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不如「人間異語」?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朋友從臉書分享了一篇文章,我才知道「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發起了活動,立刻又遭到一群人群起而攻,一位哲學系的28歲學生朱家安寫下了一篇「讀論語,不如讀人間異語」,主要反駁以「古文」或「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可以救「台灣道德淪喪」的問題。
在台灣,道德有沒有淪喪或是怎樣才算淪喪,都是見仁見智,但是聯盟的訴求出來,我發現並沒有人討論道德淪喪的問題有多嚴重,反倒是聯盟想採用的「方法」被批判的很嚴重。
「搶救國文教育聯盟」提出增加國學教材的呼籲,引來不少批判(圖/Ettoday)
批判大致來自兩個方向,其一,一群人認為古人老八股的東西,不合今時今用,古文恐懼症,聽到文言文,一身麻,古文本該待在荒塚,連草都不該除;另一種聲音,是連國語都是違建,是政治餘毒,必須全面拆了,台灣就應該以台語教育為主。這背後靈,在我聽來,其實是「古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兩詞,讓這群人很刺耳,根本對聯盟擔憂的事情一點不在意。
我瞧見有人留了話,大概可以說明撻伐真正隱意:「這一群人的腦袋根本是停留在要把台灣人下一代教育成“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這些人不消滅台語勢不罷休!」
事事導向政治,就會步步走向失智,台灣這幾年,整個社會呈現一種集體不思考的理盲,凡事都只剩一雙政治眼來看事情,為賦新辭強說愁,真是何其悲哀。
好吧,既然事涉「文化」,我就用有限的程度,來談談「中華文化」。
文化到底是什麼?我想一般人都只能說得模模糊糊。其實無法說全,無法說完整,這就是文化。它,包含著你吃喝拉撒睡的一切細節,這些細節的源頭來處,我統稱它叫文化,你可以推翻「中國」,但永遠推翻不了「中原」,華人整個文化發源的中心,就是在那廣闊的黃河與長江間的沖積平原。
文化的傳承,靠語言和文字;文化是動態的,中間隨著歷史與時間流,會加入新的東西,然後進行翻新與融合,演化成新文化,但再新的文化,主幹一定來自歷史,歷史就在那裡,想刻意斷了文化根,那是以為換「姓氏」就能換「血緣」,無聊。
台灣近年風靡與巡迴國外的「電音三太子」,騎著機車,跳著電音舞,這是台灣特有的新「文創」,但主軸「三太子」是文化,沒三太子,你電音再厲害,不過是個配樂。「中壇元帥李哪吒」來自哪?不巧,祂是封神榜裡的大將軍李靖之子,殷商時代的中原。國外的例子一樣也不少,近年開枝散葉的《大河之舞》(Riverdance),來自愛爾蘭的踢踏舞,其實還融合了其他爵士舞甚至西班牙的佛朗明哥,有誰會誤以為它來自西班牙?
事實上傳統文化的黏度,是永遠黏在DNA裡的,台灣被日本殖民五十年,民間的道教信仰並沒有因此「日化」,王船照燒,神豬照養,文化要侵蝕談何容易?社會進步如此,至今台灣鄉間廟口的謝恩「頒戲」,仍不離布袋戲或是歌仔戲,唱著唐宋元明清不同朝代的忠孝節義,他們為何不播「台灣龍捲風」或「復仇者聯盟」?這最底層民間的東西,不巧正點明了台灣「文化出處」而已。
鄉間謝神的戲台,仍是以布袋戲為主 (圖/作者提供)
中國道家文化從春秋戰國以來,開枝散葉遍及整個華人世界,想切割中國文化,那姓什麼百家姓?幹嘛過年給紅包?貼什麼春聯?幹嘛吃粽子?過不過中秋?每個華人的日子,都是卡進骨髓裡的中國文化。文化中國和政治中國,完全是兩碼事。
再來談談語言。語言的學問更大,除了專家學者,多數人只能談談皮毛,我就只談皮毛。
「台語」是個優美的語言,在台灣該有主體性,我沒太多意見,這裡畢竟移民人口,閩南族群最大宗。世界上任何古文明能夠往下傳,都是因為有了文字記錄與傳承,台語不是沒有文字,台語的文字,就是中文,而且是古文。
在台灣,除了原住民語,台語、客語都是來自中原的古語系統發展出來,文言文裡有太多軌跡現蹤。就舉我們熟悉的孟浩然《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
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
本詩押「ㄚ」韻,但「斜」字是「ㄝ」韻,不通,改台語唸,「ㄒㄧㄚˊ」,客語念「ㄑㄧㄚ」,韻腳全對上了。
再舉一例,甲骨文與金文裡的「身」字,本是懷孕少婦的側面象形圖,後被假借為「身體」。我試問一下,「懷孕」在台語裡怎麼說?「有 “身”」不是嗎?正因為來自古語,更襯托台語其精深的內涵。目前的國語(普通話),則是延續了明清時期的官話系統,但不管怎麼變,語系來自同宗是誰也無法改變的歷史與事實。
甲骨文裡的「身」,其實是孕婦的意思 (圖/翻攝自網路)
只不過台語許多語音千年來已經亡佚為「有音無字」,需要大量史籍考證,近年已經有相當多聲韻、訓詁學者投入研究,陸續找回了台語的本字,可喜可賀。但即便如此,仍有人刻意嘗試為台語「造字」,想切割中國文化的源頭,真是讓人哭笑不得,「政治魂」上身,什麼乩都可以發。
再談古文,代表中國古人的智慧,難道真如此八股如此不堪?
曾陽晴老師曾開了「楚漢相爭領導學」的線上課程,那個2000年前開創紀元的大時代故事裡,太多東西可以應用在今世,企業管理、領導統御、人才訓練自古就有一套好辦法了。好萊塢科幻大片《超級戰艦(Battleship)》,還把「孫子兵法」裡的聲東擊西,拿來好好的討論一下,國學若真的如此不堪,尹衍樑為何要成立「唐獎」?
「唐獎」四大獎項,包括了「漢學獎」(圖/翻攝自唐獎教育基金會官網)
台語甚至比國語更古文,例如國語的「口水」,台語叫「喙瀾」,不但古,意境更高,「瀾」字還有“泡沫”在其中。古中國人的智慧涵蓋了全面的生活,學生活智慧,有老莊「知足常樂」,治國有四書五經,文學有唐宋詩詞,就連從老到小都愛看的金庸武俠,背景典故都是中國文化。事實上,國學的教育,不但需要恢復過往質量,我異想天開:請全面改用“台語”來教四書五經與唐宋詩詞,這叫一石二鳥。
朱家安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質疑,「學道德哲學能不能讓人更有道德?」真是好問題,我複製一句「吃飯吃麵能不能讓人長得更高?」足以解答他的問題。台語俗語「一樣米養百樣人」,人即便受教,也還有環境和本質造成的良莠不奇。古人的生活點滴與我們一直密不可分,幼年讀古文背古詩,我曾恨得牙癢,進了職場,我才開始感謝老師當年的「壓迫」,隨著年紀增長,每回重讀古籍,總覺可挖的寶藏竟越來越多,若覺得古文八股不可用,其一,那是沒好好學過;其二,眼界未開,熟度不到。28歲的人,30未立,哪能體會50歲人,開始看淡人生追逐,看穿「天命」那人生功課與一生責任的體會?
「聯盟」呼籲的方法對不對可以討論,但不該偏離其看見「道德淪喪」導致社會價值偏斜的憂慮,「道德淪喪」能不能靠「古文」救回來?沒人知道,也沒人說得準,提供教材與辦法,或許還有一點機會改變「道德現狀」,連「教材」都沒有,那可是一丁點機會也沒了。
    avatar-img
    5會員
    1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葉文忠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在全球關注的俄烏大戰下,始終脫離不了台灣的輿論場關鍵字,雖然蔡政府極力想扭轉這樣的類比,但這關鍵字是自然從網路發酵,反映出台灣人民心中普遍明白與擔憂之事,台海會是下一個戰場嗎?我們是走在那條路上,還是正遠離那條路?
    「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在全球關注的俄烏大戰下,始終脫離不了台灣的輿論場關鍵字,雖然蔡政府極力想扭轉這樣的類比,但這關鍵字是自然從網路發酵,反映出台灣人民心中普遍明白與擔憂之事,台海會是下一個戰場嗎?我們是走在那條路上,還是正遠離那條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臺灣歷經多種文化的影響,包括原住民文化、荷蘭文化、明鄭時期、清朝文化、日本文化及中華民國文化等,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底蘊。不同文化的交融帶來多元性,未來或許會出現一種新文化,秉持自由、民主、和平與友善的價值,對全球產生正面影響。本文探討這些文化對臺灣的影響及未來的可能發展。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臺灣國語與臺語之間的差異,包括國語運動對臺灣本土語言的影響,以及臺灣國語的發音特色。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長時間以來,中國官方一直將中國文化視為統戰的一種手段,並標榜共產黨作為唯一的領導。然而,中國文化和政府實質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該文指出我們應該更關注的是被誰統治、管理,而不是喜歡哪個國家的文化。文章探討了中國文化對臺灣以及海內外華人的影響和困擾。
    Thumbnail
    在國際場合,台灣被強制冠上中國的命名 Chinese Taipei;在島內,各種過去中華黨國對台灣人的錯誤命名與矮化,也為台派沿用至今,例如:『閩南語』、『本省人』、『中華文化』等等,都是一種試圖將台灣人合理化為中國人的話術。當這些名詞成了日常慣用,甚至成為學術正確,那意識形態的中國化也宣告完成。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Thumbnail
    文化底蘊著靈魂淬鍊的美麗 每一種民族都擁有自己的獨特文化,這些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財富,是民族身份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一種民族真正和期望看見的是其他民族和自己的文化傳統,相互學習其他文化的內容和智慧。身為中國人,如果孩子參加學校的文化活動,代表中國文化的元素,才是代表自己的亮點,
    Thumbnail
    近年來,現代台灣社會隨著科技進步、全球化發展,文化的多元性不斷呈現。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開始思考,在現代社會,是否還有必要學習古老的文言文?這個問題涉及到文化傳承、語文修養以及個人發展等多個層面,值得深入探討。
    Thumbnail
    臺灣歷經多種文化的影響,包括原住民文化、荷蘭文化、明鄭時期、清朝文化、日本文化及中華民國文化等,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底蘊。不同文化的交融帶來多元性,未來或許會出現一種新文化,秉持自由、民主、和平與友善的價值,對全球產生正面影響。本文探討這些文化對臺灣的影響及未來的可能發展。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臺灣國語與臺語之間的差異,包括國語運動對臺灣本土語言的影響,以及臺灣國語的發音特色。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長時間以來,中國官方一直將中國文化視為統戰的一種手段,並標榜共產黨作為唯一的領導。然而,中國文化和政府實質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該文指出我們應該更關注的是被誰統治、管理,而不是喜歡哪個國家的文化。文章探討了中國文化對臺灣以及海內外華人的影響和困擾。
    Thumbnail
    在國際場合,台灣被強制冠上中國的命名 Chinese Taipei;在島內,各種過去中華黨國對台灣人的錯誤命名與矮化,也為台派沿用至今,例如:『閩南語』、『本省人』、『中華文化』等等,都是一種試圖將台灣人合理化為中國人的話術。當這些名詞成了日常慣用,甚至成為學術正確,那意識形態的中國化也宣告完成。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Thumbnail
    文化底蘊著靈魂淬鍊的美麗 每一種民族都擁有自己的獨特文化,這些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財富,是民族身份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一種民族真正和期望看見的是其他民族和自己的文化傳統,相互學習其他文化的內容和智慧。身為中國人,如果孩子參加學校的文化活動,代表中國文化的元素,才是代表自己的亮點,
    Thumbnail
    近年來,現代台灣社會隨著科技進步、全球化發展,文化的多元性不斷呈現。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開始思考,在現代社會,是否還有必要學習古老的文言文?這個問題涉及到文化傳承、語文修養以及個人發展等多個層面,值得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