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底我曾發表〈
音樂無國界〉一文,怎麼今天的「
未來殿堂」就來自打嘴巴了?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這次和大家分享的最新研究,4月中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官方學術周刊,影響指數(Impact Factor)高達11.205。與知名的《自然》和《科學》期刊一樣,為全球最負盛名的基礎科學領域學術雜誌,亦是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綜合學科文獻之一。
研究來自一個跨國團隊,由密西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所領銜。研究對象為來自三個地區的622名成人,分別是:密西根州、阿肯色州(兩者皆位於美國中部)的郊區大學城、中國貴州省鄉村地區「地捫村」(居民皆為少數民族「侗族」)。
研究人員讓他們聆聽32段、長度各為60秒的樂器演奏(instrumental music),其中一半是西洋音樂(Western music),一半是中國音樂(Chinese music),都是只有歌曲、沒有歌詞的樂曲。
這32段音樂都是研究人員特別收集的冷僻樂曲,幾乎可以確定受測者「從未聽過」。而地捫村由於位處偏遠,極少接觸西方媒體、文化,因此當地受測者甚至極少聽過西洋音樂(這也是研究人員選擇他們進行研究的原因)。
聽完每一段音樂後,研究人員都請受測者自由描述(free-response descriptions)聆聽這首樂曲時,腦中所浮現出的「畫面」。
研究發現很簡短、卻也很驚人:
- 位於美國中部的密西根州、阿肯色州受測者,雖然都是第一次聽到這32段音樂,但是浮現出的畫面卻驚人的相似,甚至連描述時使用的「字眼」都極其相近。
- 位於地捫村的受測者,雖然都是第一次聽到這32段音樂, 但是描述的畫面、使用的字眼卻極其相近。
- 然而,美國受測者與中國受測者腦中出現的畫面、描述的字眼,彼此間卻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