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音樂有國界?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月底我曾發表〈音樂無國界〉一文,怎麼今天的「未來殿堂」就來自打嘴巴了?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這次和大家分享的最新研究,4月中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官方學術周刊,影響指數(Impact Factor)高達11.205。與知名的《自然》和《科學》期刊一樣,為全球最負盛名的基礎科學領域學術雜誌,亦是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綜合學科文獻之一。
研究來自一個跨國團隊,由密西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所領銜。研究對象為來自三個地區的622名成人,分別是:密西根州、阿肯色州(兩者皆位於美國中部)的郊區大學城、中國貴州省鄉村地區「地捫村」(居民皆為少數民族「侗族」)。
研究人員讓他們聆聽32段、長度各為60秒的樂器演奏(instrumental music),其中一半是西洋音樂(Western music),一半是中國音樂(Chinese music),都是只有歌曲、沒有歌詞的樂曲。
這32段音樂都是研究人員特別收集的冷僻樂曲,幾乎可以確定受測者「從未聽過」。而地捫村由於位處偏遠,極少接觸西方媒體、文化,因此當地受測者甚至極少聽過西洋音樂(這也是研究人員選擇他們進行研究的原因)。
聽完每一段音樂後,研究人員都請受測者自由描述(free-response descriptions)聆聽這首樂曲時,腦中所浮現出的「畫面」。

研究發現很簡短、卻也很驚人:

  • 位於美國中部的密西根州、阿肯色州受測者,雖然都是第一次聽到這32段音樂,但是浮現出的畫面卻驚人的相似,甚至連描述時使用的「字眼」都極其相近。
  • 位於地捫村的受測者,雖然都是第一次聽到這32段音樂, 但是描述的畫面、使用的字眼卻極其相近。
  • 然而,美國受測者與中國受測者腦中出現的畫面、描述的字眼,彼此間卻大不相同。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498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賴仕涵的思考王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259會員
959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賴仕涵的思考王國 的其他內容
過去已有許多研究證實:「孤單」(loneliness)與健康密不可分,不論對生理、情緒、認知功能都會造成負面影響。即使3C產品蓬勃發展,隨時隨地都能與親友進行互動,研究卻發現全人類的「孤單感」在過去十多年來不減反增。 究竟有沒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讓我們「靠自己」就能改善孤單的問題,進而促進身心健康?
前兩週的〈每天只要喝230cc啤酒,大腦就會萎縮老化〉一文,得到不少讀者的閱讀與關注。想必有不少朋友很想進一步瞭解:萬一因為種種因素無法完全不喝酒,是否有辦法「挽救」大腦功能,至少不要退化得太快?今天就為大家整理幾篇最新醫學研究。
很多父母為了子女的「挑食」感到頭痛,餐桌上的交鋒、鬥智更是常見場景。究竟有什麼好方法可以解決這個難題?二月底這篇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簡稱賓州州立大學)的研究,嘗試從不同角度切入,提供為人父母者另一個思考方式。
在〈適度飲酒真的有益健康嗎?〉一文中,我曾和各位分享酒精對健康的影響,其中一個結論是:「只要有喝酒就會傷害神經系統,喝得再少也會傷害,只是傷害比喝多的人輕微一點」。3/4這篇熱騰騰剛出爐的研究,更是清楚提供了具體數字,很值得各位參考。
「XX無國界」的話題近日鬧得沸沸揚揚,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二月初這篇最新研究所探討的「音樂無國界」,究竟有什麼值得參考的發現。 本研究想探討的主題是:「音樂喜好」與「人格特質」之關連性,是否舉世皆然?或者會因為地域、種族、文化、國家而有所差異? 五大音樂類別(MUSIC model)
選擇結婚對象時,哪些條件是你優先考慮的?個性、長相、收入、職業、年齡、家庭狀況等,應該毫無疑問會排在前幾名。不過你或許沒想過,「學歷」這個看似過時的老古板條件,卻成為一篇最新研究的關注焦點。 本研究之發現簡單明瞭: 話說回來,這樣的結論其實並不難想像,為什麼有必要特別撰文介紹? 開闊的視野
過去已有許多研究證實:「孤單」(loneliness)與健康密不可分,不論對生理、情緒、認知功能都會造成負面影響。即使3C產品蓬勃發展,隨時隨地都能與親友進行互動,研究卻發現全人類的「孤單感」在過去十多年來不減反增。 究竟有沒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讓我們「靠自己」就能改善孤單的問題,進而促進身心健康?
前兩週的〈每天只要喝230cc啤酒,大腦就會萎縮老化〉一文,得到不少讀者的閱讀與關注。想必有不少朋友很想進一步瞭解:萬一因為種種因素無法完全不喝酒,是否有辦法「挽救」大腦功能,至少不要退化得太快?今天就為大家整理幾篇最新醫學研究。
很多父母為了子女的「挑食」感到頭痛,餐桌上的交鋒、鬥智更是常見場景。究竟有什麼好方法可以解決這個難題?二月底這篇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簡稱賓州州立大學)的研究,嘗試從不同角度切入,提供為人父母者另一個思考方式。
在〈適度飲酒真的有益健康嗎?〉一文中,我曾和各位分享酒精對健康的影響,其中一個結論是:「只要有喝酒就會傷害神經系統,喝得再少也會傷害,只是傷害比喝多的人輕微一點」。3/4這篇熱騰騰剛出爐的研究,更是清楚提供了具體數字,很值得各位參考。
「XX無國界」的話題近日鬧得沸沸揚揚,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二月初這篇最新研究所探討的「音樂無國界」,究竟有什麼值得參考的發現。 本研究想探討的主題是:「音樂喜好」與「人格特質」之關連性,是否舉世皆然?或者會因為地域、種族、文化、國家而有所差異? 五大音樂類別(MUSIC model)
選擇結婚對象時,哪些條件是你優先考慮的?個性、長相、收入、職業、年齡、家庭狀況等,應該毫無疑問會排在前幾名。不過你或許沒想過,「學歷」這個看似過時的老古板條件,卻成為一篇最新研究的關注焦點。 本研究之發現簡單明瞭: 話說回來,這樣的結論其實並不難想像,為什麼有必要特別撰文介紹? 開闊的視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如果考古有種聲音,那會是怎樣的樂曲?紀錄片《在聖堂裡的一場演出》由許家維的專題出發,以基隆和平島上的諸聖教堂遺址和音樂演出結合,透過碎片與石塊與土地,和考古年代找到的古樂器由科技轉換,成為跨時空的虛實樂曲。將紀實電影與音樂演咒融合,創作出一種截然不同的藝術火花。宗教與科技;過去和現代的台灣。
不太知道這算不算耳蟲現象,反正偶而因為一些對環境的觀察,腦子裡就會浮現一些歌曲。
Thumbnail
在台灣這片珍貴的土地上,有著許多不同背景的語言與文化,隨著時間不同地向前走,這些不同語言也與現代音樂產生了多元又有趣的融合與碰撞。今天,就一起來聽聽看這些音樂人如何將自身傳統文化與現代曲風交織成一首首動人樂曲吧!   ➤ 曾立馨《轉來的路》:與北管文化交匯的五年光陰 https://w
基於聽覺觸覺聽聯覺的部分,沒想到,大陸的網友,也有歌唱的潛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xwn5d6r0cA相較台灣的超偶2,同樣的獨照,其實,很難唱。 而這大陸的改編版,在合音的部分,我感到的觸感,是有種毛茸茸的感受。 https://www.you
Thumbnail
當代社會下音樂給予的多巴胺 「音樂」讓我心動始於國小音樂老師的課程。記得當時音樂老師帶著我們欣賞《弄臣》和《茶花女》等音樂劇,或許正是這些經歷開啟了我對「藝文」的熱愛。不過,我真正開始進入國家戲劇院或國家音樂廳,則是在大學期間。我記得當時看了《鐘樓怪人》,甚至後來還到雪梨歌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sq-8qbYWmU 豎琴獵人偏鄉巡迴團為錦屏國小進行台灣音樂萌芽之旅,為文化平權扎根。 比照國家音樂廳程序,學生憑票入場,遵守音樂廳的禮儀。看著節目表的曲目,聆聽音樂家的演奏與導聆,認識國、客、閩、原等各種語言的樂曲,享受多
Thumbnail
歐洲流行音樂,雖然也不乏國際知名的流行音樂人或團體,但相較英美兩地,或許數量上較少,但歐洲各國也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音樂上也發展出相當不同的氣象。當然音樂的發展有的會追逐當前最流行的音樂元素,也有將傳統賦新者,而歐洲正是這兩者均衡發展的一方天地。每回的歐洲歌唱大賽,不乏有當前流行的音樂元素,也有將
Thumbnail
音樂人常說,「音樂」本身就是一種語言。有許多音樂人雖語言互不相通,卻能透過音樂本身進行交流、理解彼此,並且達致更深的契合。
Thumbnail
人們都只盯着還未填滿的半杯水,忘掉了自己已經擁有了半杯水。空靈的琴音和人聲,慢慢加上弦樂,慢慢加上管樂,古典味濃的曲風,誰說早已不適用於現代?誰說早已被淘汰?
Thumbnail
前幾天去河堤彈吉他唱歌,結果有一群外籍人士駐足聆聽,還不吝給予掌聲肯定,這些人來自尼泊爾、印尼、泰國和馬來西亞的大學交換生,他們對我的台語歌很感興趣,問我是不是常在這裡演唱?我沒講的是:「我不唱歌已經很久了!」 以往在咖啡館唱歌也是同樣的情況,很多粉絲都是來自其他縣市或其他國家,真正在地的反而很少
Thumbnail
如果考古有種聲音,那會是怎樣的樂曲?紀錄片《在聖堂裡的一場演出》由許家維的專題出發,以基隆和平島上的諸聖教堂遺址和音樂演出結合,透過碎片與石塊與土地,和考古年代找到的古樂器由科技轉換,成為跨時空的虛實樂曲。將紀實電影與音樂演咒融合,創作出一種截然不同的藝術火花。宗教與科技;過去和現代的台灣。
不太知道這算不算耳蟲現象,反正偶而因為一些對環境的觀察,腦子裡就會浮現一些歌曲。
Thumbnail
在台灣這片珍貴的土地上,有著許多不同背景的語言與文化,隨著時間不同地向前走,這些不同語言也與現代音樂產生了多元又有趣的融合與碰撞。今天,就一起來聽聽看這些音樂人如何將自身傳統文化與現代曲風交織成一首首動人樂曲吧!   ➤ 曾立馨《轉來的路》:與北管文化交匯的五年光陰 https://w
基於聽覺觸覺聽聯覺的部分,沒想到,大陸的網友,也有歌唱的潛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xwn5d6r0cA相較台灣的超偶2,同樣的獨照,其實,很難唱。 而這大陸的改編版,在合音的部分,我感到的觸感,是有種毛茸茸的感受。 https://www.you
Thumbnail
當代社會下音樂給予的多巴胺 「音樂」讓我心動始於國小音樂老師的課程。記得當時音樂老師帶著我們欣賞《弄臣》和《茶花女》等音樂劇,或許正是這些經歷開啟了我對「藝文」的熱愛。不過,我真正開始進入國家戲劇院或國家音樂廳,則是在大學期間。我記得當時看了《鐘樓怪人》,甚至後來還到雪梨歌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sq-8qbYWmU 豎琴獵人偏鄉巡迴團為錦屏國小進行台灣音樂萌芽之旅,為文化平權扎根。 比照國家音樂廳程序,學生憑票入場,遵守音樂廳的禮儀。看著節目表的曲目,聆聽音樂家的演奏與導聆,認識國、客、閩、原等各種語言的樂曲,享受多
Thumbnail
歐洲流行音樂,雖然也不乏國際知名的流行音樂人或團體,但相較英美兩地,或許數量上較少,但歐洲各國也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音樂上也發展出相當不同的氣象。當然音樂的發展有的會追逐當前最流行的音樂元素,也有將傳統賦新者,而歐洲正是這兩者均衡發展的一方天地。每回的歐洲歌唱大賽,不乏有當前流行的音樂元素,也有將
Thumbnail
音樂人常說,「音樂」本身就是一種語言。有許多音樂人雖語言互不相通,卻能透過音樂本身進行交流、理解彼此,並且達致更深的契合。
Thumbnail
人們都只盯着還未填滿的半杯水,忘掉了自己已經擁有了半杯水。空靈的琴音和人聲,慢慢加上弦樂,慢慢加上管樂,古典味濃的曲風,誰說早已不適用於現代?誰說早已被淘汰?
Thumbnail
前幾天去河堤彈吉他唱歌,結果有一群外籍人士駐足聆聽,還不吝給予掌聲肯定,這些人來自尼泊爾、印尼、泰國和馬來西亞的大學交換生,他們對我的台語歌很感興趣,問我是不是常在這裡演唱?我沒講的是:「我不唱歌已經很久了!」 以往在咖啡館唱歌也是同樣的情況,很多粉絲都是來自其他縣市或其他國家,真正在地的反而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