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線與中立的應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頭薦骨這個取向有時候會引起一種誤解,這種誤解大概是,「頭薦骨是執行師幫我做一些事情,或者給我一些能量之類的東西。我來這邊做個案,是讓執行師幫我解決一些什麼,或者能夠幫我淨化病氣。」

有時候,我也會在某些執行師身上聽到類似能量交換的暗喻,彷彿身為執行師的人會給出個案什麼,或者會跟案主做能量交換,或者會把案主身上的某些東西從個案室中帶走,然後帶在自己身上。

這種誤解會類似上面這則gif檔當中,一個人從其他幾個人身上分別帶走一些沉重或者晦暗的東西,然後帶在自己身上。通常來講,我們的確會在與他人談話的時候,感受或共振著對方的一些感受,也可能在跟某些談完話以後,有從對方身上帶著某些感受的情形。

不過,當我們待在自己的中心中時,這則gif中最後的情況便可能出現:所有的感受都只是自然地黏上來,又自然地脫落。頭薦骨的個案其實就核心來講,是執行師待在自己的中心中,有意識且臨在地陪伴著另外一個人,並在這種臨在中陪伴一個人。透過執行師待在中心的陪伴,一個人那些過往的沉痾會慢慢、逐漸地開始掉落。而那些和平、安詳、整合,常常都是這種陪伴的過程中,會出現的副產物。

不過在進入「待在中心」這個主題之前,讓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希望會比較容易了解上述所描述的「偏離中心」是什麼。


小禎久久才回一次家。

說真的,從別人眼中看來,她家也沒有什麼問題:童年過得還不錯,家裡經濟沒什麼問題,父母和哥哥都沒有什麼陋習。從旁人的眼光看起來,小禎的原生家庭一切都很好,簡直是模範家庭的典範。

但不知道為什麼,小禎就是不喜歡回家。她說不上她在家感覺到的那種感覺是什麼,甚至也會懷疑,是不是只是自己太過敏感,才會覺得那個家冷冰冰的。

當小禎對自己與他人的行動更敏銳後,才意識到她的家人以往跟自己互動的方式,正是這種壓力的來源。這次回家,小禎才意會到,這個家裡面的人好像想了解的,比較多是自己又多了哪些狀態,比如說結婚了沒,工作的收入怎樣等等。卻好像很少關心過她的感受,她這幾年來走過怎樣的心路歷程。

小禎在家中經驗到的,其實是一種孤獨感:雖然大家都在家,可是自己卻感覺不到有人真的在的那種感覺。而自己好像每次回家,都會一再一再地經驗到這種「雖然大家都在家,可是好像沒有人真的在」的那種孤單感。

常見的互動模式:偏離中心

我們跟人相處時偏離自己的中心,是滿常見的情形。所謂的「偏離中心」是一種失去了跟自己的連結,轉而朝向對方的情境。這種情境可能是想要安撫對方,急著想要平撫對方的不舒服,或者在看到對方受苦的時候開始說教,又或者在看到強烈的情緒時往後退縮。

就內在動能的層面來講,偏離中心是自己被衝動的馬車拉著走,卻對被拉著走沒有太多留意,或者完全沒有留意到自己已經被帶走。當一個人偏離那恆定的中心時,可能會有的表現包含但不限於:

  • 關心好像整個人壓到自己眼前
  • 一個人好像不在家,或者碰觸不到這個人
  • 這個人好像往後退,或者感覺好像在躲著我
  • 這個人給我的感覺好像要把我吃掉
  • 慌亂/無措/焦躁/坐立難安
  • 靜不下來
  • 自己好像要被某種感覺淹沒(overwhelmed)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難見到失去中心的例子。讓我們回想過年時跟親戚相處的情境,可能就能略知一二。我們在面對那些排山倒海而來的問題時,往往也好像能看到那群彷彿要撲上來把自己給淹掉的那些親戚。表面上看起來,這些人好好地坐在他們的座位上,不過在能量上,我們可能會有一種他們整個注意力排山倒海地壓過來的感覺。

通常我們因應這種擠壓式注意力的方式,通常是在能量上往後縮,就好像我們壓縮了自己的空間;或者,我們會好像往前對抗這股壓過來的能量一樣。我們應對他人注意力的方式,常常不是退縮,就是對抗。

當別人的注意力排山倒海壓過來時,我們常會下意識後傾

第三種選擇:中立的觀

我們是有第三種選擇的。

那是待在自己的中心裡,即先前曾經提過的中線。待在中心,是不試著對抗,也不從中逃避,只是站穩腳跟地在這裡。同時,我們只是跟所有出現的元素-感受、想法、情緒、感知、身體感覺-保持一個適當的距離,不遠離也不逃避。

這種觀照是我們相對不孰悉的觀照態度。透過在相對輕鬆、安全的場域練習,我們可以逐漸培養出這種在所有場合裡,都能輕鬆寫意地採用這種中立角度的方式。這種輕鬆寫意幾乎是大部分人渴望的:能夠在每個當下平靜、安詳、自在、和平,不被晃動。

這種輕鬆寫意,就是一個人有意識地意會到自己的中心,並且安住於其中。然而,這種輕鬆寫意並非一朝一夕能達到。除此之外,要能夠在生活的每一刻活出這種輕鬆寫意,背後其實有幾個前提:

  1. 從相對容易、安全、自在的情境與場域開始練習(注意:不是一開始就打大魔王)
  2. 這些練習是我們知情,並且有意識地採取某些行動
  3. 這些練習是持續的、不間斷的
  4. 這些練習的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需要不斷視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細微的調整
  5. 在關係中的模式基本上需要在關係中消解,通常來講,這些練習通常會從跟我們感覺安全的人開始

若有興趣,歡迎參考、預約與洽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羅大軒的沙龍
17會員
28內容數
自由工作者的路是種人生的冒險。我們偏離了傳統的工作,偏離了有穩定指標的評估方式,並且轉向不確定的懷抱。 這是一條富含非傳統挑戰的道路,諸如推出產品的方式、建立流程、稅務、現實評估,或者在現實中的困境與自己的想像中達到某種平衡的結果。 有些前輩已在前面走過,這個專題則是一個整理,也是一個試著書寫我自己行於此的過程。
羅大軒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1/08
戀愛是如此普遍而常見,這件事似乎具有一種呼喚的特性,似乎有一種拉力或渴望存在,讓我們不斷地朝那個地方尋去。我們尋找,卻又會在戀愛可能出現時開始遲疑。戀愛對我們來說似乎是那麼矛盾:我們對此充滿憧憬,裡面卻又似乎充滿矛盾。 羅伯特‧強森的《戀愛中的人》,是一本從榮格取向出發,從崔斯坦和伊索德的故事,來試
Thumbnail
2022/11/08
戀愛是如此普遍而常見,這件事似乎具有一種呼喚的特性,似乎有一種拉力或渴望存在,讓我們不斷地朝那個地方尋去。我們尋找,卻又會在戀愛可能出現時開始遲疑。戀愛對我們來說似乎是那麼矛盾:我們對此充滿憧憬,裡面卻又似乎充滿矛盾。 羅伯特‧強森的《戀愛中的人》,是一本從榮格取向出發,從崔斯坦和伊索德的故事,來試
Thumbnail
2022/07/29
在傳統佛教裡,一種主要鍛鍊注意力的方式是奢摩它(śamatha)。透過帶領者介紹的方式,不同的修驗者大體上在走奢摩它之路時,會經驗到大體上類似的經驗。雖然說這些經驗並不具必然性-亦即,不一定會經驗到這些;然則,這些經驗通常有個出現的次序。 會這樣講,主要與猴子本身的特性有關。
Thumbnail
2022/07/29
在傳統佛教裡,一種主要鍛鍊注意力的方式是奢摩它(śamatha)。透過帶領者介紹的方式,不同的修驗者大體上在走奢摩它之路時,會經驗到大體上類似的經驗。雖然說這些經驗並不具必然性-亦即,不一定會經驗到這些;然則,這些經驗通常有個出現的次序。 會這樣講,主要與猴子本身的特性有關。
Thumbnail
2022/07/18
讓整個情況變得再更複雜一些的因素是,追逐快樂或開心的行為,常常伴隨著「希望能透過這種方式,好讓自己不用去感覺那些過往的煩躁、苦痛與不適」。我們生命中好像已經有太多的苦難、哀痛、苦痛與心碎。這些過往太過沉重,至少我們透過某些方式,還能夠暫時從這些苦痛與心碎中脫身一會。 喜悅似乎是我們遺忘許久的神話。
Thumbnail
2022/07/18
讓整個情況變得再更複雜一些的因素是,追逐快樂或開心的行為,常常伴隨著「希望能透過這種方式,好讓自己不用去感覺那些過往的煩躁、苦痛與不適」。我們生命中好像已經有太多的苦難、哀痛、苦痛與心碎。這些過往太過沉重,至少我們透過某些方式,還能夠暫時從這些苦痛與心碎中脫身一會。 喜悅似乎是我們遺忘許久的神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遺憾是因為主流價值的壓迫使人身不由己」 由周志建心理師《故事的療癒力量》這本書提到:主流價值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對於一件事主觀的觀感或理解。 快速變遷的主流價值 小的時候長輩總說: 當醫生好,專業、受尊重、收入好 當公務員好,鐵飯碗、工作穩定 稍大一點長輩說,當老師好!穩定、受尊重、鐵飯碗
Thumbnail
「遺憾是因為主流價值的壓迫使人身不由己」 由周志建心理師《故事的療癒力量》這本書提到:主流價值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對於一件事主觀的觀感或理解。 快速變遷的主流價值 小的時候長輩總說: 當醫生好,專業、受尊重、收入好 當公務員好,鐵飯碗、工作穩定 稍大一點長輩說,當老師好!穩定、受尊重、鐵飯碗
Thumbnail
看不見的界線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影響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如何避免他人侵犯自己的界限? 什麼樣的人容易越界? 該如何應對這樣的人?
Thumbnail
看不見的界線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影響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如何避免他人侵犯自己的界限? 什麼樣的人容易越界? 該如何應對這樣的人?
Thumbnail
自我中心的人,什麼都以自己為基準,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身旁的人。當他沒有耐心時,他叫你快一點。當他沒有氣力時,他叫你慢一點。當他對世界無感時,他覺得你無聊。當他對世界充滿需求時,他覺得你給予太少。 很難離開自我中心的人,也很難會看見別人的存在及理解別人的狀態,一切的出發點唯有他自己,必須以他為主...
Thumbnail
自我中心的人,什麼都以自己為基準,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身旁的人。當他沒有耐心時,他叫你快一點。當他沒有氣力時,他叫你慢一點。當他對世界無感時,他覺得你無聊。當他對世界充滿需求時,他覺得你給予太少。 很難離開自我中心的人,也很難會看見別人的存在及理解別人的狀態,一切的出發點唯有他自己,必須以他為主...
Thumbnail
沒有界線也凸顯一個主題,是否以為自己擁有控制權,擴大到他人身上,也就是無法《課題分離》? 自己愛乾淨,別人也要愛;他人怪獸會招煞/占空間,我來處理...(可以延伸讀這篇IG...) 《轉念的力量》書中談到四加一個步驟(英文為自己記憶點,非作者原意) 真的嗎? (really? stop)
Thumbnail
沒有界線也凸顯一個主題,是否以為自己擁有控制權,擴大到他人身上,也就是無法《課題分離》? 自己愛乾淨,別人也要愛;他人怪獸會招煞/占空間,我來處理...(可以延伸讀這篇IG...) 《轉念的力量》書中談到四加一個步驟(英文為自己記憶點,非作者原意) 真的嗎? (really? stop)
Thumbnail
小平說他無形中成了職場邊緣人,私底下大家都在傳LINE,拉群組找團購常常跳過他,有事會直接找小平主管也不會找他。 「帶領的團隊小動作很多,真不知道自己在幹嘛?」 團隊出了問題嗎?你思考一下問題在哪? 這還問題不大阿,你是中間主管,做不好上頭會盯你,下面不穩最後會是你中間扛。
Thumbnail
小平說他無形中成了職場邊緣人,私底下大家都在傳LINE,拉群組找團購常常跳過他,有事會直接找小平主管也不會找他。 「帶領的團隊小動作很多,真不知道自己在幹嘛?」 團隊出了問題嗎?你思考一下問題在哪? 這還問題不大阿,你是中間主管,做不好上頭會盯你,下面不穩最後會是你中間扛。
Thumbnail
我們在開始上學之後,很自然也習慣地會用在家庭裏的互動方式和其他人相處。把老師當成父母的替身,把其他同儕當做自己的手足對待,或複製和父母相處的行為與同儕相處,不論是討好或是妥協,又或是對抗或指揮,以自我中心的角度,決定和認定他人的存在究竟是什麼。
Thumbnail
我們在開始上學之後,很自然也習慣地會用在家庭裏的互動方式和其他人相處。把老師當成父母的替身,把其他同儕當做自己的手足對待,或複製和父母相處的行為與同儕相處,不論是討好或是妥協,又或是對抗或指揮,以自我中心的角度,決定和認定他人的存在究竟是什麼。
Thumbnail
長久下來發現很累,我自己主觀感覺會認為,別人好像要找我幫忙,似乎他們把我看得很重要,我我就要花心力去幫他們,但好像他們都不領情(沒照我說的做、或是沒在聽)。 學了人類圖之後......
Thumbnail
長久下來發現很累,我自己主觀感覺會認為,別人好像要找我幫忙,似乎他們把我看得很重要,我我就要花心力去幫他們,但好像他們都不領情(沒照我說的做、或是沒在聽)。 學了人類圖之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