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線與中立的應用

2022/02/10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頭薦骨這個取向有時候會引起一種誤解,這種誤解大概是,「頭薦骨是執行師幫我做一些事情,或者給我一些能量之類的東西。我來這邊做個案,是讓執行師幫我解決一些什麼,或者能夠幫我淨化病氣。」
有時候,我也會在某些執行師身上聽到類似能量交換的暗喻,彷彿身為執行師的人會給出個案什麼,或者會跟案主做能量交換,或者會把案主身上的某些東西從個案室中帶走,然後帶在自己身上。
這種誤解會類似上面這則gif檔當中,一個人從其他幾個人身上分別帶走一些沉重或者晦暗的東西,然後帶在自己身上。通常來講,我們的確會在與他人談話的時候,感受或共振著對方的一些感受,也可能在跟某些談完話以後,有從對方身上帶著某些感受的情形。
不過,當我們待在自己的中心中時,這則gif中最後的情況便可能出現:所有的感受都只是自然地黏上來,又自然地脫落。頭薦骨的個案其實就核心來講,是執行師待在自己的中心中,有意識且臨在地陪伴著另外一個人,並在這種臨在中陪伴一個人。透過執行師待在中心的陪伴,一個人那些過往的沉痾會慢慢、逐漸地開始掉落。而那些和平、安詳、整合,常常都是這種陪伴的過程中,會出現的副產物。
不過在進入「待在中心」這個主題之前,讓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希望會比較容易了解上述所描述的「偏離中心」是什麼。

小禎久久才回一次家。
說真的,從別人眼中看來,她家也沒有什麼問題:童年過得還不錯,家裡經濟沒什麼問題,父母和哥哥都沒有什麼陋習。從旁人的眼光看起來,小禎的原生家庭一切都很好,簡直是模範家庭的典範。
但不知道為什麼,小禎就是不喜歡回家。她說不上她在家感覺到的那種感覺是什麼,甚至也會懷疑,是不是只是自己太過敏感,才會覺得那個家冷冰冰的。
當小禎對自己與他人的行動更敏銳後,才意識到她的家人以往跟自己互動的方式,正是這種壓力的來源。這次回家,小禎才意會到,這個家裡面的人好像想了解的,比較多是自己又多了哪些狀態,比如說結婚了沒,工作的收入怎樣等等。卻好像很少關心過她的感受,她這幾年來走過怎樣的心路歷程。
小禎在家中經驗到的,其實是一種孤獨感:雖然大家都在家,可是自己卻感覺不到有人真的在的那種感覺。而自己好像每次回家,都會一再一再地經驗到這種「雖然大家都在家,可是好像沒有人真的在」的那種孤單感。

常見的互動模式:偏離中心

我們跟人相處時偏離自己的中心,是滿常見的情形。所謂的「偏離中心」是一種失去了跟自己的連結,轉而朝向對方的情境。這種情境可能是想要安撫對方,急著想要平撫對方的不舒服,或者在看到對方受苦的時候開始說教,又或者在看到強烈的情緒時往後退縮。
就內在動能的層面來講,偏離中心是自己被衝動的馬車拉著走,卻對被拉著走沒有太多留意,或者完全沒有留意到自己已經被帶走。當一個人偏離那恆定的中心時,可能會有的表現包含但不限於:
  • 關心好像整個人壓到自己眼前
  • 一個人好像不在家,或者碰觸不到這個人
  • 這個人好像往後退,或者感覺好像在躲著我
  • 這個人給我的感覺好像要把我吃掉
  • 慌亂/無措/焦躁/坐立難安
  • 靜不下來
  • 自己好像要被某種感覺淹沒(overwhelmed)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難見到失去中心的例子。讓我們回想過年時跟親戚相處的情境,可能就能略知一二。我們在面對那些排山倒海而來的問題時,往往也好像能看到那群彷彿要撲上來把自己給淹掉的那些親戚。表面上看起來,這些人好好地坐在他們的座位上,不過在能量上,我們可能會有一種他們整個注意力排山倒海地壓過來的感覺。
通常我們因應這種擠壓式注意力的方式,通常是在能量上往後縮,就好像我們壓縮了自己的空間;或者,我們會好像往前對抗這股壓過來的能量一樣。我們應對他人注意力的方式,常常不是退縮,就是對抗。
當別人的注意力排山倒海壓過來時,我們常會下意識後傾

第三種選擇:中立的觀

我們是有第三種選擇的。
那是待在自己的中心裡,即先前曾經提過的中線。待在中心,是不試著對抗,也不從中逃避,只是站穩腳跟地在這裡。同時,我們只是跟所有出現的元素-感受、想法、情緒、感知、身體感覺-保持一個適當的距離,不遠離也不逃避。
這種觀照是我們相對不孰悉的觀照態度。透過在相對輕鬆、安全的場域練習,我們可以逐漸培養出這種在所有場合裡,都能輕鬆寫意地採用這種中立角度的方式。這種輕鬆寫意幾乎是大部分人渴望的:能夠在每個當下平靜、安詳、自在、和平,不被晃動。
這種輕鬆寫意,就是一個人有意識地意會到自己的中心,並且安住於其中。然而,這種輕鬆寫意並非一朝一夕能達到。除此之外,要能夠在生活的每一刻活出這種輕鬆寫意,背後其實有幾個前提:
  1. 從相對容易、安全、自在的情境與場域開始練習(注意:不是一開始就打大魔王)
  2. 這些練習是我們知情,並且有意識地採取某些行動
  3. 這些練習是持續的、不間斷的
  4. 這些練習的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需要不斷視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細微的調整
  5. 在關係中的模式基本上需要在關係中消解,通常來講,這些練習通常會從跟我們感覺安全的人開始
若有興趣,歡迎參考、預約與洽談
羅大軒
羅大軒
靜心是生活的蘊含,平凡是生命的展現。長期關注個人安康與超越,目前主要撰寫的方向有:澄心、靜心、身體結構,以及各種雜想與心得。 若您有任何邀約、邀請,或者任何想分享的心得,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