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方格精選

如何「靠自己」解決孤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過去已有許多研究證實:「孤單」(loneliness)與健康密不可分,不論對生理、情緒、認知功能都會造成負面影響。即使3C產品蓬勃發展,隨時隨地都能與親友進行互動,研究卻發現全人類的「孤單感」在過去十多年來不減反增。

而面對超過兩年的疫情,不論是來自政策規範的大規模封鎖,或者個人基於安全考量而選擇減少群聚,都造成社交互動大幅減少,更是惡化了這個早已存在的問題。

究竟有沒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讓我們「靠自己」就能改善孤單的問題,進而促進身心健康?

此次和各位分享的最新研究是由跨國團隊所發表,成員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 (Penn State University),以及台灣的空中大學與龍華科技大學,研究對象為332名疫情期間留在台灣就學的國際交換學生。

之所以選擇他們為研究對象,是因為過去的研究發現,這群人離鄉背井,前往人生地不熟、語言又有隔閡的國度,孤單感原本就較高。在疫情發生前,尚能藉著聚會、出遊等群團體活動來改善,這兩年來少了這些管道,大多數時間都是一個人獨自待在住處(有時連上課也是如此),孤單感隨之提高。

其實這個團隊在去年底也曾發表另一篇類似研究,只不過研究對象是235名護理之家(nursing home)的老年住民。兩篇研究的發現是一致的,亦即不論是針對年輕人或老年人都適用:

獨自一人的空閒時間,若是從事可帶來「心流」體驗的活動,則能顯著降低孤單感。而且,甚至比透過人際互動(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得到的效果還要強大。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賴仕涵的思考王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賴仕涵的思考王國
323會員
1.0K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2024/04/05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更多即將面世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很多人已經感受到AI的威力,並且因為擔心工作不保,所以急著參加各種AI教學課程。 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結果,詳細解釋為什麼在這個時代「AI教學課程」(幾乎)沒用。
Thumbnail
2024/04/05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更多即將面世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很多人已經感受到AI的威力,並且因為擔心工作不保,所以急著參加各種AI教學課程。 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結果,詳細解釋為什麼在這個時代「AI教學課程」(幾乎)沒用。
Thumbnail
2024/03/31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接下來更多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包括抽象的人心、文化、審美、親密關係,以及實質的就業、經濟、生活、生涯規劃等。 本文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經驗,詳細說明AI時代最應該培養的四項能力。
Thumbnail
2024/03/31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接下來更多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包括抽象的人心、文化、審美、親密關係,以及實質的就業、經濟、生活、生涯規劃等。 本文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經驗,詳細說明AI時代最應該培養的四項能力。
Thumbnail
2024/03/14
三月初在Higher Education(Impact factor:5)刊出的最新研究首次明確發現:我們可以學會快樂(learn to be happy),但只有在持續練習(keep practising)的情況下才能獲得持久的好處。
Thumbnail
2024/03/14
三月初在Higher Education(Impact factor:5)刊出的最新研究首次明確發現:我們可以學會快樂(learn to be happy),但只有在持續練習(keep practising)的情況下才能獲得持久的好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獨處真的是不好的嗎?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獨處有趣些?
Thumbnail
獨處真的是不好的嗎?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獨處有趣些?
Thumbnail
當孤獨被貼上負面標籤,那麼當你一個人的時候,會不會下意識的想跑外面參加聚會呢? 我以前是很喜歡與同學交流,直到學校畢業後明白一件事,學校畢業紀念冊上的簽名再多也都只是虛幻的,也因此開始漸漸收起主動與人交流的習慣。 而獨處時間,就是增加與你自己對話的機會,當你開始與自己對話,你才會明白自己平常有哪些需
Thumbnail
當孤獨被貼上負面標籤,那麼當你一個人的時候,會不會下意識的想跑外面參加聚會呢? 我以前是很喜歡與同學交流,直到學校畢業後明白一件事,學校畢業紀念冊上的簽名再多也都只是虛幻的,也因此開始漸漸收起主動與人交流的習慣。 而獨處時間,就是增加與你自己對話的機會,當你開始與自己對話,你才會明白自己平常有哪些需
Thumbnail
教友問:身邊越來越多朋友結婚,回想單身的自己,總覺得內心空空的。你怎麼避免與排除跟自己相處的孤單?空虛寂寞冷,並不是找到伴,就能解決。找到伴或許有助於症狀減輕一點,但若是錯誤對象,只會加深症狀。我就曾和某任前男友相處,卻發現比我單身時,還要孤單;也曾和一群人歡聚,卻話不投機,遠不如我一個人狂歡。
Thumbnail
教友問:身邊越來越多朋友結婚,回想單身的自己,總覺得內心空空的。你怎麼避免與排除跟自己相處的孤單?空虛寂寞冷,並不是找到伴,就能解決。找到伴或許有助於症狀減輕一點,但若是錯誤對象,只會加深症狀。我就曾和某任前男友相處,卻發現比我單身時,還要孤單;也曾和一群人歡聚,卻話不投機,遠不如我一個人狂歡。
Thumbnail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天氣出現涼意,漸漸進入秋天,最近工作上,常碰到大家提「覺得孤單」這個主題。(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季節溫度等周期變化,也會影響我們的心情喔。) 在異地、生病、受傷、各種分離如失戀等等事情,更容易引發「覺得自己一個人」,「覺得孤單、寂寞」的感受,但我們也可能在一群人中、在熱鬧歡樂的聚會
Thumbnail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天氣出現涼意,漸漸進入秋天,最近工作上,常碰到大家提「覺得孤單」這個主題。(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季節溫度等周期變化,也會影響我們的心情喔。) 在異地、生病、受傷、各種分離如失戀等等事情,更容易引發「覺得自己一個人」,「覺得孤單、寂寞」的感受,但我們也可能在一群人中、在熱鬧歡樂的聚會
Thumbnail
過去已有許多研究證實:「孤單」(loneliness)與健康密不可分,不論對生理、情緒、認知功能都會造成負面影響。即使3C產品蓬勃發展,隨時隨地都能與親友進行互動,研究卻發現全人類的「孤單感」在過去十多年來不減反增。 究竟有沒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讓我們「靠自己」就能改善孤單的問題,進而促進身心健康?
Thumbnail
過去已有許多研究證實:「孤單」(loneliness)與健康密不可分,不論對生理、情緒、認知功能都會造成負面影響。即使3C產品蓬勃發展,隨時隨地都能與親友進行互動,研究卻發現全人類的「孤單感」在過去十多年來不減反增。 究竟有沒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讓我們「靠自己」就能改善孤單的問題,進而促進身心健康?
Thumbnail
情緒和感受是人天生的功能,但過快的生活節奏和過多的應該制約了自己去意識人生而為人的細膩。 我們會怕寂寞,那是為什麼?我們真的無法學會孤單嗎?心中反噬的情感需求是必然的嗎? 孤單是場修練,旁邊沒有任何人,正是如此,你有大把的時間與自己相處,沒有人告訴你接下來的人生應該做什麼? 漸漸地,我也不
Thumbnail
情緒和感受是人天生的功能,但過快的生活節奏和過多的應該制約了自己去意識人生而為人的細膩。 我們會怕寂寞,那是為什麼?我們真的無法學會孤單嗎?心中反噬的情感需求是必然的嗎? 孤單是場修練,旁邊沒有任何人,正是如此,你有大把的時間與自己相處,沒有人告訴你接下來的人生應該做什麼? 漸漸地,我也不
Thumbnail
《療癒孤寂:30堂課學會接住自己,建立內在安全感,成為能與他人連結的完整自我》蘇絢慧 你能分清孤獨跟孤寂嗎﹖我們都習慣統一把孤獨、寂寞這類詞混在一起使用,卻可能連自己都分不清之間的差別﹖為甚麼有人可以享受一個人生活﹖為甚麼又有人既恐人又寂寞﹖
Thumbnail
《療癒孤寂:30堂課學會接住自己,建立內在安全感,成為能與他人連結的完整自我》蘇絢慧 你能分清孤獨跟孤寂嗎﹖我們都習慣統一把孤獨、寂寞這類詞混在一起使用,卻可能連自己都分不清之間的差別﹖為甚麼有人可以享受一個人生活﹖為甚麼又有人既恐人又寂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