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遇見45歲更好的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圖片來源:免費圖庫相片 · Pexels
前些日子閱讀了鳩津良智先生的著作-《為了遇見40歲更好的自己》,覺得挺適合40歲上下的中壯年族群閱讀。而即將邁入45歲的自己,體力、精力、智力都如同負斜率曲線般逐年下降。在這個年齡族群的朋友,做任何事情,都應量力而為,尤其是職涯的規劃、工作跑道的轉換,甚至是創業的夢想。同時也應思考著,這個決定是否能為自己帶來實質效益,以避免在時間、體力、金錢上產生無謂的浪費。
45歲後的自己的確需要改變一下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尤其是做任何事可以「重來」的觀念,跌倒了,再站起來就是了;但殊不知,自己已經沒有年輕的本錢,尤其在時間上更是寶貴無法浪費,跌倒後的傷口也不易復原。
所以適度的改變作法,也有降低失敗風險的用意。就像是迄今仍活耀於日本足壇的名將-三浦知良,他擁有變化對應力,主要是落實在以下:
「從不排斥捨棄過去的自己」「定期自我檢討,不斷地求新求變」等兩項。
鳩津良智先生-《為了遇見40歲更好的自己》全書分為五個章節,分別是
第一章 勇於捨棄,提升人生的品質。
第二章 習慣改變,行動自然改變
第三章 透過選擇於集中,提升工作成長
第四章 調整時間分配,改變成長速度
第五章 和真正重要的人,建立人脈關係
光看這五個章節的標題,就覺得這本書有可看性。因為都是自己曾想探索的問題。所以希望在書中能找到一些答案,進而參酌相關作法,改變目前不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經研讀反芻之後,轉換為自己的想法,也提供給準備遇見45歲的自己及讀者們參考。
一、確認自己的目標,思考對應的策略。
(一)對於自己目前的狀態,基本上沒有不滿意的地方,甚至,因為還算滿意,便有點不滿足現況,想再做一些突破。但常不小心忘記自己已是中年大叔了,做任何的決定,不能像是小伙子一樣,衝就對了。應該把時間、精力、金錢,放在適當的地方。自發性的改變固然是件好事,但不需為了跟上時代,每件事都要力求改變,這樣會有點辛苦。所以可以聚焦在想發揮的專業領域上(或是想再開發的新技能),跳脫當下的舒適圈,強化與建立可被評估、量化、計價的專業能力。另外就是要掌握時代的潮流,當某些專業領域已慢慢被淘汰時,就不需要死忠的抱著它,該捨棄的時候就大膽地放開。在賞味期過去之前,學習或強化一項新的技能,彷彿金蟬脫殼,蛻變成一個嶄新的自己。
(二)如果你是一個學習愛好者,相信常會碰到一個狀況,就是剛開始時一頭熱,但往往還沒到一定的成果就放棄了。一個三分鐘熱度的狀態。45歲的自己應該要捨棄不必要的學習,書中所提有三個理由,包含1.沒有把講座的know-how,轉變成自已的know-how。2.牽扯到人的因素。3.學習後沒有任何行動。學習之前必須投入一定的費用,請先自我評估一下。投入後,也一定要有一些產出,這樣的學習才有價值。
(三)45歲的自己,在學歷或是證照的表現上,應該有一定的成果了,此時我認為的學習,應該要與興趣相結合,發展出所謂的職志。老黑(田臨斌)先生在《45歲退休你準備好了?》對職志下了一個定義:會做、喜歡做、有意義。職志與才能、興趣緊密結合的人最幸福了。職志可以說是一項你很想做、但是目前還不是很會,未來希望能成為自己主要的工作,當然還可以幫助到別人。學習的項目可環繞於此,目的就是要讓自己夢想中的職志,可以變成更加專精。
(四)定期檢視多餘的東西,並且捨棄它。我太太就是不喜歡堆積東西的人,所以我們居住了10年的透天宅,基本上沒太多雜物。而我近期開始從書房裡書櫃中的書著手,捨棄一些用不到的擺飾及不太看的書,還有習慣購買3C產品後,保固期內先保留下來的外盒...每次整理完畢之後,看到清爽的空間,就有說不上的快感。另外,斷捨離有時不見得是有形的物質,一些讓自己困擾的想法,甚至是不必要的學習皆是。定期清理一下自己的資料庫非常重要,太多東西會影響思考,也容易煩躁。所以彼得杜拉克說:不捨棄昨日的種種,就無法創造明日。
二、適時微調自己的目標,為的是減少損害。
(一)我習慣在年初訂下年度目標,然後參照了艾利森.路易斯所著《從1%的選擇開始,去做你真正渴望的事》這本書所提到的,建立90天的目標實踐計畫,重點是要逐步達成年度所訂下的目標。在終極目標不變的前提下,可以適度調整90天的目標實踐計畫;比如說...職涯規劃是自己的職志,取得「CDA國際職涯諮詢顧問」是階段目標。但在準備的過程中,你突然發現「就業服務士乙級證照」或許更需要先取得,因為這張證照可以對我們國家的就業市場、相關法令更加熟悉。所以調整為今年就必須先獲得,我認為也不無不可。
(二)改變習慣,行動自然也會跟個改變。改變以往讀書的習慣,讀書必然要有所產出。鳩津良智使用追隨式讀書方法,就是一邊讀書一邊思考,這段文字若是運用在公司經營會....如何。而我的方式則為,第一次可以先瀏覽一遍,第二次可以邊讀邊作筆記(畫線),同時將重點記錄在evernote軟體上(作為撰寫文章的草稿)。第三次則將畫線部分,轉騰到自己的資料庫裡(excel表,方便搜尋)。如果一本書無法讓自己看過三遍,書本沒有貼上一堆標籤標示重點。那這本書很快就會進到二手書店了。斷捨棄之後,留下來的就是真正需要的東西。
(三)書中提到一個論點,我也覺得很有共鳴。從想像中「放棄也無所謂的事情」,就大膽地把他捨棄吧。比如說,不打高爾夫球,對你的生活也不會有太多影響,就不需花時間再去打擊場練習了。也不需要為了一種快感,而改變了原來的習慣。比如說,看到人使用Apple Mac筆電覺得很時髦,而打算放棄使用20年的微軟系統,但重新適應新的作業系統需要花非常多的時間,如果無法融入生活,工作上也不能結合,那就沒有更換的必要了。所以做每個決定,先在腦海中清楚勾勒,再採取行動。
三、選擇與集中,提升工作成果。
鳩津良智先生在工作上,倡導選擇與集中,才能有效提升工作成成果。這讓我聯想到戰爭十大原則中,集中原則與節約。集中與節約,乃一體兩面,應在一定時間與空間內,將最大戰力投於決勝點上,以發揮絕對優勢之功效。《左傳·莊公十年》也有提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氣,把時間及資源放在最效益之處,方收最大的成果。
另外,鳩津良智先生也提出了天職判斷的六項的六項準則:
1.我喜歡這份工作嗎?
2.我擅長這份工作嗎?
3.我享受這份工作嗎?
4.這份工作對人有益嗎
5.這件事是否符合社會正義
6.這份工作可以獲得經濟上的報酬嗎?
六項準則符合六項,可以稱為天職,符合五項算是適職,符合三至四項屬於勞動,符合兩項含以下,應該立刻辭職。
這跟前面田臨斌先生所提的職志更加具體,可以做為選擇工作的準據,配分的權重。同時善用80/20法則,把自己80%的時間,用在20% 真正重要的事。
四、和真正重要的人建立關係
曾經為了擴展人脈,擔任了某個線上讀書會的志工。讀書會是免費參加的,每個月辦一次,邀請一些學有專精的講者分享。設置的立意良善。單純當一個聽眾還不錯,擔任志工就不一樣了。擔任志工會被賦予一些工作,工作之餘還要處理那一些瑣事。某次因為要辦實體讀書會,邀請的講者希望藉由此次讀書會順便賣書。我被賦予製作活動的文案,但因跟社長的想法不太相同,辛苦製作的文案被嫌得一文不值,那種不被認同的態度,是在現實的世界裡都不曾被對待過的。當然,最後就不歡而散了。在決定離開時,自己有思考了一段時間,若釋放出這種帶有負氣的情緒,會不會有甚麼影響?但最後我還是忍不住,並覺得和這些在網路上認識的志工群(約五個人)斷了線也沒關係,在真實的世界一點影響都沒有。換而言之,經營人脈之前,應先在投資的角度思考一下。增加與適合經營與投資的對象相處的時間,結識可以讓自己人生比現在更好的人。而不是勉強搭接一條自以為不錯的人脈線,結果接踵而來的是負擔與麻煩,就是一種沒有益處的連結。
最後期許即將遇見45歲的自已,日子會過得越來越好。45歲以前習慣用加法的生活,45歲以後慢慢適應減法的生活吧~生活簡單,其實更能專注去達成自己的目標喔。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四十歳是人生的新起點,許多人在此時面臨人生重新規劃的機會。本文探討如何在這個年齡層審視過去、設定目標、提升自我價值、建立收入來源以及優化人際關係,面對生活中的挑戰與改變。透過小步驟的持續行動,我們能夠為人生的下半場注入活力與意義。
Thumbnail
我在49歲意外啟動自己職涯轉型時,沒有預料到那不只是工作方式的改變,也帶來了對於人生新的思維模式—有機會重新探索自己的人生意義與目標,開啟全新的人生下半場。 剛開始不免疑惑「這個年紀還需要思考這些?還來得及嗎?」,但漸漸發現這是第二次機會:在人生上半場經歷夠多的事之後,重新做出選擇,走一條不同的路。
Thumbnail
人生下半場,想追尋不同的道路,該面對許多取捨。從職業目標到個人價值觀,都需要細心思考。
Thumbnail
半世紀之齡的人開始思考人生的下半場,需要面對職業生涯轉變與規劃、環境變化與不確定性、尋找生活的目的與意義等問題。
Thumbnail
安可職涯這本書針對熟齡世代提供了針對性的職涯規劃、發展策略,並強調重塑職業觀念。此外,書中也提供了實用的工作轉換策略。這本書鼓勵讀者積極面對變化,並且擁抱在職涯中後期可能出現的新機會。
當人步入中年的時候,會開始更有一個未來目標的導向,刺激自己對人生的下半場規劃與想像,比如說退休後的生活,人要怎麼過完這一生,我想為孩子留下什麼等等,我只能說這段話百分百擊中我內心的想法,這就是我想要改變自己往未來目標去做努力改變的一個重要因素吧!
網路上有一篇文章:40歲後,如何度過中年危機?心理學家榮格說真正的治癒是成為自己。這是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只是我們世俗上的貪嗔癡讓自己迷失了,所以還不知道成為自己的真義在哪裡?   常常碰到40歲以後的同事朋友都會很緊張擔心自己以後老了的生活,當然也會有一些人根本不擔心,這是每一個人在這
Thumbnail
 以前我總以為中年就是日暮,人生逐漸走向衰敗與腐朽。 在《給四十歲的嶄新開始》書中,作者松浦彌太郎給了讀者一個新的視角, 他認為人生七十才開始走向耀眼的顛峰, 還能持續活躍地與社會連結、付出。 你認為人生的巔峰是幾歲? 你認同人生有所謂的中年危機嗎?
Thumbnail
這是一本作者分享自己中年後對於生活和社會的感想的散文形式書籍。書中談到40歲是人生的折返點,開始關心健康、飲食、社會關係和孤獨感。作者也探索自己對於獨處和社交的看法,並分享一些關於老後生活和自由業的經驗和擔憂。
Thumbnail
如同勳仔部落格首頁標題開宗明義所寫「平凡工程師追求40歲自由人生的心得分享」,勳仔很早就希望能夠達到40歲提早退休,或是至少不再提心弔膽中年失業怎麼辦,更重要的是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 出社會也奮鬥了幾十年,過程中累積了一些心得跟想法,就用這篇分享給跟勳仔有一樣夢想的朋友吧!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四十歳是人生的新起點,許多人在此時面臨人生重新規劃的機會。本文探討如何在這個年齡層審視過去、設定目標、提升自我價值、建立收入來源以及優化人際關係,面對生活中的挑戰與改變。透過小步驟的持續行動,我們能夠為人生的下半場注入活力與意義。
Thumbnail
我在49歲意外啟動自己職涯轉型時,沒有預料到那不只是工作方式的改變,也帶來了對於人生新的思維模式—有機會重新探索自己的人生意義與目標,開啟全新的人生下半場。 剛開始不免疑惑「這個年紀還需要思考這些?還來得及嗎?」,但漸漸發現這是第二次機會:在人生上半場經歷夠多的事之後,重新做出選擇,走一條不同的路。
Thumbnail
人生下半場,想追尋不同的道路,該面對許多取捨。從職業目標到個人價值觀,都需要細心思考。
Thumbnail
半世紀之齡的人開始思考人生的下半場,需要面對職業生涯轉變與規劃、環境變化與不確定性、尋找生活的目的與意義等問題。
Thumbnail
安可職涯這本書針對熟齡世代提供了針對性的職涯規劃、發展策略,並強調重塑職業觀念。此外,書中也提供了實用的工作轉換策略。這本書鼓勵讀者積極面對變化,並且擁抱在職涯中後期可能出現的新機會。
當人步入中年的時候,會開始更有一個未來目標的導向,刺激自己對人生的下半場規劃與想像,比如說退休後的生活,人要怎麼過完這一生,我想為孩子留下什麼等等,我只能說這段話百分百擊中我內心的想法,這就是我想要改變自己往未來目標去做努力改變的一個重要因素吧!
網路上有一篇文章:40歲後,如何度過中年危機?心理學家榮格說真正的治癒是成為自己。這是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只是我們世俗上的貪嗔癡讓自己迷失了,所以還不知道成為自己的真義在哪裡?   常常碰到40歲以後的同事朋友都會很緊張擔心自己以後老了的生活,當然也會有一些人根本不擔心,這是每一個人在這
Thumbnail
 以前我總以為中年就是日暮,人生逐漸走向衰敗與腐朽。 在《給四十歲的嶄新開始》書中,作者松浦彌太郎給了讀者一個新的視角, 他認為人生七十才開始走向耀眼的顛峰, 還能持續活躍地與社會連結、付出。 你認為人生的巔峰是幾歲? 你認同人生有所謂的中年危機嗎?
Thumbnail
這是一本作者分享自己中年後對於生活和社會的感想的散文形式書籍。書中談到40歲是人生的折返點,開始關心健康、飲食、社會關係和孤獨感。作者也探索自己對於獨處和社交的看法,並分享一些關於老後生活和自由業的經驗和擔憂。
Thumbnail
如同勳仔部落格首頁標題開宗明義所寫「平凡工程師追求40歲自由人生的心得分享」,勳仔很早就希望能夠達到40歲提早退休,或是至少不再提心弔膽中年失業怎麼辦,更重要的是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 出社會也奮鬥了幾十年,過程中累積了一些心得跟想法,就用這篇分享給跟勳仔有一樣夢想的朋友吧!