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4/1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禪林寶訓》卷一 007

2014.5.4 良因法師 隨筆
仁祖皇祐初,遣銀璫小使,持綠綈尺一書,召圓通訥住孝慈大伽藍。
訥稱疾不起,表疏大覺應詔。
或曰:「聖天子旌崇道德,恩被泉石,師何固辭?」
訥曰:「予濫廁僧倫,視聽不聰,幸安林下,飯蔬飲水,
雖佛祖有所不為,況其他也?」
先哲有言:「大名之下,難以久居。」
予平生行知足之計,不以聲利自累。若厭於心,何日而足。
故東坡嘗曰:「知安則榮,知足則富。」
避名全節,善始善終,在圓通得之矣。
《行實》

【演蓮法師譯文】
北宋仁宗皇帝篤信佛教,於皇祐年間,曾派遣太監李允寧親持詔書到江州,召請居訥禪師赴汴京(今河南開封)住持孝慈寺。
居訥禪師推說自己有病,不能應詔。仁宗皇帝敬其高節,請他另選一人自代。居訥禪師便上表進疏,舉薦大覺懷璉禪師,言此人道學兼優,堪能應天子之詔命。
有人問居訥禪師說:「當今聖明的天子,最欽仰敬重有道德的高僧,即使像我們這樣偏僻的山林泉石間的人,也一樣蒙受天子的恩澤,吾師何以再三推辭而不應詔呢?」
居訥禪師謙遜地說:「像我這樣一個平常的人,只不過是混雜在僧團中濫竽充數罷了,至今年紀老邁,耳聾眼花,能安心住在這清靜的山林間,吃一口閒飯,喝一勺清水,已是很僥倖了。
我自己既沒有真修實證的工夫,即使封我作佛作祖,我也不會感到稱心快意,何況其他的呢?
先哲曾經說過:『一個人要是名氣太大了,住在哪裡都不自在。』
我平生只曉得凡事能知足就好,何必以聲名利養自累。如果心中總是對現前的境遇不滿意,那要到何時才能滿足呢?
正如蘇東坡所說的:『知道過清淨安閒的日子,就是最有福的人;能夠知足,便是最富有的人。』」
能避虛名而保全高尚的節操,能自始至終堅守僧家本色,在圓通居訥禪師,是真正做到了。
良因贊曰:
世人追名逐利,
卻往往以為了大眾、為了住持佛法等種種理由美化,
實則難有白日青天之心。
而圓通禪師所立,卻是「雖佛祖有所不為」之大志!
大鵬沖飛之志,豈是寒蟬麻雀所能了知?
古德修行,但求恢復本來面目,連執取「成佛」的概念都要棄捨;
更何況世間名利之糟粕!
地獄苦劇,業海茫茫,何不早歸?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