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動畫看心裡】看《青春養成紀》談青春期的分離焦慮(最後一段小爆雷)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個體分離的青春期

不知道生活在華人社會裡的大家,是否有很多人和故事中的女主角一樣,從小就渴望能達成他人的期望,且在該與父母學習分離的青春時期,感到期待又焦慮,還有在面對人格中的黑暗面時,總是逃避壓抑而不是學習與內心的黑暗共存呢?
這部劇把這三個議題刻劃的相當鮮明,相信一定有許多人覺得很有共鳴,而我自己在這部劇中,也獲得一些收穫和感想,想和大家分享。
首先我們來談個體分離的青春期。

集體主義增加分離的難度

在心理學中,青春時期的我們,是成長中練習獨立個體化的機會,但因為這些學科理論,大多是來自於西方國家,對於本來就比較強調個體主義的國家而言,這樣的成長分離,似乎是一件相較於我們更容易的事情。
而從小生長在「家庭」這個群體底下的我們,如何能夠在此刻長出完整的自我,又不需要完全的與父母脫離關係,對華人來便是一大挑戰。
有時候過度依賴,可能會使我們成為他人眼中的「媽寶」,而且在該獨立的年紀,還是相當依從父母的意志,無法完成自己的課題。
有時分離過頭,卻又可能會與家庭關係疏遠,乍看之下是完成了分離的課題,但其實良好的分離,應該要在長出獨立的自我意志時,又能維持與家庭良好的溝通與互動,才算是比較健康的完成此議題。

平衡關係與自我

你可能會想:這也太難了吧?又要長出自我意志,又要能與家人維持良好互動,到底是什麼概念?
如果用蹺蹺板來比喻,大概可以想像成:左邊是依賴父母,右邊是獨立自我,童年時期的我們,基本上仰賴家庭的照料,所以大多數情況是左邊遠重於右邊。
而到了開始學習分離個體化的階段,就會逐漸變成右邊重於左邊,而為了找尋平衡的過程,蹺蹺板可能會劇烈的上下擺動、搖晃,直到我們開始拿捏好誰往前一些,誰又後退一些,這個蹺蹺板才會逐漸平衡,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學習「分離個體化」的過程。

每個家庭的陣痛期不同

至於要如何達成,就要看每個家庭自身各方面的價值觀、特質與能力,有些家庭父母和小孩的成熟度較高、平時溝通良好或是父母很願意放手讓孩子去闖蕩,但同時又願意在孩子挫折時給予鼓勵等等,這樣的家庭對於抓取平衡的陣痛期就會比較短、較緩和。
而有些家庭可能缺乏良善的溝通、父母控制欲較強、平時未有良善的溝通、孩子較依賴而離不開父母,或與父母關係不佳而急於疏離父母等等,都可能使陣痛時間較長、較劇烈。
沒有辦法給予一個明確的方法,就解決所有人家庭中的問題。

平衡蹺蹺板是一輩子的功課

況且平衡蹺蹺板這門功課,常常是一個家庭一輩子的事情。
因為在不同人生階段,會遇到不一樣的課題,這時候蹺蹺板又會開始波動,而此時又是一門新的議題,要我們學著重新去抓取新的平衡。
你有發現嗎?這是一門多麼困難的事情啊!不會在一時半刻就學會,也不是完成這個階段就可以安逸過日子,而是要不斷的學習、溝通和調整,才能慢慢和家人抓到彼此的平衡。
而這齣劇在最後美美終於要學習堅持自我意志,和母親學習分離時,她問了媽媽一句話:「可是我還是很害怕,怎麼辦?」
「當你走的越遠,我就越為你感到驕傲。」母親不捨的看著美美說。
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其實道盡了一位母親的心聲,但也成為孩子最堅強的後盾和依靠。
母親讓美美知道:

你可以勇敢的去遙遠的天空飛翔,當你越努力在這個世界闖蕩,我就越引以為傲,而且不用怕也不要擔心,因為當你飛累的時候,我們依然會在這裡成為你的依靠。

這一幕,正是母親與孩子完成「個體分離」的最佳詮釋,讓孩子可以保有自我意志,可是又不必因此而與母親疏遠,我想這就是母親在學會放手後,給孩子最多的愛吧!
你呢?你看完這一幕有什麼感動嗎?
留言和我分享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6會員
147內容數
覺得這個社會上有好多值得討論的議題,卻礙於文章發文無法即時討論的受限,而讓這個平台一直比較像是「我說你聽」的狀態。但是,其實比起單方面輸出,一直以來我更喜歡和別人討論想法,把自己當成一塊海綿,不斷吸收不同觀點以後,最後淬鍊成自身獨有的價值觀,我想這是創辦此處最大的意義,所以各位親愛的朋友們,請友善地留下寶貴的想法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溫曉風聊聊天 的其他內容
女神降臨是一部由熱門漫畫翻拍的電視劇,以「校園霸凌」為故事的主軸,去描述女主角在遭遇霸凌後的心路歷程與成長故事。不過,今天要講述的,並非男女主角的主線內容,而是要獻給我最喜歡的支線「任熙靜」和他的男友「小柚子(葡萄柚)韓俊宇」。
女神降臨是一部由熱門漫畫翻拍的電視劇,以「校園霸凌」為故事的主軸,去描述女主角在遭遇霸凌後的心路歷程與成長故事。不過,今天要講述的,並非男女主角的主線內容,而是要獻給我最喜歡的支線「任熙靜」和他的男友「小柚子(葡萄柚)韓俊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中年之路》這本書裡討論到了年屆中年會面臨各種關係的崩壞與重建:與工作、與原生家庭、與伴侶、與小孩。 中年人的孩子們大多進入青春期:一個正達到生命的高峰後往下走、大腦幾近僵固,一個則是正在往上走、大腦正在重建、第一次在尋找「我是誰」的真正定義。 衝突是必然的。 年屆中年的我們,能如何應對呢?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學好課題分離越來越重要。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Alfred Adler,在《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廣為人知。阿德勒指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例如,做父母的總想替孩子的未來多想一點,卻忘了聽聽孩子的心聲。
Thumbnail
青春期總是被認為是「叛逆期」,也是許多父母最頭痛的時期,面對出言不遜或態度冷漠的孩子,到底該如何與之溝通相處,才不會影響親子關係呢? 日本的腦科學專家黑川伊保子便在《青少年使用說明書》這本書中提到想要挽救親子關係,其實要早在孩子青春期來臨之前就要讓親子對話變成能相互理解的真誠交流,也就
Thumbnail
成年後的孩子是否應搬離家獨立生活?首先要學習不要再以小孩的身分與父母相處。 權衡個人需求和家庭期望,在尊重家庭的同時,也走向個人的成長和獨立。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臺灣90年代出生的孩子成長時所面臨的親子教育觀念,以及青春期男女之間的相處情形。同時也提出了臺灣教育中缺乏人際互動和兩性關係教育的問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思考如何應對兒子們進入青春期後,回想起自己在青春期的壓力和經歷。作者提到了對學業的壓力和對父母期望的反思,以及對兒子們的期望和希望。文章主要關注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和培養良好的環境,以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
Thumbnail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是老生常談,但事實確實如此,在繁忙的家庭生活中,我們不經意間扮演了許多未經挑選的角色。有時候,這些角色使我們背負起過重的負擔,忘記了自己原本的面貌。但是,當我們開始質疑自己的角色,並嘗試尋找那些真實的自我時,我們又會發現什麼?
Thumbnail
若家長可以「柔軟」的等待、傾聽,或許就會發現正處青春期的孩子們內在的能量比家長們還要強大。家庭是學習信任及愛很重要的地方,家長就是最為重要的「土壤」,土壤不是限制種子會長成什麼樣子,而是給予養分讓孩子長成想要的樣子。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在《中年之路》這本書裡討論到了年屆中年會面臨各種關係的崩壞與重建:與工作、與原生家庭、與伴侶、與小孩。 中年人的孩子們大多進入青春期:一個正達到生命的高峰後往下走、大腦幾近僵固,一個則是正在往上走、大腦正在重建、第一次在尋找「我是誰」的真正定義。 衝突是必然的。 年屆中年的我們,能如何應對呢?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學好課題分離越來越重要。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Alfred Adler,在《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廣為人知。阿德勒指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例如,做父母的總想替孩子的未來多想一點,卻忘了聽聽孩子的心聲。
Thumbnail
青春期總是被認為是「叛逆期」,也是許多父母最頭痛的時期,面對出言不遜或態度冷漠的孩子,到底該如何與之溝通相處,才不會影響親子關係呢? 日本的腦科學專家黑川伊保子便在《青少年使用說明書》這本書中提到想要挽救親子關係,其實要早在孩子青春期來臨之前就要讓親子對話變成能相互理解的真誠交流,也就
Thumbnail
成年後的孩子是否應搬離家獨立生活?首先要學習不要再以小孩的身分與父母相處。 權衡個人需求和家庭期望,在尊重家庭的同時,也走向個人的成長和獨立。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臺灣90年代出生的孩子成長時所面臨的親子教育觀念,以及青春期男女之間的相處情形。同時也提出了臺灣教育中缺乏人際互動和兩性關係教育的問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思考如何應對兒子們進入青春期後,回想起自己在青春期的壓力和經歷。作者提到了對學業的壓力和對父母期望的反思,以及對兒子們的期望和希望。文章主要關注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和培養良好的環境,以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
Thumbnail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是老生常談,但事實確實如此,在繁忙的家庭生活中,我們不經意間扮演了許多未經挑選的角色。有時候,這些角色使我們背負起過重的負擔,忘記了自己原本的面貌。但是,當我們開始質疑自己的角色,並嘗試尋找那些真實的自我時,我們又會發現什麼?
Thumbnail
若家長可以「柔軟」的等待、傾聽,或許就會發現正處青春期的孩子們內在的能量比家長們還要強大。家庭是學習信任及愛很重要的地方,家長就是最為重要的「土壤」,土壤不是限制種子會長成什麼樣子,而是給予養分讓孩子長成想要的樣子。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