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6|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

    俗語說:「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這樣的處世態度,大家怎樣看呢?
    講真的,筆者過去是瞧不起哪些「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的人,因為沒有做人原則,見高就拜,見低就踩,看風駛舵,牆頭草…
    但學習過《易經》,再回過頭來看孔子,在思維上確實有一定的變化。
    究竟應不應該「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呢?那要看你的立心。
    如果以逆思維來分析,見人講鬼話,見鬼卻講人話,那如何溝通呢?根本無可能有同一話題。
    所以,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雍也19】
    中等資質以上的人,可以跟他講高深的道理;而中等資質以下的人,就無法跟他講高深的道理。若是你講的,人家根本就聽不懂,也不接受,那豈不是對牛彈琴嗎?對牛彈琴,問題不在牛,而在彈奏者呀!
    《論語》有一個段子,記載到同一個道理,不同人,卻有不同的說法:
    子路問:「聽到道理就做嗎?」 孔子說:「有父兄在,怎麽能聽到就做?」 冉有問:「聽到道理就做嗎?」 孔子說:「聽到就做。」
    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道理就做嗎』,您說『有父兄在』;冉求也問『聽到道理就做嗎』,您卻說『聽到就做』。我很疑惑,請問這是何解呀?」
    孔子說:「冉求總是退縮,太保守,所以要鼓勵他;仲由膽大,過於急進,所以要約束他。」(原文見【先進21】)
    按:仲由,即子路。冉求,即冉有。孔子曾勸冉有勿為季府增加賦稅,更不可以為季府增加兵力;但冉有卻推說「力不足」。至於子路,勇猛衝動,見不平即拔刀相助,孔子曾以「暴虎憑河」,有勇無謀來形容子路的性格。故此,孔子對子路說「有父兄在」,即要子路三思。而孔子對冉求說「去馬」,意指冉求不要以力不足而畫地自限。
    孔子之後,民間有一段偽作:
    有人問孔子的學生,一年有幾季?學生回答說一年有四季。哪個人說不對,一年只有三季。於是便打賭,輸者磕三個頭。
    此時孔子經過,學生便問孔子:「老師,一年有幾季?」
    孔子看了看哪個人,便回答說:「一年有三季。」
    結果,學生就向哪個人磕了三個頭,然後就問孔子,為什麼一年才有三季?
    孔子說:「你沒看見哪個人全身都是綠色的嗎?他是蚱蜢,蚱蜢在春天生,秋天就死,所以對他來講,一年就只有三季呀!」
    這就是所謂「三季人」。當遇見「三季人」,就只好說三季啦。這也就是莊子說的「夏蟲不可語以冰」,遇見「三季人」,你還跟他說冰、冰、冰,那不是有病嗎?(用國語來唸)
    這豈不是「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嗎?
    對啊!這不是投機取巧,而是隨機應變。最重要的,看你的立心。
    (寫於2015年11月24日) 下一講:深藏不露與鋒芒畢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