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muksha:Inner Journey(內在的旅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壽名貨位,或許都是吊在我們眼前的...
Mumuksha,來自《四十二章經》,穆穆克夏(Mumuksha),沒有對等的英文。穆穆克夏字面意思是渴望,對於知道內在真理熱切的渴望。但它也是「無欲之欲」:一種徹底解放的自在的欲望,甚至連這份欲望都不在!
明人洪自誠《菜根譚》說過,跟隨欲望是苦,斬絕欲望也是苦。奧修也說過類似的話,欲望是生命的能量;完全禁欲跟死人無異,那又是什麼一回事?
用一般人都聽得懂的話就是:「拿得起,放得下」,就那麼簡單?白居易問鳥窠禪師如何在一天的修行與道吻合;禪師答案是:「不可以做壞事,善事要奉行不背」。白居易:「這連三歲孩童也會懂的」
禪師答曰:「三歲孩童也會懂的,卻是很多大人也不做(有不為、有不能,以及種種形勢和理由?)的哩」。
佛禪說修行,就是「吃飯時吃飯,走路時走路,睡覺時睡覺」;但現代人手機不離身,結果是「吃飯時看手機,走路時滑手機,睡覺時開手機」。這,不要說修行,連自己主人也不在,而無意識地變了奴僕了!
更何況,各式各樣的欲望有著極具吸引人的誘惑;就像掛在驢子前面頭上的紅蘿蔔,永遠都在前面未來不遠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9會員
54內容數
『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在談到自己的讀書生涯時,著名作家冰心(1900-1999)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這短短的九個字,包含了她對讀書的熱愛、對讀書意義的認知和選書的標準,被後人一再引用。 假如,身體要適當營養及運動;那麼,精神心靈也需要合適的書本來滋養了!好書不厭百回讀 ,熟讀深思子自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盧明輝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D'où venons-nous ? Que sommes-nous ? Où allons-nous ?》是畫家高更(Paul Gauguin, 1848-1903)在1897-1898所發表的畫作。中譯就是《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我們從何處來? 我們是什麼?
讀到「Vocus 方格子」徵文:我寫故我在,每篇文章都是一場美麗邂逅...突然想起以前寫書的故事... 但「我寫故我在」也真不賴吧!歸人?過客?在時間的旅程上,在浩如煙海的書籍、文章裡,你我可會偶爾...
還有網路萬能所以不要讀書,以至於環保問題(全球化的)和自己直接利益不相干,所以也和自己沒關係?(註:事不關己己不勞心?)寫到這兒,坦白地說筆者也太慚愧,因為真的很沒教養了哩?!大前研一總結說,「無集體智慧的社會」如囝再這樣下去,將避不開長期衰亡的命運,信否?
蔡志忠有漫畫曰<孟子說: 亂世的哲思>, 頗適合今人所閱讀; 畢就古文在今天, 又有多少人喜讀呢? 筆者因工作要閱讀古文及日文, 但也不忘拿蔡志忠的漫畫<孟子說: 亂世的哲思>來思索一下今天的事情...
我們都會在生命中問過我是誰?我為何在這兒?我活著幹啥?人生及生命的意義何在?石黑一雄《別讓我走》帶著大家一起探索如此問題,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問會有如此的人嗎?從以前的奴僕年代,到種族的問題,以至將來...更高層次的生命意義的問題都盡在此書中發人深省:沒有答案卻只有更多的反思、反省...
《D'où venons-nous ? Que sommes-nous ? Où allons-nous ?》是畫家高更(Paul Gauguin, 1848-1903)在1897-1898所發表的畫作。中譯就是《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我們從何處來? 我們是什麼?
讀到「Vocus 方格子」徵文:我寫故我在,每篇文章都是一場美麗邂逅...突然想起以前寫書的故事... 但「我寫故我在」也真不賴吧!歸人?過客?在時間的旅程上,在浩如煙海的書籍、文章裡,你我可會偶爾...
還有網路萬能所以不要讀書,以至於環保問題(全球化的)和自己直接利益不相干,所以也和自己沒關係?(註:事不關己己不勞心?)寫到這兒,坦白地說筆者也太慚愧,因為真的很沒教養了哩?!大前研一總結說,「無集體智慧的社會」如囝再這樣下去,將避不開長期衰亡的命運,信否?
蔡志忠有漫畫曰<孟子說: 亂世的哲思>, 頗適合今人所閱讀; 畢就古文在今天, 又有多少人喜讀呢? 筆者因工作要閱讀古文及日文, 但也不忘拿蔡志忠的漫畫<孟子說: 亂世的哲思>來思索一下今天的事情...
我們都會在生命中問過我是誰?我為何在這兒?我活著幹啥?人生及生命的意義何在?石黑一雄《別讓我走》帶著大家一起探索如此問題,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問會有如此的人嗎?從以前的奴僕年代,到種族的問題,以至將來...更高層次的生命意義的問題都盡在此書中發人深省:沒有答案卻只有更多的反思、反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所以我們面對妄想的態度應該是不迎不拒。我不去迎合它,不像一般人一樣跟著妄想跑,想想想……想一大堆,我不迎。同時我也不拒,不抗拒。不拒不是說我要隨順它,而是說我也不要去壓它,它來就來了,很自然很正常,不管它,放它走,它自然而然就消失掉。
貪求五欲就好像舔刀口上的蜜,雖然只有一點點甜味,卻不知不覺地傷了舌頭,「如蜜塗刀,舐者貪甜,不知傷舌」。 另外又說,我們貪求五欲,求不到很痛苦;得到的時候,卻又很恐懼、苦惱隨時都可能再失去;失去的時候又很懊惱。甚至有的人為了貪欲而失去了寶貴的性命,就好像飛蛾撲火一樣。
從這個故事我們反省自己,以上這十種大家所厭惡的事,我們犯了哪幾種?希望大家不要過度地貪求,要少欲知足、安貧樂道、六根清淨,並樂意接受他人的勸導,以慈悲心多關心他人、利益眾生。
Thumbnail
應該做的事很多,但冥想卻能帶來周全的同步、增進Vision的能力,最後脫離線性成長而成為指數型成長。 但這些都不是目的地,目的地是給予,而給予的來源是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本人對於觀世音菩薩求籤後的心得。藉由籤的啟示,作者深入思考了個人的需要與慾望之間的關係,並與另一半分享了自己的體悟。文章指出,控制自己的慾望對於未來人生將十分重要,同時也提到了尊重彼此價值觀的重要性。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修行、修道,必然從修心開始。 因為它是一套完整的思想價值與文化,代表著大自然宇宙的自然真理。 修道,就如同是要學習一套新的思想價值,替換那自己從小學習來的心智與思維。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Thumbnail
出離思維就是出離惡法,出離不善法,出離欲樂。把心從欲樂中抽離出來,投入於善法,這種尋稱為出離思維。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所以我們面對妄想的態度應該是不迎不拒。我不去迎合它,不像一般人一樣跟著妄想跑,想想想……想一大堆,我不迎。同時我也不拒,不抗拒。不拒不是說我要隨順它,而是說我也不要去壓它,它來就來了,很自然很正常,不管它,放它走,它自然而然就消失掉。
貪求五欲就好像舔刀口上的蜜,雖然只有一點點甜味,卻不知不覺地傷了舌頭,「如蜜塗刀,舐者貪甜,不知傷舌」。 另外又說,我們貪求五欲,求不到很痛苦;得到的時候,卻又很恐懼、苦惱隨時都可能再失去;失去的時候又很懊惱。甚至有的人為了貪欲而失去了寶貴的性命,就好像飛蛾撲火一樣。
從這個故事我們反省自己,以上這十種大家所厭惡的事,我們犯了哪幾種?希望大家不要過度地貪求,要少欲知足、安貧樂道、六根清淨,並樂意接受他人的勸導,以慈悲心多關心他人、利益眾生。
Thumbnail
應該做的事很多,但冥想卻能帶來周全的同步、增進Vision的能力,最後脫離線性成長而成為指數型成長。 但這些都不是目的地,目的地是給予,而給予的來源是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本人對於觀世音菩薩求籤後的心得。藉由籤的啟示,作者深入思考了個人的需要與慾望之間的關係,並與另一半分享了自己的體悟。文章指出,控制自己的慾望對於未來人生將十分重要,同時也提到了尊重彼此價值觀的重要性。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修行、修道,必然從修心開始。 因為它是一套完整的思想價值與文化,代表著大自然宇宙的自然真理。 修道,就如同是要學習一套新的思想價值,替換那自己從小學習來的心智與思維。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Thumbnail
出離思維就是出離惡法,出離不善法,出離欲樂。把心從欲樂中抽離出來,投入於善法,這種尋稱為出離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