行動模式。這套僵化的行動模式可能變成一個人花費一生來跟他人互動的劇本。
這套劇本的最核心,是那個很小的時候經驗到的感覺。而由於這個感覺建立在與主要照顧者互動的過程中,因而,通常會需要其他人的特定協助,才可能逐步逐步地貼近這個聲音,貼近這道深埋在靈魂深處的傷。
會形成額外困難的是,我們可能會覺得「靠我自己就好,我自己就聽得到」。通常來講,在人際關係中形成的傷,若能重新拉回人際的場域來觀看,並且在足夠好(good-enough)的陪伴下來聆聽時,這個小小的聲音才可能在有足夠安全感的前提下冒出頭來。此外,「我靠我自己就好」也有可能反映著「我不信任這個世界,也不信任他人有能力幫我」,或者「我需要靠我自己,凡事都需要靠我自己」的長久信念在運作。
當我們最深處的傷被看見,痂就會脫落,陳舊、固著的人格就會開始鬆動。我們會開始意會到:原來我不需要如此用力地抵抗自己,或者防衛外界。原來生命有著這種簡單的樣態。
願讀到這篇的人,都能從長久以來的這種困境中解脫,願我們真能不用再試著去修補生命中的傷,而是全然地照見這一切。
祝願平安。如若需要協助,還請洽詢
avatar-img
16會員
28內容數
自由工作者的路是種人生的冒險。我們偏離了傳統的工作,偏離了有穩定指標的評估方式,並且轉向不確定的懷抱。 這是一條富含非傳統挑戰的道路,諸如推出產品的方式、建立流程、稅務、現實評估,或者在現實中的困境與自己的想像中達到某種平衡的結果。 有些前輩已在前面走過,這個專題則是一個整理,也是一個試著書寫我自己行於此的過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羅大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我們裡面的孩子有一種渴望:父母是完美的,不好是因為我不好。然而,當我們真實地放下這些渴求向前走,看見過去的已經過去時,生命中的困頓才可能被超越。
這裡提及一些關於正念的不同觀點。正念有別於超覺靜坐(TM),比起靜坐,正念更像是透過智慧來重新觀看「我」這個被持續使用的詞彙,而這份智慧也是佛教的核心觀點。若將正念與靜坐畫上等號,那其實太過縮限了透過正念擴展生命的諸般可能。
重新讓自己安頓,並不意味著我們不再去做任何事;相反地,當我們帶著安頓的內在態度做好那些所謂的小事-打掃、乘車、走路、說話;或者,感受著這個世界的流動-風的吹撫、陽光的照撫、空氣的溫度、周圍的空間,這就是調頻至祈禱。而能夠全然地臨在在這些小事中,就是在每一件事中體現愛的質性。
「愛自己」是這個時代的一種主流觀點。然而,「愛自己」本身就阻礙著愛的自湧動被留意與覺察。當我們能從「是否愛自己」這種判斷之中放鬆下來,我們就從該如何面對自己的慌亂之中放鬆下來,愛的湧現也就更容易被發現。
我們比較難在當代大師的著作中,讀到如這本書裡所描寫的,一名大修行者面對位於未知的恐懼、焦慮與擔憂,以及如何用無住之心來面對這一切。對任何對自己有興趣的人而言,這都是本少見而值得一讀的書。
界線通常是我們那僵硬的自我防衛外界的方式。當一個人帶著臨在的品質開始與自己接觸時,我們生命中長期的防衛會軟化下來,那些生命的傷也有機會得以消融。中立,是我們得以回到臨在的一種基本品質。這篇便是試著描寫這種中立的品質。
在我們裡面的孩子有一種渴望:父母是完美的,不好是因為我不好。然而,當我們真實地放下這些渴求向前走,看見過去的已經過去時,生命中的困頓才可能被超越。
這裡提及一些關於正念的不同觀點。正念有別於超覺靜坐(TM),比起靜坐,正念更像是透過智慧來重新觀看「我」這個被持續使用的詞彙,而這份智慧也是佛教的核心觀點。若將正念與靜坐畫上等號,那其實太過縮限了透過正念擴展生命的諸般可能。
重新讓自己安頓,並不意味著我們不再去做任何事;相反地,當我們帶著安頓的內在態度做好那些所謂的小事-打掃、乘車、走路、說話;或者,感受著這個世界的流動-風的吹撫、陽光的照撫、空氣的溫度、周圍的空間,這就是調頻至祈禱。而能夠全然地臨在在這些小事中,就是在每一件事中體現愛的質性。
「愛自己」是這個時代的一種主流觀點。然而,「愛自己」本身就阻礙著愛的自湧動被留意與覺察。當我們能從「是否愛自己」這種判斷之中放鬆下來,我們就從該如何面對自己的慌亂之中放鬆下來,愛的湧現也就更容易被發現。
我們比較難在當代大師的著作中,讀到如這本書裡所描寫的,一名大修行者面對位於未知的恐懼、焦慮與擔憂,以及如何用無住之心來面對這一切。對任何對自己有興趣的人而言,這都是本少見而值得一讀的書。
界線通常是我們那僵硬的自我防衛外界的方式。當一個人帶著臨在的品質開始與自己接觸時,我們生命中長期的防衛會軟化下來,那些生命的傷也有機會得以消融。中立,是我們得以回到臨在的一種基本品質。這篇便是試著描寫這種中立的品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而在那天,她就知道她錯了。 錯不在於自己的定義,而是在於自己為什麼那時要不聽爸媽的話。 那時的她們什麼都不懂,也還不會反抗,甚至不知道她們的爸媽是怎樣的樣貌。而也因為這件事,她們知道了那些不會出現在童話故事裡,血淋淋的黑暗現實。
Thumbnail
一句話就這麼溢出心智的序列,那是一無意識的、關於愛的滿溢。正是因為那是場永遠都在腦海裡的洋流中竄動的情感,所以對於身體外部的公眾領域只能是一種情感能否生存的未知試探。 此次是一次意外的、招致不穩定的未明事件,在短暫而無法確知自己的冒險意圖之前,行動需要被迫使展開,如果說,可以趕在聲音到達前就有機會攔
Thumbnail
從小我就被迫保持沉默,因為我發現表達自己的想法常常會被視為不尊重。我內心有很多想說的話,但害怕被反對或批評,所以我都把它們藏在心裡。久而久之,我完全失去了自己的聲音,被一層層的沉默和自我懷疑所包圍。 從小到大,我接受了一個潛規則:大聲發聲就等於叛逆,尤其是在家裡。為了避免被拒絕或懲罰,我學會了壓抑
Thumbnail
10-34 探索的通道 在這個繁忙的世界裡,我們總是被各種聲音所包圍:家人的期望、朋友的建議、社會的標準。然而,其中最重要的聲音,卻是我們內心深處的那個——那個不怕瘋狂、不怕不切實際的聲音,信任自己內在的聲音,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 當自己願意選擇相信自己,並且不管他人怎麼說,其實就是在選擇活出真
Thumbnail
你可曾注意過,你腦袋裏有個聲音總是喋喋不休? 這是誰的聲音?認清你不是這個聲音,你無需認同他說的話,才能拿回人生的主導權。
Thumbnail
當你的孩子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用沉默構築起一道道看不見的牆,你是否曾經感到無助? 在孩子的沉默背後,隱藏著什麼煩惱和秘密?如何巧妙的邀請他們開口,又不觸碰到那份脆弱的心靈防線? 一起來探討如何巧妙拆解那道沉默的牆,讓家成為孩子心靈的避風港,共同經營一段溫暖而深刻的親子關係吧! 閱讀全文,一起探
Thumbnail
當你在童年時期,會不會也曾經希望媽媽能聽懂自己說話的心願。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而在那天,她就知道她錯了。 錯不在於自己的定義,而是在於自己為什麼那時要不聽爸媽的話。 那時的她們什麼都不懂,也還不會反抗,甚至不知道她們的爸媽是怎樣的樣貌。而也因為這件事,她們知道了那些不會出現在童話故事裡,血淋淋的黑暗現實。
Thumbnail
一句話就這麼溢出心智的序列,那是一無意識的、關於愛的滿溢。正是因為那是場永遠都在腦海裡的洋流中竄動的情感,所以對於身體外部的公眾領域只能是一種情感能否生存的未知試探。 此次是一次意外的、招致不穩定的未明事件,在短暫而無法確知自己的冒險意圖之前,行動需要被迫使展開,如果說,可以趕在聲音到達前就有機會攔
Thumbnail
從小我就被迫保持沉默,因為我發現表達自己的想法常常會被視為不尊重。我內心有很多想說的話,但害怕被反對或批評,所以我都把它們藏在心裡。久而久之,我完全失去了自己的聲音,被一層層的沉默和自我懷疑所包圍。 從小到大,我接受了一個潛規則:大聲發聲就等於叛逆,尤其是在家裡。為了避免被拒絕或懲罰,我學會了壓抑
Thumbnail
10-34 探索的通道 在這個繁忙的世界裡,我們總是被各種聲音所包圍:家人的期望、朋友的建議、社會的標準。然而,其中最重要的聲音,卻是我們內心深處的那個——那個不怕瘋狂、不怕不切實際的聲音,信任自己內在的聲音,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 當自己願意選擇相信自己,並且不管他人怎麼說,其實就是在選擇活出真
Thumbnail
你可曾注意過,你腦袋裏有個聲音總是喋喋不休? 這是誰的聲音?認清你不是這個聲音,你無需認同他說的話,才能拿回人生的主導權。
Thumbnail
當你的孩子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用沉默構築起一道道看不見的牆,你是否曾經感到無助? 在孩子的沉默背後,隱藏著什麼煩惱和秘密?如何巧妙的邀請他們開口,又不觸碰到那份脆弱的心靈防線? 一起來探討如何巧妙拆解那道沉默的牆,讓家成為孩子心靈的避風港,共同經營一段溫暖而深刻的親子關係吧! 閱讀全文,一起探
Thumbnail
當你在童年時期,會不會也曾經希望媽媽能聽懂自己說話的心願。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